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吃完早飯,江寒讓桑榆、王峰迴縣裏。
江寒陪著陳延平、郭景明去看石姑娘洞、石姑娘橋、石姑娘水庫。
在石姑娘橋的一頭,是一個小村莊,陳延平提議到村子裏看一看。
到村口,有一個代銷點,陳延平問了問村子的基本情況。
“你們村子,有沒有當年參加石姑娘隊的?”江寒問道。
“石姑娘隊,有啊,鄭新玲,”代銷點的婦女說道:“你們是縣裏的領導?”
“我們不是啥領導,文聯的,來采風,了解一下石姑娘隊的事跡。”
“我領你們去,你們可得好好宣傳一下。鄭新玲,唉,你們看看就知道了。”
一個院子,院牆半塌,一個60多歲左右的女人正在翻弄柿子幹。
“玲嬸,有人來了,要寫你的事哩。”
鄭新玲轉過身,趕快給大家搬椅子,走路一跛一跛的。
“大娘,我們自己來。”江寒連忙把鄭新玲扶著坐下。
“領導,今兒天冷,太陽出來了,就不讓你們到屋裏了。”鄭新玲一臉歉意。
“大娘,我們今天過來,就是想聽聽你70年代,石姑娘隊的事。”
鄭新玲1973年高中畢業,1974年春節後就到了石姑娘隊。
“我那時身小體弱,經常生病,所以在家裏,母親從不讓俺幹活,但是到了工地,不是抬石頭、就是背石頭。清基背筐、開山破石……那活真累呀,累成了啥樣沒法說。”
“但是再苦再累,也不能叫苦叫累。因為我們是半邊天。”
“在為我當時算是文化水平最高的,我當了石姑娘隊的副隊長。修紅色娘子橋的時候,任務緊,80多個石姑娘分成了三個排。”
“工地上紅旗招展,備料的、扛石的、運石的人頭攢動、車來人往,生機勃勃。許多隊員的手被鐵錘砸傷,鮮血直流,冬天裏更是手指崩裂,傷口潰爛,但不論勞動怎樣艱苦,我們沒有一個人退縮,而著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一門心思地隻想把大橋早日建成,不辜負領導信任,彰顯我們婦女的誌氣。”
“橋建好之後,石姑娘隊又接到一個特殊的任務,到秋溝攔壩修水庫,期限一百天。聽到這個消息,大家炸開了鍋:單獨修水庫?我們修過嗎?我們會修嗎?但安排就是命令,接過圖紙,我們第二天一早就披著星月開進了秋溝。日夜不停地清基、備料,用12對12的勞作時間,堅決要完成任務。”
“為了鼓舞士氣,我們隊最會編歌、唱歌的徐柏枝編了一首《夜戰歌》,我到現在還會唱。”
“星兒閃,月兒彎,石姑娘夜戰上了山。懸崖上,山腰間,借著星光幹得歡,錘聲伴著歌聲飛,壯誌豪情填滿川。”
“清理庫基的時候,天冷得很,我們從十幾米深的溝底往外背泥沙,一天背80多筐,荊筐漏水,泥漿順著身子往下流,把衣裳都濕透。”
“但我們忍著寒冷,穿著濕衣服,背筐背的腿發軟,心發慌,於是喊出口號:苦不苦,想想長征兩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
“本來想著一個小山溝沒有多大的底,幾十個人清基,咬著牙幹幾天就完了,沒想到溝底是個‘瓦缸潭’,口小肚大,越挖越深,幾十個人挖了幾天也挖不到底。”
“所以,我們決定改變設計圖紙,在那個潭上修座橋,從橋上再修個拱型壩,拱型壩跨越深潭,讓壩基裏側坐在潭邊的岩石上,借助著拱型大壩再將水的壓力分散在兩側石壁上。導流渠修建時,由於地處懸崖絕壁,我們找不到落腳地,於是就用繩子拴住腰吊到半空,不分白天黑夜,艱難地在陡峭的絕壁上打眼放炮;漿砌時,由於天冷和水泥腐蝕,我們好多人都把腳手凍得裂口流血,但我拿著瓦刀硬是堅持到了水庫修成。”
