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因糧於敵
戰國:讓你弱國苟活你卻逆天改命 作者:封少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蜀軍戰俘被今日這場突如其來的場麵給震驚了,傳說中的“縱目王”真的轉世到這位俱酒公子身上了?
畢竟大家還是有一點懷疑的,但也不敢說出來。
俱酒演講完畢,然後懷木走上前來,幫助他旋下了鎖在黃金麵具上的兩隻望遠鏡。
俱酒紋絲沒動,依舊保持神隻一般的威嚴,心裏卻長出一口氣:太特麽舒服了!
終於結束了這受刑一般的表演。
望遠鏡取下來了,必須賦予它新的使命與功能,以後可不能再這樣搞了,老子的脖子真的受不了。
俱酒舉起望遠鏡道:
“天授縱目,以察民情。俱酒何能,安敢擅專,故而授此神物與諸將,奉天時、承天命、懲兇頑、救百姓。”
接下來,懷木將四支望遠鏡用青銅支架固定在劍門關城樓之上,兩架伽利略向北望,兩架開普勒向南望。
然後宣布,先由高級軍官、墨家諸子,後由蜀國降卒代表,以及中軍的中下級軍官,親兵營全體人員,上前一一體驗神物。
其實對於俱酒的剛才的這一套表演,即使是南鄭方麵眾將以及墨家諸子中,也有人持看戲態度的,儀式感嘛,這東西就是個麵子。
但俱酒讓大家上前感受天賜神物的神奇魔力,很快就讓所有人都驚得目瞪口呆,麵如土色。
這……這這這,真是神物啊,妥妥的傳說中的千裏眼啊!
大家通過“縱目神器”,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十數裏外的山川、地貌、河流、人口,這一切的不可能,都如此真實地出現在了眼前。
特別是蜀軍俘虜,一個個在“縱目神器”麵前磕頭如搗蒜,又哭又笑,神魂顛倒,如醉如癡,口中不住地高唿:
“縱目王再世,縱目王救蜀!”
即使是南鄭方麵的中下級軍官,墨家諸子,乃至俱酒的親兵營,甚至是貼身隨侍的懷木,都被這一切震驚到三觀稀碎、認知顛倒。
咱們家公子(少子),不會是真的通神了吧?
畢竟俱酒之前就有過神鴉、神獸、迴日等一係列騷操作,身上披著一層又一層的神秘光環。
一名蜀軍降卒戰戰兢兢地提出自己的懷疑:為什麽看往蜀國境內的山、水、人都是倒立的?而反之,望向吐費城方向的都是正立的?
俱酒一本正經地迴答了降卒,也迴答了諸人心中的疑問:
“蜀王昏聵無道,殘害生靈,故而以縱目神物觀之,民猶倒懸。吾等上承天命,下順民意,揮師入蜀,是為解民於倒懸也!”
解民倒懸,就是這麽理解的!你們蜀人自己感覺不到,這縱目神器就有如照妖鏡一般,一下子就看出了蜀國的問題所在!
眾人恍然大悟,看來蜀國是真的有違神意,南鄭方麵是真的遵天愛民,你看人家“縱目神器”一目了然地展現了出來,不容置疑!
為了解除更多人的懷疑,俱酒下令延長觀看時長,通過三天三夜的開放式觀摩,重點要消除蜀軍俘虜的疑慮。
蜀軍降卒幾乎全部觀看了“縱目神器”的神奇法象,徹徹底底地臣服於“縱目王”附體的俱酒,死心塌地地投身於即將開展的伐滅蜀王的大業之中,解決了章蟜用屠刀也不一定能解決得了的“人心歸附”問題。
人心已定,帶路黨終於產生了!
蜀軍俘虜中,除了一些蜀王死忠黨和跪久了站不起來的奴隸被發配去做苦力外,精簡汰滌下來的、思想轉變了的仍有六千人之多。
俱酒立即對經過整訓的六千蜀軍降卒進行了整編和分解,按五百人一營的編製,編為十二營,並嚴格按南鄭軍製的號令、旗幟、行伍、規範進行了簡單的整訓。
整訓之後,分別派往“蟜軍”四個營兩千人,“良軍”四個營兩千人,“浩軍”兩個營一千人,“中軍”兩個營一千人。其中“浩軍”兩營均是挑選精通水性的蜀軍。
畢竟蜀軍新降,還是要繼續實施“摻沙子”戰術,防人之心不可無啊。
同時下令,在福利待遇等方麵對蜀軍一視同仁,執行與南鄭軍方一致的賞罰和軍功體製,將來攻下蜀地之後,實行優軍優屬的政策,讓這些蜀軍的家人也享受到“一人參軍,全家光榮”的榮譽感。
蜀軍是五百人的標準營製,區別於南鄭軍方八百人的加強營製,如此既不傷蜀人自尊,又有利於對蜀人的控製。
至此,劍門以北的戰事全部結束,南鄭軍方以極其微小的代價,全麵平定了這一地區,占據了攻伐巴蜀的製高點。
總兵力不減反增,新增了氐人、蜀人、相氏巴人三方軍力,俱酒控製的伐蜀總兵力達到了五萬餘人。
增加了一萬多軍力,糧草的供應就出現了一些問題。短期內,還是夠的,但也有點供應速度減慢。長遠看,由於糧道拉得太長,恐怕會出現問題。
俱酒自然想到了這個問題,南鄭伐巴蜀,從體量上講,也算是“蛇吞象”的逆天行動。解決糧草問題不能隻靠大本營,必須“因糧於敵”。
因糧於敵,也就是以戰養戰!
