第888章 分別搖人
戰國:讓你弱國苟活你卻逆天改命 作者:封少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義渠人顯然低估了林胡人的騎射能力,在林胡和樓煩聯軍騎兵的襲擾下損兵折將。
而習慣於猛衝猛打的林胡和樓煩聯軍,也領教了義渠人陣法與武器的厲害,這些都是義渠人在與秦軍的連年對決中不斷學習、不斷提高的結果。
身處蕭關的漢國太尉吳起,和身處烏氏部的安北將軍端木伯禦,不停地接受著來自大草原的軍情,對林胡人和義渠人兩大勢力的血腥廝殺冷眼旁觀,按兵不動。
最先撐不住的是義渠人,因為義渠人向農耕型社會轉化過快,這也導致其部隊對後續糧草更加依賴。
義渠王北上之前,除了帶足大軍一定時期的口糧之外,還寄希望於對草原諸部的劫掠,用草原諸部的牛羊來補充軍需。
但端木伯禦一番騷操作,將諸部連人馬帶牲畜全部來了一個大遷徙。河南地本就地廣人稀,這樣一來,相當於是完全實現了堅壁清野。
義渠王的搶劫計劃落了個空,從本土向北運糧又尚需時日,何況本土糧草也不多啊。
這樣一來,義渠人就陷入了兩難的死局。糧草缺乏的情況下,進攻不利;如果後退,則很可能被林胡人銜尾追殺。
這種騎兵的銜尾追殺,那可是趕盡殺絕式的,很可能一退就收不住了,洪流激蕩之下,甚至可能連義渠本土都丟了!
對麵的林胡人也沒有好到哪去,盡管林胡人騎射精湛,但尚未完全掌握冶煉技術的他們,軍中武器乏善可陳,骨製、石製箭鏃和兵刃還在相當大的範圍內存在。
而義渠人則掌握了一定的青銅冶煉術,至少箭鏃、矛尖等都做到了金屬化,給林胡人造成了較大的死傷。
至此,雙方陷入了膠著狀態,如同兩位勢均力敵的高手在掰手腕,誰也不敢輕易後退,稍一鬆勁,結果就可能是兵敗山倒,滅國甚至滅族的大禍。
在雙方勢均力敵、情緒緊張的情況下,再增加一根稻草,都可能使戰爭的天平傾斜,最終形成一觸即潰、望風瓦解的慘烈後果。
林胡王和義渠王都想到了同一個主意,求援!搬兵!搖人!
林胡王幾乎傾盡本部所能,而樓煩部又為魏國上郡和大河所阻隔,遠水解不了近渴。
最終林胡王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向魏國上郡守求援。
盡管此前魏國上郡與林胡之間齟齬不斷,互有摩擦,但林胡王決定以朐衍鹽池作為交易砝碼,以巨大的利益,誘使魏國出手。
義渠王同樣也麵臨著一個艱難的抉擇,這些年來義渠人與秦國征戰不斷,且負多勝少,本土也麵臨著無兵可調的局麵。
縱觀整個河南地,唯一可以求援的力量,就是駐守在蕭關的漢軍了,畢竟此前義渠與漢國都視秦國為敵人,且此前漢軍主帥吳起表達了強烈的合作願望,而義渠王並沒有輕率應允。
打到這個山窮水盡的局麵,不敢再矜持了,再矜持連小命都會丟到河南地,義渠國的國運也可能就此終止。
於是,義渠王迅速派出上次出使蕭關的使臣,再次求見吳起,義渠王手中可用的籌碼,與林胡王出奇地一致,也是鹽池!
