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輿論風暴
戰國:讓你弱國苟活你卻逆天改命 作者:封少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钜子孟勝,見魏越與公尚過爭執不下,於是想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先由墨辯對鄭國的陰謀進行揭露和批判,使墨家占盡道德高地,將鄭國聲名掃地。
如果墨辯堂的辦法不能奏效,然後再由墨俠出手,行刺太宰欣。
不過,孟勝還是不願意把墨俠堂變成一個殺手組織,一定要突出其行刺的正義性。
於是孟勝提出了一個近乎傻x的要求,如果要對太宰欣進行刺殺,一定要體現對等。
太宰欣刺少子一劍,那麽墨俠也要還迴一劍;但俱酒僥幸未死,所以墨俠也不要把太宰欣刺死。
魏越聽了幾乎要氣傻了,孟勝真是迂腐的可笑,這種你死我活的鬥爭中,行刺的墨俠都是冒著生命危險在執行任務,你這個墨家钜子居然要求刺客要講分寸?
話說當初太宰欣謀劃刺殺少子的時候,難道就不是痛下殺手嗎?
墨家三巨頭的商談不歡而散,公尚過和魏越都對孟勝這種迂腐而認死理的性格連連搖頭。
在創始人老墨子神隱之後,沒有一個人能夠出來收拾殘局,墨家前景黯淡,談何救世?
公尚過按照之前的計劃,發動手下的墨辯們四下出擊,將鄭國太宰欣派人行刺俱酒、挑撥韓國太子與襄城君關係、最終導致襄城君出走、韓國太子名聲受損的事實大肆宣傳。
過於曲直離奇的情節,使這個天大的陰謀很快就在列國傳播開來。上到公卿大夫,下到黎庶黔首,都對這一段傳奇故事津津樂道,猛吃其中的大瓜樂此不疲。
並且還衍生出各種各樣的傳奇版本,尤其是襄城地區受到俱酒恩惠的軍民,更是將這段故事演繹到聲淚俱下,義憤填膺。
將鄭太宰欣描繪成黑心黑肺黑肝腸的大奸大惡之徒,計謀得逞且未受任何報應;
將俱酒形容為忠君愛國有仁有義的君子,慘遭陷害,有仇難報,最終不得不退隱他鄉,不聞世事。
這個世界上有太多太多的不平事,每個人心中都有著委屈和鬱悶需要訴說,原先還是墨辯在主動性地傳播,到後來經過民間優伶的各種藝術加工,這段公案成了戰國時期的悲劇代表作。
悲劇,比喜劇更能打動人心!
無論哪個時代,普通人都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苦痛與磨難,或許他們對於自身的苦難有口難言,但卻對悲劇裏的人物感同身受,並通過悲劇主人翁的故事與遭遇,抒發出自己的憤怒、不滿、無奈與抗爭。
俱酒的形象無疑成了這種心思的最好載體。
按照西方的悲劇理論,故事到了這裏,壞人得逞,好人離場,悲傷達到頂點,故事戛然而止,人們在無盡的悲傷中迴味悠長,鬱鬱難捱。
比如《哈姆雷特》中最後親人、朋友、愛人等等都相繼死去;比如《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有情人陰差陽錯、雙雙殉情;比如《無間道》中陳永仁死不瞑目,劉建明淡淡地說:我是警察!
但東方的悲劇不是這樣,東方的悲劇悲則悲矣,但善良的人們總要給他加上一條光明的尾巴。
比如《梁山伯與祝英台》雙雙死去之後,身化彩蝶也要比翼雙飛;比如《竇娥冤》中竇娥死後,竇天章出任楚州,竇娥鬼魂前來告狀,最終沉冤昭雪。
善良的襄城地區百姓,不願意襄城君俱酒就這樣消失,於是給其賦予了很多神秘的色彩,並堅定地認為俱酒這樣一個\\\"偉光正善\\\"的人物,一定會再次閃亮登場,報仇雪恨。
於是,在口口相傳之中,俱酒的形象宛然成了救世主一樣的偉岸,不僅襄城地區的軍民對他的迴歸翹首以盼,甚至其他中原百姓也對這位智慧與才華並存,善良與勇毅同在的英雄人物多了幾分企盼,盼望著他有一天能夠從天而降,收拾戰國紛亂的殘局。
起初,墨辯們見到自己的宣傳起了作用,那是相當的沾沾自喜。
後來洶湧澎湃的民間情感與力量的加入,使故事的走向呈現出了神話和宗教的色彩,令墨辯們目瞪口呆,話說老墨子當年也很難企及這種高度。
