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達國家,當農民一點都不簡單。在荷蘭、日本等發達國家,當農民都得考證,有職業證書。”
“在我們的印象當中,有兩個職業沒有準入門檻,不用考任何證書,一個是當父母不用考證,第二個是當農民不用考證書。但其實,當農民還真沒有那麽簡單。”
“在發達國家,種莊稼與以農為業是兩個概念。你在自己家的地裏種菜種糧,自家人吃,不賣給別人,就不需要考證。但是你種的菜和糧需要到超市裏流通,變成商品,這與自產自吃是兩迴事。尤其是荷蘭,當職業農民,必須考相應的證書,擁有一定的農業技能。”
江寒講的這些,水長東都是第一次聽說。
“第三,農業並不淺。隨著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農業的技術依賴度是越來越高,技術的集成度也非常高,其中的‘水’越來越深。在國外,涉及到的農業大宗期貨交易,就產生了相當多的商戰奇謀,有很多跨國農業企業集團與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政府機構開展各種各樣的合作項目。作為普通老百姓現在也越來越搞不懂了,比如說去年剛剛發生了‘三聚氫胺’毒乃粉事件,今年又解決了農藥殘留的問題,大家都要麵對功能農業的健康選擇問題,如果缺少對農業知識的基本了解,麵對新一代功能性食品時,產品說明書裏各種名詞與成分讓人眼花繚亂,讓人該吃什麽不該吃什麽,可能就不知道了。”
“第四,農業並不低。這個低,指的決策的層級和層次,農業發展的領導者必須要有極高的思考維度。過去,我們一提到農業戰線,一提到農業工作者,經常會用到一個詞:埋頭苦幹。這種精神不管什麽時候都是需要的。但是,抓農業如果隻埋頭、不抬頭,隻有基層思維,沒有高層決策,那是絕對行不通的。”
“我可以毫不客氣地講,我們國家的農業發展,根本問題是缺乏高階思維之下的頂層設計、缺乏科學思維之下的製度安排。”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沒有風雲係列氣象衛星和地球資源遙感衛星,我們的農業領域就不可能實現精準而有效的災情防控。過去,我們的農民辛辛苦苦、埋頭苦幹了一年,來了一場洪澇、蝗災,極有可能顆粒無收。”
“德國和荷蘭,正在按照全球氣候變暖之後的氣候分布帶,重新調整農業種植區劃。”
“在日本,他們一直在鼓勵多從別的國家和地區進口玉米。原因是什麽呢?因為種植玉米極為耗費水資源,多進口玉米就等於是給本國節省了大量的水資源。”
“這樣的思維、謀劃和盤算,不可能是埋頭苦幹的農民能夠做出來的,當然也不可能是一幫子很少到田間地頭的官員和專家們作出。”
水長東一陣汗顏,與國外相比,我們在農業上的差距非常大,這種差距看來還是觀念和思維上的差距。過去,自己認為還算是接地氣,對農業比較懂,現在聽江寒這麽一說,感到自己那點經驗、知識和視野差遠了。
“第五,農業並不爽。有人感到,幹農業很爽。其實是一種誤解,有相當一部分人感到農村就是田園牧歌,就是陶淵明筆下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孟浩然筆下的開軒麵場圃、把酒話桑麻,認為農村的生活是舒適的,是浪漫的,是充滿詩意的。可以說,他們看農村、農業、農民,就是戴了一幅有色眼鏡,一切都是那麽的美好。”
“他們沒有真正深入農村生活,根本體會不到農民的辛苦,因此,作出的種種決策都是一廂情願,最後的結果卻是天怒人怨。”
水長東把江寒的話與農業部門進行了對比,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官員特別是一些新進的工作人員,都不是農村出來的。
在建國初期,國家作出的農業決策很接地氣,那是因為官員都來自農村,那個時候的文件沒有穿靴戴帽,沒有那麽多的理論支撐,一條一條的,全是幹貨,老農民都聽得懂。
中央每年發布的第一份文件都是有關農業發展的,被稱為中央一號文件。
一號文件發布之後,有關媒體還會發布各種解釋,很多農業專家還會從各個角度進行解讀。農業部還會派專家到各個地方去,給地方黨委政府講解,讓黨員領導幹部首先更好地理解中央一號文件精神。
省部級、地廳級的領導幹部都需要輔導才能聽懂,更不要說從事農業生產的基層工作者和農民了!
那麽,這樣的一號文件除了文字上的工整和對仗,顯示一下國家部委機關的文字和理論功底之外,對於指導農業發展究竟有多少實際功效?
這個江寒的確是個人才呀,不管放到哪兒都能發光!
對了,自己不是馬上要出國考察嗎?就把江寒給帶上!
“江寒,下個月,我帶隊去歐洲考察農業,你也去!辦護照完全來得及。”水長東說道。
桑榆羨慕壞了,這麽好的出國考察機會,江寒竟然很輕鬆地得到了。
作為正處級以上幹部,要想出國,必須經過省外辦、省委組織部同時批準,並且還有正當的理由。
現在,理由已經非常充分了!出國考察農業!
省委組織部副部長郭景明在這裏,省外辦嘛,水長東一句話就過了。
“省長,能跟著您出國考察,是我的榮幸,”江寒又問道:“主要去哪些國家?”
