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 斷敵退路
戰國:讓你弱國苟活你卻逆天改命 作者:封少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衛鞅就怕三位領軍主將對自己不熟悉,所以將墨家、端木仲敖、符溪瀟等為方便行程,而關照沿線的信件一並呈上,以證實自己身份不偽。
章蟜、兒良、淳於浩三人見了這些物件,對衛鞅的身份有了大概了解,對於公子早年結交的這位人物,三人還是不敢怠慢,連忙請入帳中。
衛鞅進入帳中,一鼻子就聞到了南鄭蒸餾美酒的清香,看到了杯盤狼藉的宴席。當下冷哼兩聲,毫不客氣地開言道:
“三位將軍好雅興,敵軍將遁,戰機即逝,安得醇酒下喉,炙肉入口,享此逍遙哉?”
淳於浩此時喝得正在興頭之上,一聽這位素未謀麵的衛鞅,既不行禮相見,也不自我介紹,開口就指責三軍主將,不由得不勃然大怒。
“豎子何來,安敢亂言兵事?”
章蟜見衛鞅如此失禮,也是老大不痛快,但是他城府較深,硬生生按捺住了自己的不快,而是挑釁性地繼續端起一盞酒,咕咚一聲就灌了下去。
倒是兒良,雖說年紀最幼,但深知公子看重的人,必有過人之處,不可輕易怠慢。
於是兒良不怒反喜,笑盈盈地起身相迎:“衛先生南來,舟車勞頓,兒良這廂有禮了。”
衛鞅一點也不領情,徑直走到帳中掛著的行軍輿圖之前,手指圖上地形道:
“巴軍已無鬥誌,不日即將退兵。若巴軍退守宕渠、背倚華銀,三位將軍,請問如何破之?”
衛鞅一語,立即將三位領軍之將的酒驚醒了大半,兒良率先走向輿圖,察看形勢,淳於浩和章蟜也立即起身上來。
兒良率先拱手問道:“衛先生,以何判斷,巴軍即將退兵?”
衛鞅道:“鞅沿水前來,見巴軍在對岸廣築營壘,然其壘少用木石,多用沙礫,此虛設之景,而非實戰之壘也。故鞅以為,巴軍築壘為假,後撤為真。”
淳於浩不服:“先生,巴軍退則退矣,何苦勞神費力,築此長壘?”
衛鞅道:“兵者,詭道也。善用兵者,以虛為實;善破敵者,以實為虛。巴軍若退,我軍寧不掩殺乎?築壘乃虛防,撤守乃為實!”
章蟜也聽出了其中的門道,情知如果巴軍撤退,將導致大好戰機頓失,非常不利於殲滅敵軍。
他看了看輿圖:“蟜欲連夜起兵,從嘉陵上下遊渡河,對巴軍形成夾擊之勢,先生以為如何?”
衛鞅道:“將軍將兵幾何?”
這時,章蟜才想起要向這位衛鞅先生自我介紹一下:“先生,在下章蟜,公子駕前領軍之將,目前所屬‘蟜軍’,有精兵三萬。”
他轉而指向兒良:“這位,兒良將軍,所屬‘良軍“,亦有精銳三萬……”
淳於浩見衛鞅一針見血,指出戰場形勢變化,心底也由剛才的不快變為尊敬,於是不用章蟜,自我介紹道:
“先生有禮,在下淳於浩,公子駕前領軍之將,統領水師“浩軍”,計有戰船五百,民船五百,水卒一萬餘人。”
衛鞅抱圈一周:“三位將軍大名,鞅一路之上,早有耳聞。今戰事緊急,恕鞅不與三位寒暄。”
三人諾諾稱是。
衛鞅道:“淳於將軍水卒,可上岸陸戰者不多。我軍六萬,對決巴軍六萬,可有勝算?”
“這……”三將互視一眼,俱不能答。
衛鞅繼續道:“鞅在南鄭時,在端木長史處也曾見識我軍先進裝備,有利器護身,或可以一敵二。然傷敵一萬,自損八千,恐戰損亦多啊!”
兒良追問道:“先生既心懷大才,還望不吝賜教,良等三人,願聞先生高見。”
衛鞅道:“鞅不才,隨先師學藝之時,曾遍閱天下圖輿。在魏相府時,也曾博覽群書,對巴蜀形勝,略有知曉。”
他再次走到行軍輿圖麵前,指著高高隆起的華銀山一線道:“巴軍若退守華銀、宕渠一線,據險而守,則我軍欲攻,難十倍矣。”
“故為今之計,攻敵之所恃,斷敵之退路,則巴軍不戰而敗。”
兒良心中雪亮:“先生之意,是要攻取宕渠、占據華銀?”