與民間的熱議相反,列國統治階級卻呈現出相對冷淡的態度和矛盾的心理。
首當其衝的是已經被打殘了的鄭國,做賊心虛的鄭太宰欣起初不以為然,後來見民意洶湧,頓時慌得手足無措、進退失據。
鄭國居然出了一份官方的文件對此事進行了批駁,並派出使臣,先後向魏、趙、齊、秦、楚等大國進行解釋。
鄭國一口咬定這是韓國的陰謀,主要目的是為了醜化鄭國高層形象,占據道德製高點,然後為徹底滅亡鄭國尋找一個師出有名的理由。
鄭國的狡辯,讓人們想起了襄城君講過的一個寓言故事:此地無銀三百兩。
特別是這種派出官方使節向諸侯解釋的動作,更是心虛得令人發笑,反而增加了世人對此事真實性的認可度。
韓國的態度卻非常曖昧。韓侯第一時間聽說這個故事的時候,就明白了其中的真實性。
墨辯甚至將鄭太宰欣府上的謀臣巫弓、刺客的名字丙醜都給倒了個底掉,其詳細程度令人發指。
但是韓國已經以襄城君遇刺為由,發兵討伐了宋國,並將宋君押了迴來,還把老頭委屈死了。
韓國就算明白了其中的曲折是非,也不能自己打臉,說攻打宋國是我錯了,是我指鹿為馬,是我耍流氓。
是故韓國也發表了一通官方文件,嚴厲駁斥了鄭國的誣陷與指責。並且也派出使臣出使周邊列國,詳細說明了韓國對此事的調查情況,將宋國挑撥離間的過程論證得證據確鑿,無懈可擊。
韓國再三強調伐宋的正義性與正確性,指責鄭國是戰國時代不折不扣的攪屎棍,這樣的無賴國家就不應該存在,韓國一定替天行道,為戰國除害,誓死平掉鄭國這隻可惡的小強。
韓國的這一通歇斯底裏的表演,讓人們又想起了襄城君講過的寓言裏的一句話:隔壁王二不曾偷。
最耐人尋味的是宋國,作為冤大頭的宋國,既沒有確認民間的傳說,也沒有附會鄭國的說法,更沒敢對韓國的指責發聲。
宋國派人晉見天下共主周天子,請周天子出來調查是非,主持公道。
結果周天子要求宋國先進貢金帛糧秣若幹,履行諸侯朝奉天子的義務,然後再說。
宋國的這一番操作,讓天下諸侯笑掉了大牙,成為一時笑柄。
由墨家發起的這一輪輿論戰,發揮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為俱酒日後入主中原,爭霸天下鋪墊了民意基礎,其效果之好,出乎了所有局中人的意料。
消息傳入南鄭,也使俱酒認識到了輿論戰的重要性,同時也激發了他一些新的爭霸思路與治理思想。
如果墨辯堂的辦法不能奏效,然後再由墨俠出手,行刺太宰欣。
不過,孟勝還是不願意把墨俠堂變成一個殺手組織,一定要突出其行刺的正義性。
於是孟勝提出了一個近乎傻x的要求,如果要對太宰欣進行刺殺,一定要體現對等。
太宰欣刺少子一劍,那麽墨俠也要還迴一劍;但俱酒僥幸未死,所以墨俠也不要把太宰欣刺死。
魏越聽了幾乎要氣傻了,孟勝真是迂腐的可笑,這種你死我活的鬥爭中,行刺的墨俠都是冒著生命危險在執行任務,你這個墨家钜子居然要求刺客要講分寸?
話說當初太宰欣謀劃刺殺少子的時候,難道就不是痛下殺手嗎?
墨家三巨頭的商談不歡而散,公尚過和魏越都對孟勝這種迂腐而認死理的性格連連搖頭。
在創始人老墨子神隱之後,沒有一個人能夠出來收拾殘局,墨家前景黯淡,談何救世?
公尚過按照之前的計劃,發動手下的墨辯們四下出擊,將鄭國太宰欣派人行刺俱酒、挑撥韓國太子與襄城君關係、最終導致襄城君出走、韓國太子名聲受損的事實大肆宣傳。
過於曲直離奇的情節,使這個天大的陰謀很快就在列國傳播開來。上到公卿大夫,下到黎庶黔首,都對這一段傳奇故事津津樂道,猛吃其中的大瓜樂此不疲。
並且還衍生出各種各樣的傳奇版本,尤其是襄城地區受到俱酒恩惠的軍民,更是將這段故事演繹到聲淚俱下,義憤填膺。
將鄭太宰欣描繪成黑心黑肺黑肝腸的大奸大惡之徒,計謀得逞且未受任何報應;
將俱酒形容為忠君愛國有仁有義的君子,慘遭陷害,有仇難報,最終不得不退隱他鄉,不聞世事。
這個世界上有太多太多的不平事,每個人心中都有著委屈和鬱悶需要訴說,原先還是墨辯在主動性地傳播,到後來經過民間優伶的各種藝術加工,這段公案成了戰國時期的悲劇代表作。
悲劇,比喜劇更能打動人心!
