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4章 治越六策
戰國:讓你弱國苟活你卻逆天改命 作者:封少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離家日久,俱酒決定趕迴巴蜀,主持大局。千萬不要在外麵浪得不行,大本營卻出了大問題。
在臨行之前,俱酒針對前期調研結果,結合越國的現狀,安排了幾項大型的發展項目。
第一,造田計劃。
這個時代的吳越地區,典型的水鄉澤國,真正可耕之良田並不多,良田都為傳統世家所把控。
俱酒在這個階段不想在越國發動“分田鬥爭”,挑起內部矛盾。他的目的是將大開發後的土地掌握在國家手中,因為未來這個土地產出的數量,與這些世家所掌握的地塊相比,簡直不可同日可語。
換言之,吳越的未來有著蓬勃的增長潛力,俱酒要把控的,也正是對未來的預期,而不是對現狀的傾軋。
因為穿越者知道,腳下的這塊土地,是日後的糧倉之地,經過大開發之後,所產之糧可以支撐起數億人口的大國。
而目前這個時代,全國總人口也不過三千萬左右,相當於後世的一個黑龍江省人口。如果江南提前得到開發,生產力得到提前釋放,那麽自己一統天下,就有更深厚的物質基礎支撐。
迴顧中國曆史,自唐朝起,關中平原和中原地區的出產,就不足以支撐人口的增長,漕運成為自唐以降每個王朝的頭等大事。
漕運,就是南方糧食北運。一度形成了政治中心在北,經濟中心在南的格局,直至今天仍沒有改變。
俱酒根據後世的經驗,製定了分塊、築壩、排水、加填客土等一係列治理方案,並帶領漢、越國的水利專家,深入田間地頭,親自指導實施方法。
通過分塊可以將整片沼澤化整為零、分片包幹,提高施工速度;通過築壩,可以防止洪水泛濫,淹沒田地;通過排水,可以將田間水分控製在合理範圍;通過加蓋客土可以迅速增長土地肥力。
在“土地王有”的前提下,實施獎勵耕織計劃,每夫授田百畝,對主動開墾土地者實行“三免五減半”的稅賦政策。
第二,良種計劃。
通過土地改造,取得肥力高效的良田之後,就是秘密武器——占城稻上場的時間了。
這個時代的吳越,雖然以種植水稻為主,但人們還是受“五穀”概念的影響,還在種一些黍、稷、麥、菽、麻之類的低產出植物,完全就是在浪費地力嘛!
將在巴蜀盆地取得巨大成功的占城稻逐步推廣到吳越地區,推行一年兩熟、甚至三熟耕種法,因為後世江浙地區一年三熟是常態。還是同樣一塊土地,古人也可能做到,何況還有占城稻這種高效種子加持呢?
當然,對占城稻種子這種戰略性物資,一定卻要嚴格把控。不過越國人在這方麵,有著豐富的操作經驗和高超的保密意識,可以說是糧種保密的先驅。
吳越爭霸時期,某年越國穀物歉收,越王勾踐向吳王夫差借糧。第二年,越國穀糧豐收,勾踐選擇了一批飽滿的糧食種子還給吳國,但背地裏卻偷偷將種子蒸熟曬幹。
夫差見勾踐還迴來優良穀種,開心得不得了,下令將粟種分發給民眾種植,結果當年吳國顆粒無收,次年大鬧饑荒,為勾踐滅吳創造了良好條件。
第三、魚鹽計劃。
齊國可以說是春秋戰國中,最先富起來的國家,並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成為春秋首霸
晏子使楚時稱:“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就是對齊國的真實寫照,還造就了“比肩接踵”這個成語。
薑子牙初封齊國時現狀是:“地舄鹵,人民寡”,於是齊國極力發展經濟,憑借魚鹽之利,迅速壯大了齊國經濟。
同樣是臨海而居,同樣麵臨魚鹽之利,齊國可以做到興旺發達,為什麽越國卻一直落後呢?
要知道曬海鹽可比巴蜀地區的煮井鹽工序簡單多了。同時,戰國人民連肉都吃不上,如果使用上大型拖網捕魚,將魚曬成魚幹、做成醃魚,通過唐社賣到全國,其利小乎?
