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一個不會反思的皇帝,不是好昏君
我求求你們了,讓朕當個昏君吧 作者:砂糖橘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初在修建運河時,嬴淵說要興辦官學。
可以,畢竟朝廷緊緊腰包,再加上有各大世族的鼎力相助,是能夠完成的。
決定要收複夷州時,事關家國榮辱,民族興衰,自然也要大力支持。
哪怕因此讓國庫見底,也在所不惜。
好不容易夷州收複了,當百官以為,朝廷可以喘口氣的時候。
陛下卻執意要攻打倭國。
此舉也是英明之舉。
畢竟,一旦將倭國打垮,那麽至少能為沿海一帶,打出百年和平。
所以,百官便上下一心,努力將朝廷的機製運轉,試圖能夠不影響前線將士們的熱血拚殺。
可是!
倭國那邊的戰役還未結束。
如今卻又要將科舉製頒布。
如此一來,那些世家豈能如願?
近些年來,他們為朝廷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就是希望讓朝廷看到他們歸順的態度。
可是現在呢?
朝廷不念世家的舊情,在朝廷不堪重負的情況下,還執意這麽做...
這豈不是要引起天下大亂?
雖為明智之舉,但放到當下,明顯不合時宜。
嬴淵聽到蔡京的話以後,心中更為來勁兒。
你們越是反對這件事情,就代表,這事確實是能夠給朝廷帶來影響。
既然如此,就肯定不能聽從他們的意見。
想到這裏,嬴淵脫口而出道:“朕知道你的意思,更明白你的苦衷。
可是你有難處,群臣有難處,朝廷有難處,但是朕也有難處!
科舉製是朕擬定的國策,即使有千難萬險,朕也會與爾等一同克服。”
話音剛落。
這些掌握著國家中樞權力的三品大臣們,便開始交頭接耳。
他們彼此言談的聲音很輕,但是嬴淵依舊能夠聽到。
總結起來,就是他們認為,一旦將科舉製過早的頒布下去,隻怕會引起全國各地世家的反感。
他們若是趁機聯合起來使壞,朝廷便會陷入被動當中。
畢竟,倭國那邊,還有秦軍六十萬甲士。
一旦本國境內爆發不可收拾的動亂,尤其是在缺少兵源鎮壓的情況下,那可真就是一場空前劫難。
世家完全有這個力量。
因為他們掌握著大秦的經濟命脈。
同時,他們也會有很多種可以扼製朝廷的手段。
既然他們都這樣說了,那必須要將科舉製頒發下去啊!
要是因此而亡了國,讓大秦可以改朝換代,自己的最終夢想,不就完成了嗎?
去哪找那麽好的事情啊!
吏部尚書李林甫作揖道:“陛下,如今國朝正值用人之際。臣讚同陛下做法,即日起頒布科舉製。”
話剛說完,便遭到不少大臣的口誅筆伐。
一時間,整座宣政殿,就像是老大媽在菜市場砍價然後與商販吵了起來,引來不少人圍觀一樣。
倒是身為魏王與兵部尚書的曹操還有左相秦檜,沒有開口。
其餘大臣,都紛紛表達出了自己的意見。
有讚同的,有不讚同的。
總的來說,還是不讚同現在就將科舉製頒布的大臣,占絕大多數。
他們越吵,搞得朝廷越是烏煙瘴氣,嬴淵便越開心。
他甚至還擔心他們,由於自己在這裏的緣故,而不能放開了吵,於是便離開此間。
留下了百官在這裏幹瞪眼。
嬴淵心想,自己這一走,他們怕是得幹仗嗎?
然而就當群臣看到他離開宣政殿後,突然集體陷入了沉默。
身為百官之首的蔡京環視眾人,冷哼道:“此乃宣政殿,陛下處理朝政所在之地,豈是你等撒潑罵街的地方?”
秦檜附和道:“諸位也是飽讀詩書之人,怎可當著陛下的麵兒,去做那等粗鄙之事?如今惹惱了陛下,你們開心了?”
