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吳起變法
戰國:讓你弱國苟活你卻逆天改命 作者:封少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就在俱酒埋頭種田的時候,吳起也完成了他在宛郡的鍍金之旅,收複三座失城,搶迴十條樓船,救迴二萬俘虜。
兵鋒到處,魏、韓聞起名而退避,被俱酒打了的耳光又被吳起還了迴去。
加上吳起對俱酒情況的如實稟報,以及促進俱酒歸楚過程中的不懈努力,令楚王熊疑對吳起的忠心深信不疑。
吳起是真的對楚王忠心耿耿?
還是利用楚王的人格特點,以退為進,為俱酒安全入楚、並爭取到數年的發展時間?
這是吳起的政治幼稚?還是政治智慧?
這一點,已沉入曆史的長河之中不得而知。
總之兄弟二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吳起入郢都而為令尹,俱酒入郇陽而始種田。
楚王熊疑終於見到了傳說中的兵家大佬吳起,但吳起給他端上來的卻是改革整個楚國社會的大餐。
楚王與吳起徹夜不眠,抵足長談,君臣相遇,風虎雲龍。
楚國地廣人眾,在戰國七雄中舉足輕重。
但由於政治腐敗,經濟落後,國力一直萎靡不振。
楚王熊疑繼位後,連續遭到魏、趙、韓、齊、越等國的輪番進攻,整個楚國疲於應付,極其窘迫。
楚王深深知道人才的重要性,於是根據吳起在魏國的窘境,不斷撬魏國的牆腳,終於把吳起挖了過來。
沒想到的是,吳起居然還將近年來名聲鵲起的“兵家新星”也給帶到楚國來了。
雖然暫時避居郇陽,但楚王有信心待這小子歸心,畢竟晉國若想再發展起來,太特麽難了。
吳起分析了楚國的弊端所在,主要集中在兩點之上,即“大臣太重”與“封君太眾”,其改革方案主要圍繞這兩大弊端,在廢除貴族特權的同時,又削弱大臣威權。
其一:明法審令,即實行法治。這都是抄的魏國李悝變法的作業,曆史上吳起在楚國變法是抄李悝,商鞅在秦國變法也是抄李悝。
實行法治,那就是要“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這是為打擊貴族和大臣立規矩,同時加強楚王的中央集權。
其二:破橫散縱,使馳說之士無所開其口。這一項的主要目的,就是不讓縱橫家前來楚國遊說,擾亂楚國的發展思想。
通過此舉,進一步統一朝野思想,控製社會輿論,一心一意謀發展,心無旁騖抓落實。
其三:減爵祿。即廢除貴族世卿世祿製度,主要是瞄準封君和貴族。
楚國的腐敗與有龐大的世襲體係不無關係。貴族子子孫孫為貴族,貧民世世代代為貧民,整個社會死水一潭,萬馬齊喑。
而且大量土地及其上的人民被封給貴族,致使國家稅收銳減。
打仗的時候,國家的主要兵源來自貴族的封地,如果這些貴族不配合,連征兵也完不成。
吳起提出的“減爵祿”,就是對無功勞的貴族及其後代,實行“均其爵、平其祿”政策。封君子孫三代之後,國家就要收迴賜給他的爵祿封地。
然後對立有軍功和其他有功人員,則授予爵祿,提高將士和新興勢力的積極性。
這一項,嚴重觸犯了楚國貴族的既得利益,造成了貴族與吳起之間的尖銳對立,這也是吳起變法最終失敗的根本原因。
其四,整吏治。這就是主要瞄準了大臣,禁止大臣結黨營私,罷無能,廢無用,損不急之官。大力整頓吏治、廓清吏治。
要求官吏公私分明,言行端正,還得有奉獻精神。
說到底,就是進一步強化楚王的中央集權,打擊地方勢力尾大不掉,推行變法的主張。
其五,強兵。這是吳起的老本行,對於練兵老吳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別忘了這個時候吊打天下的魏武卒就是老吳一手訓練出來的。
但之所以要把其他幾條放在前邊,是因為上述幾條是前提,隻有通過打擊貴族大臣豪民的利益,才能增加國家財政收入,進而訓練像魏武卒那樣的精兵。
楚王聽了吳起的計劃,興奮到不能自已,一個富國強兵的藍圖就描繪在了眼前,楚王堅定支持吳起揮筆作畫、大展宏圖。
有了楚王的支持,吳起大刀闊斧地鋪開了改革措施,將一大批超過三代的貴族之家削去爵位,收迴封地,廢除特權。同時也將楚國的貴族勢力得罪得死死的,為日後變法失敗埋下了禍根。