衛鞅糾正道:“確言之,當行奇襲。夫宕渠,巴之堅城;華銀,縱橫六百裏,強攻必不易下,奇襲方可奏效。”
章蟜眯著眼睛看著輿圖,開言道:“誠如先生所言,華銀六百裏,我軍如何攻之,如何守之?”
衛鞅指著輿圖道:“鞅在師尊處所閱之圖,華銀山當有一通天峽穀,號稱‘一線天’,乃華銀入巴之險要,攻之可一人守關,萬人不入。然此圖無有標示,請章將軍核實。”
章蟜立即下令,派人立即前往充國國君處查閱當地地圖,盡快確定“一線天”的位置和相關地形。
衛鞅這一番指點,徹底將三位將軍從夢中點醒,三人齊齊向衛鞅敬酒:“先生,請滿飲此盞。”
衛鞅大事已了,又展示了一把自己的才能,也頗為得意,於是端酒與三將共飲。
不一會兒,軍卒從充國國君處取得更精準的輿圖,果然標有一線天的位置。並且還帶迴了充國幾位熟悉此道的向導。
當下,章蟜命人撤去宴席,立即部署奇襲宕渠、封鎖華銀的軍機。
經過四人一番商議,初步製定了作戰計劃:
一、由淳於浩率領“浩軍”,連續在沿嘉陵水沿岸發動襲擾,可組織“水師陸戰隊”在局部實施登陸戰,但一擊必退。
主要戰術目標有兩個:一是拖住巴軍,使巴軍不得迅速抽身撤退;二造成大軍即將突破巴軍防線的假象,吸引巴軍主力防守,掩護“蟜軍”和“良機”的秘密行動痕跡。
二,由章蟜親率五千精銳“蟜軍”,從北路疾進,目標伺機攻取宕渠城,切斷巴軍退路。
三、由兒良親率三千精通山地作戰的“良軍”,沿南路行軍,專揀小路和偏僻徑行軍,快速直插華銀山,一舉奪取“一線天”,徹底斷絕巴軍撤迴巴國的必經之路。
四、派出兩路信使:一路北上通知相氏、瞫氏,做好巴軍北上的攔截準備。另一路南下求見公子俱酒,請其率領“瀟軍”、“邦軍”以及公子“中軍”,堵截巴軍南撤,實現戰略大包圍,徹底將巴軍包了餃子。
衛鞅及三位將軍分析,巴軍南撤的可能性極大,因為巴國國都就在南方的江州,既然不能翻越華銀山迴到巴國,那麽南下向國都靠攏,是最正確的選擇。
章蟜、兒良、淳於浩三人見了這些物件,對衛鞅的身份有了大概了解,對於公子早年結交的這位人物,三人還是不敢怠慢,連忙請入帳中。
衛鞅進入帳中,一鼻子就聞到了南鄭蒸餾美酒的清香,看到了杯盤狼藉的宴席。當下冷哼兩聲,毫不客氣地開言道:
“三位將軍好雅興,敵軍將遁,戰機即逝,安得醇酒下喉,炙肉入口,享此逍遙哉?”
淳於浩此時喝得正在興頭之上,一聽這位素未謀麵的衛鞅,既不行禮相見,也不自我介紹,開口就指責三軍主將,不由得不勃然大怒。
“豎子何來,安敢亂言兵事?”
章蟜見衛鞅如此失禮,也是老大不痛快,但是他城府較深,硬生生按捺住了自己的不快,而是挑釁性地繼續端起一盞酒,咕咚一聲就灌了下去。
倒是兒良,雖說年紀最幼,但深知公子看重的人,必有過人之處,不可輕易怠慢。
於是兒良不怒反喜,笑盈盈地起身相迎:“衛先生南來,舟車勞頓,兒良這廂有禮了。”
衛鞅一點也不領情,徑直走到帳中掛著的行軍輿圖之前,手指圖上地形道:
“巴軍已無鬥誌,不日即將退兵。若巴軍退守宕渠、背倚華銀,三位將軍,請問如何破之?”
衛鞅一語,立即將三位領軍之將的酒驚醒了大半,兒良率先走向輿圖,察看形勢,淳於浩和章蟜也立即起身上來。
兒良率先拱手問道:“衛先生,以何判斷,巴軍即將退兵?”
衛鞅道:“鞅沿水前來,見巴軍在對岸廣築營壘,然其壘少用木石,多用沙礫,此虛設之景,而非實戰之壘也。故鞅以為,巴軍築壘為假,後撤為真。”
淳於浩不服:“先生,巴軍退則退矣,何苦勞神費力,築此長壘?”
衛鞅道:“兵者,詭道也。善用兵者,以虛為實;善破敵者,以實為虛。巴軍若退,我軍寧不掩殺乎?築壘乃虛防,撤守乃為實!”
