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本初道:“廳長,今天我又受教了。聆聽您的指示,次次都有收獲!”
“記住,在官場之中,這個半字就很重要。”王清海越說越來勁:“話到嘴邊留半句,未可全拋一片心。”
“官場就是一群人。半加人旁為伴,在官場混,就得有人支持你。你不能是孤家寡人,必須得有夥伴。也如毛主席所講,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
“官場就是一張網,絲絲縷縷,糾結不清,這就是絆。有人在牽絆你,有人在給你使絆子。身處網絡之中,半圓半方才能行得暢通,否則你就磕磕絆絆。”
“官場就是一鍋粥,關鍵在攪,要訣在拌!高人攪拌,旁人攪局,小人攪和。智者拌勻,眾人拌嘴,愚者拌蒜。”
袁本初聽得連連點頭:“廳長,今後我得隨身帶個小本本,您說的話我要隨時記下來,日積月累,就是一本紅寶書。”
王清海哈哈大笑,顯是十分得意:“這話就過了,不能亂講啊。”
“廳長,給您報告一件事,江寒通過省政府辦公廳,給15個高校下通知,讓他們到綠城東區管委會的會議開會,研討龍子湖高校園區建設問題。”袁本初道:“我是不是給陳國軍說一聲?”
“這事我也聽說了。省政府下了通知,咱也不好反對,先不要管它。”
“說實在的,江寒這個人做事,還是很有勇氣的。但是,也隻是有勇氣而已,勇氣可嘉,但,不可取。”
王清海說道:“不可取者三!一是逆上意。二是逆天意。三是逆民意。”
逆上意,袁本初理解。龍子湖高校園區的建設,上麵是不同意的,而江寒卻是逆流而上,但是現在上麵卻沒有任何聲音。
王清海點起了一支雪茄,抽了一口道:“大家都高看了江寒的能力和影響力,現在上麵沒有動靜,並不代表就認可江寒的做法!江寒有可能在上麵得到了某種支持,但是這種支持絕對不是長久的!很有可能是一次或兩次!等他用完之後,你再看吧!”
“在文川他是立了功的,所以他才有了可以在上麵驕縱的機會。但機會,總是有限的。”
“自古以來,凡是逆上的,哪個有好下場?”
“別看上麵現在沒有任何消息,但是風暴來臨之前,不都是風平浪靜嗎?”
“第二個,逆天意。所謂的天意,就是目前河洛省的情況,決定了你的高等教育就發展不起來。不管是曆史地理,還是人文地理,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地理決定一切。”
王清海解釋道,看看中國的地形,西高東低,百川東到海,中間的部分總是什麽都留不住。從教育上來講,道理也是一樣的,必定是從西到東、從北到南,從貧瘠到繁榮,梯次過渡。
當然,明代朱棣為了防止邊患,天子守國門,把京城遷到如今的位置,這是一個特殊情況。
其實從北宋開始,教育與經濟一樣,實現了從西到東、從北到南的轉移,河洛省也從此離開中心的位置,隻留下了自然地理意義上的中原。
教育資源與其他資源一樣,也必須實現最優配置,通過聚集效應來發揮最大效益。
所以,龍子湖高校園區建設注定要失敗,就算是國土部門沒有作出整改的通知,也逃脫不了沒落的命運,因為這是大勢,很多人沒有從曆史的角度、沒有站在全局的高度看待這個問題。
就像是江寒,憑著滿腔熱血,跟老天對著幹,跟趨勢對著幹,就如同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推石頭上山,他的努力沒有任何意義,談不上絲毫價值。
第三條,所謂的逆民意,似乎說不通。河洛省的人,哪個不希望中央重視河洛省的教育?就連龍子湖那一片原先的村民,也都支持高校園區教育。
袁本初提出疑問之後,王清海笑道:“這你就不懂了吧?支持河洛省的教育,跟支持龍子湖高校園區建設,完全就是兩個概念。”
“中央支持河洛省的教育,可以多選幾個河洛省的高校搞省部共建,從中央財政多撥一些支持經費,或者是多給河洛省的高校放一些研究項目。把龍子湖高校園區建起來了,就是支持河洛省的高等教育嗎?不是!”