“改革開放以後,水庫工地上的民工從哪裏來都迴哪裏去,縣委隻留下我們一支石姑娘隊在三郊口水庫做後續工程。”
“那時我們的工作是在水庫大壩上五米見方打眼灌漿、修水庫大壩溢流麵。”
“不幸的是,我們的姐妹牛鳳蓮在散水泥庫裏掏灰時,灰庫塌陷砸在裏麵壯烈犧牲。她是我們石姑娘隊五班的班長,她非常精明能幹,可是因為灰庫塌陷,她的生命永遠地留在了太行山上。現在,每年我都要去看看三郊口水庫一角那個灰庫遺址,心裏總是難受得很。”
“水庫工地上山爬坡,開石放炮,這本身就是一項危險的工作。我們石姑娘隊犧牲的不是牛鳳蓮一個,在她之前,還有一個叫王新堂的石姑娘,她在大炮崩石後到山上排險,突然一塊大石頭突然在撬動中滑坡,王新堂被砸中,送醫院搶救途中犧牲。當她的遺體被送迴工地,姐妹們在等待布料給王新堂準備做壽衣時,沒想到不一會兒指揮部的人就把現成的壽衣送到了跟前。原來,水庫指揮部早就考慮了傷亡事故會發生。所以就提前準備有男、女壽衣。”
“俺們石姑娘隊把身體弱的、年齡小的都編到炊事班。炊事班也有一個犧牲的,他們擔著飯往上送,摔下去了,死了兩個。其中有一個是我們同村的,她也會唱歌。”
“我們炊事班,送飯到前線。放下熱蒸饃,捧給尖刀班。問過第三班,再問第四班。有啥不合口,多多提意見。你們幹1000,我們想1000,分工不一樣,同心協力幹。再加一把油,重流一點汗。大幹五十天,任務定實現。”
江寒問道:“玲嬸,這些犧牲的同誌,有沒有什麽補償?”
“有,當時就補了,犧牲一個人,家裏得二百塊錢、五百斤細糧。那個時候,不少了,跟男勞力是一樣的。”
“玲嬸,像您的腿應該是在那時候受傷的吧?受傷的,有什麽補償沒有?”
“沒有,跟犧牲的比,腿瘸了、眼瞎了算個啥?送到醫院免費治,每兩天都能吃上一頓肉。病好了,再返迴工地。我們那時候,病好了,賴在醫院、迴到家裏可不行,別人看不起,我們自己也過意不去。”
“後來呢,有沒有那個時候受傷的人,給予什麽待遇?”郭景明問道。
“後來,我托支書問問縣裏,說是1970年之前因公受傷的才發殘疾證。我們石姑娘隊的,受傷都是在1970年之後,所以,都沒有殘疾證。沒有這個證,就沒有待遇。”
郭景明從椅子上彈起來:“太不像話了!”
江寒問道:“後來,你們石姑娘隊的隊員們有沒有再往上反映?”
“咋好意思反映?石姑娘隊,必須有石姑娘精神!我們好多石姑娘因為有這麽一股子拚勁,後來都幹出來了。”
“五班的連鳳英,那時候背地裏經常哭,但還是專揀髒活累活幹。1980年,招到新原鐵路處當了鐵路工人。到哪兒後,他修過火車頭、幹過電氣焊,又自學會計,從機關當上了鐵路處商業銀行的行長。還有到國家部委工作的,有做生意的。”
“我們這些身體有毛病的,招工沒有份,外出不方便,隻能是守在家裏,守著山,種點地,賣點中藥材,也能過。”
郭景明問道:“憑著你們的功勞,你們直接找市裏,市裏不管,找報社,找電視台,肯定能解決。”
“我們要是去找的話,就是跟黨為難!都是年紀一把了,現在的日子也能過,就不給上麵添麻煩了。”鄭新玲搖了搖頭說道。
江寒陪著陳延平、郭景明去看石姑娘洞、石姑娘橋、石姑娘水庫。
在石姑娘橋的一頭,是一個小村莊,陳延平提議到村子裏看一看。
到村口,有一個代銷點,陳延平問了問村子的基本情況。
“你們村子,有沒有當年參加石姑娘隊的?”江寒問道。
“石姑娘隊,有啊,鄭新玲,”代銷點的婦女說道:“你們是縣裏的領導?”
