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攻其左岸
戰國:讓你弱國苟活你卻逆天改命 作者:封少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俱酒怒斬韓俊,心中豪情頓起:亂世讓聖母走開!
橫豎是睡不著,俱酒決定連夜圍攻魯陽城,將這個遊戲玩到底。
或許在韓國這一係列軍事行動,無助於自己的崛起大業,畢竟這地方是四戰之地,不可久留。
但通過這些戰鬥,可以進一步磨礪自己的鋒刃,提升自己的名望!
名望!這個東西在戰國時代還是有點用處的。
俱酒當即換了營帳,令淳於浩率三千人駐守襄城,將原來韓俊的兵馬全部調至軍前聽令。
再派出三路斥侯,命令合伯、武陽各留五千守軍,剩餘軍馬晝夜兼程,直奔魯陽城下會合。
最後命令自己所部人馬,四更造飯,五更出發,直搗魯陽城。
經過一天一夜的急行軍,幾路人馬陸續抵達魯陽城下,將魯陽城團團圍了起來。
俱酒水淹楚軍時帶著五萬韓軍南下,分出一萬五千前去攻取合伯、武陽,俱酒以三萬五千之眾擊潰葉公所部。
然後又分兵五千去攻占葉邑,所剩三萬兵力。
在襄城怒斬韓俊後,用淳於浩置換出襄城守軍,淨得兵力五千;現在合伯、武陽又匯合來一萬軍力。總兵力達到了三萬五千。
加上之前將楚軍降卒穿插入各部,總兵力大概到了四萬五千左右,在占據三座邊城之後,還擁有是一支舉足輕重的武裝,殊為不易。
俱酒圍住魯陽城後,並不急於攻城,一邊命令全軍休整,一邊派出大量斥侯,緊盯魯陽公、陽城君所部動向,同時要求沈無損速速補充魯陽方麵的軍需物資。
俱酒要打一場戰國版的“圍城打援”,不過俱酒也有一點不安,這點兵力圍城沒問題,打援的話有點吃力。
假若魯陽公和陽城君從汝水岸邊全身而退,四萬兵力決不容小覷。
再說合伯的五千縣卒、武陽的二千縣卒,匆匆忙忙行到了襄城城下。
隻見楚國舟師巨大的樓船橫七豎八地臥在水中,城外一片狼藉的戰場還沒有完全打掃幹淨,楚軍的器械甚至死屍還沒有清理幹淨。
至於“執珪三君”更是影子都沒有,頓時慌了神。
以七千人的體量,在這襄城城邊兒多待一小會兒都意味著危險!
就在此時,後方又傳來消息,合件、武陽、葉縣陸續失守,七千楚軍成了前無可戰,後無可退、既無統帥,又無後援的流浪軍隊。
兩位統軍校尉止住驚慌,稍一合計,決定向魯陽方向轉移,畢竟魯陽邑是這幾個邊境城邑中實力最強的。最不濟,還可以從魯陽方向撤入楚國方城之內。
萬萬沒想到的是,這七千人,成為俱酒“圍點打援”的試驗品,一個衝鋒就被包了餃子。
俱酒繼續采取老辦法,打亂建製,縮小編製,分散安置,隻發盾牌,不發兵刃,充作前鋒炮灰。
這樣一來,武陽城下聚集了五萬餘兵馬,俱酒又讓人在遠處虛設營帳、晝夜金鼓喧鬧、馬尾拖樹枝來迴奔跑,遍布疑兵之計,號稱十萬之眾。
********
魯陽公不愧是軍旅出身,指揮著兩路楚軍,沿汝水兩岸,步步為營,穩紮穩打。
固然受到俱酒部署的阻擊陣地的影響,車兵進展不快,但四萬楚軍打得非常頑強,充分展現出來了泱泱大國應有的軍事水平。
戰鬥開始時,俱酒直撲前線,而吳起以化名居於中軍司馬的位置,心驚肉跳地看著前線傳迴一份又一份軍情劄冊。
俱酒的戰術打法,將“以奇製勝”的理念發揮得淋漓盡致,正所謂“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截流、沉舟、水淹、詐取、避實、就虛、奔襲……每一步都走得險如臨淵,每一場都勝得酣暢淋漓。
吳起是兵學大家,中國曆史上孫子、吳子向來相提並論, 雙雙被奉為兵學圭臬。
但吳起的研究方向偏向治軍,所謂“兵不在眾,以治為勝”。後人評價孫武與吳起,“起之書一乎正, 武之書一乎奇”。這也是吳起對俱酒這一係戰鬥戰術看得心驚肉跳的原因。
當然吳起的造詣不僅僅限於兵家,他還有一顆改革社會的高尚心靈,對國家治理、社會進步有著澎湃的熱情。
麵對俱酒這位小兄弟的戰術戰法,吳起有一種眼界洞開,豁然霧散的感覺,每一戰、每一策、每一步、每一迴,都令吳起歎為觀止,頓生惺惺之念。
吳某當此年紀,尚在混沌之中。僅此一點,吾不如也!