《孫子兵法》早就曰過:“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從南鄭到巴蜀,交通條件落後,輸送手段簡陋,即使是開辟了嘉陵水道,但組織大批量的糧食運輸,負擔極其沉重,同時運輸線也是敵人襲擊的重要目標。
“因糧於敵”戰略,就是要盡量從敵方獲取糧草,“掠於饒野,三軍足食”,以減輕本國負擔和後勤輸送的壓力。
同時“因糧於敵”也可削弱敵人實力、增加敵方軍糧供應困難:“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萁稈一石,當吾二十石”
古之名將,內必屯田自足,外必因糧於敵。
俱酒當即傳下軍令,要求先期入蜀的“蟜軍”、“良軍”、“瀟軍”:盡可能地從蜀地取得軍糧布帛。
一要分眾掠地,取其秋穀。對已經成熟的糧食搶割搶收,不給這些蜀國的大小奴隸主留下任何念想。
蜀地因為其完全奴隸製的特點,所有田地都是奴隸主的資產,底層蜀人連自由都沒有,故而不存在與民爭利的問題
二是破地降邑,取其倉糧。攻打城池後,必首先控製糧倉、府庫等戰略物資重地,不要輕易在這些地方實施火攻。
三是廣收人心,民鹹饋獻。通過嚴肅軍紀、幫助貧弱、宣傳新政、砍柴挑水、打掃庭院等有效措施,拉近與普通蜀人的關係,爭取蜀人支持,使他們心甘情願地奉獻一些物資,或者幹脆反戈一擊,就像牧野之戰時調轉槍頭的奴隸一般。
四是打擊豪強,抄獲為資。打土豪、分田地,本就是俱酒製定的基本政策。打擊大大小小的城主、堡主以及各級官吏,自然是伐蜀之戰的題中之義。
這些奴隸主都是世襲的,經過幾百甚至上千年的積累,家資不可勝數。
取其一部分用來賑濟蜀民,給蜀人一點甜頭嚐嚐;
另一部分充作軍資,這是一個非常劃算的買賣。
安排完這一切,俱酒計劃召見“浩營”主將淳於浩,讓其確保後方軍輜和糧草的運輸力度。
沒想到淳於浩卻主動找上門來了。
畢竟大家還是有一點懷疑的,但也不敢說出來。
俱酒演講完畢,然後懷木走上前來,幫助他旋下了鎖在黃金麵具上的兩隻望遠鏡。
俱酒紋絲沒動,依舊保持神隻一般的威嚴,心裏卻長出一口氣:太特麽舒服了!
終於結束了這受刑一般的表演。
望遠鏡取下來了,必須賦予它新的使命與功能,以後可不能再這樣搞了,老子的脖子真的受不了。
俱酒舉起望遠鏡道:
“天授縱目,以察民情。俱酒何能,安敢擅專,故而授此神物與諸將,奉天時、承天命、懲兇頑、救百姓。”
接下來,懷木將四支望遠鏡用青銅支架固定在劍門關城樓之上,兩架伽利略向北望,兩架開普勒向南望。
然後宣布,先由高級軍官、墨家諸子,後由蜀國降卒代表,以及中軍的中下級軍官,親兵營全體人員,上前一一體驗神物。
其實對於俱酒的剛才的這一套表演,即使是南鄭方麵眾將以及墨家諸子中,也有人持看戲態度的,儀式感嘛,這東西就是個麵子。
但俱酒讓大家上前感受天賜神物的神奇魔力,很快就讓所有人都驚得目瞪口呆,麵如土色。
這……這這這,真是神物啊,妥妥的傳說中的千裏眼啊!
大家通過“縱目神器”,清清楚楚地看到了十數裏外的山川、地貌、河流、人口,這一切的不可能,都如此真實地出現在了眼前。
特別是蜀軍俘虜,一個個在“縱目神器”麵前磕頭如搗蒜,又哭又笑,神魂顛倒,如醉如癡,口中不住地高唿:
“縱目王再世,縱目王救蜀!”
即使是南鄭方麵的中下級軍官,墨家諸子,乃至俱酒的親兵營,甚至是貼身隨侍的懷木,都被這一切震驚到三觀稀碎、認知顛倒。
咱們家公子(少子),不會是真的通神了吧?
畢竟俱酒之前就有過神鴉、神獸、迴日等一係列騷操作,身上披著一層又一層的神秘光環。
一名蜀軍降卒戰戰兢兢地提出自己的懷疑:為什麽看往蜀國境內的山、水、人都是倒立的?而反之,望向吐費城方向的都是正立的?
