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對不起!”江寒朝台下一個鞠躬道:“一不小心跑題了。”
江寒的道歉這才把大家從國際地緣政治的思考中拉迴來。
跑題了!對啊,他今天是要講經濟的,居然講起了國際關係!
不務正題!
不是正題都講得如此精彩,要是講到正題呢?
於是大家對於江寒接下來的講座充滿了期待。
江寒在黑板上寫下了四個字: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的實質是什麽?我想,學經濟的應該都知道。我們的大學教材裏寫得很清楚:經濟危機的本質是產能過剩。”
“我們的教材還講,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同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
“我想問的是,這種說法,對嗎?或者說,這種說法,全麵嗎?”
啊?下麵開始議論起來。
經濟危機的實質與根源,教材一直就是這麽說的!難道有什麽問題?
“那麽,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套用?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源是封建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同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
幹部們大眼瞪小眼,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聽人這樣討論過!
經濟危機,難道不是資本主義才特有的嗎?這個小年輕怎麽扯到封建社會了?
“因為封建社會,生產資料也是由地主私人占有的,其生產也是社會化大生產。”
“但我們為什麽不這麽講?”
“還是我剛才講的,國際關係一定要從客觀的地理、地緣出發,不能僅僅簡單地用社會製度、意識形態來分析。我們的觀念真的要變一變了。不要把所有的問題都往政治上硬靠。特別是經濟問題,千萬不要動不動就往狹隘的政治觀上靠!注意,我說的是狹隘的政治觀。”
“我想說的是,經濟危機,不管什麽社會,不管什麽國家,其實質都是:貧富分化,其根源都是貪婪腐化!”
“我們看一看曆史上的各個朝代,滅亡的根本原因除了異族入侵之外,歸根到底是貧富分化,老百姓過不下去了!”
“我們經常會聽到三百年王朝周期律,說到底也是貧富分化和土地集聚的問題。而貧富分化和土地集聚問題就是典型的經濟危機特征及根源。”
“著名曆史學家傅斯年總結三百年王朝周期律時說過:過去中國在封建時代裏,中華民族隻要休養生息70年,就能夠擊敗視野中的大多數對手,而後開始加速向外擴張的過程,最後在土地集中、百姓貧困中迎來動蕩,最終走向衰敗。”
“講到這裏就產生了一個問題,貧富分化好不好?如果在十年前,我一定會堅定地說,不好,肯定不好,這是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東西!”
“而小平同誌說過,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就是允許存在一定程度的貧富分化。”
“追求絕對的平均,不是理想主義,而是幻想主義!”
“適度的不平均才會有良性的競爭,才會促進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
“貧富分化,引起社會變動主要是兩個方麵:一是貧富的分化程度深不深,是不是兩極分化;二是貧與富的人數對比。”
江寒沒有直接說馬上要發生的這場危機,因為他知道這事急不得,必須讓大家認識到他的水平,否則直接說出結果,國家發改委的幹部特別是坐在第一排的兩個副主任怎麽可能相信?
