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章 布子中原
戰國:讓你弱國苟活你卻逆天改命 作者:封少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郫都這兩天,熱鬧非凡,剛剛送走了越國和秦國的使臣,鄭國的密使和墨宗的集合接踵而來。
鄭國之所以是密使,是因為這是鄭君乙悄悄派出的使節。因為鄭國的情況是臣強主弱,鄭國君臣互殺多次,目前太宰辛把持著鄭國的軍政大權。
韓國在尚未立國之前,就盯死了鄭國這塊肥肉。
當時魏、趙、韓三家剛剛滅掉了智氏,在瓜分智氏的土地時,韓國臣子段規就強烈建議韓康子韓虎,一定要分得成皋之地。
成皋之地,也就是後世的虎牢關、泛水關。
成皋之地位於山川交錯之地,南臨嵩山,北靠黃河,東邊一馬平川,西邊山嶺交錯,是東西交通的咽喉要道,具有天然的軍事地理優勢。
韓國一定要分得成皋之地,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吞並鄭國。
從韓康子虎開始,曆經韓武子啟章、韓景侯虔、韓烈侯取、韓文侯猷,直到現在在位的韓侯屯蒙,至今約有八十餘年。
八十多年來,韓國曆代君主,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幹,任爾東西南北風,咬定鄭國不放鬆。
鄭國曾經是春秋小霸,實力也不輸韓國,在幾十年的撕逼中,鄭韓兩國屢有反複,各有輸贏。
誠如那句話說得一樣: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鄭國君臣內部高度不團結,經常發生臣子弑君,君主殺臣這樣高級別的內訌,國力不斷削弱。致使韓國一步步蠶食,如今的鄭國隻剩數城之地。
鄭國之前一直是抱死魏老大的大腿,寄希望於魏老大能保護自己。但在三晉同盟與鄭國之間,魏老大選擇了偏袒韓國。
魏趙發生矛盾期間,趙國曾短暫出兵幫助鄭國對抗韓國。
但對於魏、趙、韓而言,三晉關係始終是優於其他國際間關係的。當三晉關係迴暖,鄭國又成為棄子,變成利益交換的物品。
鄭君乙在想明白這層利害之後,終於得出了一個結論,魏、趙根本靠不住。
既然魏、趙靠不住,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鄭君乙將目標瞄準了戰國新貴,新生的漢國。
漢國是晉國公子俱酒建立的,晉國是被魏、趙、韓三家瓜分的,漢國天然與三晉是死敵。
韓國既是漢國的死敵,也是鄭國的死敵;漢國是姬姓諸侯,鄭國也是姬姓諸侯,這樣鄭國與漢國就找到了互信互助的政治基礎。
鄭國密使此來,目的就是要尋找新生漢國的幫助,維持搖搖欲墜的國家,伺機進行反撲。
漢國君主俱酒親自接見了鄭國密使,對其好言寬慰,然後著令太尉吳起和兵部,進一步商議幫助鄭國事宜。
俱酒作為穿越者,對韓鄭之間的關係有著“上帝之眼”般的先知先覺。
按照正常的曆史走向,就在韓屯蒙任內,鄭國的都城就被韓國給攻破了,然後鄭國就徹底消失在了曆史的長河中。
但俱酒明白一件事,韓國的真正崛起,就是在吞並鄭國之後。
目前韓國雖然削尖了腦袋擠進了中原地區,但韓國東部、北部被魏國包圍、西有秦國、南有楚國,國土麵積狹長,發展空間極其有限。
保持並延續鄭國的國祚,拖住韓國崛起的後腿,符合穿越者一統天下的利益。
如果放任韓國吞並鄭國,使韓國占據鄭邑等中原膏腴之地,韓國將進一步強大,不利於將來穿越者的統一大業。
是故,俱酒從這個角度上考慮,必須幫助鄭國,進一步將中原地區碎片化。中原越亂、越有利於穿越者渾水摸魚、趁火打劫。
同時也能將韓國的兵力拖入泥淖,為新生的漢國爭取更長、更多、更大的發展空間。
子午穀大捷之後,軍報迅速傳到俱酒的案頭。
俱酒綜合分析,認為這一伏打得好,可謂“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短時間內漢國的主要敵對勢力,無暇西顧。
俱酒命令太尉班師,但吳起卻在子午穀中延緩了十數日,他要等等爨襄。
在古代軍事鬥爭中,投降的時機選擇非常重要。
一種是挾勝來歸。在投降之前,還要反擊一下,打幾個小勝仗,令對手感到頭疼。然後以此為條件,爭取最優的談判方案,然後投降。
如果保持一定數量的軍隊的話,還會進一步增加談判的資本。
另一種是窮途來投。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前來投奔。這種時候,投降者沒有任何談判的資本,心態如履薄冰。
吳起給了爨襄機會,但爨襄沒有珍惜。當他帶著殘軍在子午穀北端,遭到秦軍猛烈反擊之時,他才知道自己已經陷入了進退維穀。
在這秦嶺密林之中,魏國是迴不去了。即使迴去,喪師之辱,魏侯不可能不對其進行追究。
而且,死了這麽多三晉子弟,無論是魏國國內,還是三晉層麵,都必須有一個人出來承擔責任。打了敗仗的爨襄,再合適不過了。
類似的例子在魏國不是沒有過,翟徒慘死獄中,逼走吳起的故事,曆曆在目,記憶猶新。
最為重要的是,殘軍開始斷糧了,這很要命!
