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別來無恙
戰國:讓你弱國苟活你卻逆天改命 作者:封少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對於離開家鄉時間特別長的人,有人近鄉情怯,有人卻近鄉情濃,而公子連顯然屬於後麵一種。
特別是當他探聽到鄭所之塞的守軍將領是右主然時,激動的小心髒幾乎要突破胸膛蹦出來了。這位右主然,是自己兒時的玩伴啊!一起光過屁股、一起和過尿泥、排排站看誰尿得遠的那種。
當然作為貴族家的孩子,他們不可避免地被培養高雅的情趣,漸漸長大以後,公子連和右主然都愛上了投壺的遊戲。
春秋戰國時期,貴族宴請賓客時的禮儀之一就是射箭。後來或由於場地不夠寬闊,不足以張侯置鵠;或由於賓客眾多,不足以備弓比耦;或有賓客的確不會射箭,久而久之,投壺就代替了彎弓,成為貴族宴飲時的一種遊戲,以樂嘉賓,以習禮儀。
公子連作為國君公子,右主然作為大臣之子,二人從小在一起玩耍,略微年長,耳濡目染,也學會了投壺的遊戲。
每一個小孩子都是天使,在某些方麵都有著過人的天賦。
比如有的孩子從小有著超高的背誦天賦,雖然不能理解,但一整篇《騰王閣序》一字不差地給背了下來;
有的孩子有著超強的動手能力,他玩折紙、積木,能搭出令人歎為觀止的複雜造型;
有的孩子是語言天才,能夠快速學會多國語言;有的孩子是數學天才,能夠很快給出複雜運算的答案;
當然還有更神奇的,有的孩子有“讀心術”,有的孩子有夜視眼,有的孩全身帶磁等等。
但最後,當他們長大成人後,大部分人的天賦都神秘的消失了。
公子連與右主然就是屬於這樣的戰國小孩兒,這二位自從玩開投壺遊戲之後,表現出了極其高超的投壺天賦。具體表現在:
一是投射距離超遠,比成年人有過之無不及。這兩位小夥伴均在小小的年紀,以超過成年人的距離,準確地將箭矢投入壺中。
二是投射技藝超高。與成年人的投壺不同,這兩位天賦異稟的小夥伴,能將投壺玩出各種花樣來。
比如公子連擅長盲投,看一眼壺所在的位置,目測一下距離,然後蒙上眼睛,或者背對著壺,或者隔著一座屏風,依然能夠神奇地將箭杆準確地投入壺中。
右主然則更神奇,他有著敏捷的身手和過人的準頭,將箭矢投入壺中對他來講都是小case,這位神童能準確地將箭矢投入壺的兩耳、把手等部位,可以說是百發百中了。
右主然還有一項本事,在將箭矢投入壺中時,如果力道過大,箭杆往往會彈出來,右主然能夠快速接住彈出的箭矢,然後再次投入壺中。投壺、彈出、接住、複投……如此循環往複,能夠連投百餘次。
如果說是成年人有此技能,可以解釋為熟能生巧。但這兩位不到十歲的孩子,隻能解釋為骨骼驚奇、與生俱來、天賦異稟、天資聰穎。
這兩個小孩子以其超級的表現,受到了秦靈公的格外關注,於是每逢宮廷大型宴樂,請公子連和右主然來表演投壺絕技,成了保留項目。
眾人紛紛議論,這是一對合格的未來君臣。公子連的神奇表現,充分體現了一位儲君物質,而右主然,則被大家視為合格的輔臣。
兩個孩子在眾人讚歎的眼光中快樂成長,也成了彼此最要好的童年好友。
這份友誼在秦靈公神秘崩殂之後戛然而止。在一係列血腥的宮廷政變之後,公子連在死士和親信的護送下,穿過當時還屬於秦國的西河之地,渡過大河,避禍安邑。
變亂驟生,臨走之夜,九歲的公子連緊緊地抱住一隻青銅壺,帶著環耳的投壺,糊裏糊塗地離開了秦宮的富貴,離開了童年的無憂,離開了親如手足的小夥伴——右主然。
靈公的一眾子女或死、或逃、名下落不明、或被侮辱性地下嫁,比如俱酒的娘親,晉國的君夫人。
右主然的家族雖然受到牽連,但未受到清算。在公子連神秘消失之後,右主然再也沒有將一支箭矢投進壺中。後來,他按照貴族子弟的傳統,進入秦軍之中。在西河與魏軍進行過浴血拚殺,憑著軍功升任鄭所之塞的守將,成為重要的一方邊臣。
三十年過去了,盡管大家還是和小時候一樣穿著開襠褲,但已是滿麵風霜、早生華發。
右主然動容地走向塞牆的垛堞,手扶牆體,探出身子,試圖看清塞下人的模樣,秦字大旗在他的頭頂獵獵作響。
“公子,是你迴來了嗎?”
