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部們還在工地上幹活,江寒離開了。
陳延平、郭景明要返迴了,江寒與他們坐在一輛車往高速口去。
來了一趟光軍縣,陳延平感到不虛此行、收獲滿滿。
他感到,從省級層麵上大力宣傳光軍縣的典型群體,完全是可行的。
這些典型分布在各個時期,是真實可信的,根本不用人為地加工與拔高!
“江寒,迴去之後我們馬上組織人員,對光軍縣的典型進行挖掘,你們可以提前做好準備。”
陳延平說道:“任何一個民族,都需要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就是這個民族的靈魂。沒有精神,一個民族隻能是渾渾噩噩、萎靡不振的一盤散沙。”
“大到民族,小到一個地方,都是這樣。我們看看凡是現在發展好的地方,全都是有一種精神力量在支撐!”
陳延平說道:“光軍縣的先進典型群體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經濟發展與精神培育其實是一樣的,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抓好的,所以,也急不得。”
陳延平通過這兩天的考察,當然也聽過新原市的一些反映,感到江寒抓工作似乎是有點著急了。
也幸虧江寒的能力強、手段多,換作別人這麽幹,恐怕早就鬧出了亂子,被攆出光軍縣。
特別是今天這件事,江寒當眾宣布免了五個人的職務,多少有些冒險。
這五個人當場與江寒對著幹,對江寒的影響也不好。
感到江寒做事有些過於著急,好像前麵有什麽事情馬上發生,導致這麽心急火燎的。
“江寒,以後做事,最好還是要靜一靜,穩一穩,忍一忍。”
“陳部長說得對,以後我盡量改一改這個脾氣。”江寒說道。
“江寒,什麽事情都是相對的,保持一種平衡和協調即可。忍、忙、靜、穩這四個字就已經說明了如何做。”
陳延平說道:“忍中藏刀,忙中藏亡,穩中藏急,靜中藏爭。你好好品一品,簡單的字也藏著深刻的人生道理。”
江寒坐直了身子道:“陳部長的話很有哲理,還請您詳加指點。”
陳延平說起了“忍”字,忍中藏刀,一方麵你要忍得住。有的痛苦相當於利刃剜心,忍不住也得忍,就像革命戰爭年代的前輩先烈忍得住各種酷刑。
另一方麵,忍的同時,也要隨時做好拔刀的準備,一味地忍也不行,那叫窩囊廢。越是忍越要看清事態,暫時收起刀鋒,避免誤傷。要善於用智慧化解矛盾。如果忍無可忍,那就堅決拔刀,一擊即中直切要害,不給對手任何機會。
“真沒想到部長您能把漢字與做人之理、為官之道結合起來,過去經常聽您講話,從來沒有這麽講過。部長,忙中藏亡,我們該咋理解呢?”郭景明從副駕駛上扭過頭來問道。
陳延平很是滿意地笑了笑,說起了什麽是忙中藏亡。
“忙”,就是“心”加上死亡的“亡”,如果太忙,心靈就一定會死亡。
有句話叫“忙得要死”,固然不無誇張之意,其實也暗藏著這樣一層意思:人要是忙過頭了,超負荷運轉,就有亡的可能。畢竟人不是器物機械,血肉筋骨不能連軸轉地使用,如果太忙,無法休息,久而久之就會積勞成疾,說不定還會英年早逝。
昔日,司馬懿問蜀軍前來送信的士兵,諸葛丞相每天都忙些什麽?答曰:行軍打仗,紮營做飯,夜間巡邏,白日議事,撰寫文書,檢查紀律,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事必躬親,親力親為。司馬懿就斷言:諸葛亮命不久矣!果然,諸葛亮很快便魂斷五丈原,他就是忙死累死的,即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熟人一見麵,往往會問:老沒見了,您最近在忙什麽?最常見迴答可能是:瞎忙,也沒個正經事!這如果是隨口而出的自謙之語,倒也無所謂,彼此都不會較真兒,一笑了之。倘若是真的瞎忙,就像無頭蒼蠅一般,兩眼一睜忙到熄燈,看似忙得不可開交,但卻稀裏糊塗,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知自己到底在忙什麽,該忙什麽。忙來忙去,肯定會一事無成,蹉跎歲月,這個忙字,裏邊就分明藏了個亡字。
高明的人善於抓主要矛盾,提綱挈領,舉一反三,他們看著並沒那麽忙,甚至於有些悠閑,但卻工作成效顯著,事業節節上升,不顯山不露水就居於上遊上風。
