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8章 多國伐越
戰國:讓你弱國苟活你卻逆天改命 作者:封少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王孫搜被“薰”迴來以後,采采公主對其進行了嚴厲的批評,雖然二人年齡並不差多少,但差著輩分呢再加上采采公主的英武個性和雷霆做派,將王孫搜的修仙之心硬生生給壓了迴去。
申不害連續觀測海況,又占卜祭天,終於確定了出兵日期。
俱酒與采采公主在出兵儀式上,舉行了戎裝婚禮。二人全副武裝,披掛整齊。
俱酒金盔金甲,采采則是一副酒紅色的水牛皮甲,在台上對劍三合,然後雙劍合璧,呈舉火燎天之勢,完成了祭祀上天的儀式。
俱酒與公主率先登上樓船,淳於浩、聶政、息長耕、風飛矢、飛鳥夭等一眾人等,各自登舟。
申不害與王廖到漢城港口送別,這兩位留守朝鮮,擔負著更重要的使命。
隨著俱酒一聲令下,水手齊聲高喊號子,多桅硬帆依次升起,雕刻著龍頭的樓船在前,大翼、中翼在後,船隊沿著漢江依次向前,從出海口處駛入茫茫大海,一路徑向琅琊方向航行而去。
再說鄒忌,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和高超的離間之術,成功實施了“亂越”計劃。憑一人之力,報了越國救走齊公呂貸、建立齊國流亡政權之仇。
越國在內訌之中,越王死、王弟死、太子死,三位王子死,兩位王子失蹤,整個越王家族幾乎全軍覆沒。
而鄒忌則在王子豫準備殺人滅口之時,先知先覺般地去了楚國,順便去拜會了一下楚王,進一步忽悠楚國趁亂對越國展開進攻。
楚王熊良夫會見了齊使鄒忌:“先生此來,何以教我?”
鄒忌道:“今越國內亂,子弑父、臣弑君,對此亂臣賊子之國,喪滅人倫之邦,大王何不襄舉義旗,以兵伐之?”
楚王熊良夫瞥了一眼鄒忌:“齊越,世仇也。今越亂,齊不伐之,而欲不穀伐之,何也?”
楚王的意思很明白,有這麽好的機會,你齊國為什麽沒有動作,而攛掇楚國往前衝?
鄒忌微微一笑:“外臣久聞大王英明神武,王道昭昭,天下景仰,齊不及也!”
楚王對鄒忌的簧口利舌頗為欣賞,但也不會沉浸於這種簡單的彩虹屁營造的幻覺之中。
在這個時代,列國有個小風吹草動,諸侯趁機幹涉,也是常規操作。何況楚國對越國也是垂涎三尺,巴不得找到一個這樣的借口呢。
但是楚王還是特別忌憚一個人,那就是漢侯俱酒!
漢侯日前在楚國完成會盟之後,率領兩萬舟師浩浩蕩蕩地過境楚國,前往越國,至今未返。
俱酒臨行之前,曾向楚王描繪了一個“南方聯盟”的美麗願景,楚、漢、越三國結盟,揮師北伐,以定中原。
但俱酒並沒有告訴楚王自己前往朝鮮事宜,再加上當時越王翳對楚國有所顧慮,是故“南方聯盟”之事便擱淺了。
楚王道:“大夫自越而來,可知漢侯何在?”
鄒忌一愣,鄒忌入楚之時,俱酒已經泛舟出海,是故他並不清楚這位傳奇諸侯的去向。
“外臣未曾見過漢侯,故不知其人去向。”
楚王意味深長地說道:“漢侯未迴,當慎重用兵。”
鄒忌可不想此行沒有任何收獲,於是繼續忽悠:“大王,外臣亦曾聞漢侯傳奇故事。漢侯固有勇略,然彼去國萬裏,猶如魚之離水,虎之下山,有何懼哉?”
鄒忌的意思非常明白,漢侯俱酒再牛,畢竟也是離開了自己的地盤,能幹什麽呢?言外之意,還有點激將楚王的意味。
楚王熊良夫現在心裏比較矛盾:一方麵他搞不清楚俱酒滯留越國的具體情況,也弄不清這位小諸侯在越國內亂中究竟扮演了什麽樣角色,心有疑慮;另一方麵,他也不想失去借越國內亂、從中分一杯羹的大好機會。
思慮片刻,楚王道:“越人弑君,人神共憤,楚為大國,固當伐之。然大夫西來,誠是齊公之意,不穀願與齊公南北夾擊,共伐逆越。”
鄒忌聞言微笑:“越無道,齊欲伐之久矣。但有大國在,齊未敢擅專。今大國既有令在先,齊當馬首是瞻。”
“不寧唯是,忌此行,還將一路拜訪三晉、宋、魯等列國討侯,襄請列國齊聚大王麾下,共起義兵,以討無道。”
楚王聞言,對鄒忌的謀略頗為讚賞。
越國多次挑釁齊國,齊國卻並不是簡單粗暴地舉兵攻伐,而是通過一係列計謀將越國攪了個昏天黑地,然後又拉上楚國做大頭、拉上列國做附庸,浩浩蕩蕩地搞一個“眾諸侯伐無道”的精彩表演。
既減輕了齊國單獨麵對越國時的軍事壓力,又巧妙地借助諸侯之手痛打落水狗。
如果多國伐越成為現實,那麽占據多數一方的諸侯,必然會被包裝成正義的一方;而越國一方,則被抹黑成“不義”的一方,使這場戰爭更加合理化。
楚王道:“善!不穀當水陸並進,揮師東漸,齊取琅玡之日,便是楚出昭關之時。”
楚王也留了一個後手,等齊國動手之後,楚國就會立馬跟進。
為什麽這麽操作?