眼見在令尹吳起的治理下,楚國逐漸顯現國富國強兵的蓬勃景象,楚王熊疑打心眼裏高興,同時,久藏在楚王心中的一塊心病,也該了結了。
在戰國時代,諸侯國新老交替之際,總少不了野心勃勃的王子、公子跳出來搶班奪權,成功了則權傾國中,失敗了則流亡列國。
楚國也不例外。
楚王熊疑在繼位過程中,也遭遇一位強有力的挑戰者——王子定。
王子定在爭奪王位的過程中失敗了,於是他出奔列國,無時無刻不在圖謀複國。
而諸侯國也巴不得能找這樣一個借口,從中漁利。
於是以三晉魏、趙、韓為主力,有時也捎帶上鄭國,不斷以護送王子定迴楚為理由,在楚國邊境騷擾。
楚國與三晉、特別是魏韓兩國,先後在桑丘、武陽、負黍、大梁、榆關等地爆發戰爭,楚軍總是勝少負多,形勢十分不利。
在這一過程中,在魏國與韓國的策劃下,早已被楚國滅了近百年的陳國,宣布複國,並將王子定接到了陳國。
另外還有一個楚國的附庸蔡國,也公然和楚國翻臉,表示支持王子定。
蔡國也是一個倒黴蛋國家,同時也是一隻打不死的小強。曆史上先後多次被滅國,又多次複國。於是出現了“五蔡”的現象。
即蔡國每被滅一次,就換一個地方複國,仍然以蔡命名,五蔡分別為上蔡、新蔡、下蔡、高蔡、望蔡。
目前這個高蔡國,其實是楚國為了邀買人心,立蔡國後人建立的附庸。
沒想到的是,陳國這隻小強不僅頑強地宣布複國,而且把楚國所立的高蔡國也拐帶壞了,組成了不知天高地厚的聯盟。
曆史上陳蔡兩國關係的確非常好,有著天然的親近性,所以陳蔡結盟也沒有什麽好奇怪的。
最最不能忍的是,陳、蔡這兩隻小強,居然把王子定迎到國中,擺明了要和楚王唱對台戲。
楚王作為一代明君,焉能不知這背後是其他諸侯國在搗鬼,尤其是魏國和韓國。
但楚王之前在對三晉作戰中被打出陰影了,目前變法初期,並不想和三晉直接開打。
於是楚王召來吳起,命其拿陳、蔡這兩隻小強練練手,順便將王子定這個隱患的火苗給掐滅了。
吳起聞言,知道這是楚王在檢驗自己變法的成色,遂滿口應允:“此事易耳,臣即刻興兵,平陳蔡而擒王子定,交由大王處置。”
楚王熊疑沉默了半晌,說道:“不穀不欲見此逆賊!”
吳起心領神會,高聲應諾。
兵鋒到處,魏、韓聞起名而退避,被俱酒打了的耳光又被吳起還了迴去。
加上吳起對俱酒情況的如實稟報,以及促進俱酒歸楚過程中的不懈努力,令楚王熊疑對吳起的忠心深信不疑。
吳起是真的對楚王忠心耿耿?
還是利用楚王的人格特點,以退為進,為俱酒安全入楚、並爭取到數年的發展時間?
這是吳起的政治幼稚?還是政治智慧?
這一點,已沉入曆史的長河之中不得而知。
總之兄弟二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吳起入郢都而為令尹,俱酒入郇陽而始種田。
楚王熊疑終於見到了傳說中的兵家大佬吳起,但吳起給他端上來的卻是改革整個楚國社會的大餐。
楚王與吳起徹夜不眠,抵足長談,君臣相遇,風虎雲龍。
楚國地廣人眾,在戰國七雄中舉足輕重。
但由於政治腐敗,經濟落後,國力一直萎靡不振。
楚王熊疑繼位後,連續遭到魏、趙、韓、齊、越等國的輪番進攻,整個楚國疲於應付,極其窘迫。
楚王深深知道人才的重要性,於是根據吳起在魏國的窘境,不斷撬魏國的牆腳,終於把吳起挖了過來。
沒想到的是,吳起居然還將近年來名聲鵲起的“兵家新星”也給帶到楚國來了。
雖然暫時避居郇陽,但楚王有信心待這小子歸心,畢竟晉國若想再發展起來,太特麽難了。
吳起分析了楚國的弊端所在,主要集中在兩點之上,即“大臣太重”與“封君太眾”,其改革方案主要圍繞這兩大弊端,在廢除貴族特權的同時,又削弱大臣威權。
其一:明法審令,即實行法治。這都是抄的魏國李悝變法的作業,曆史上吳起在楚國變法是抄李悝,商鞅在秦國變法也是抄李悝。
實行法治,那就是要“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這是為打擊貴族和大臣立規矩,同時加強楚王的中央集權。
其二:破橫散縱,使馳說之士無所開其口。這一項的主要目的,就是不讓縱橫家前來楚國遊說,擾亂楚國的發展思想。