反之,也有的人終日忙亂、慌亂,力沒少出,汗沒少流,可就是忙不到點子上,忙得沒有章法,工作無計劃,不分輕重緩急,眼光沒遠見,搞不清矛盾主次。如果讓這樣的人主持局麵,決策事業,會把大家指使得團團轉,且成效乏善可陳,早晚會敗亡衰落。
穩中藏急,先說“穩”字,分開來看,一邊是個禾字,一邊是個急字。從字麵理解,就是“手裏有糧,心中不慌。”
而在很多人眼裏,穩和急是無法並存的。既然求穩,就不能急急忙忙;既然急了,就不能四平八穩。
其實這隻是一種片麵理解,穩還有另外一種詮釋:穩中有急,急中有穩。穩並不排斥急,該急則急,越是急的時候,心越要穩,不能亂了方寸。
有些時候,穩是表麵現象,心裏其實急得很,如熱鍋上的螞蟻,卻仍不露聲色、若無其事,這是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不是誰都能做到的。
淝水之戰,苻堅率領大軍氣勢洶洶而來,前方鏖戰正急,打得不可開交。敵眾我寡,戰事緊迫,東晉主帥謝安心裏急得七上八下、忐忑不安,但他還是穩穩地坐在那裏和客人對弈,落子如飛,無異如常,人們稱他有“大將風度”。這就叫“內急外穩”。
穩與急都是相對的,互為因果,互相轉化。心裏可以急,但行動上要穩,一旦時機成熟,萬事俱備,就會一飛衝天,大獲全勝。廉頗守城拒秦,知道秦軍遠道而來,糧草不足,難以持久,急於決戰,他就穩守營壘,拒不出戰。你攻我守,以逸待勞。這就叫“你急我穩”。
參加馬拉鬆比賽,前半程要盡量勻速前進,以穩為主,不緊不慢,不急不緩,不顯山露水,不急於領先,這樣可保存體力,堅持耐久。而到了最後衝刺階段,則要用盡全身力氣,奮勇向前,全力以赴,能多快就多快,能多急就多急。這就叫“穩急相諧”。
井岡山上,“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因為,紅軍將士“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誌成城”,讓急急而來的敵軍束手無策,最後隻有倉皇撤兵,“宵遁”而去。你急我穩,偏不與你對上節奏,讓你進退維穀,左支右絀,急也是白急。這就叫“以穩對急”。
陳延平、郭景明要返迴了,江寒與他們坐在一輛車往高速口去。
來了一趟光軍縣,陳延平感到不虛此行、收獲滿滿。
他感到,從省級層麵上大力宣傳光軍縣的典型群體,完全是可行的。
這些典型分布在各個時期,是真實可信的,根本不用人為地加工與拔高!
“江寒,迴去之後我們馬上組織人員,對光軍縣的典型進行挖掘,你們可以提前做好準備。”
陳延平說道:“任何一個民族,都需要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就是這個民族的靈魂。沒有精神,一個民族隻能是渾渾噩噩、萎靡不振的一盤散沙。”
“大到民族,小到一個地方,都是這樣。我們看看凡是現在發展好的地方,全都是有一種精神力量在支撐!”
陳延平說道:“光軍縣的先進典型群體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經濟發展與精神培育其實是一樣的,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抓好的,所以,也急不得。”
陳延平通過這兩天的考察,當然也聽過新原市的一些反映,感到江寒抓工作似乎是有點著急了。
也幸虧江寒的能力強、手段多,換作別人這麽幹,恐怕早就鬧出了亂子,被攆出光軍縣。
特別是今天這件事,江寒當眾宣布免了五個人的職務,多少有些冒險。
這五個人當場與江寒對著幹,對江寒的影響也不好。
感到江寒做事有些過於著急,好像前麵有什麽事情馬上發生,導致這麽心急火燎的。
“江寒,以後做事,最好還是要靜一靜,穩一穩,忍一忍。”
“陳部長說得對,以後我盡量改一改這個脾氣。”江寒說道。
“江寒,什麽事情都是相對的,保持一種平衡和協調即可。忍、忙、靜、穩這四個字就已經說明了如何做。”
陳延平說道:“忍中藏刀,忙中藏亡,穩中藏急,靜中藏爭。你好好品一品,簡單的字也藏著深刻的人生道理。”
江寒坐直了身子道:“陳部長的話很有哲理,還請您詳加指點。”
陳延平說起了“忍”字,忍中藏刀,一方麵你要忍得住。有的痛苦相當於利刃剜心,忍不住也得忍,就像革命戰爭年代的前輩先烈忍得住各種酷刑。