楚王熊良夫心底,始終對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俱酒頗為忌憚,倒不是俱酒有多能打,而是他的一舉一動,直接關係著楚國的周邊安全。
如果懼酒站在了越國一邊,那麽漢國必然也站在越國一邊。在這種情況下,楚國對越用兵,可不單純對付越國這麽簡單,要同時考慮巴蜀虎狼之師引舟東出的後果。
屆時,楚國就是雙線作戰,且戰線拉得特別長,這可是兵家大忌,縱使楚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也不一定能同時打贏兩場邊境戰役。
所以楚王讓齊國先動手,看能不能打草驚蛇,把漢侯這頭神獸驚出來。
如果漢侯在越,那麽齊國也算是惹禍上身了。到時候,楚國就有了更多選擇的餘地。
至於三晉嘛,離越國太遠,大概率不能聽從鄒忌的忽悠。三晉的目光都死死盯著中原呢,曆史上晉國強盛時,兵鋒也沒有抵達過吳越。
至於宋、魯兩國,愛咋咋的,於大局影響不大。
鄒忌立即告辭楚王北上,憑借三寸不爛之舌,一路上對列國諸侯好一通忽悠。
果然不出楚王所料,三晉之間,此時已經出現裂隙,互相提防,對越國那種蠻荒之地不感興趣。
到了宋、魯兩國,鄒忌謊稱這是楚王的意思,好一通狐假虎威,你們兩國看著辦。
宋、魯兩國,北邊與齊接壤,南邊與楚接壤,夾在兩個大國中間,經不起鄒忌一通嚇唬。
權衡再三,兩國決定來一個“出工不出力”,搞一個名義上的同盟,派出個三五十人的軍事觀察團之類的,搖搖旗子,吆喝兩聲,捧捧場子也就是了。
對於宋、魯兩國,鄒忌也沒真打算要他們出多大的力量,要的就是一個態度!隻要這兩個國家聽命於齊,就算是達到了敲打的目的。
故鄒忌一出,亂越,惑楚,威宋而迫魯,諸侯之間均勢相破,戰國版圖,一時陰雲密布。
申不害連續觀測海況,又占卜祭天,終於確定了出兵日期。
俱酒與采采公主在出兵儀式上,舉行了戎裝婚禮。二人全副武裝,披掛整齊。
俱酒金盔金甲,采采則是一副酒紅色的水牛皮甲,在台上對劍三合,然後雙劍合璧,呈舉火燎天之勢,完成了祭祀上天的儀式。
俱酒與公主率先登上樓船,淳於浩、聶政、息長耕、風飛矢、飛鳥夭等一眾人等,各自登舟。
申不害與王廖到漢城港口送別,這兩位留守朝鮮,擔負著更重要的使命。
隨著俱酒一聲令下,水手齊聲高喊號子,多桅硬帆依次升起,雕刻著龍頭的樓船在前,大翼、中翼在後,船隊沿著漢江依次向前,從出海口處駛入茫茫大海,一路徑向琅琊方向航行而去。
再說鄒忌,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和高超的離間之術,成功實施了“亂越”計劃。憑一人之力,報了越國救走齊公呂貸、建立齊國流亡政權之仇。
越國在內訌之中,越王死、王弟死、太子死,三位王子死,兩位王子失蹤,整個越王家族幾乎全軍覆沒。
而鄒忌則在王子豫準備殺人滅口之時,先知先覺般地去了楚國,順便去拜會了一下楚王,進一步忽悠楚國趁亂對越國展開進攻。
楚王熊良夫會見了齊使鄒忌:“先生此來,何以教我?”
鄒忌道:“今越國內亂,子弑父、臣弑君,對此亂臣賊子之國,喪滅人倫之邦,大王何不襄舉義旗,以兵伐之?”
楚王熊良夫瞥了一眼鄒忌:“齊越,世仇也。今越亂,齊不伐之,而欲不穀伐之,何也?”
楚王的意思很明白,有這麽好的機會,你齊國為什麽沒有動作,而攛掇楚國往前衝?
鄒忌微微一笑:“外臣久聞大王英明神武,王道昭昭,天下景仰,齊不及也!”
楚王對鄒忌的簧口利舌頗為欣賞,但也不會沉浸於這種簡單的彩虹屁營造的幻覺之中。
在這個時代,列國有個小風吹草動,諸侯趁機幹涉,也是常規操作。何況楚國對越國也是垂涎三尺,巴不得找到一個這樣的借口呢。
但是楚王還是特別忌憚一個人,那就是漢侯俱酒!