爨襄無奈,率領殘餘的八九百殘軍,垂頭喪氣地折向子午道南端。
還是在上次的地點,還是一樣的情形,吳起遠遠地站在小山頂上,望著垂頭喪氣來歸的爨襄,一言不發。
爨襄羞愧難當,匍匐在地,久久不能發出一語。
吳起手拂短髯,長歎一聲:“爨老弟,何來遲也?”
言畢,在親兵護衛之下,親自走下山崗,扶起狼狽不堪的爨襄。
爨襄羞愧到不能抬頭,低低說道:“弟學藝不精,禦軍無方,願重歸太尉麾下,重修兵法。”
吳起道:“起亦有此意!吾弟此來淩亂,起亦不好向漢侯舉薦。不若暫入漢水軍校,斂心靜氣,刮摩淬勵。”
至此,三晉聯軍武關偷襲行動,全軍覆沒,除了葬身七裏溝萬餘冤魂,有大約八千士卒被俘。
對其中的精壯之士,吳起采用摻沙子的方法,分別編入各地軍中。
對一些受傷之人,交由各郡守打亂安置,安置到各大礦場、不涉密的手工作坊、水利工地、造船廠等地。
頭三年按戰俘對待,隻管吃喝,嚴密監視。並對這些人實行積分製管理,積滿一定分值,便可恢複自由之身,並且積極為其介紹當地女子,成家立業,娶妻生子,使之在漢國紮下根來。
在戰國這個殺戮橫行的年代,這些戰俘能僥幸活命,已經是燒了高香了。
再加上安置方式非常科學,不利於這些人抱團鬧事,故而此舉又一次為漢國增加了人口,促進了生產,無形之中進一步提升了國力。
鄭國之所以是密使,是因為這是鄭君乙悄悄派出的使節。因為鄭國的情況是臣強主弱,鄭國君臣互殺多次,目前太宰辛把持著鄭國的軍政大權。
韓國在尚未立國之前,就盯死了鄭國這塊肥肉。
當時魏、趙、韓三家剛剛滅掉了智氏,在瓜分智氏的土地時,韓國臣子段規就強烈建議韓康子韓虎,一定要分得成皋之地。
成皋之地,也就是後世的虎牢關、泛水關。
成皋之地位於山川交錯之地,南臨嵩山,北靠黃河,東邊一馬平川,西邊山嶺交錯,是東西交通的咽喉要道,具有天然的軍事地理優勢。
韓國一定要分得成皋之地,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吞並鄭國。
從韓康子虎開始,曆經韓武子啟章、韓景侯虔、韓烈侯取、韓文侯猷,直到現在在位的韓侯屯蒙,至今約有八十餘年。
八十多年來,韓國曆代君主,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幹,任爾東西南北風,咬定鄭國不放鬆。
鄭國曾經是春秋小霸,實力也不輸韓國,在幾十年的撕逼中,鄭韓兩國屢有反複,各有輸贏。
誠如那句話說得一樣: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鄭國君臣內部高度不團結,經常發生臣子弑君,君主殺臣這樣高級別的內訌,國力不斷削弱。致使韓國一步步蠶食,如今的鄭國隻剩數城之地。
鄭國之前一直是抱死魏老大的大腿,寄希望於魏老大能保護自己。但在三晉同盟與鄭國之間,魏老大選擇了偏袒韓國。
魏趙發生矛盾期間,趙國曾短暫出兵幫助鄭國對抗韓國。
但對於魏、趙、韓而言,三晉關係始終是優於其他國際間關係的。當三晉關係迴暖,鄭國又成為棄子,變成利益交換的物品。
鄭君乙在想明白這層利害之後,終於得出了一個結論,魏、趙根本靠不住。
既然魏、趙靠不住,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鄭君乙將目標瞄準了戰國新貴,新生的漢國。
漢國是晉國公子俱酒建立的,晉國是被魏、趙、韓三家瓜分的,漢國天然與三晉是死敵。
韓國既是漢國的死敵,也是鄭國的死敵;漢國是姬姓諸侯,鄭國也是姬姓諸侯,這樣鄭國與漢國就找到了互信互助的政治基礎。
鄭國密使此來,目的就是要尋找新生漢國的幫助,維持搖搖欲墜的國家,伺機進行反撲。