“省市領導建設龍子湖高校園區,也並不是想提高教育質量,隻不過是在謀劃大工程,大項目!沒有大工程,沒有大項目,gdp怎麽增長?官員的政績如何體現?”
袁本初也想到了,如果沒有大工程、大項目,權力如何體現?權力如何兌現?
大凡官員上台,不都是大搞項目、大興土木嗎?並且還是極力、賣力地往前推動!為什麽呢?因為,領導幹部大都有任期。有權不用,過期作廢,話糙理不糙。
“我說的這個民意,指的是15所高校,從校領導到教職員工,你讓他們搬進高校園區,他們同意嗎?除了兩三個學校是以前被忽悠的,其他的都不積極。甚至是明確拒絕。“
“人家在老校區,生活得好好的,一切都很平靜,你要搬到東邊這不毛之地,誰也看不清未來。”
“而且,你隻是免費給高校劃地,其他的建設資金都是高校自籌。這個風險太大了。”
“強迫著高校搬進來,這就是強奸民意。”
是啊,江寒通過政府辦公廳給高校下通知,這就是以上壓下!並且江寒讓放出風來,15所高校都要在會上進行明確表態,這是大家最後的機會,等於是給高校下了最後通牒!
完全可以想象,江寒開這個會,不會得到他所期望的效果,甚至會讓他異常難堪。
“要想把河洛省的教育搞好,並不是非得把龍子湖高校園區建好。我認為,必須是收縮戰線,不在校區麵積上搞擴張,在引進高端人才上做文章!”
“我擔心高校來東區搞新校區,會把這些年高校積累的財力給耗光。本初,你也不妨私下和陳國軍等人通通氣,我不太方便說。”
“當然了,我們也並非是跟江寒作對,而是真正為了搞好全省的高等教育。你隻管去說。”
王清海已經是站在省教育廳一把手的位置上考慮問題了,袁本初的膽氣壯了:“廳長,我知道下麵該怎麽做了。”
“記住,在官場之中,這個半字就很重要。”王清海越說越來勁:“話到嘴邊留半句,未可全拋一片心。”
“官場就是一群人。半加人旁為伴,在官場混,就得有人支持你。你不能是孤家寡人,必須得有夥伴。也如毛主席所講,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
“官場就是一張網,絲絲縷縷,糾結不清,這就是絆。有人在牽絆你,有人在給你使絆子。身處網絡之中,半圓半方才能行得暢通,否則你就磕磕絆絆。”
“官場就是一鍋粥,關鍵在攪,要訣在拌!高人攪拌,旁人攪局,小人攪和。智者拌勻,眾人拌嘴,愚者拌蒜。”
袁本初聽得連連點頭:“廳長,今後我得隨身帶個小本本,您說的話我要隨時記下來,日積月累,就是一本紅寶書。”
王清海哈哈大笑,顯是十分得意:“這話就過了,不能亂講啊。”
“廳長,給您報告一件事,江寒通過省政府辦公廳,給15個高校下通知,讓他們到綠城東區管委會的會議開會,研討龍子湖高校園區建設問題。”袁本初道:“我是不是給陳國軍說一聲?”
“這事我也聽說了。省政府下了通知,咱也不好反對,先不要管它。”
“說實在的,江寒這個人做事,還是很有勇氣的。但是,也隻是有勇氣而已,勇氣可嘉,但,不可取。”
王清海說道:“不可取者三!一是逆上意。二是逆天意。三是逆民意。”
逆上意,袁本初理解。龍子湖高校園區的建設,上麵是不同意的,而江寒卻是逆流而上,但是現在上麵卻沒有任何聲音。
王清海點起了一支雪茄,抽了一口道:“大家都高看了江寒的能力和影響力,現在上麵沒有動靜,並不代表就認可江寒的做法!江寒有可能在上麵得到了某種支持,但是這種支持絕對不是長久的!很有可能是一次或兩次!等他用完之後,你再看吧!”