漢侯日前在楚國完成會盟之後,率領兩萬舟師浩浩蕩蕩地過境楚國,前往越國,至今未返。
俱酒臨行之前,曾向楚王描繪了一個“南方聯盟”的美麗願景,楚、漢、越三國結盟,揮師北伐,以定中原。
但俱酒並沒有告訴楚王自己前往朝鮮事宜,再加上當時越王翳對楚國有所顧慮,是故“南方聯盟”之事便擱淺了。
楚王道:“大夫自越而來,可知漢侯何在?”
鄒忌一愣,鄒忌入楚之時,俱酒已經泛舟出海,是故他並不清楚這位傳奇諸侯的去向。
“外臣未曾見過漢侯,故不知其人去向。”
楚王意味深長地說道:“漢侯未迴,當慎重用兵。”
鄒忌可不想此行沒有任何收獲,於是繼續忽悠:“大王,外臣亦曾聞漢侯傳奇故事。漢侯固有勇略,然彼去國萬裏,猶如魚之離水,虎之下山,有何懼哉?”
鄒忌的意思非常明白,漢侯俱酒再牛,畢竟也是離開了自己的地盤,能幹什麽呢?言外之意,還有點激將楚王的意味。
楚王熊良夫現在心裏比較矛盾:一方麵他搞不清楚俱酒滯留越國的具體情況,也弄不清這位小諸侯在越國內亂中究竟扮演了什麽樣角色,心有疑慮;另一方麵,他也不想失去借越國內亂、從中分一杯羹的大好機會。
思慮片刻,楚王道:“越人弑君,人神共憤,楚為大國,固當伐之。然大夫西來,誠是齊公之意,不穀願與齊公南北夾擊,共伐逆越。”
鄒忌聞言微笑:“越無道,齊欲伐之久矣。但有大國在,齊未敢擅專。今大國既有令在先,齊當馬首是瞻。”
“不寧唯是,忌此行,還將一路拜訪三晉、宋、魯等列國討侯,襄請列國齊聚大王麾下,共起義兵,以討無道。”
楚王聞言,對鄒忌的謀略頗為讚賞。
越國多次挑釁齊國,齊國卻並不是簡單粗暴地舉兵攻伐,而是通過一係列計謀將越國攪了個昏天黑地,然後又拉上楚國做大頭、拉上列國做附庸,浩浩蕩蕩地搞一個“眾諸侯伐無道”的精彩表演。
既減輕了齊國單獨麵對越國時的軍事壓力,又巧妙地借助諸侯之手痛打落水狗。
如果多國伐越成為現實,那麽占據多數一方的諸侯,必然會被包裝成正義的一方;而越國一方,則被抹黑成“不義”的一方,使這場戰爭更加合理化。
楚王道:“善!不穀當水陸並進,揮師東漸,齊取琅玡之日,便是楚出昭關之時。”
楚王也留了一個後手,等齊國動手之後,楚國就會立馬跟進。
為什麽這麽操作?
楚王熊良夫心底,始終對神龍見首不見尾的俱酒頗為忌憚,倒不是俱酒有多能打,而是他的一舉一動,直接關係著楚國的周邊安全。
如果懼酒站在了越國一邊,那麽漢國必然也站在越國一邊。在這種情況下,楚國對越用兵,可不單純對付越國這麽簡單,要同時考慮巴蜀虎狼之師引舟東出的後果。
屆時,楚國就是雙線作戰,且戰線拉得特別長,這可是兵家大忌,縱使楚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也不一定能同時打贏兩場邊境戰役。
所以楚王讓齊國先動手,看能不能打草驚蛇,把漢侯這頭神獸驚出來。
如果漢侯在越,那麽齊國也算是惹禍上身了。到時候,楚國就有了更多選擇的餘地。
至於三晉嘛,離越國太遠,大概率不能聽從鄒忌的忽悠。三晉的目光都死死盯著中原呢,曆史上晉國強盛時,兵鋒也沒有抵達過吳越。
至於宋、魯兩國,愛咋咋的,於大局影響不大。
鄒忌立即告辭楚王北上,憑借三寸不爛之舌,一路上對列國諸侯好一通忽悠。
果然不出楚王所料,三晉之間,此時已經出現裂隙,互相提防,對越國那種蠻荒之地不感興趣。
到了宋、魯兩國,鄒忌謊稱這是楚王的意思,好一通狐假虎威,你們兩國看著辦。
宋、魯兩國,北邊與齊接壤,南邊與楚接壤,夾在兩個大國中間,經不起鄒忌一通嚇唬。
權衡再三,兩國決定來一個“出工不出力”,搞一個名義上的同盟,派出個三五十人的軍事觀察團之類的,搖搖旗子,吆喝兩聲,捧捧場子也就是了。
對於宋、魯兩國,鄒忌也沒真打算要他們出多大的力量,要的就是一個態度!隻要這兩個國家聽命於齊,就算是達到了敲打的目的。
故鄒忌一出,亂越,惑楚,威宋而迫魯,諸侯之間均勢相破,戰國版圖,一時陰雲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