章蟜也聽出了其中的門道,情知如果巴軍撤退,將導致大好戰機頓失,非常不利於殲滅敵軍。
他看了看輿圖:“蟜欲連夜起兵,從嘉陵上下遊渡河,對巴軍形成夾擊之勢,先生以為如何?”
衛鞅道:“將軍將兵幾何?”
這時,章蟜才想起要向這位衛鞅先生自我介紹一下:“先生,在下章蟜,公子駕前領軍之將,目前所屬‘蟜軍’,有精兵三萬。”
他轉而指向兒良:“這位,兒良將軍,所屬‘良軍“,亦有精銳三萬……”
淳於浩見衛鞅一針見血,指出戰場形勢變化,心底也由剛才的不快變為尊敬,於是不用章蟜,自我介紹道:
“先生有禮,在下淳於浩,公子駕前領軍之將,統領水師“浩軍”,計有戰船五百,民船五百,水卒一萬餘人。”
衛鞅抱圈一周:“三位將軍大名,鞅一路之上,早有耳聞。今戰事緊急,恕鞅不與三位寒暄。”
三人諾諾稱是。
衛鞅道:“淳於將軍水卒,可上岸陸戰者不多。我軍六萬,對決巴軍六萬,可有勝算?”
“這……”三將互視一眼,俱不能答。
衛鞅繼續道:“鞅在南鄭時,在端木長史處也曾見識我軍先進裝備,有利器護身,或可以一敵二。然傷敵一萬,自損八千,恐戰損亦多啊!”
兒良追問道:“先生既心懷大才,還望不吝賜教,良等三人,願聞先生高見。”
衛鞅道:“鞅不才,隨先師學藝之時,曾遍閱天下圖輿。在魏相府時,也曾博覽群書,對巴蜀形勝,略有知曉。”
他再次走到行軍輿圖麵前,指著高高隆起的華銀山一線道:“巴軍若退守華銀、宕渠一線,據險而守,則我軍欲攻,難十倍矣。”
“故為今之計,攻敵之所恃,斷敵之退路,則巴軍不戰而敗。”
兒良心中雪亮:“先生之意,是要攻取宕渠、占據華銀?”
衛鞅糾正道:“確言之,當行奇襲。夫宕渠,巴之堅城;華銀,縱橫六百裏,強攻必不易下,奇襲方可奏效。”
章蟜眯著眼睛看著輿圖,開言道:“誠如先生所言,華銀六百裏,我軍如何攻之,如何守之?”
衛鞅指著輿圖道:“鞅在師尊處所閱之圖,華銀山當有一通天峽穀,號稱‘一線天’,乃華銀入巴之險要,攻之可一人守關,萬人不入。然此圖無有標示,請章將軍核實。”
章蟜立即下令,派人立即前往充國國君處查閱當地地圖,盡快確定“一線天”的位置和相關地形。
衛鞅這一番指點,徹底將三位將軍從夢中點醒,三人齊齊向衛鞅敬酒:“先生,請滿飲此盞。”
衛鞅大事已了,又展示了一把自己的才能,也頗為得意,於是端酒與三將共飲。
不一會兒,軍卒從充國國君處取得更精準的輿圖,果然標有一線天的位置。並且還帶迴了充國幾位熟悉此道的向導。
當下,章蟜命人撤去宴席,立即部署奇襲宕渠、封鎖華銀的軍機。
經過四人一番商議,初步製定了作戰計劃:
一、由淳於浩率領“浩軍”,連續在沿嘉陵水沿岸發動襲擾,可組織“水師陸戰隊”在局部實施登陸戰,但一擊必退。
主要戰術目標有兩個:一是拖住巴軍,使巴軍不得迅速抽身撤退;二造成大軍即將突破巴軍防線的假象,吸引巴軍主力防守,掩護“蟜軍”和“良機”的秘密行動痕跡。
二,由章蟜親率五千精銳“蟜軍”,從北路疾進,目標伺機攻取宕渠城,切斷巴軍退路。
三、由兒良親率三千精通山地作戰的“良軍”,沿南路行軍,專揀小路和偏僻徑行軍,快速直插華銀山,一舉奪取“一線天”,徹底斷絕巴軍撤迴巴國的必經之路。
四、派出兩路信使:一路北上通知相氏、瞫氏,做好巴軍北上的攔截準備。另一路南下求見公子俱酒,請其率領“瀟軍”、“邦軍”以及公子“中軍”,堵截巴軍南撤,實現戰略大包圍,徹底將巴軍包了餃子。
衛鞅及三位將軍分析,巴軍南撤的可能性極大,因為巴國國都就在南方的江州,既然不能翻越華銀山迴到巴國,那麽南下向國都靠攏,是最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