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寒的到來讓大家有些懷疑,因為這十年來,新聞單位很少到這裏來采訪他們這幫人了。
因為新聞單位現在也是追求效益,一個是社會的轟動效應,一個是經濟的實際效應。
一方麵,鄭勇和帶著“老幹部服務隊”為群眾修路已經報道過了,再過來報道,挖不出什麽新東西,找不出什麽新亮點。
另一方麵,一說來采訪老縣委書記的事,光軍縣的領導從內心講是不樂意的。
一味宣傳老縣委書記,頌揚老幹部們的豐功偉績,這不是在反襯現在的縣委書記差勁嗎?豈不是在諷刺在職幹部無能嗎?
就記者本身來講,他們采訪“老幹部服務隊”,不會得到什麽好處。
現在很多記者都是喜歡到發展好的地方去采訪,到油水多的單位去調查,稿子還沒寫好呢,各種形式的酬勞就已經到位了。
不僅記者來得少了,各個部門、各級領導來探訪的也基本沒有了。
因為“老幹部服務隊”是為貧困山村做事的,處處需要資金,隻要領導一來,老幹部和村民就擺困難,你多多少少總要給解決一點。
老幹部服務隊近些年基本都在張村鄉做事,但是,鄉黨委書記、鄉長也就來過一次,到這裏匆匆看了一圈就走了,生怕惹麻煩上身。
其餘的鄉幹部除了包村的,很少到這裏來。
鄭勇合最近拿到的一次讚助,還是來自市交通局的,那是五千斤大米。
張村鄉平嶺村一帶,盛產幹鮮果品,但交通不便難以運出。一年到頭,鄉親們掙不了幾個錢。
於是鄭勇合帶著“老幹部服務隊”,想在荒山野嶺上修一條公路。
但修這路條需要架兩座橋。修橋不比修路,需要水泥、河沙、條石……樣樣都要拿錢去買。平嶺村地處深山尚未脫貧,缺的就是錢。這該怎麽辦?鄭勇合也犯了難。
後來,剛上任的新原市交通局長聽說此事,專門來到張村鄉,看到老幹部們和村民們的精神十分感動。
交通局長說:“老同誌們離休不離誌,退休不褪色,紮根山區,為群眾築路修橋,交通部門多年沒做到的事,你們做到了。眼看就是春節了,送你們5000斤大米吧,算是鼓勵。”
大米送來了,如何處理?
鄭勇合說:“離退休幹部每個月,都有國家發的錢。這一點兒大米,對咱來說不算啥。”
最後,5000斤大米全都分給參與修橋者。群眾每分到一斤米,就鑿一塊一尺見方的架橋石。
這些大米顯然不夠,交通局的職工們又捐了一些款,平嶺村在外打工人員也捐款,最後終於把橋架起來了。
這座橋被新華社原社長穆青命名為“五千斤大米橋”。
這座橋修通了,第二座橋的資金沒了著落。
與交通局長聯係,交通局長卻調到了另外一個市。
於是鄭勇合就決定發揚當年的艱苦奮鬥精神,靠天靠地靠別人,不如靠自己、靠村民,老幹部服務隊的成員們不顧家人反對,把被褥和日常用具都搬到了平嶺村,常年住在這裏。
需要石頭,自己開采,需要河沙,自己從河裏挑,需要水泥,村民就用山貨去小水泥廠去換。
江寒以前對那個時代的氛圍、那個年代的幹部不太理解,但是在一起一天他就感受到了。
他們從內心到眼睛都有光,那是一種對信念的堅持。
鄭勇合這些老幹部對於老百姓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愛護,為人民服務,是真正刻在了他們的骨子裏,流淌在他們的血液中。
江寒和一個村民攀談,村民告訴他一句群眾中流傳的一句話:“拿起白蒸饃,想起鄭勇合;拿起人民幣,想起鄭書記。”
鄭勇合已經七十歲了,但精神很好,特別是鍛石水平非常高。
“鄭書記,您這技術,一看就是老石匠啊。”江寒讚道。
“小江,你不知道那個時候,幹部都是帶頭幹的。”老幹部服務隊的隊員說道:“鄭書記當時還有個外號:石匠書記。”
興修陳家院水庫的時候,大壩急需石料,工地的6000多名民工中隻有300多人會石匠活,幾十萬方石料靠這些石匠鍛,要鍛到哪年哪月?
工地指揮部心急火燎,一天三遍給縣委打電話,要求增派石匠。
鄭勇合背著錘鑽來到工地,把幹部和施工人員一齊叫到山坡上。他對大家說:“有太行山,就有石匠。群眾可以當石匠,幹部為啥就不能?”
