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1章 整合墨家
戰國:讓你弱國苟活你卻逆天改命 作者:封少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會見徐弱,在場的都是有墨家身份和背景的人,故而俱酒可以敞開了心扉,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講個明白。
俱酒道:“漢國之立,此乃墨學救世學說之生動實踐。墨家可救巴蜀,更可救天下,是故恩師有言,天下尚同。”
“當前,墨家在列國俱有組織,諸侯亦給予應有之尊重。何也?蓋因師尊威名,墨學精湛,天下顯學,無不景仰。”
“漢國甫立,仇漢者林林總總。若朕為钜子,則仇漢者必仇墨,仇墨則墨家必遭打壓,若列國墨家組織受損,則尚同大業難成。”
“故俱酒辭去墨家職務,非是脫離墨家,而是為了保全墨家。”
“天下皆知孟師兄為墨學钜子,對於朕的墨家身份,則知之甚少,或者隻是傳聞。朕與墨家適當切割,有利於墨家,有助於尚同大業。”
俱酒把自己不接任墨家钜子的理由說了一遍,核心意思是,將來席卷天下,必須依靠墨家的底層組織力量。
墨家,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學說+組織”的形式。既有思想家也有行動隊;既有指揮棒,也有殺手鐧。
目前俱酒已是一國諸侯,如果再兼任墨家钜子,則其他列國必然警覺,因為墨家可不僅僅是在漢國存在,它是一個遍布全天下的組織。
總之,就是要與墨家保持適度距離,不使天下諸侯對墨家抱有戒備之心,從而全麵打壓。墨家還是要利用其天下顯學的身份,做一些地下黨的工作。
同時,這也是俱酒的一個高姿態,作為籠絡和團結孟勝領導的墨宗、公尚過領導的墨辯堂的一種手段。
畢竟曆史上墨家最後還是分裂了的,這個時候貿然接手墨家钜子,不一定是件好事。
管黔滶堅決不同意,他拱手施禮道:
“王上以墨學一統巴蜀,使師尊之學說變為現實,此功此績,墨者無雙。君上兼任墨家钜子,既是眾望所歸,更有利於統一調度天下墨家,請王上三思。”
許犯也進諫道:
“天無二日,家無二尊。尚同大業,固依賴墨家,更倚重王上。若墨政多門,一國三公,天下墨者,無所從也。”
一直沒有說話的田係此時也站了出來:
“師叔祖與師父所言有理!臣建議王上效仿唐社故事。钜子在明,王上在暗;钜子為麵子,居於前;王上為裏子,鎮於後。墨家必須定於一尊,麵子必須服從裏子。”
俱酒不由得暗暗點頭,小田係的看法還是有一定道理的,這就是中央集權嘛!
但中央集權,也不一定自己要親自擔任墨家的钜子,隻要墨家钜子聽從自己的領導就可以了。
現階段,天下仍然諸侯林立,由孟勝繼續擔任钜子,可以為墨家營造一個相當寬鬆的生存環境,也不至於將天下顯學置於危險境地。
當下俱酒道:“此事待朕與钜子見麵之後,再作商議。現階段,請孟師兄繼續擔任钜子,勿複再議。”
俱酒一錘定音,徐弱臉上出現了細微的變化,這一切全部都被俱酒收在眼中。
看到徐弱,俱酒想起孟勝的部下,都是當年的“墨守”們,在守城方麵,具有獨到的優勢。
現階段,漢國還不宜直接派兵支援鄭國,那麽,可不可以用“墨守”的名義,打著幫扶弱小的旗號,去為行將就木的鄭國打一針強心劑呢?