看來,吳某的眼光沒有錯,當初在西河與俱酒一見如故、約為兄弟,實乃今生幸事。
這就是英雄惜英雄,如果是小人,則會心生嫉妒,暗中下絆子。
這兩天,吳起又認真鑽研了魯陽公和陽城君的戰術打法,對楚國的陵師作戰方式也有了新的了解和觀感,這為他未來入楚打下了堅實基礎,為將來的改革楚軍提供了第一手的實戰資料。
楚軍有四萬餘兵力,且全部是縣卒性質,縣卒是楚國的地方君,對縣公和邑守的忠誠度極高,故而當魯陽公和陽城君親臨戰場,指揮作戰時,縣卒打得很頑強。
而韓軍目前隻有三萬餘人,統一由官職最高的沈無損臨時調配。韓軍本身兵力就不占優勢,再加上老沈隻能鎮鎮場子,具體的戰術戰法還是下麵幾個校尉商定。
前期通過層層挖壕阻擊,遲滯了楚軍的進攻速度,但一旦短兵相接,韓軍還是略輸一籌,故而節節敗退。
沈無損一麵派出斥侯向俱酒加急求援,一麵盯上了吳起。
老沈曾親見俱酒對吳起尊敬有加,戰事一起又委以中軍司馬之職,就前期戰備做了大量工作。
因而老沈斷定此人必定也是個深諳兵事之人,於是就約請吳起相見,就當前戰局求教意見。
這,就讓吳起很煎熬了!吳起是“精楚”人士啊!現在老沈向他求教禦楚之術,這不等於打吳起的臉麽!
但楚國之前對自己愛答不理,導致俱酒怒而興兵。自己又身在韓軍軍營,不給點意見也是說不過去。
吳起其實是看出了楚軍的破綻所在,那就是:兩路分兵!
楚軍的盤算是汝河水淺,一方但有戰事,另一方即可涉水相救。
吳起惜字如金地給老沈提出一條對策,四個字:“攻其左岸”。
橫豎是睡不著,俱酒決定連夜圍攻魯陽城,將這個遊戲玩到底。
或許在韓國這一係列軍事行動,無助於自己的崛起大業,畢竟這地方是四戰之地,不可久留。
但通過這些戰鬥,可以進一步磨礪自己的鋒刃,提升自己的名望!
名望!這個東西在戰國時代還是有點用處的。
俱酒當即換了營帳,令淳於浩率三千人駐守襄城,將原來韓俊的兵馬全部調至軍前聽令。
再派出三路斥侯,命令合伯、武陽各留五千守軍,剩餘軍馬晝夜兼程,直奔魯陽城下會合。
最後命令自己所部人馬,四更造飯,五更出發,直搗魯陽城。
經過一天一夜的急行軍,幾路人馬陸續抵達魯陽城下,將魯陽城團團圍了起來。
俱酒水淹楚軍時帶著五萬韓軍南下,分出一萬五千前去攻取合伯、武陽,俱酒以三萬五千之眾擊潰葉公所部。
然後又分兵五千去攻占葉邑,所剩三萬兵力。
在襄城怒斬韓俊後,用淳於浩置換出襄城守軍,淨得兵力五千;現在合伯、武陽又匯合來一萬軍力。總兵力達到了三萬五千。
加上之前將楚軍降卒穿插入各部,總兵力大概到了四萬五千左右,在占據三座邊城之後,還擁有是一支舉足輕重的武裝,殊為不易。
俱酒圍住魯陽城後,並不急於攻城,一邊命令全軍休整,一邊派出大量斥侯,緊盯魯陽公、陽城君所部動向,同時要求沈無損速速補充魯陽方麵的軍需物資。
俱酒要打一場戰國版的“圍城打援”,不過俱酒也有一點不安,這點兵力圍城沒問題,打援的話有點吃力。
假若魯陽公和陽城君從汝水岸邊全身而退,四萬兵力決不容小覷。
再說合伯的五千縣卒、武陽的二千縣卒,匆匆忙忙行到了襄城城下。
隻見楚國舟師巨大的樓船橫七豎八地臥在水中,城外一片狼藉的戰場還沒有完全打掃幹淨,楚軍的器械甚至死屍還沒有清理幹淨。
至於“執珪三君”更是影子都沒有,頓時慌了神。
以七千人的體量,在這襄城城邊兒多待一小會兒都意味著危險!