“我們不是啥領導,文聯的,來采風,了解一下石姑娘隊的事跡。”
“我領你們去,你們可得好好宣傳一下。鄭新玲,唉,你們看看就知道了。”
一個院子,院牆半塌,一個60多歲左右的女人正在翻弄柿子幹。
“玲嬸,有人來了,要寫你的事哩。”
鄭新玲轉過身,趕快給大家搬椅子,走路一跛一跛的。
“大娘,我們自己來。”江寒連忙把鄭新玲扶著坐下。
“領導,今兒天冷,太陽出來了,就不讓你們到屋裏了。”鄭新玲一臉歉意。
“大娘,我們今天過來,就是想聽聽你70年代,石姑娘隊的事。”
鄭新玲1973年高中畢業,1974年春節後就到了石姑娘隊。
“我那時身小體弱,經常生病,所以在家裏,母親從不讓俺幹活,但是到了工地,不是抬石頭、就是背石頭。清基背筐、開山破石……那活真累呀,累成了啥樣沒法說。”
“但是再苦再累,也不能叫苦叫累。因為我們是半邊天。”
“在為我當時算是文化水平最高的,我當了石姑娘隊的副隊長。修紅色娘子橋的時候,任務緊,80多個石姑娘分成了三個排。”
“工地上紅旗招展,備料的、扛石的、運石的人頭攢動、車來人往,生機勃勃。許多隊員的手被鐵錘砸傷,鮮血直流,冬天裏更是手指崩裂,傷口潰爛,但不論勞動怎樣艱苦,我們沒有一個人退縮,而著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一門心思地隻想把大橋早日建成,不辜負領導信任,彰顯我們婦女的誌氣。”
“橋建好之後,石姑娘隊又接到一個特殊的任務,到秋溝攔壩修水庫,期限一百天。聽到這個消息,大家炸開了鍋:單獨修水庫?我們修過嗎?我們會修嗎?但安排就是命令,接過圖紙,我們第二天一早就披著星月開進了秋溝。日夜不停地清基、備料,用12對12的勞作時間,堅決要完成任務。”
“為了鼓舞士氣,我們隊最會編歌、唱歌的徐柏枝編了一首《夜戰歌》,我到現在還會唱。”
“星兒閃,月兒彎,石姑娘夜戰上了山。懸崖上,山腰間,借著星光幹得歡,錘聲伴著歌聲飛,壯誌豪情填滿川。”
“清理庫基的時候,天冷得很,我們從十幾米深的溝底往外背泥沙,一天背80多筐,荊筐漏水,泥漿順著身子往下流,把衣裳都濕透。”
“但我們忍著寒冷,穿著濕衣服,背筐背的腿發軟,心發慌,於是喊出口號:苦不苦,想想長征兩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
“本來想著一個小山溝沒有多大的底,幾十個人清基,咬著牙幹幾天就完了,沒想到溝底是個‘瓦缸潭’,口小肚大,越挖越深,幾十個人挖了幾天也挖不到底。”
“所以,我們決定改變設計圖紙,在那個潭上修座橋,從橋上再修個拱型壩,拱型壩跨越深潭,讓壩基裏側坐在潭邊的岩石上,借助著拱型大壩再將水的壓力分散在兩側石壁上。導流渠修建時,由於地處懸崖絕壁,我們找不到落腳地,於是就用繩子拴住腰吊到半空,不分白天黑夜,艱難地在陡峭的絕壁上打眼放炮;漿砌時,由於天冷和水泥腐蝕,我們好多人都把腳手凍得裂口流血,但我拿著瓦刀硬是堅持到了水庫修成。”
“改革開放以後,水庫工地上的民工從哪裏來都迴哪裏去,縣委隻留下我們一支石姑娘隊在三郊口水庫做後續工程。”