俱酒一本正經地迴答了降卒,也迴答了諸人心中的疑問:
“蜀王昏聵無道,殘害生靈,故而以縱目神物觀之,民猶倒懸。吾等上承天命,下順民意,揮師入蜀,是為解民於倒懸也!”
解民倒懸,就是這麽理解的!你們蜀人自己感覺不到,這縱目神器就有如照妖鏡一般,一下子就看出了蜀國的問題所在!
眾人恍然大悟,看來蜀國是真的有違神意,南鄭方麵是真的遵天愛民,你看人家“縱目神器”一目了然地展現了出來,不容置疑!
為了解除更多人的懷疑,俱酒下令延長觀看時長,通過三天三夜的開放式觀摩,重點要消除蜀軍俘虜的疑慮。
蜀軍降卒幾乎全部觀看了“縱目神器”的神奇法象,徹徹底底地臣服於“縱目王”附體的俱酒,死心塌地地投身於即將開展的伐滅蜀王的大業之中,解決了章蟜用屠刀也不一定能解決得了的“人心歸附”問題。
人心已定,帶路黨終於產生了!
蜀軍俘虜中,除了一些蜀王死忠黨和跪久了站不起來的奴隸被發配去做苦力外,精簡汰滌下來的、思想轉變了的仍有六千人之多。
俱酒立即對經過整訓的六千蜀軍降卒進行了整編和分解,按五百人一營的編製,編為十二營,並嚴格按南鄭軍製的號令、旗幟、行伍、規範進行了簡單的整訓。
整訓之後,分別派往“蟜軍”四個營兩千人,“良軍”四個營兩千人,“浩軍”兩個營一千人,“中軍”兩個營一千人。其中“浩軍”兩營均是挑選精通水性的蜀軍。
畢竟蜀軍新降,還是要繼續實施“摻沙子”戰術,防人之心不可無啊。
同時下令,在福利待遇等方麵對蜀軍一視同仁,執行與南鄭軍方一致的賞罰和軍功體製,將來攻下蜀地之後,實行優軍優屬的政策,讓這些蜀軍的家人也享受到“一人參軍,全家光榮”的榮譽感。
蜀軍是五百人的標準營製,區別於南鄭軍方八百人的加強營製,如此既不傷蜀人自尊,又有利於對蜀人的控製。
至此,劍門以北的戰事全部結束,南鄭軍方以極其微小的代價,全麵平定了這一地區,占據了攻伐巴蜀的製高點。
總兵力不減反增,新增了氐人、蜀人、相氏巴人三方軍力,俱酒控製的伐蜀總兵力達到了五萬餘人。
增加了一萬多軍力,糧草的供應就出現了一些問題。短期內,還是夠的,但也有點供應速度減慢。長遠看,由於糧道拉得太長,恐怕會出現問題。
俱酒自然想到了這個問題,南鄭伐巴蜀,從體量上講,也算是“蛇吞象”的逆天行動。解決糧草問題不能隻靠大本營,必須“因糧於敵”。
因糧於敵,也就是以戰養戰!
《孫子兵法》早就曰過:“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從南鄭到巴蜀,交通條件落後,輸送手段簡陋,即使是開辟了嘉陵水道,但組織大批量的糧食運輸,負擔極其沉重,同時運輸線也是敵人襲擊的重要目標。
“因糧於敵”戰略,就是要盡量從敵方獲取糧草,“掠於饒野,三軍足食”,以減輕本國負擔和後勤輸送的壓力。
同時“因糧於敵”也可削弱敵人實力、增加敵方軍糧供應困難:“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萁稈一石,當吾二十石”
古之名將,內必屯田自足,外必因糧於敵。
俱酒當即傳下軍令,要求先期入蜀的“蟜軍”、“良軍”、“瀟軍”:盡可能地從蜀地取得軍糧布帛。
一要分眾掠地,取其秋穀。對已經成熟的糧食搶割搶收,不給這些蜀國的大小奴隸主留下任何念想。
蜀地因為其完全奴隸製的特點,所有田地都是奴隸主的資產,底層蜀人連自由都沒有,故而不存在與民爭利的問題
二是破地降邑,取其倉糧。攻打城池後,必首先控製糧倉、府庫等戰略物資重地,不要輕易在這些地方實施火攻。
三是廣收人心,民鹹饋獻。通過嚴肅軍紀、幫助貧弱、宣傳新政、砍柴挑水、打掃庭院等有效措施,拉近與普通蜀人的關係,爭取蜀人支持,使他們心甘情願地奉獻一些物資,或者幹脆反戈一擊,就像牧野之戰時調轉槍頭的奴隸一般。
四是打擊豪強,抄獲為資。打土豪、分田地,本就是俱酒製定的基本政策。打擊大大小小的城主、堡主以及各級官吏,自然是伐蜀之戰的題中之義。
這些奴隸主都是世襲的,經過幾百甚至上千年的積累,家資不可勝數。
取其一部分用來賑濟蜀民,給蜀人一點甜頭嚐嚐;
另一部分充作軍資,這是一個非常劃算的買賣。
安排完這一切,俱酒計劃召見“浩營”主將淳於浩,讓其確保後方軍輜和糧草的運輸力度。
沒想到淳於浩卻主動找上門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