無論哪個時代,普通人都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苦痛與磨難,或許他們對於自身的苦難有口難言,但卻對悲劇裏的人物感同身受,並通過悲劇主人翁的故事與遭遇,抒發出自己的憤怒、不滿、無奈與抗爭。
俱酒的形象無疑成了這種心思的最好載體。
按照西方的悲劇理論,故事到了這裏,壞人得逞,好人離場,悲傷達到頂點,故事戛然而止,人們在無盡的悲傷中迴味悠長,鬱鬱難捱。
比如《哈姆雷特》中最後親人、朋友、愛人等等都相繼死去;比如《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有情人陰差陽錯、雙雙殉情;比如《無間道》中陳永仁死不瞑目,劉建明淡淡地說:我是警察!
但東方的悲劇不是這樣,東方的悲劇悲則悲矣,但善良的人們總要給他加上一條光明的尾巴。
比如《梁山伯與祝英台》雙雙死去之後,身化彩蝶也要比翼雙飛;比如《竇娥冤》中竇娥死後,竇天章出任楚州,竇娥鬼魂前來告狀,最終沉冤昭雪。
善良的襄城地區百姓,不願意襄城君俱酒就這樣消失,於是給其賦予了很多神秘的色彩,並堅定地認為俱酒這樣一個\\\"偉光正善\\\"的人物,一定會再次閃亮登場,報仇雪恨。
於是,在口口相傳之中,俱酒的形象宛然成了救世主一樣的偉岸,不僅襄城地區的軍民對他的迴歸翹首以盼,甚至其他中原百姓也對這位智慧與才華並存,善良與勇毅同在的英雄人物多了幾分企盼,盼望著他有一天能夠從天而降,收拾戰國紛亂的殘局。
起初,墨辯們見到自己的宣傳起了作用,那是相當的沾沾自喜。
後來洶湧澎湃的民間情感與力量的加入,使故事的走向呈現出了神話和宗教的色彩,令墨辯們目瞪口呆,話說老墨子當年也很難企及這種高度。
與民間的熱議相反,列國統治階級卻呈現出相對冷淡的態度和矛盾的心理。
首當其衝的是已經被打殘了的鄭國,做賊心虛的鄭太宰欣起初不以為然,後來見民意洶湧,頓時慌得手足無措、進退失據。
鄭國居然出了一份官方的文件對此事進行了批駁,並派出使臣,先後向魏、趙、齊、秦、楚等大國進行解釋。
鄭國一口咬定這是韓國的陰謀,主要目的是為了醜化鄭國高層形象,占據道德製高點,然後為徹底滅亡鄭國尋找一個師出有名的理由。
鄭國的狡辯,讓人們想起了襄城君講過的一個寓言故事:此地無銀三百兩。
特別是這種派出官方使節向諸侯解釋的動作,更是心虛得令人發笑,反而增加了世人對此事真實性的認可度。
韓國的態度卻非常曖昧。韓侯第一時間聽說這個故事的時候,就明白了其中的真實性。
墨辯甚至將鄭太宰欣府上的謀臣巫弓、刺客的名字丙醜都給倒了個底掉,其詳細程度令人發指。
但是韓國已經以襄城君遇刺為由,發兵討伐了宋國,並將宋君押了迴來,還把老頭委屈死了。
韓國就算明白了其中的曲折是非,也不能自己打臉,說攻打宋國是我錯了,是我指鹿為馬,是我耍流氓。
是故韓國也發表了一通官方文件,嚴厲駁斥了鄭國的誣陷與指責。並且也派出使臣出使周邊列國,詳細說明了韓國對此事的調查情況,將宋國挑撥離間的過程論證得證據確鑿,無懈可擊。
韓國再三強調伐宋的正義性與正確性,指責鄭國是戰國時代不折不扣的攪屎棍,這樣的無賴國家就不應該存在,韓國一定替天行道,為戰國除害,誓死平掉鄭國這隻可惡的小強。
韓國的這一通歇斯底裏的表演,讓人們又想起了襄城君講過的寓言裏的一句話:隔壁王二不曾偷。
最耐人尋味的是宋國,作為冤大頭的宋國,既沒有確認民間的傳說,也沒有附會鄭國的說法,更沒敢對韓國的指責發聲。
宋國派人晉見天下共主周天子,請周天子出來調查是非,主持公道。
結果周天子要求宋國先進貢金帛糧秣若幹,履行諸侯朝奉天子的義務,然後再說。
宋國的這一番操作,讓天下諸侯笑掉了大牙,成為一時笑柄。
由墨家發起的這一輪輿論戰,發揮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為俱酒日後入主中原,爭霸天下鋪墊了民意基礎,其效果之好,出乎了所有局中人的意料。
消息傳入南鄭,也使俱酒認識到了輿論戰的重要性,同時也激發了他一些新的爭霸思路與治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