鹽池本來是朐衍部的產業,無論林胡王還是義渠王,所做的都是在慷他人之慨,反正以自己的兵力,也不足以守住鹽池,還不如做個順水人情,送將出去。
魏國上郡守巴寧,這位曾是吳起在西河時的得力助手,與爨襄一起,堪稱吳起的左膀右臂。
在吳起奔楚之時,巴寧和爨襄都選擇了沉默,但同時也獲得了魏侯擊以及公叔痤的信任。
爨襄在偷襲漢國時敗於吳起之手,無奈兵敗投降,現在在吳起手下老老實實地從校尉做起。
而巴寧當年跟隨公叔痤打過陳蔡故地之戰,救過公叔痤的命,因而成為後吳起時代,魏武卒的領軍人物。
鑒於上郡屬於邊郡,故而公叔痤保舉巴寧為上郡守,內政軍事一同主管,成為一方封疆大吏。
但巴寧此人守成有餘,開拓不足,這些年來嚴格遵守魏國高層製定的路線方針,並沒有對近在咫尺的河南地染指。
當然主要原因也是河南地以水草豐茂為主,並不是成熟的良田,對於“農本位”的魏國來講,河南地食之無味,不要也罷。
對於林胡人,巴寧可是與之曾有過數次交手。因為林胡人有個壞習慣,當冬季遭遇寒冷雪霜天氣,牲畜凍死時,就會到邊境地區進行“零元購”,這讓巴寧非常痛恨。
但林胡人也深知魏國的強大、魏武卒的強悍,往往是淺嚐輒止,隻敢小打小鬧。是故巴寧將之驅逐之後,也未趕盡殺絕。
二者之間甚至還保持一種十分微妙的關係,巴寧還想讓林胡人繼續在北邊存在,也隔絕趙國西進的非分之想。
此次林胡王幾乎傾注了全族的精銳,在河南地玩了一把“梭哈”,結果把自己套牢了,不得不向巴寧求救。
救不救林胡王,成了巴寧所麵臨的艱難選擇。
巴寧召集部眾臣屬一同議事,同時派出信使沿大河順流而下,直驅首都安邑,向魏國高層匯報。
“將軍,魏自設立上郡以來,其主旨保境安民,發展農桑,從不參與戎狄之爭,此乃既定之策,屬下以為,當按兵不動,靜觀其變。”
大部分官員都對此議持讚同態度,畢竟這是魏文侯時期就定下的政策,這些年來無論周邊戎狄如何風雲變幻,上郡始終不為所動,目前已經發展為十五縣,六萬餘戶,成為魏國的北部重鎮,大好局麵不容破壞。
“將軍,屬下認為當主動進軍。”
巴寧抬頭望了一眼這位少年軍校:“龐涓,有何高見,說來聽聽!”
而習慣於猛衝猛打的林胡和樓煩聯軍,也領教了義渠人陣法與武器的厲害,這些都是義渠人在與秦軍的連年對決中不斷學習、不斷提高的結果。
身處蕭關的漢國太尉吳起,和身處烏氏部的安北將軍端木伯禦,不停地接受著來自大草原的軍情,對林胡人和義渠人兩大勢力的血腥廝殺冷眼旁觀,按兵不動。
最先撐不住的是義渠人,因為義渠人向農耕型社會轉化過快,這也導致其部隊對後續糧草更加依賴。
義渠王北上之前,除了帶足大軍一定時期的口糧之外,還寄希望於對草原諸部的劫掠,用草原諸部的牛羊來補充軍需。
但端木伯禦一番騷操作,將諸部連人馬帶牲畜全部來了一個大遷徙。河南地本就地廣人稀,這樣一來,相當於是完全實現了堅壁清野。
義渠王的搶劫計劃落了個空,從本土向北運糧又尚需時日,何況本土糧草也不多啊。
這樣一來,義渠人就陷入了兩難的死局。糧草缺乏的情況下,進攻不利;如果後退,則很可能被林胡人銜尾追殺。
這種騎兵的銜尾追殺,那可是趕盡殺絕式的,很可能一退就收不住了,洪流激蕩之下,甚至可能連義渠本土都丟了!
對麵的林胡人也沒有好到哪去,盡管林胡人騎射精湛,但尚未完全掌握冶煉技術的他們,軍中武器乏善可陳,骨製、石製箭鏃和兵刃還在相當大的範圍內存在。
而義渠人則掌握了一定的青銅冶煉術,至少箭鏃、矛尖等都做到了金屬化,給林胡人造成了較大的死傷。
至此,雙方陷入了膠著狀態,如同兩位勢均力敵的高手在掰手腕,誰也不敢輕易後退,稍一鬆勁,結果就可能是兵敗山倒,滅國甚至滅族的大禍。
在雙方勢均力敵、情緒緊張的情況下,再增加一根稻草,都可能使戰爭的天平傾斜,最終形成一觸即潰、望風瓦解的慘烈後果。
林胡王和義渠王都想到了同一個主意,求援!搬兵!搖人!