當然,不會讓墨家單獨前去支撐戰局,漢國也會派出一定的軍事人員,充作墨者,參與到鄭國的保衛戰之中。
如果能夠將鄭國從死亡線上拉迴來,並將之變為楔入中原的一顆釘子,必然能夠牽製三晉,特別是韓國的精力,也防止韓國進一步坐大,為將來的天下統一製造障礙。
即使救不了鄭國,也可以消耗一部分韓軍,削弱韓國一部分實力。
但這件事情相對而言比較冒險,俱酒也沒有十足的把握,他還要等待吳起迴來之後,從長計議。
當下,俱酒命令眾墨家弟子陪同徐弱,一觀漢國勃勃風貌,展現墨學治世的豐碩成果。同時等待吳起盡快迴轉。
吳起通過收集前方軍報,以及與爨襄仔細攀談,了解到了八國聯軍瓦解的內幕及過程,由此判斷,秦國短時間內,將麵對東方諸侯的敵視與壓力,暫時無暇南顧。
加之漢王不斷召喚,吳起遂啟程南下,一路上,又指導了陽安關、陽平關、白水關、玉壘關、劍門關等地的防務,將蜀漢的北部防線打造得牢之又牢、嚴之又嚴、實之又實。
不一日,吳起返迴,拜見漢王。
吳起入漢之後打的第一仗,主要是他從楚國帶來的親衛部隊。這一仗,沒有奇謀詭計,沒有驚心動魄,但每一步都打得非常紮實。
全軍進退有據,號令嚴整,幾乎實現了零傷亡,特別是擊敗了爨襄的軍事冒險行動,充分展示了吳起“以治製勝”、“以正用兵”的特點與長處。
俱酒對吳起帶入蜀中的將領進行了一次論功行賞。
吳起原先親軍的將領大九,封為鷹揚將軍;
在偵察、穿襲、堵截中立下功勞,最終封死三千殘軍退路的南四、易十七封為偏將軍;
蕭哨、靖家孚原先在吳起親軍中地位較高,此次指揮有方、調度得當,封為裨將軍;
苗冥、白幕作戰英勇、封為校尉;鬥孟雄親冒矢石,一線作戰,封為五百主。
命太尉吳起,依托原先的親軍班底,結合此次新降的三晉精銳,再從各軍中抽調精英,組建一軍。
按照漢國的命名規則,本來計劃以吳起之名命名為“起軍”,但吳起身為最高武職,一國太尉,堅決不接受這種命名方式。
俱酒暫命名此軍為“中軍”。並命吳起以征戰天下為目的,堅持以“精兵”戰略為出發點,綜合考慮軍種、軍製和兵力的搭配。
命令吳起、衛鞅共同研究軍功爵製度的等級和晉升、罷廢等辦法。
之所以讓吳起與衛鞅共同商討,是因為這兩位衛國出身的人才,幾乎都是文武雙全的選手,既有政治抱負,又有軍事才能。
特別是衛鞅,中國曆史上大名鼎鼎的軍功爵製,就是由他首創的,在特定的曆史時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到此,新生的漢政權已擁有六支常備軍,分別是章蟜領銜的蟜軍,兒良的領銜的良軍,淳於浩領銜的浩軍,聶政的領銜的政軍,端木伯禦領銜的禦軍,以及由吳起親軍改編而成的中軍。
常備軍總兵力達到十二三萬人左右,並在各軍駐軍,建立了屯田軍寨,訓練之餘,開墾田地,組織生產,形成組織性強、耕地麵積大、耕作方法先進、生產效率較高的軍隊農場。
而戰時按照全民皆兵機製征調的兵力,則陸續迴鄉,大力發展生產,並按照民兵機製,忙時務農,戰時從軍。
戰時臨時組建的“邦軍”和“矢軍”也順勢取消,進一步收緊了俱酒對軍隊的絕對控製權。
俱酒道:“漢國之立,此乃墨學救世學說之生動實踐。墨家可救巴蜀,更可救天下,是故恩師有言,天下尚同。”
“當前,墨家在列國俱有組織,諸侯亦給予應有之尊重。何也?蓋因師尊威名,墨學精湛,天下顯學,無不景仰。”
“漢國甫立,仇漢者林林總總。若朕為钜子,則仇漢者必仇墨,仇墨則墨家必遭打壓,若列國墨家組織受損,則尚同大業難成。”
“故俱酒辭去墨家職務,非是脫離墨家,而是為了保全墨家。”
“天下皆知孟師兄為墨學钜子,對於朕的墨家身份,則知之甚少,或者隻是傳聞。朕與墨家適當切割,有利於墨家,有助於尚同大業。”
俱酒把自己不接任墨家钜子的理由說了一遍,核心意思是,將來席卷天下,必須依靠墨家的底層組織力量。
墨家,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學說+組織”的形式。既有思想家也有行動隊;既有指揮棒,也有殺手鐧。
目前俱酒已是一國諸侯,如果再兼任墨家钜子,則其他列國必然警覺,因為墨家可不僅僅是在漢國存在,它是一個遍布全天下的組織。
總之,就是要與墨家保持適度距離,不使天下諸侯對墨家抱有戒備之心,從而全麵打壓。墨家還是要利用其天下顯學的身份,做一些地下黨的工作。
同時,這也是俱酒的一個高姿態,作為籠絡和團結孟勝領導的墨宗、公尚過領導的墨辯堂的一種手段。
畢竟曆史上墨家最後還是分裂了的,這個時候貿然接手墨家钜子,不一定是件好事。
管黔滶堅決不同意,他拱手施禮道:
“王上以墨學一統巴蜀,使師尊之學說變為現實,此功此績,墨者無雙。君上兼任墨家钜子,既是眾望所歸,更有利於統一調度天下墨家,請王上三思。”
許犯也進諫道:
“天無二日,家無二尊。尚同大業,固依賴墨家,更倚重王上。若墨政多門,一國三公,天下墨者,無所從也。”
一直沒有說話的田係此時也站了出來:
“師叔祖與師父所言有理!臣建議王上效仿唐社故事。钜子在明,王上在暗;钜子為麵子,居於前;王上為裏子,鎮於後。墨家必須定於一尊,麵子必須服從裏子。”
俱酒不由得暗暗點頭,小田係的看法還是有一定道理的,這就是中央集權嘛!