通過此舉,進一步統一朝野思想,控製社會輿論,一心一意謀發展,心無旁騖抓落實。
其三:減爵祿。即廢除貴族世卿世祿製度,主要是瞄準封君和貴族。
楚國的腐敗與有龐大的世襲體係不無關係。貴族子子孫孫為貴族,貧民世世代代為貧民,整個社會死水一潭,萬馬齊喑。
而且大量土地及其上的人民被封給貴族,致使國家稅收銳減。
打仗的時候,國家的主要兵源來自貴族的封地,如果這些貴族不配合,連征兵也完不成。
吳起提出的“減爵祿”,就是對無功勞的貴族及其後代,實行“均其爵、平其祿”政策。封君子孫三代之後,國家就要收迴賜給他的爵祿封地。
然後對立有軍功和其他有功人員,則授予爵祿,提高將士和新興勢力的積極性。
這一項,嚴重觸犯了楚國貴族的既得利益,造成了貴族與吳起之間的尖銳對立,這也是吳起變法最終失敗的根本原因。
其四,整吏治。這就是主要瞄準了大臣,禁止大臣結黨營私,罷無能,廢無用,損不急之官。大力整頓吏治、廓清吏治。
要求官吏公私分明,言行端正,還得有奉獻精神。
說到底,就是進一步強化楚王的中央集權,打擊地方勢力尾大不掉,推行變法的主張。
其五,強兵。這是吳起的老本行,對於練兵老吳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別忘了這個時候吊打天下的魏武卒就是老吳一手訓練出來的。
但之所以要把其他幾條放在前邊,是因為上述幾條是前提,隻有通過打擊貴族大臣豪民的利益,才能增加國家財政收入,進而訓練像魏武卒那樣的精兵。
楚王聽了吳起的計劃,興奮到不能自已,一個富國強兵的藍圖就描繪在了眼前,楚王堅定支持吳起揮筆作畫、大展宏圖。
有了楚王的支持,吳起大刀闊斧地鋪開了改革措施,將一大批超過三代的貴族之家削去爵位,收迴封地,廢除特權。同時也將楚國的貴族勢力得罪得死死的,為日後變法失敗埋下了禍根。
眼見在令尹吳起的治理下,楚國逐漸顯現國富國強兵的蓬勃景象,楚王熊疑打心眼裏高興,同時,久藏在楚王心中的一塊心病,也該了結了。
在戰國時代,諸侯國新老交替之際,總少不了野心勃勃的王子、公子跳出來搶班奪權,成功了則權傾國中,失敗了則流亡列國。
楚國也不例外。
楚王熊疑在繼位過程中,也遭遇一位強有力的挑戰者——王子定。
王子定在爭奪王位的過程中失敗了,於是他出奔列國,無時無刻不在圖謀複國。
而諸侯國也巴不得能找這樣一個借口,從中漁利。
於是以三晉魏、趙、韓為主力,有時也捎帶上鄭國,不斷以護送王子定迴楚為理由,在楚國邊境騷擾。
楚國與三晉、特別是魏韓兩國,先後在桑丘、武陽、負黍、大梁、榆關等地爆發戰爭,楚軍總是勝少負多,形勢十分不利。
在這一過程中,在魏國與韓國的策劃下,早已被楚國滅了近百年的陳國,宣布複國,並將王子定接到了陳國。
另外還有一個楚國的附庸蔡國,也公然和楚國翻臉,表示支持王子定。
蔡國也是一個倒黴蛋國家,同時也是一隻打不死的小強。曆史上先後多次被滅國,又多次複國。於是出現了“五蔡”的現象。
即蔡國每被滅一次,就換一個地方複國,仍然以蔡命名,五蔡分別為上蔡、新蔡、下蔡、高蔡、望蔡。
目前這個高蔡國,其實是楚國為了邀買人心,立蔡國後人建立的附庸。
沒想到的是,陳國這隻小強不僅頑強地宣布複國,而且把楚國所立的高蔡國也拐帶壞了,組成了不知天高地厚的聯盟。
曆史上陳蔡兩國關係的確非常好,有著天然的親近性,所以陳蔡結盟也沒有什麽好奇怪的。
最最不能忍的是,陳、蔡這兩隻小強,居然把王子定迎到國中,擺明了要和楚王唱對台戲。
楚王作為一代明君,焉能不知這背後是其他諸侯國在搗鬼,尤其是魏國和韓國。
但楚王之前在對三晉作戰中被打出陰影了,目前變法初期,並不想和三晉直接開打。
於是楚王召來吳起,命其拿陳、蔡這兩隻小強練練手,順便將王子定這個隱患的火苗給掐滅了。
吳起聞言,知道這是楚王在檢驗自己變法的成色,遂滿口應允:“此事易耳,臣即刻興兵,平陳蔡而擒王子定,交由大王處置。”
楚王熊疑沉默了半晌,說道:“不穀不欲見此逆賊!”
吳起心領神會,高聲應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