公子連默然不語,轉身一招手,車內下人遞上一個青銅壺。壺身綠鏽斑駁,雙耳垂環,捧弄之間,耳環叮咚有聲。
公子連捧著銅壺,用手輕輕地摩挲著壺身,雙眼並不看塞上之人,眼中隱約有淚。半晌之後,一個滄桑哽咽的聲音響起: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右主然眼眶也開始濕潤。人生的童年就像是土壤的春天,那些春天種下的種子,都會在今後的的日子裏不斷的開花、抽穗、綻葉、結果。而人生又有幾個三十年?
塞門訇然打開。右主然脫去戎裝,身著布衣,帶著三五小廝,沒有任何武裝,一行人輕騎快馬,向著公子連的車駕迤邐而來。
公子連的眼神突然亮了,他似乎看到了希望所在。
右主然來到近前,公子連也跳下車。右主然翻身下馬,雙手舉過頭頂,長長一揖,就要拜下。
公子連趕忙上前,使勁把住了右主然的胳膊,不讓他拜下去。
二人四目相對,眼光裏似乎仍有童年時的影子,兩個總角的孩童,神乎其技地將一支支箭矢準確地投入壺中,換來一陣咯咯咯的笑聲。
二人雙手使勁搖晃,嘴唇翕動不已,但卻發不出一個音符。
……
“公子,別來無恙?”
“然兄,別來無恙乎?”
特別是當他探聽到鄭所之塞的守軍將領是右主然時,激動的小心髒幾乎要突破胸膛蹦出來了。這位右主然,是自己兒時的玩伴啊!一起光過屁股、一起和過尿泥、排排站看誰尿得遠的那種。
當然作為貴族家的孩子,他們不可避免地被培養高雅的情趣,漸漸長大以後,公子連和右主然都愛上了投壺的遊戲。
春秋戰國時期,貴族宴請賓客時的禮儀之一就是射箭。後來或由於場地不夠寬闊,不足以張侯置鵠;或由於賓客眾多,不足以備弓比耦;或有賓客的確不會射箭,久而久之,投壺就代替了彎弓,成為貴族宴飲時的一種遊戲,以樂嘉賓,以習禮儀。
公子連作為國君公子,右主然作為大臣之子,二人從小在一起玩耍,略微年長,耳濡目染,也學會了投壺的遊戲。
每一個小孩子都是天使,在某些方麵都有著過人的天賦。
比如有的孩子從小有著超高的背誦天賦,雖然不能理解,但一整篇《騰王閣序》一字不差地給背了下來;
有的孩子有著超強的動手能力,他玩折紙、積木,能搭出令人歎為觀止的複雜造型;
有的孩子是語言天才,能夠快速學會多國語言;有的孩子是數學天才,能夠很快給出複雜運算的答案;
當然還有更神奇的,有的孩子有“讀心術”,有的孩子有夜視眼,有的孩全身帶磁等等。
但最後,當他們長大成人後,大部分人的天賦都神秘的消失了。
公子連與右主然就是屬於這樣的戰國小孩兒,這二位自從玩開投壺遊戲之後,表現出了極其高超的投壺天賦。具體表現在:
一是投射距離超遠,比成年人有過之無不及。這兩位小夥伴均在小小的年紀,以超過成年人的距離,準確地將箭矢投入壺中。
二是投射技藝超高。與成年人的投壺不同,這兩位天賦異稟的小夥伴,能將投壺玩出各種花樣來。
比如公子連擅長盲投,看一眼壺所在的位置,目測一下距離,然後蒙上眼睛,或者背對著壺,或者隔著一座屏風,依然能夠神奇地將箭杆準確地投入壺中。
右主然則更神奇,他有著敏捷的身手和過人的準頭,將箭矢投入壺中對他來講都是小case,這位神童能準確地將箭矢投入壺的兩耳、把手等部位,可以說是百發百中了。