但中央集權,也不一定自己要親自擔任墨家的钜子,隻要墨家钜子聽從自己的領導就可以了。
現階段,天下仍然諸侯林立,由孟勝繼續擔任钜子,可以為墨家營造一個相當寬鬆的生存環境,也不至於將天下顯學置於危險境地。
當下俱酒道:“此事待朕與钜子見麵之後,再作商議。現階段,請孟師兄繼續擔任钜子,勿複再議。”
俱酒一錘定音,徐弱臉上出現了細微的變化,這一切全部都被俱酒收在眼中。
看到徐弱,俱酒想起孟勝的部下,都是當年的“墨守”們,在守城方麵,具有獨到的優勢。
現階段,漢國還不宜直接派兵支援鄭國,那麽,可不可以用“墨守”的名義,打著幫扶弱小的旗號,去為行將就木的鄭國打一針強心劑呢?
當然,不會讓墨家單獨前去支撐戰局,漢國也會派出一定的軍事人員,充作墨者,參與到鄭國的保衛戰之中。
如果能夠將鄭國從死亡線上拉迴來,並將之變為楔入中原的一顆釘子,必然能夠牽製三晉,特別是韓國的精力,也防止韓國進一步坐大,為將來的天下統一製造障礙。
即使救不了鄭國,也可以消耗一部分韓軍,削弱韓國一部分實力。
但這件事情相對而言比較冒險,俱酒也沒有十足的把握,他還要等待吳起迴來之後,從長計議。
當下,俱酒命令眾墨家弟子陪同徐弱,一觀漢國勃勃風貌,展現墨學治世的豐碩成果。同時等待吳起盡快迴轉。
吳起通過收集前方軍報,以及與爨襄仔細攀談,了解到了八國聯軍瓦解的內幕及過程,由此判斷,秦國短時間內,將麵對東方諸侯的敵視與壓力,暫時無暇南顧。
加之漢王不斷召喚,吳起遂啟程南下,一路上,又指導了陽安關、陽平關、白水關、玉壘關、劍門關等地的防務,將蜀漢的北部防線打造得牢之又牢、嚴之又嚴、實之又實。
不一日,吳起返迴,拜見漢王。
吳起入漢之後打的第一仗,主要是他從楚國帶來的親衛部隊。這一仗,沒有奇謀詭計,沒有驚心動魄,但每一步都打得非常紮實。
全軍進退有據,號令嚴整,幾乎實現了零傷亡,特別是擊敗了爨襄的軍事冒險行動,充分展示了吳起“以治製勝”、“以正用兵”的特點與長處。
俱酒對吳起帶入蜀中的將領進行了一次論功行賞。
吳起原先親軍的將領大九,封為鷹揚將軍;
在偵察、穿襲、堵截中立下功勞,最終封死三千殘軍退路的南四、易十七封為偏將軍;
蕭哨、靖家孚原先在吳起親軍中地位較高,此次指揮有方、調度得當,封為裨將軍;
苗冥、白幕作戰英勇、封為校尉;鬥孟雄親冒矢石,一線作戰,封為五百主。
命太尉吳起,依托原先的親軍班底,結合此次新降的三晉精銳,再從各軍中抽調精英,組建一軍。
按照漢國的命名規則,本來計劃以吳起之名命名為“起軍”,但吳起身為最高武職,一國太尉,堅決不接受這種命名方式。
俱酒暫命名此軍為“中軍”。並命吳起以征戰天下為目的,堅持以“精兵”戰略為出發點,綜合考慮軍種、軍製和兵力的搭配。
命令吳起、衛鞅共同研究軍功爵製度的等級和晉升、罷廢等辦法。
之所以讓吳起與衛鞅共同商討,是因為這兩位衛國出身的人才,幾乎都是文武雙全的選手,既有政治抱負,又有軍事才能。
特別是衛鞅,中國曆史上大名鼎鼎的軍功爵製,就是由他首創的,在特定的曆史時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到此,新生的漢政權已擁有六支常備軍,分別是章蟜領銜的蟜軍,兒良的領銜的良軍,淳於浩領銜的浩軍,聶政的領銜的政軍,端木伯禦領銜的禦軍,以及由吳起親軍改編而成的中軍。
常備軍總兵力達到十二三萬人左右,並在各軍駐軍,建立了屯田軍寨,訓練之餘,開墾田地,組織生產,形成組織性強、耕地麵積大、耕作方法先進、生產效率較高的軍隊農場。
而戰時按照全民皆兵機製征調的兵力,則陸續迴鄉,大力發展生產,並按照民兵機製,忙時務農,戰時從軍。
戰時臨時組建的“邦軍”和“矢軍”也順勢取消,進一步收緊了俱酒對軍隊的絕對控製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