“我們再來看看自由市場的貧富分化。現代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開始的古典經濟學,在大蕭條之前的西方社會占據了統治地位,這套理論認為,國家隻能用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調節經濟。國家把企業交給市場就行,市場才是經濟最好的調節手段。”
“為什麽他這麽認為?在《國富論》中,亞當.斯密最基本的預設前提是:人都是自利的。”
“為了追求個人利益,每個人都會對參與經濟活動獲取利潤具有極大的主觀能動性。如果個體參與經濟活動不被國家所幹預,每個人必然都想獲得更多的利益。所以國家隻要提供自由的市場環境,讓市場經濟自由發展就可以了。每個人都發揮主觀能動性賺到錢了,國家也就有錢、也就變得富強了。”
“既然個人利益最大化是所有人的私心,在沒有國家幹預的情況下,大家都會不擇手段地賺錢。而沒有幹預的自由競爭,就會存在一個強者和弱者的問題。作為自由競爭中的強者,在這種情況下必定不斷想出各種辦法,試圖從弱者那裏剝削更多的剩餘價值。馬太效應之下,弱者永遠是被剝削者,剩餘價值必定是被強者瓜分。最終的結果就是,錢會不斷地向有能力的人聚集,於是就會出現貧富分化的問題。”
“出現這種問題之後,經濟危機就出現了。”
“如何解決經濟危機?西方世界也在想辦法。他們也會采取國家幹預的手段。”
“自然界的競爭法則是物競天擇和適者生存。動物活不下去,可以直接去死。但人類社會不是這樣,因為人不像動物會選擇默默等死,而是會選擇反抗。”
“這個道理就像是大家都同在一條船上,富人坐頭等艙,窮人也能買得起站票。雖然站著的人不太舒服,但好歹也享受到了大船的紅利。”
“後麵貧富分化越來越嚴重,坐頭等艙的富人還在頭等艙,大量窮人卻連站票都買不起,要被踢下船了。”
“那麽,這些將被踢下船的人,不會坐等被人踢下船而被淹死,而是會合力鑿沉大船,要死大家一塊兒死。”
“於是西方世界開始反思了,他們的政府要出手幹預,通過各種方式從富人那裏拿錢,做轉移支付補貼窮人,維持社會穩定,要不然大家一塊兒玩兒完。”
“當然,很多經濟學家不看好減緩貧富分化這件事,他們的理由是,人性自利,國家這是人為幹預違背人性和市場原則,非常影響經濟效率。”
“經濟學家曼昆《經濟學原則》的開篇就講,最低工資對於經濟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然而這些經濟學家沒有考慮到的一點是,每個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通過國家幹預的手段減緩貧富分化,通過稅收等手段補貼窮人是必須做的事情。否則,放任貧富分化無限擴大,一定會造成社會的撕裂和動蕩。”
“如果隻要效率,不要公平,選擇社會達爾文主義,效率一定是最高的,但社會的崩潰一定也是最快的。”
“社會達爾文主義的高效率,一定導致最後的無效率。”
江寒的道歉這才把大家從國際地緣政治的思考中拉迴來。
跑題了!對啊,他今天是要講經濟的,居然講起了國際關係!
不務正題!
不是正題都講得如此精彩,要是講到正題呢?
於是大家對於江寒接下來的講座充滿了期待。
江寒在黑板上寫下了四個字: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的實質是什麽?我想,學經濟的應該都知道。我們的大學教材裏寫得很清楚:經濟危機的本質是產能過剩。”
“我們的教材還講,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同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
“我想問的是,這種說法,對嗎?或者說,這種說法,全麵嗎?”
啊?下麵開始議論起來。
經濟危機的實質與根源,教材一直就是這麽說的!難道有什麽問題?
“那麽,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套用?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源是封建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同社會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
幹部們大眼瞪小眼,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聽人這樣討論過!
經濟危機,難道不是資本主義才特有的嗎?這個小年輕怎麽扯到封建社會了?
“因為封建社會,生產資料也是由地主私人占有的,其生產也是社會化大生產。”
“但我們為什麽不這麽講?”
“還是我剛才講的,國際關係一定要從客觀的地理、地緣出發,不能僅僅簡單地用社會製度、意識形態來分析。我們的觀念真的要變一變了。不要把所有的問題都往政治上硬靠。特別是經濟問題,千萬不要動不動就往狹隘的政治觀上靠!注意,我說的是狹隘的政治觀。”
“我想說的是,經濟危機,不管什麽社會,不管什麽國家,其實質都是:貧富分化,其根源都是貪婪腐化!”
“我們看一看曆史上的各個朝代,滅亡的根本原因除了異族入侵之外,歸根到底是貧富分化,老百姓過不下去了!”