“在文川他是立了功的,所以他才有了可以在上麵驕縱的機會。但機會,總是有限的。”
“自古以來,凡是逆上的,哪個有好下場?”
“別看上麵現在沒有任何消息,但是風暴來臨之前,不都是風平浪靜嗎?”
“第二個,逆天意。所謂的天意,就是目前河洛省的情況,決定了你的高等教育就發展不起來。不管是曆史地理,還是人文地理,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地理決定一切。”
王清海解釋道,看看中國的地形,西高東低,百川東到海,中間的部分總是什麽都留不住。從教育上來講,道理也是一樣的,必定是從西到東、從北到南,從貧瘠到繁榮,梯次過渡。
當然,明代朱棣為了防止邊患,天子守國門,把京城遷到如今的位置,這是一個特殊情況。
其實從北宋開始,教育與經濟一樣,實現了從西到東、從北到南的轉移,河洛省也從此離開中心的位置,隻留下了自然地理意義上的中原。
教育資源與其他資源一樣,也必須實現最優配置,通過聚集效應來發揮最大效益。
所以,龍子湖高校園區建設注定要失敗,就算是國土部門沒有作出整改的通知,也逃脫不了沒落的命運,因為這是大勢,很多人沒有從曆史的角度、沒有站在全局的高度看待這個問題。
就像是江寒,憑著滿腔熱血,跟老天對著幹,跟趨勢對著幹,就如同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推石頭上山,他的努力沒有任何意義,談不上絲毫價值。
第三條,所謂的逆民意,似乎說不通。河洛省的人,哪個不希望中央重視河洛省的教育?就連龍子湖那一片原先的村民,也都支持高校園區教育。
袁本初提出疑問之後,王清海笑道:“這你就不懂了吧?支持河洛省的教育,跟支持龍子湖高校園區建設,完全就是兩個概念。”
“中央支持河洛省的教育,可以多選幾個河洛省的高校搞省部共建,從中央財政多撥一些支持經費,或者是多給河洛省的高校放一些研究項目。把龍子湖高校園區建起來了,就是支持河洛省的高等教育嗎?不是!”
“省市領導建設龍子湖高校園區,也並不是想提高教育質量,隻不過是在謀劃大工程,大項目!沒有大工程,沒有大項目,gdp怎麽增長?官員的政績如何體現?”
袁本初也想到了,如果沒有大工程、大項目,權力如何體現?權力如何兌現?
大凡官員上台,不都是大搞項目、大興土木嗎?並且還是極力、賣力地往前推動!為什麽呢?因為,領導幹部大都有任期。有權不用,過期作廢,話糙理不糙。
“我說的這個民意,指的是15所高校,從校領導到教職員工,你讓他們搬進高校園區,他們同意嗎?除了兩三個學校是以前被忽悠的,其他的都不積極。甚至是明確拒絕。“
“人家在老校區,生活得好好的,一切都很平靜,你要搬到東邊這不毛之地,誰也看不清未來。”
“而且,你隻是免費給高校劃地,其他的建設資金都是高校自籌。這個風險太大了。”
“強迫著高校搬進來,這就是強奸民意。”
是啊,江寒通過政府辦公廳給高校下通知,這就是以上壓下!並且江寒讓放出風來,15所高校都要在會上進行明確表態,這是大家最後的機會,等於是給高校下了最後通牒!
完全可以想象,江寒開這個會,不會得到他所期望的效果,甚至會讓他異常難堪。
“要想把河洛省的教育搞好,並不是非得把龍子湖高校園區建好。我認為,必須是收縮戰線,不在校區麵積上搞擴張,在引進高端人才上做文章!”
“我擔心高校來東區搞新校區,會把這些年高校積累的財力給耗光。本初,你也不妨私下和陳國軍等人通通氣,我不太方便說。”
“當然了,我們也並非是跟江寒作對,而是真正為了搞好全省的高等教育。你隻管去說。”
王清海已經是站在省教育廳一把手的位置上考慮問題了,袁本初的膽氣壯了:“廳長,我知道下麵該怎麽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