右主然還有一項本事,在將箭矢投入壺中時,如果力道過大,箭杆往往會彈出來,右主然能夠快速接住彈出的箭矢,然後再次投入壺中。投壺、彈出、接住、複投……如此循環往複,能夠連投百餘次。
如果說是成年人有此技能,可以解釋為熟能生巧。但這兩位不到十歲的孩子,隻能解釋為骨骼驚奇、與生俱來、天賦異稟、天資聰穎。
這兩個小孩子以其超級的表現,受到了秦靈公的格外關注,於是每逢宮廷大型宴樂,請公子連和右主然來表演投壺絕技,成了保留項目。
眾人紛紛議論,這是一對合格的未來君臣。公子連的神奇表現,充分體現了一位儲君物質,而右主然,則被大家視為合格的輔臣。
兩個孩子在眾人讚歎的眼光中快樂成長,也成了彼此最要好的童年好友。
這份友誼在秦靈公神秘崩殂之後戛然而止。在一係列血腥的宮廷政變之後,公子連在死士和親信的護送下,穿過當時還屬於秦國的西河之地,渡過大河,避禍安邑。
變亂驟生,臨走之夜,九歲的公子連緊緊地抱住一隻青銅壺,帶著環耳的投壺,糊裏糊塗地離開了秦宮的富貴,離開了童年的無憂,離開了親如手足的小夥伴——右主然。
靈公的一眾子女或死、或逃、名下落不明、或被侮辱性地下嫁,比如俱酒的娘親,晉國的君夫人。
右主然的家族雖然受到牽連,但未受到清算。在公子連神秘消失之後,右主然再也沒有將一支箭矢投進壺中。後來,他按照貴族子弟的傳統,進入秦軍之中。在西河與魏軍進行過浴血拚殺,憑著軍功升任鄭所之塞的守將,成為重要的一方邊臣。
三十年過去了,盡管大家還是和小時候一樣穿著開襠褲,但已是滿麵風霜、早生華發。
右主然動容地走向塞牆的垛堞,手扶牆體,探出身子,試圖看清塞下人的模樣,秦字大旗在他的頭頂獵獵作響。
“公子,是你迴來了嗎?”
公子連默然不語,轉身一招手,車內下人遞上一個青銅壺。壺身綠鏽斑駁,雙耳垂環,捧弄之間,耳環叮咚有聲。
公子連捧著銅壺,用手輕輕地摩挲著壺身,雙眼並不看塞上之人,眼中隱約有淚。半晌之後,一個滄桑哽咽的聲音響起: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右主然眼眶也開始濕潤。人生的童年就像是土壤的春天,那些春天種下的種子,都會在今後的的日子裏不斷的開花、抽穗、綻葉、結果。而人生又有幾個三十年?
塞門訇然打開。右主然脫去戎裝,身著布衣,帶著三五小廝,沒有任何武裝,一行人輕騎快馬,向著公子連的車駕迤邐而來。
公子連的眼神突然亮了,他似乎看到了希望所在。
右主然來到近前,公子連也跳下車。右主然翻身下馬,雙手舉過頭頂,長長一揖,就要拜下。
公子連趕忙上前,使勁把住了右主然的胳膊,不讓他拜下去。
二人四目相對,眼光裏似乎仍有童年時的影子,兩個總角的孩童,神乎其技地將一支支箭矢準確地投入壺中,換來一陣咯咯咯的笑聲。
二人雙手使勁搖晃,嘴唇翕動不已,但卻發不出一個音符。
……
“公子,別來無恙?”
“然兄,別來無恙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