“那時我們的工作是在水庫大壩上五米見方打眼灌漿、修水庫大壩溢流麵。”
“不幸的是,我們的姐妹牛鳳蓮在散水泥庫裏掏灰時,灰庫塌陷砸在裏麵壯烈犧牲。她是我們石姑娘隊五班的班長,她非常精明能幹,可是因為灰庫塌陷,她的生命永遠地留在了太行山上。現在,每年我都要去看看三郊口水庫一角那個灰庫遺址,心裏總是難受得很。”
“水庫工地上山爬坡,開石放炮,這本身就是一項危險的工作。我們石姑娘隊犧牲的不是牛鳳蓮一個,在她之前,還有一個叫王新堂的石姑娘,她在大炮崩石後到山上排險,突然一塊大石頭突然在撬動中滑坡,王新堂被砸中,送醫院搶救途中犧牲。當她的遺體被送迴工地,姐妹們在等待布料給王新堂準備做壽衣時,沒想到不一會兒指揮部的人就把現成的壽衣送到了跟前。原來,水庫指揮部早就考慮了傷亡事故會發生。所以就提前準備有男、女壽衣。”
“俺們石姑娘隊把身體弱的、年齡小的都編到炊事班。炊事班也有一個犧牲的,他們擔著飯往上送,摔下去了,死了兩個。其中有一個是我們同村的,她也會唱歌。”
“我們炊事班,送飯到前線。放下熱蒸饃,捧給尖刀班。問過第三班,再問第四班。有啥不合口,多多提意見。你們幹1000,我們想1000,分工不一樣,同心協力幹。再加一把油,重流一點汗。大幹五十天,任務定實現。”
江寒問道:“玲嬸,這些犧牲的同誌,有沒有什麽補償?”
“有,當時就補了,犧牲一個人,家裏得二百塊錢、五百斤細糧。那個時候,不少了,跟男勞力是一樣的。”
“玲嬸,像您的腿應該是在那時候受傷的吧?受傷的,有什麽補償沒有?”
“沒有,跟犧牲的比,腿瘸了、眼瞎了算個啥?送到醫院免費治,每兩天都能吃上一頓肉。病好了,再返迴工地。我們那時候,病好了,賴在醫院、迴到家裏可不行,別人看不起,我們自己也過意不去。”
“後來呢,有沒有那個時候受傷的人,給予什麽待遇?”郭景明問道。
“後來,我托支書問問縣裏,說是1970年之前因公受傷的才發殘疾證。我們石姑娘隊的,受傷都是在1970年之後,所以,都沒有殘疾證。沒有這個證,就沒有待遇。”
郭景明從椅子上彈起來:“太不像話了!”
江寒問道:“後來,你們石姑娘隊的隊員們有沒有再往上反映?”
“咋好意思反映?石姑娘隊,必須有石姑娘精神!我們好多石姑娘因為有這麽一股子拚勁,後來都幹出來了。”
“五班的連鳳英,那時候背地裏經常哭,但還是專揀髒活累活幹。1980年,招到新原鐵路處當了鐵路工人。到哪兒後,他修過火車頭、幹過電氣焊,又自學會計,從機關當上了鐵路處商業銀行的行長。還有到國家部委工作的,有做生意的。”
“我們這些身體有毛病的,招工沒有份,外出不方便,隻能是守在家裏,守著山,種點地,賣點中藥材,也能過。”
郭景明問道:“憑著你們的功勞,你們直接找市裏,市裏不管,找報社,找電視台,肯定能解決。”
“我們要是去找的話,就是跟黨為難!都是年紀一把了,現在的日子也能過,就不給上麵添麻煩了。”鄭新玲搖了搖頭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