老百姓沒有看到這些遠利,那麽就組建大型國有公司,建設沿海曬鹽場;同時拖網捕撈也幹起來,單船拖網、雙船拖網等先進捕撈方式也逐步上馬,反正戰國對海洋的利用很小,又不會造成魚類滅絕。
第四、絲麻計劃。
江南從來是衣帛之地,絲帛之饒,衣複天下。
吳越也是傳統的桑麻種植與紡織盛地,吳楚兩國曾因為兩個采桑女的爭執,而發展到大打出手,史稱“爭桑之戰”或“卑梁之釁”。
發展絲麻紡織,一方麵可以滿足人民生活需要,另一方麵也可以進行貿易,中國絲綢一直是世界硬通貨。
第五、強軍計劃。
迅速籌建越國“講武堂”,開展軍事忠誠化、製度化、專業化之路。
想當年巫臣率領兩千人的軍事指導團,就能將吳國的軍事實力打著滾兒地往上翻,何況今日漢水軍校的軍事教育理念已經如此先進了呢?
漢國也叫“講武堂”,但因為初創於漢水之畔的南鄭,是故漢國軍界一直以漢水軍校代稱。同樣,越國的軍校,也被習慣稱之為“漢水軍校吳越分校”。
為了不至於太過露骨,漢水軍校首任校長由采采公主擔任,軍校開班儀式之後,采采公主還指揮越女營表演了一套越女劍法。
軍校的培訓模式完全照搬巴蜀舊製,信仰教育依舊放在第一位,軍事理論與實操緊跟其後。軍校計劃用三年時間,將所有中下級軍官全部培訓一遍,並將之轉化為信仰“尚同”大業的忠誠戰士。
同時發揮越國鑄劍、造船方麵的優點與特長,組建軍方控製的造船廠的兵工廠,以居安思危的意識,強化軍事硬實力。
第六,教育計劃。
完全按照巴蜀之舊製,全體適齡兒童,忙時務農,閑時入學;白日務農,晚上學字。將這屆孩子培養為能寫會算的文化人,文武兼備的有用人。
書籍完全由漢國支援,繼續采用“畢業就任先生,一屆教一屆”的病毒式傳播方式,最快速地完成掃盲運動,最大限度地提升人民素質。
在臨行之前,俱酒針對前期調研結果,結合越國的現狀,安排了幾項大型的發展項目。
第一,造田計劃。
這個時代的吳越地區,典型的水鄉澤國,真正可耕之良田並不多,良田都為傳統世家所把控。
俱酒在這個階段不想在越國發動“分田鬥爭”,挑起內部矛盾。他的目的是將大開發後的土地掌握在國家手中,因為未來這個土地產出的數量,與這些世家所掌握的地塊相比,簡直不可同日可語。
換言之,吳越的未來有著蓬勃的增長潛力,俱酒要把控的,也正是對未來的預期,而不是對現狀的傾軋。
因為穿越者知道,腳下的這塊土地,是日後的糧倉之地,經過大開發之後,所產之糧可以支撐起數億人口的大國。
而目前這個時代,全國總人口也不過三千萬左右,相當於後世的一個黑龍江省人口。如果江南提前得到開發,生產力得到提前釋放,那麽自己一統天下,就有更深厚的物質基礎支撐。
迴顧中國曆史,自唐朝起,關中平原和中原地區的出產,就不足以支撐人口的增長,漕運成為自唐以降每個王朝的頭等大事。
漕運,就是南方糧食北運。一度形成了政治中心在北,經濟中心在南的格局,直至今天仍沒有改變。
俱酒根據後世的經驗,製定了分塊、築壩、排水、加填客土等一係列治理方案,並帶領漢、越國的水利專家,深入田間地頭,親自指導實施方法。
通過分塊可以將整片沼澤化整為零、分片包幹,提高施工速度;通過築壩,可以防止洪水泛濫,淹沒田地;通過排水,可以將田間水分控製在合理範圍;通過加蓋客土可以迅速增長土地肥力。
在“土地王有”的前提下,實施獎勵耕織計劃,每夫授田百畝,對主動開墾土地者實行“三免五減半”的稅賦政策。
第二,良種計劃。
通過土地改造,取得肥力高效的良田之後,就是秘密武器——占城稻上場的時間了。
這個時代的吳越,雖然以種植水稻為主,但人們還是受“五穀”概念的影響,還在種一些黍、稷、麥、菽、麻之類的低產出植物,完全就是在浪費地力嘛!
