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聶政奔楚
戰國:讓你弱國苟活你卻逆天改命 作者:封少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其實趙國刺客的煨毒之劍刺中俠累時,他已經九死一生了。
但聶政還是出手了,聶政並不知道俠累已經中毒。即使是知道,這一劍,聶政不得不刺。
第一,基於聶政守信重諾的精神,基於聶政對嚴仲子的一句承諾。既許諾,必踐諾。
第二,基於聶政的好勝之心。對於出現多路刺客行刺一事,聶政相當不爽。他始終認為這是嚴仲子對自己的不信任和沒信心。既如此,我聶政必須證明給你看,俠累最終還得死在我的手裏。
聶政行刺俠累得手之後,趁亂遠遁,一路朝南而去。
沒錯,朝南,向著楚國方向而去。
經過這一場混合大亂刺,聶政深知此事非同小可,必然會在韓國、甚至三晉大地引起軒然大波。
韓國無論從維護統治還是留存顏麵的角度,都會開展一輪全國性的大搜捕。
並且以韓、趙、魏的“三晉”特殊關係,此時進入哪一國境內,其安全性都無法得到保障。
雖然此次行刺聶政做得神不知鬼不覺,但另外的刺客太高調、太冒險了。聶政並不知道這些刺客的來曆,他始終認為這些都是嚴仲子準備的後手。
最奇怪的是,嚴仲子與自己交流時,再三強調注意隱藏他的主謀身份。而在行刺現場,他明明聽到了刺客大喊“濮陽嚴仲子問候國相”,一副生怕人不知的表現。
當然,自己那天也對俠累說了,不過當時並無第三人在場,他隻是覺得應該讓俠累死也死個明白。
既然那些刺客把“嚴仲子”三字都喊白了,所以,衛國濮陽也是迴不得的。何況聶政為人重義,並不是貪戀嚴仲子的財貨,迴濮陽做甚?
俠累已死,承諾已踐,節義已盡,我聶政對得起嚴仲子這份折節待士的情義了。
接下來的歲月,聶政屬於俱酒公子的了。
由陽翟向北、向東、向西全部是韓國腹深重地,難免遇到不必要的麻煩。而離國境最近的地方就是韓楚交界的汾陘塞,越過汾陘塞,就進入了楚地。由楚而輾轉宋、齊北歸,麵見阿姊,是最好的選擇。
對於嚴仲子是主謀這件事,聶政至死也不會說出去的,這是一個有信仰的人的堅守,這是一名刺客的底線。
曆史上的聶政,也是因為不想讓嚴仲子暴露,選擇了慘烈的剖腹、自揭麵皮等方式自我了斷。
隻是因為俱酒公子的穿越,以及南下救聶的行動發揮了影響,聶政選擇了更加靈活的刺殺方案,既完成了任務,又保全了自己,並沒有像莽夫一般恃勇殺人,然後自殺。
趁著天色未晚,聶政決定繼續趕路,以加快自己離開韓國國境的進程。
聶政始終感覺一路之上,有一雙眼睛一直在盯著自己。
從渡過黃河那天起就開始了,盡管路上曾短暫擺脫,但今天,這雙眼睛又死死地盯在了自己的背後。
如果說之前是俱酒公子派人在打探自己的行蹤,尚有情可原。
但現在,自己和俱酒公子已經坦誠交流之後,自己已經承諾餘生必報其恩之後,自己完美行刺且悄然隱匿之後,仍然有人監視自己的一舉一動,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此時天色漸瞑,遠山淺黛。
前方路旁出現一片樹林,聶政加快速度,身形幾個起落,掠過一處淺淺的水塘,隱沒在樹林之中,驚得林中的鳥兒撲啦啦飛起一片。
不多時,一個黑衣身影衝到了樹林附近,遲疑地停下腳步,開始前後左右張望。
“在找我嗎?”樹林中傳出聶政的聲音。
黑衣人一凜,下意識地後退一步,“倉啷”一聲拔出了寶劍,暮色之下,寒光四射。
樹林中傳來三聲擊掌之聲:“好劍、好身手!”