他號召幹部都拿起錘鑽,跟石匠師傅學手藝,限期掌握基本的鍛石技術。20多天後,還是在那個山坡上,一場別開生麵的考石匠的比賽開始了。20幾名縣和公社一級的幹部背著錘鑽來到了考場。
鄭勇合宣布:“今天考試破石頭,20分鍾一個眼,看誰鍛得好,鍛得快!”趕來觀賽的群眾把考場圍了個裏三層外三層。
那時正是三伏天,樹枝紋絲不動,岩石熱得火燙。一聲令下,幹部們圍著兩間房大的岩石叮叮當當幹起來,頓時火星飛迸,石屑橫飛。經石匠師傅組成的“監考組”評議,20幾位幹部,隻有兩個不合格,縣委書記鄭勇合考了個第三名。
消息傳到各工地,群眾學石匠的浪潮湧遍全縣,全縣的石匠很快從3000人激增到人。許多群眾舉起鐵錘自豪地說:“俺是在陳家院水庫工地學的手藝,跟鄭書記是師兄師弟。”
婦女們也組織起“石姑娘隊”喊著“男女都一樣,姑娘當石匠”的口號來到工地參戰。
從此,鄭勇合又被群眾親昵地稱為“石匠書記”。
“鄭書記,石姑娘隊?”江寒一陣驚喜:“石姑娘隊,當年的隊員,還有多少人在?”
“大部分都還在。”鄭勇合說道:“天氣好的時候,他們還過來給大家夥做飯呢。”
“當年縣裏有70多個石姑娘隊,參與了多項工程。其中有一個山洞,就是她們開鑿出來的,名字叫做‘石姑娘洞’。”
石姑娘洞、五千斤大米橋,加上掛壁公路,還有迴龍村,這一圈下來,就是一條完整的實地培訓線路!
“鄭書記,周鄉長打過來電話,說是要我們停止采石,原因是破壞生態環境。”老幹部服務隊的副隊長韓永慶走過來。老幹部隊員們彼此之間說話,用的還是過去的老稱唿。
鄭勇合說道:“周鄉長,哼,讓他自己到這兒來跟我當麵講!”
“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一個隊員氣憤地說道:“周長久的水泥廠不也在采石頭?他采石就不破壞環境了?”
周長久的小舅子是開水泥廠的,過去有一個石灰石礦,但是挖完了,一年之前經過勘測,發現平嶺村有一處石灰石,儲量不小。
而老幹部服務隊修路架橋,石頭都是從這一處采的。
韓永慶當即給周永久迴了電話,周永久說是明天早上到山上來談。
因為新聞單位現在也是追求效益,一個是社會的轟動效應,一個是經濟的實際效應。
一方麵,鄭勇和帶著“老幹部服務隊”為群眾修路已經報道過了,再過來報道,挖不出什麽新東西,找不出什麽新亮點。
另一方麵,一說來采訪老縣委書記的事,光軍縣的領導從內心講是不樂意的。
一味宣傳老縣委書記,頌揚老幹部們的豐功偉績,這不是在反襯現在的縣委書記差勁嗎?豈不是在諷刺在職幹部無能嗎?
就記者本身來講,他們采訪“老幹部服務隊”,不會得到什麽好處。
現在很多記者都是喜歡到發展好的地方去采訪,到油水多的單位去調查,稿子還沒寫好呢,各種形式的酬勞就已經到位了。
不僅記者來得少了,各個部門、各級領導來探訪的也基本沒有了。
因為“老幹部服務隊”是為貧困山村做事的,處處需要資金,隻要領導一來,老幹部和村民就擺困難,你多多少少總要給解決一點。
老幹部服務隊近些年基本都在張村鄉做事,但是,鄉黨委書記、鄉長也就來過一次,到這裏匆匆看了一圈就走了,生怕惹麻煩上身。
其餘的鄉幹部除了包村的,很少到這裏來。
鄭勇合最近拿到的一次讚助,還是來自市交通局的,那是五千斤大米。
張村鄉平嶺村一帶,盛產幹鮮果品,但交通不便難以運出。一年到頭,鄉親們掙不了幾個錢。
於是鄭勇合帶著“老幹部服務隊”,想在荒山野嶺上修一條公路。
但修這路條需要架兩座橋。修橋不比修路,需要水泥、河沙、條石……樣樣都要拿錢去買。平嶺村地處深山尚未脫貧,缺的就是錢。這該怎麽辦?鄭勇合也犯了難。
後來,剛上任的新原市交通局長聽說此事,專門來到張村鄉,看到老幹部們和村民們的精神十分感動。
交通局長說:“老同誌們離休不離誌,退休不褪色,紮根山區,為群眾築路修橋,交通部門多年沒做到的事,你們做到了。眼看就是春節了,送你們5000斤大米吧,算是鼓勵。”
大米送來了,如何處理?