“德國、瑞士、盧森堡、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希臘,六個國家。”
“省長,如果是考察農業,這裏隻有德國還行。其他國家的農業不行。像瑞士,瑞士的農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農業就業人數約占全國就業總人數的6%,農業不是他們的強項。”
“我個人建議,荷蘭必去,其次是德國,法國,丹麥。”
江寒的建議得到了水長東的肯定和采納。
“在我們的印象當中,有兩個職業沒有準入門檻,不用考任何證書,一個是當父母不用考證,第二個是當農民不用考證書。但其實,當農民還真沒有那麽簡單。”
“在發達國家,種莊稼與以農為業是兩個概念。你在自己家的地裏種菜種糧,自家人吃,不賣給別人,就不需要考證。但是你種的菜和糧需要到超市裏流通,變成商品,這與自產自吃是兩迴事。尤其是荷蘭,當職業農民,必須考相應的證書,擁有一定的農業技能。”
江寒講的這些,水長東都是第一次聽說。
“第三,農業並不淺。隨著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農業的技術依賴度是越來越高,技術的集成度也非常高,其中的‘水’越來越深。在國外,涉及到的農業大宗期貨交易,就產生了相當多的商戰奇謀,有很多跨國農業企業集團與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政府機構開展各種各樣的合作項目。作為普通老百姓現在也越來越搞不懂了,比如說去年剛剛發生了‘三聚氫胺’毒乃粉事件,今年又解決了農藥殘留的問題,大家都要麵對功能農業的健康選擇問題,如果缺少對農業知識的基本了解,麵對新一代功能性食品時,產品說明書裏各種名詞與成分讓人眼花繚亂,讓人該吃什麽不該吃什麽,可能就不知道了。”
“第四,農業並不低。這個低,指的決策的層級和層次,農業發展的領導者必須要有極高的思考維度。過去,我們一提到農業戰線,一提到農業工作者,經常會用到一個詞:埋頭苦幹。這種精神不管什麽時候都是需要的。但是,抓農業如果隻埋頭、不抬頭,隻有基層思維,沒有高層決策,那是絕對行不通的。”
“我可以毫不客氣地講,我們國家的農業發展,根本問題是缺乏高階思維之下的頂層設計、缺乏科學思維之下的製度安排。”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沒有風雲係列氣象衛星和地球資源遙感衛星,我們的農業領域就不可能實現精準而有效的災情防控。過去,我們的農民辛辛苦苦、埋頭苦幹了一年,來了一場洪澇、蝗災,極有可能顆粒無收。”
“德國和荷蘭,正在按照全球氣候變暖之後的氣候分布帶,重新調整農業種植區劃。”
“在日本,他們一直在鼓勵多從別的國家和地區進口玉米。原因是什麽呢?因為種植玉米極為耗費水資源,多進口玉米就等於是給本國節省了大量的水資源。”
“這樣的思維、謀劃和盤算,不可能是埋頭苦幹的農民能夠做出來的,當然也不可能是一幫子很少到田間地頭的官員和專家們作出。”
水長東一陣汗顏,與國外相比,我們在農業上的差距非常大,這種差距看來還是觀念和思維上的差距。過去,自己認為還算是接地氣,對農業比較懂,現在聽江寒這麽一說,感到自己那點經驗、知識和視野差遠了。
“第五,農業並不爽。有人感到,幹農業很爽。其實是一種誤解,有相當一部分人感到農村就是田園牧歌,就是陶淵明筆下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孟浩然筆下的開軒麵場圃、把酒話桑麻,認為農村的生活是舒適的,是浪漫的,是充滿詩意的。可以說,他們看農村、農業、農民,就是戴了一幅有色眼鏡,一切都是那麽的美好。”
“他們沒有真正深入農村生活,根本體會不到農民的辛苦,因此,作出的種種決策都是一廂情願,最後的結果卻是天怒人怨。”
水長東把江寒的話與農業部門進行了對比,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官員特別是一些新進的工作人員,都不是農村出來的。
在建國初期,國家作出的農業決策很接地氣,那是因為官員都來自農村,那個時候的文件沒有穿靴戴帽,沒有那麽多的理論支撐,一條一條的,全是幹貨,老農民都聽得懂。
中央每年發布的第一份文件都是有關農業發展的,被稱為中央一號文件。
一號文件發布之後,有關媒體還會發布各種解釋,很多農業專家還會從各個角度進行解讀。農業部還會派專家到各個地方去,給地方黨委政府講解,讓黨員領導幹部首先更好地理解中央一號文件精神。
省部級、地廳級的領導幹部都需要輔導才能聽懂,更不要說從事農業生產的基層工作者和農民了!
那麽,這樣的一號文件除了文字上的工整和對仗,顯示一下國家部委機關的文字和理論功底之外,對於指導農業發展究竟有多少實際功效?
這個江寒的確是個人才呀,不管放到哪兒都能發光!
對了,自己不是馬上要出國考察嗎?就把江寒給帶上!
“江寒,下個月,我帶隊去歐洲考察農業,你也去!辦護照完全來得及。”水長東說道。
桑榆羨慕壞了,這麽好的出國考察機會,江寒竟然很輕鬆地得到了。
作為正處級以上幹部,要想出國,必須經過省外辦、省委組織部同時批準,並且還有正當的理由。
現在,理由已經非常充分了!出國考察農業!
省委組織部副部長郭景明在這裏,省外辦嘛,水長東一句話就過了。
“省長,能跟著您出國考察,是我的榮幸,”江寒又問道:“主要去哪些國家?”
“德國、瑞士、盧森堡、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希臘,六個國家。”
“省長,如果是考察農業,這裏隻有德國還行。其他國家的農業不行。像瑞士,瑞士的農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農業就業人數約占全國就業總人數的6%,農業不是他們的強項。”
“我個人建議,荷蘭必去,其次是德國,法國,丹麥。”
江寒的建議得到了水長東的肯定和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