黑衣人默不作聲,身形後移,背靠一棵大樹,護住後心,雙手舉劍,弓步以迎。
聶政拄著竹杖走出樹林,隔著河塘與黑衣人凝望。彼此間,都感覺到了對方強大的氣場和凜冽的殺氣。
高手之間的對決,往往不是一言不合,舉劍相向。他們往往出手非常慎重,在沒有絕對把握的時機下,絕對不會貿然發起攻擊。
同時他們也非常注重站位,利用有利地形為自己爭取主動。後世玩槍的人也覺得站位非常重要。
聶政眼前是一片小河塘。這既有效隔開了二者之間的物理連接,又成為聶政防護對方突襲的天然屏障。
聶政站在河塘邊上,而黑衣人離河塘還有一段距離。
如果聶政要發起攻擊的話,很快就能越過這片小水麵,落在塘對麵的土地上,對手半不能沾到多少便宜。
如果黑衣人率先發起攻擊的話,則聶政有充足的時間展開防守。
而且對方攻擊的後半程,正好是穿越河塘這一段距離,聶政此時進攻或防守,正所謂“半渡而擊”,對黑衣人極為不利。
對峙良久,天色已暗。
最先動手的是黑衣人,他單手持劍,另一隻手很隨便地從身後一撈,一把弩機赫然出現在手上。然後瞄都沒瞄朝著聶政就是一箭。
為什麽不瞄?弩箭就是一個虛招,一個打亂聶政以逸待勞、一個有助於黑衣人主動攻擊的虛招。中與不中,都不在考慮範圍之內。
敵不動我不動,敵若動我必動。
就在黑衣人微型變幻之間,聶政藏在竹杖中的長劍“嗡”的一聲龍吟,黝黑的劍身已然呈現。
黑衣人在聶政拔劍的瞬間,扔掉弩機,腳尖飛快地一點,幾個起落直撲聶政所處的位置。
弩機必須扔掉!因為弦上隻有一支箭。再拉弦上箭的話,等於給對手攻擊送上時間和時機。
在聶政撥打弩箭的刹那,黑衣人已經飄然過河,甚至借著慣性,身形還閃到了聶政後方數步的位置。
聶政盤算的“半渡而擊”根本來不及實現,對方已經向聶政發起攻擊。
“鏘——”
劍身死磕在一起時,雙方不約而同地將兩隻手都壓在劍柄之上,拚盡全力力氣壓向對方。劍鋒在互力的作用下,摩擦出火花,發出令人牙癢頭疼的吱吱聲。
眼見一擊不中,二人一起爆發,在向對方推出一波力道後,齊齊借力向後倒縱,飛快落地之後又迅速把穩寶劍,恢複對峙態勢。
聶政向來以快劍著名,但剛才對手這一波攻擊,顯然也不慢多少。
盡管對手借助了弩箭對聶政進行了幹擾,但躍過水塘這段距離難度也不小,這樣算來,雙方堪堪戰成平手。
但聶政還是出手了,聶政並不知道俠累已經中毒。即使是知道,這一劍,聶政不得不刺。
第一,基於聶政守信重諾的精神,基於聶政對嚴仲子的一句承諾。既許諾,必踐諾。
第二,基於聶政的好勝之心。對於出現多路刺客行刺一事,聶政相當不爽。他始終認為這是嚴仲子對自己的不信任和沒信心。既如此,我聶政必須證明給你看,俠累最終還得死在我的手裏。
聶政行刺俠累得手之後,趁亂遠遁,一路朝南而去。
沒錯,朝南,向著楚國方向而去。
經過這一場混合大亂刺,聶政深知此事非同小可,必然會在韓國、甚至三晉大地引起軒然大波。
韓國無論從維護統治還是留存顏麵的角度,都會開展一輪全國性的大搜捕。
並且以韓、趙、魏的“三晉”特殊關係,此時進入哪一國境內,其安全性都無法得到保障。
雖然此次行刺聶政做得神不知鬼不覺,但另外的刺客太高調、太冒險了。聶政並不知道這些刺客的來曆,他始終認為這些都是嚴仲子準備的後手。
最奇怪的是,嚴仲子與自己交流時,再三強調注意隱藏他的主謀身份。而在行刺現場,他明明聽到了刺客大喊“濮陽嚴仲子問候國相”,一副生怕人不知的表現。
當然,自己那天也對俠累說了,不過當時並無第三人在場,他隻是覺得應該讓俠累死也死個明白。
既然那些刺客把“嚴仲子”三字都喊白了,所以,衛國濮陽也是迴不得的。何況聶政為人重義,並不是貪戀嚴仲子的財貨,迴濮陽做甚?