鄭勇合說:“離退休幹部每個月,都有國家發的錢。這一點兒大米,對咱來說不算啥。”
最後,5000斤大米全都分給參與修橋者。群眾每分到一斤米,就鑿一塊一尺見方的架橋石。
這些大米顯然不夠,交通局的職工們又捐了一些款,平嶺村在外打工人員也捐款,最後終於把橋架起來了。
這座橋被新華社原社長穆青命名為“五千斤大米橋”。
這座橋修通了,第二座橋的資金沒了著落。
與交通局長聯係,交通局長卻調到了另外一個市。
於是鄭勇合就決定發揚當年的艱苦奮鬥精神,靠天靠地靠別人,不如靠自己、靠村民,老幹部服務隊的成員們不顧家人反對,把被褥和日常用具都搬到了平嶺村,常年住在這裏。
需要石頭,自己開采,需要河沙,自己從河裏挑,需要水泥,村民就用山貨去小水泥廠去換。
江寒以前對那個時代的氛圍、那個年代的幹部不太理解,但是在一起一天他就感受到了。
他們從內心到眼睛都有光,那是一種對信念的堅持。
鄭勇合這些老幹部對於老百姓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愛護,為人民服務,是真正刻在了他們的骨子裏,流淌在他們的血液中。
江寒和一個村民攀談,村民告訴他一句群眾中流傳的一句話:“拿起白蒸饃,想起鄭勇合;拿起人民幣,想起鄭書記。”
鄭勇合已經七十歲了,但精神很好,特別是鍛石水平非常高。
“鄭書記,您這技術,一看就是老石匠啊。”江寒讚道。
“小江,你不知道那個時候,幹部都是帶頭幹的。”老幹部服務隊的隊員說道:“鄭書記當時還有個外號:石匠書記。”
興修陳家院水庫的時候,大壩急需石料,工地的6000多名民工中隻有300多人會石匠活,幾十萬方石料靠這些石匠鍛,要鍛到哪年哪月?
工地指揮部心急火燎,一天三遍給縣委打電話,要求增派石匠。
鄭勇合背著錘鑽來到工地,把幹部和施工人員一齊叫到山坡上。他對大家說:“有太行山,就有石匠。群眾可以當石匠,幹部為啥就不能?”
他號召幹部都拿起錘鑽,跟石匠師傅學手藝,限期掌握基本的鍛石技術。20多天後,還是在那個山坡上,一場別開生麵的考石匠的比賽開始了。20幾名縣和公社一級的幹部背著錘鑽來到了考場。
鄭勇合宣布:“今天考試破石頭,20分鍾一個眼,看誰鍛得好,鍛得快!”趕來觀賽的群眾把考場圍了個裏三層外三層。
那時正是三伏天,樹枝紋絲不動,岩石熱得火燙。一聲令下,幹部們圍著兩間房大的岩石叮叮當當幹起來,頓時火星飛迸,石屑橫飛。經石匠師傅組成的“監考組”評議,20幾位幹部,隻有兩個不合格,縣委書記鄭勇合考了個第三名。
消息傳到各工地,群眾學石匠的浪潮湧遍全縣,全縣的石匠很快從3000人激增到人。許多群眾舉起鐵錘自豪地說:“俺是在陳家院水庫工地學的手藝,跟鄭書記是師兄師弟。”
婦女們也組織起“石姑娘隊”喊著“男女都一樣,姑娘當石匠”的口號來到工地參戰。
從此,鄭勇合又被群眾親昵地稱為“石匠書記”。
“鄭書記,石姑娘隊?”江寒一陣驚喜:“石姑娘隊,當年的隊員,還有多少人在?”
“大部分都還在。”鄭勇合說道:“天氣好的時候,他們還過來給大家夥做飯呢。”
“當年縣裏有70多個石姑娘隊,參與了多項工程。其中有一個山洞,就是她們開鑿出來的,名字叫做‘石姑娘洞’。”
石姑娘洞、五千斤大米橋,加上掛壁公路,還有迴龍村,這一圈下來,就是一條完整的實地培訓線路!
“鄭書記,周鄉長打過來電話,說是要我們停止采石,原因是破壞生態環境。”老幹部服務隊的副隊長韓永慶走過來。老幹部隊員們彼此之間說話,用的還是過去的老稱唿。
鄭勇合說道:“周鄉長,哼,讓他自己到這兒來跟我當麵講!”
“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一個隊員氣憤地說道:“周長久的水泥廠不也在采石頭?他采石就不破壞環境了?”
周長久的小舅子是開水泥廠的,過去有一個石灰石礦,但是挖完了,一年之前經過勘測,發現平嶺村有一處石灰石,儲量不小。
而老幹部服務隊修路架橋,石頭都是從這一處采的。
韓永慶當即給周永久迴了電話,周永久說是明天早上到山上來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