漢國君主俱酒親自接見了鄭國密使,對其好言寬慰,然後著令太尉吳起和兵部,進一步商議幫助鄭國事宜。
俱酒作為穿越者,對韓鄭之間的關係有著“上帝之眼”般的先知先覺。
按照正常的曆史走向,就在韓屯蒙任內,鄭國的都城就被韓國給攻破了,然後鄭國就徹底消失在了曆史的長河中。
但俱酒明白一件事,韓國的真正崛起,就是在吞並鄭國之後。
目前韓國雖然削尖了腦袋擠進了中原地區,但韓國東部、北部被魏國包圍、西有秦國、南有楚國,國土麵積狹長,發展空間極其有限。
保持並延續鄭國的國祚,拖住韓國崛起的後腿,符合穿越者一統天下的利益。
如果放任韓國吞並鄭國,使韓國占據鄭邑等中原膏腴之地,韓國將進一步強大,不利於將來穿越者的統一大業。
是故,俱酒從這個角度上考慮,必須幫助鄭國,進一步將中原地區碎片化。中原越亂、越有利於穿越者渾水摸魚、趁火打劫。
同時也能將韓國的兵力拖入泥淖,為新生的漢國爭取更長、更多、更大的發展空間。
子午穀大捷之後,軍報迅速傳到俱酒的案頭。
俱酒綜合分析,認為這一伏打得好,可謂“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短時間內漢國的主要敵對勢力,無暇西顧。
俱酒命令太尉班師,但吳起卻在子午穀中延緩了十數日,他要等等爨襄。
在古代軍事鬥爭中,投降的時機選擇非常重要。
一種是挾勝來歸。在投降之前,還要反擊一下,打幾個小勝仗,令對手感到頭疼。然後以此為條件,爭取最優的談判方案,然後投降。
如果保持一定數量的軍隊的話,還會進一步增加談判的資本。
另一種是窮途來投。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前來投奔。這種時候,投降者沒有任何談判的資本,心態如履薄冰。
吳起給了爨襄機會,但爨襄沒有珍惜。當他帶著殘軍在子午穀北端,遭到秦軍猛烈反擊之時,他才知道自己已經陷入了進退維穀。
在這秦嶺密林之中,魏國是迴不去了。即使迴去,喪師之辱,魏侯不可能不對其進行追究。
而且,死了這麽多三晉子弟,無論是魏國國內,還是三晉層麵,都必須有一個人出來承擔責任。打了敗仗的爨襄,再合適不過了。
類似的例子在魏國不是沒有過,翟徒慘死獄中,逼走吳起的故事,曆曆在目,記憶猶新。
最為重要的是,殘軍開始斷糧了,這很要命!
爨襄無奈,率領殘餘的八九百殘軍,垂頭喪氣地折向子午道南端。
還是在上次的地點,還是一樣的情形,吳起遠遠地站在小山頂上,望著垂頭喪氣來歸的爨襄,一言不發。
爨襄羞愧難當,匍匐在地,久久不能發出一語。
吳起手拂短髯,長歎一聲:“爨老弟,何來遲也?”
言畢,在親兵護衛之下,親自走下山崗,扶起狼狽不堪的爨襄。
爨襄羞愧到不能抬頭,低低說道:“弟學藝不精,禦軍無方,願重歸太尉麾下,重修兵法。”
吳起道:“起亦有此意!吾弟此來淩亂,起亦不好向漢侯舉薦。不若暫入漢水軍校,斂心靜氣,刮摩淬勵。”
至此,三晉聯軍武關偷襲行動,全軍覆沒,除了葬身七裏溝萬餘冤魂,有大約八千士卒被俘。
對其中的精壯之士,吳起采用摻沙子的方法,分別編入各地軍中。
對一些受傷之人,交由各郡守打亂安置,安置到各大礦場、不涉密的手工作坊、水利工地、造船廠等地。
頭三年按戰俘對待,隻管吃喝,嚴密監視。並對這些人實行積分製管理,積滿一定分值,便可恢複自由之身,並且積極為其介紹當地女子,成家立業,娶妻生子,使之在漢國紮下根來。
在戰國這個殺戮橫行的年代,這些戰俘能僥幸活命,已經是燒了高香了。
再加上安置方式非常科學,不利於這些人抱團鬧事,故而此舉又一次為漢國增加了人口,促進了生產,無形之中進一步提升了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