林胡王幾乎傾盡本部所能,而樓煩部又為魏國上郡和大河所阻隔,遠水解不了近渴。
最終林胡王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向魏國上郡守求援。
盡管此前魏國上郡與林胡之間齟齬不斷,互有摩擦,但林胡王決定以朐衍鹽池作為交易砝碼,以巨大的利益,誘使魏國出手。
義渠王同樣也麵臨著一個艱難的抉擇,這些年來義渠人與秦國征戰不斷,且負多勝少,本土也麵臨著無兵可調的局麵。
縱觀整個河南地,唯一可以求援的力量,就是駐守在蕭關的漢軍了,畢竟此前義渠與漢國都視秦國為敵人,且此前漢軍主帥吳起表達了強烈的合作願望,而義渠王並沒有輕率應允。
打到這個山窮水盡的局麵,不敢再矜持了,再矜持連小命都會丟到河南地,義渠國的國運也可能就此終止。
於是,義渠王迅速派出上次出使蕭關的使臣,再次求見吳起,義渠王手中可用的籌碼,與林胡王出奇地一致,也是鹽池!
鹽池本來是朐衍部的產業,無論林胡王還是義渠王,所做的都是在慷他人之慨,反正以自己的兵力,也不足以守住鹽池,還不如做個順水人情,送將出去。
魏國上郡守巴寧,這位曾是吳起在西河時的得力助手,與爨襄一起,堪稱吳起的左膀右臂。
在吳起奔楚之時,巴寧和爨襄都選擇了沉默,但同時也獲得了魏侯擊以及公叔痤的信任。
爨襄在偷襲漢國時敗於吳起之手,無奈兵敗投降,現在在吳起手下老老實實地從校尉做起。
而巴寧當年跟隨公叔痤打過陳蔡故地之戰,救過公叔痤的命,因而成為後吳起時代,魏武卒的領軍人物。
鑒於上郡屬於邊郡,故而公叔痤保舉巴寧為上郡守,內政軍事一同主管,成為一方封疆大吏。
但巴寧此人守成有餘,開拓不足,這些年來嚴格遵守魏國高層製定的路線方針,並沒有對近在咫尺的河南地染指。
當然主要原因也是河南地以水草豐茂為主,並不是成熟的良田,對於“農本位”的魏國來講,河南地食之無味,不要也罷。
對於林胡人,巴寧可是與之曾有過數次交手。因為林胡人有個壞習慣,當冬季遭遇寒冷雪霜天氣,牲畜凍死時,就會到邊境地區進行“零元購”,這讓巴寧非常痛恨。
但林胡人也深知魏國的強大、魏武卒的強悍,往往是淺嚐輒止,隻敢小打小鬧。是故巴寧將之驅逐之後,也未趕盡殺絕。
二者之間甚至還保持一種十分微妙的關係,巴寧還想讓林胡人繼續在北邊存在,也隔絕趙國西進的非分之想。
此次林胡王幾乎傾注了全族的精銳,在河南地玩了一把“梭哈”,結果把自己套牢了,不得不向巴寧求救。
救不救林胡王,成了巴寧所麵臨的艱難選擇。
巴寧召集部眾臣屬一同議事,同時派出信使沿大河順流而下,直驅首都安邑,向魏國高層匯報。
“將軍,魏自設立上郡以來,其主旨保境安民,發展農桑,從不參與戎狄之爭,此乃既定之策,屬下以為,當按兵不動,靜觀其變。”
大部分官員都對此議持讚同態度,畢竟這是魏文侯時期就定下的政策,這些年來無論周邊戎狄如何風雲變幻,上郡始終不為所動,目前已經發展為十五縣,六萬餘戶,成為魏國的北部重鎮,大好局麵不容破壞。
“將軍,屬下認為當主動進軍。”
巴寧抬頭望了一眼這位少年軍校:“龐涓,有何高見,說來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