將在巴蜀盆地取得巨大成功的占城稻逐步推廣到吳越地區,推行一年兩熟、甚至三熟耕種法,因為後世江浙地區一年三熟是常態。還是同樣一塊土地,古人也可能做到,何況還有占城稻這種高效種子加持呢?
當然,對占城稻種子這種戰略性物資,一定卻要嚴格把控。不過越國人在這方麵,有著豐富的操作經驗和高超的保密意識,可以說是糧種保密的先驅。
吳越爭霸時期,某年越國穀物歉收,越王勾踐向吳王夫差借糧。第二年,越國穀糧豐收,勾踐選擇了一批飽滿的糧食種子還給吳國,但背地裏卻偷偷將種子蒸熟曬幹。
夫差見勾踐還迴來優良穀種,開心得不得了,下令將粟種分發給民眾種植,結果當年吳國顆粒無收,次年大鬧饑荒,為勾踐滅吳創造了良好條件。
第三、魚鹽計劃。
齊國可以說是春秋戰國中,最先富起來的國家,並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成為春秋首霸
晏子使楚時稱:“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就是對齊國的真實寫照,還造就了“比肩接踵”這個成語。
薑子牙初封齊國時現狀是:“地舄鹵,人民寡”,於是齊國極力發展經濟,憑借魚鹽之利,迅速壯大了齊國經濟。
同樣是臨海而居,同樣麵臨魚鹽之利,齊國可以做到興旺發達,為什麽越國卻一直落後呢?
要知道曬海鹽可比巴蜀地區的煮井鹽工序簡單多了。同時,戰國人民連肉都吃不上,如果使用上大型拖網捕魚,將魚曬成魚幹、做成醃魚,通過唐社賣到全國,其利小乎?
老百姓沒有看到這些遠利,那麽就組建大型國有公司,建設沿海曬鹽場;同時拖網捕撈也幹起來,單船拖網、雙船拖網等先進捕撈方式也逐步上馬,反正戰國對海洋的利用很小,又不會造成魚類滅絕。
第四、絲麻計劃。
江南從來是衣帛之地,絲帛之饒,衣複天下。
吳越也是傳統的桑麻種植與紡織盛地,吳楚兩國曾因為兩個采桑女的爭執,而發展到大打出手,史稱“爭桑之戰”或“卑梁之釁”。
發展絲麻紡織,一方麵可以滿足人民生活需要,另一方麵也可以進行貿易,中國絲綢一直是世界硬通貨。
第五、強軍計劃。
迅速籌建越國“講武堂”,開展軍事忠誠化、製度化、專業化之路。
想當年巫臣率領兩千人的軍事指導團,就能將吳國的軍事實力打著滾兒地往上翻,何況今日漢水軍校的軍事教育理念已經如此先進了呢?
漢國也叫“講武堂”,但因為初創於漢水之畔的南鄭,是故漢國軍界一直以漢水軍校代稱。同樣,越國的軍校,也被習慣稱之為“漢水軍校吳越分校”。
為了不至於太過露骨,漢水軍校首任校長由采采公主擔任,軍校開班儀式之後,采采公主還指揮越女營表演了一套越女劍法。
軍校的培訓模式完全照搬巴蜀舊製,信仰教育依舊放在第一位,軍事理論與實操緊跟其後。軍校計劃用三年時間,將所有中下級軍官全部培訓一遍,並將之轉化為信仰“尚同”大業的忠誠戰士。
同時發揮越國鑄劍、造船方麵的優點與特長,組建軍方控製的造船廠的兵工廠,以居安思危的意識,強化軍事硬實力。
第六,教育計劃。
完全按照巴蜀之舊製,全體適齡兒童,忙時務農,閑時入學;白日務農,晚上學字。將這屆孩子培養為能寫會算的文化人,文武兼備的有用人。
書籍完全由漢國支援,繼續采用“畢業就任先生,一屆教一屆”的病毒式傳播方式,最快速地完成掃盲運動,最大限度地提升人民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