俠累已死,承諾已踐,節義已盡,我聶政對得起嚴仲子這份折節待士的情義了。
接下來的歲月,聶政屬於俱酒公子的了。
由陽翟向北、向東、向西全部是韓國腹深重地,難免遇到不必要的麻煩。而離國境最近的地方就是韓楚交界的汾陘塞,越過汾陘塞,就進入了楚地。由楚而輾轉宋、齊北歸,麵見阿姊,是最好的選擇。
對於嚴仲子是主謀這件事,聶政至死也不會說出去的,這是一個有信仰的人的堅守,這是一名刺客的底線。
曆史上的聶政,也是因為不想讓嚴仲子暴露,選擇了慘烈的剖腹、自揭麵皮等方式自我了斷。
隻是因為俱酒公子的穿越,以及南下救聶的行動發揮了影響,聶政選擇了更加靈活的刺殺方案,既完成了任務,又保全了自己,並沒有像莽夫一般恃勇殺人,然後自殺。
趁著天色未晚,聶政決定繼續趕路,以加快自己離開韓國國境的進程。
聶政始終感覺一路之上,有一雙眼睛一直在盯著自己。
從渡過黃河那天起就開始了,盡管路上曾短暫擺脫,但今天,這雙眼睛又死死地盯在了自己的背後。
如果說之前是俱酒公子派人在打探自己的行蹤,尚有情可原。
但現在,自己和俱酒公子已經坦誠交流之後,自己已經承諾餘生必報其恩之後,自己完美行刺且悄然隱匿之後,仍然有人監視自己的一舉一動,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此時天色漸瞑,遠山淺黛。
前方路旁出現一片樹林,聶政加快速度,身形幾個起落,掠過一處淺淺的水塘,隱沒在樹林之中,驚得林中的鳥兒撲啦啦飛起一片。
不多時,一個黑衣身影衝到了樹林附近,遲疑地停下腳步,開始前後左右張望。
“在找我嗎?”樹林中傳出聶政的聲音。
黑衣人一凜,下意識地後退一步,“倉啷”一聲拔出了寶劍,暮色之下,寒光四射。
樹林中傳來三聲擊掌之聲:“好劍、好身手!”
黑衣人默不作聲,身形後移,背靠一棵大樹,護住後心,雙手舉劍,弓步以迎。
聶政拄著竹杖走出樹林,隔著河塘與黑衣人凝望。彼此間,都感覺到了對方強大的氣場和凜冽的殺氣。
高手之間的對決,往往不是一言不合,舉劍相向。他們往往出手非常慎重,在沒有絕對把握的時機下,絕對不會貿然發起攻擊。
同時他們也非常注重站位,利用有利地形為自己爭取主動。後世玩槍的人也覺得站位非常重要。
聶政眼前是一片小河塘。這既有效隔開了二者之間的物理連接,又成為聶政防護對方突襲的天然屏障。
聶政站在河塘邊上,而黑衣人離河塘還有一段距離。
如果聶政要發起攻擊的話,很快就能越過這片小水麵,落在塘對麵的土地上,對手半不能沾到多少便宜。
如果黑衣人率先發起攻擊的話,則聶政有充足的時間展開防守。
而且對方攻擊的後半程,正好是穿越河塘這一段距離,聶政此時進攻或防守,正所謂“半渡而擊”,對黑衣人極為不利。
對峙良久,天色已暗。
最先動手的是黑衣人,他單手持劍,另一隻手很隨便地從身後一撈,一把弩機赫然出現在手上。然後瞄都沒瞄朝著聶政就是一箭。
為什麽不瞄?弩箭就是一個虛招,一個打亂聶政以逸待勞、一個有助於黑衣人主動攻擊的虛招。中與不中,都不在考慮範圍之內。
敵不動我不動,敵若動我必動。
就在黑衣人微型變幻之間,聶政藏在竹杖中的長劍“嗡”的一聲龍吟,黝黑的劍身已然呈現。
黑衣人在聶政拔劍的瞬間,扔掉弩機,腳尖飛快地一點,幾個起落直撲聶政所處的位置。
弩機必須扔掉!因為弦上隻有一支箭。再拉弦上箭的話,等於給對手攻擊送上時間和時機。
在聶政撥打弩箭的刹那,黑衣人已經飄然過河,甚至借著慣性,身形還閃到了聶政後方數步的位置。
聶政盤算的“半渡而擊”根本來不及實現,對方已經向聶政發起攻擊。
“鏘——”
劍身死磕在一起時,雙方不約而同地將兩隻手都壓在劍柄之上,拚盡全力力氣壓向對方。劍鋒在互力的作用下,摩擦出火花,發出令人牙癢頭疼的吱吱聲。
眼見一擊不中,二人一起爆發,在向對方推出一波力道後,齊齊借力向後倒縱,飛快落地之後又迅速把穩寶劍,恢複對峙態勢。
聶政向來以快劍著名,但剛才對手這一波攻擊,顯然也不慢多少。
盡管對手借助了弩箭對聶政進行了幹擾,但躍過水塘這段距離難度也不小,這樣算來,雙方堪堪戰成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