就在此時,後方又傳來消息,合件、武陽、葉縣陸續失守,七千楚軍成了前無可戰,後無可退、既無統帥,又無後援的流浪軍隊。
兩位統軍校尉止住驚慌,稍一合計,決定向魯陽方向轉移,畢竟魯陽邑是這幾個邊境城邑中實力最強的。最不濟,還可以從魯陽方向撤入楚國方城之內。
萬萬沒想到的是,這七千人,成為俱酒“圍點打援”的試驗品,一個衝鋒就被包了餃子。
俱酒繼續采取老辦法,打亂建製,縮小編製,分散安置,隻發盾牌,不發兵刃,充作前鋒炮灰。
這樣一來,武陽城下聚集了五萬餘兵馬,俱酒又讓人在遠處虛設營帳、晝夜金鼓喧鬧、馬尾拖樹枝來迴奔跑,遍布疑兵之計,號稱十萬之眾。
********
魯陽公不愧是軍旅出身,指揮著兩路楚軍,沿汝水兩岸,步步為營,穩紮穩打。
固然受到俱酒部署的阻擊陣地的影響,車兵進展不快,但四萬楚軍打得非常頑強,充分展現出來了泱泱大國應有的軍事水平。
戰鬥開始時,俱酒直撲前線,而吳起以化名居於中軍司馬的位置,心驚肉跳地看著前線傳迴一份又一份軍情劄冊。
俱酒的戰術打法,將“以奇製勝”的理念發揮得淋漓盡致,正所謂“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截流、沉舟、水淹、詐取、避實、就虛、奔襲……每一步都走得險如臨淵,每一場都勝得酣暢淋漓。
吳起是兵學大家,中國曆史上孫子、吳子向來相提並論, 雙雙被奉為兵學圭臬。
但吳起的研究方向偏向治軍,所謂“兵不在眾,以治為勝”。後人評價孫武與吳起,“起之書一乎正, 武之書一乎奇”。這也是吳起對俱酒這一係戰鬥戰術看得心驚肉跳的原因。
當然吳起的造詣不僅僅限於兵家,他還有一顆改革社會的高尚心靈,對國家治理、社會進步有著澎湃的熱情。
麵對俱酒這位小兄弟的戰術戰法,吳起有一種眼界洞開,豁然霧散的感覺,每一戰、每一策、每一步、每一迴,都令吳起歎為觀止,頓生惺惺之念。
吳某當此年紀,尚在混沌之中。僅此一點,吾不如也!
看來,吳某的眼光沒有錯,當初在西河與俱酒一見如故、約為兄弟,實乃今生幸事。
這就是英雄惜英雄,如果是小人,則會心生嫉妒,暗中下絆子。
這兩天,吳起又認真鑽研了魯陽公和陽城君的戰術打法,對楚國的陵師作戰方式也有了新的了解和觀感,這為他未來入楚打下了堅實基礎,為將來的改革楚軍提供了第一手的實戰資料。
楚軍有四萬餘兵力,且全部是縣卒性質,縣卒是楚國的地方君,對縣公和邑守的忠誠度極高,故而當魯陽公和陽城君親臨戰場,指揮作戰時,縣卒打得很頑強。
而韓軍目前隻有三萬餘人,統一由官職最高的沈無損臨時調配。韓軍本身兵力就不占優勢,再加上老沈隻能鎮鎮場子,具體的戰術戰法還是下麵幾個校尉商定。
前期通過層層挖壕阻擊,遲滯了楚軍的進攻速度,但一旦短兵相接,韓軍還是略輸一籌,故而節節敗退。
沈無損一麵派出斥侯向俱酒加急求援,一麵盯上了吳起。
老沈曾親見俱酒對吳起尊敬有加,戰事一起又委以中軍司馬之職,就前期戰備做了大量工作。
因而老沈斷定此人必定也是個深諳兵事之人,於是就約請吳起相見,就當前戰局求教意見。
這,就讓吳起很煎熬了!吳起是“精楚”人士啊!現在老沈向他求教禦楚之術,這不等於打吳起的臉麽!
但楚國之前對自己愛答不理,導致俱酒怒而興兵。自己又身在韓軍軍營,不給點意見也是說不過去。
吳起其實是看出了楚軍的破綻所在,那就是:兩路分兵!
楚軍的盤算是汝河水淺,一方但有戰事,另一方即可涉水相救。
吳起惜字如金地給老沈提出一條對策,四個字:“攻其左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