“我們經常會聽到三百年王朝周期律,說到底也是貧富分化和土地集聚的問題。而貧富分化和土地集聚問題就是典型的經濟危機特征及根源。”
“著名曆史學家傅斯年總結三百年王朝周期律時說過:過去中國在封建時代裏,中華民族隻要休養生息70年,就能夠擊敗視野中的大多數對手,而後開始加速向外擴張的過程,最後在土地集中、百姓貧困中迎來動蕩,最終走向衰敗。”
“講到這裏就產生了一個問題,貧富分化好不好?如果在十年前,我一定會堅定地說,不好,肯定不好,這是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東西!”
“而小平同誌說過,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就是允許存在一定程度的貧富分化。”
“追求絕對的平均,不是理想主義,而是幻想主義!”
“適度的不平均才會有良性的競爭,才會促進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
“貧富分化,引起社會變動主要是兩個方麵:一是貧富的分化程度深不深,是不是兩極分化;二是貧與富的人數對比。”
江寒沒有直接說馬上要發生的這場危機,因為他知道這事急不得,必須讓大家認識到他的水平,否則直接說出結果,國家發改委的幹部特別是坐在第一排的兩個副主任怎麽可能相信?
“我們再來看看自由市場的貧富分化。現代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開始的古典經濟學,在大蕭條之前的西方社會占據了統治地位,這套理論認為,國家隻能用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調節經濟。國家把企業交給市場就行,市場才是經濟最好的調節手段。”
“為什麽他這麽認為?在《國富論》中,亞當.斯密最基本的預設前提是:人都是自利的。”
“為了追求個人利益,每個人都會對參與經濟活動獲取利潤具有極大的主觀能動性。如果個體參與經濟活動不被國家所幹預,每個人必然都想獲得更多的利益。所以國家隻要提供自由的市場環境,讓市場經濟自由發展就可以了。每個人都發揮主觀能動性賺到錢了,國家也就有錢、也就變得富強了。”
“既然個人利益最大化是所有人的私心,在沒有國家幹預的情況下,大家都會不擇手段地賺錢。而沒有幹預的自由競爭,就會存在一個強者和弱者的問題。作為自由競爭中的強者,在這種情況下必定不斷想出各種辦法,試圖從弱者那裏剝削更多的剩餘價值。馬太效應之下,弱者永遠是被剝削者,剩餘價值必定是被強者瓜分。最終的結果就是,錢會不斷地向有能力的人聚集,於是就會出現貧富分化的問題。”
“出現這種問題之後,經濟危機就出現了。”
“如何解決經濟危機?西方世界也在想辦法。他們也會采取國家幹預的手段。”
“自然界的競爭法則是物競天擇和適者生存。動物活不下去,可以直接去死。但人類社會不是這樣,因為人不像動物會選擇默默等死,而是會選擇反抗。”
“這個道理就像是大家都同在一條船上,富人坐頭等艙,窮人也能買得起站票。雖然站著的人不太舒服,但好歹也享受到了大船的紅利。”
“後麵貧富分化越來越嚴重,坐頭等艙的富人還在頭等艙,大量窮人卻連站票都買不起,要被踢下船了。”
“那麽,這些將被踢下船的人,不會坐等被人踢下船而被淹死,而是會合力鑿沉大船,要死大家一塊兒死。”
“於是西方世界開始反思了,他們的政府要出手幹預,通過各種方式從富人那裏拿錢,做轉移支付補貼窮人,維持社會穩定,要不然大家一塊兒玩兒完。”
“當然,很多經濟學家不看好減緩貧富分化這件事,他們的理由是,人性自利,國家這是人為幹預違背人性和市場原則,非常影響經濟效率。”
“經濟學家曼昆《經濟學原則》的開篇就講,最低工資對於經濟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然而這些經濟學家沒有考慮到的一點是,每個國家發展到一定階段,通過國家幹預的手段減緩貧富分化,通過稅收等手段補貼窮人是必須做的事情。否則,放任貧富分化無限擴大,一定會造成社會的撕裂和動蕩。”
“如果隻要效率,不要公平,選擇社會達爾文主義,效率一定是最高的,但社會的崩潰一定也是最快的。”
“社會達爾文主義的高效率,一定導致最後的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