另一方麵,忍的同時,也要隨時做好拔刀的準備,一味地忍也不行,那叫窩囊廢。越是忍越要看清事態,暫時收起刀鋒,避免誤傷。要善於用智慧化解矛盾。如果忍無可忍,那就堅決拔刀,一擊即中直切要害,不給對手任何機會。
“真沒想到部長您能把漢字與做人之理、為官之道結合起來,過去經常聽您講話,從來沒有這麽講過。部長,忙中藏亡,我們該咋理解呢?”郭景明從副駕駛上扭過頭來問道。
陳延平很是滿意地笑了笑,說起了什麽是忙中藏亡。
“忙”,就是“心”加上死亡的“亡”,如果太忙,心靈就一定會死亡。
有句話叫“忙得要死”,固然不無誇張之意,其實也暗藏著這樣一層意思:人要是忙過頭了,超負荷運轉,就有亡的可能。畢竟人不是器物機械,血肉筋骨不能連軸轉地使用,如果太忙,無法休息,久而久之就會積勞成疾,說不定還會英年早逝。
昔日,司馬懿問蜀軍前來送信的士兵,諸葛丞相每天都忙些什麽?答曰:行軍打仗,紮營做飯,夜間巡邏,白日議事,撰寫文書,檢查紀律,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事必躬親,親力親為。司馬懿就斷言:諸葛亮命不久矣!果然,諸葛亮很快便魂斷五丈原,他就是忙死累死的,即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熟人一見麵,往往會問:老沒見了,您最近在忙什麽?最常見迴答可能是:瞎忙,也沒個正經事!這如果是隨口而出的自謙之語,倒也無所謂,彼此都不會較真兒,一笑了之。倘若是真的瞎忙,就像無頭蒼蠅一般,兩眼一睜忙到熄燈,看似忙得不可開交,但卻稀裏糊塗,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知自己到底在忙什麽,該忙什麽。忙來忙去,肯定會一事無成,蹉跎歲月,這個忙字,裏邊就分明藏了個亡字。
高明的人善於抓主要矛盾,提綱挈領,舉一反三,他們看著並沒那麽忙,甚至於有些悠閑,但卻工作成效顯著,事業節節上升,不顯山不露水就居於上遊上風。
反之,也有的人終日忙亂、慌亂,力沒少出,汗沒少流,可就是忙不到點子上,忙得沒有章法,工作無計劃,不分輕重緩急,眼光沒遠見,搞不清矛盾主次。如果讓這樣的人主持局麵,決策事業,會把大家指使得團團轉,且成效乏善可陳,早晚會敗亡衰落。
穩中藏急,先說“穩”字,分開來看,一邊是個禾字,一邊是個急字。從字麵理解,就是“手裏有糧,心中不慌。”
而在很多人眼裏,穩和急是無法並存的。既然求穩,就不能急急忙忙;既然急了,就不能四平八穩。
其實這隻是一種片麵理解,穩還有另外一種詮釋:穩中有急,急中有穩。穩並不排斥急,該急則急,越是急的時候,心越要穩,不能亂了方寸。
有些時候,穩是表麵現象,心裏其實急得很,如熱鍋上的螞蟻,卻仍不露聲色、若無其事,這是一種修養、一種境界,不是誰都能做到的。
淝水之戰,苻堅率領大軍氣勢洶洶而來,前方鏖戰正急,打得不可開交。敵眾我寡,戰事緊迫,東晉主帥謝安心裏急得七上八下、忐忑不安,但他還是穩穩地坐在那裏和客人對弈,落子如飛,無異如常,人們稱他有“大將風度”。這就叫“內急外穩”。
穩與急都是相對的,互為因果,互相轉化。心裏可以急,但行動上要穩,一旦時機成熟,萬事俱備,就會一飛衝天,大獲全勝。廉頗守城拒秦,知道秦軍遠道而來,糧草不足,難以持久,急於決戰,他就穩守營壘,拒不出戰。你攻我守,以逸待勞。這就叫“你急我穩”。
參加馬拉鬆比賽,前半程要盡量勻速前進,以穩為主,不緊不慢,不急不緩,不顯山露水,不急於領先,這樣可保存體力,堅持耐久。而到了最後衝刺階段,則要用盡全身力氣,奮勇向前,全力以赴,能多快就多快,能多急就多急。這就叫“穩急相諧”。
井岡山上,“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因為,紅軍將士“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誌成城”,讓急急而來的敵軍束手無策,最後隻有倉皇撤兵,“宵遁”而去。你急我穩,偏不與你對上節奏,讓你進退維穀,左支右絀,急也是白急。這就叫“以穩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