監察禦史郭開道:“蔡相、秦相,您二位剛才也聽到了,李大人讚同陛下盡快頒布科舉製一事。
可是,如今國朝內外的情況就是如此,對倭戰役結束後,還要防止其他國家趁機兵犯。
如今,哪還有精力在搞什麽科舉製?”
郭開這個人,怎麽說呢,有點兒小聰明。
不然也不能將當前局勢分析的頭頭是道。
他最大的本事,是坑自己人。
如今,他關心的,是科舉製頒布下去之後帶來的後果嗎?
不!
他關心的是,一旦頒布科舉製,背後支持他自己,給他錢財的那些財閥們,會不會動怒。
然後一怒之下,就斷了自己的經濟來源。
所以這事,他肯定是要反對。
但是,他還不敢觸及嬴淵的眉頭。
所以隻能等他走了以後,再站出來犬吠。
朝中大臣們,誰不知郭開的性子?
聽他這麽大義凜然的一說,不少人都暗中翻起了白眼。
蔡京深知,李林甫絕對不是無的放矢之人,於是便開口問道:
“李尚書,說說你的看法吧。”
聞聲,李林甫作揖道:“迴蔡相,下官認為,正因為現在各大世家,為朝廷修建運河與興辦官學之事,都用了心,盡了力。
所以,他們更加不可能,在這個節骨眼上,去反對陛下的決策,這對他們來說,沒有絲毫益處。
倘若他們真的敢與朝廷作對,早在修建運河時,便就趁機作亂了。可是直到現在,他們所表現的,依舊隻是對朝廷的忠心不二。
由此可見,所謂的各大世家,早已被陛下的無上皇威震懾。
對陛下來說,興辦官學,也隻是小試牛刀,其目的,是想看看世家的反應。
結果來說,世家確實沒有與陛下作對的意思,既然如此,何不趁此機會,順水推舟,將科舉製徹底頒布下去?”
他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
運河與官學的事,世家也盡了力,甚至為此付出了不少,他們這樣做,就是想得到皇帝的信任。
因為在他們眼裏看來,隻要嬴淵還活著,大秦就會永遠姓嬴。
所以,不管是明裏暗裏,他們都不敢違抗皇帝的命令。
倘若膽敢做一些小動作,一定會被皇帝所針對,那麽他們此前為朝廷表忠心的那些做法,就會蕩然無存,因此而得不償失。
這個李林甫,雖然是隴西李家的下一任家主。
但是對他來說,李家除了表示效忠皇帝之外,似乎也沒有別的出路可走了。
不然,按照皇帝一心想要削減世家影響力的做法來看,用不了多久,像是李家這種超然世家,便會土崩瓦解。
皇帝嬴淵是大秦百年不出的絕世明君,不容置疑,更不容反抗啊!
蔡京聽出了他的話外之意,點了點頭,看向曹操,笑問道:“魏王認為,李大人的說法可行否?”
聞聲,後者抱拳道:“蔡相言重,下官認為,陛下既然決定要頒布科舉製,那就一定是將後果想清楚了。
誠如李尚書所言,各大世家,也絕對不會在這個節骨眼上,與朝廷撕破臉皮。
他們不敢,不敢與陛下為敵,既然在世家都元氣有損的情況下,為何不去做這順水推舟之事呢?”
世家為了幫助朝廷修建運河,興辦官學,確實出了很大的力。
導致他們也有點難以承受了。
雖然現在朝廷的力量很薄弱,畢竟有六十萬大軍遠在倭國。
可是在這個時候,世家的力量也薄弱啊!
換句說話,此時,對朝廷來講,是個機會。
曹操隻在蔡京麵前,會自稱下官。
而在秦檜等人麵前,一般會自稱‘孤’或者‘本王’。
蔡京點了點頭,看向秦檜,繼續問道:“秦相公以為如何?”
在後者眼裏看來,這已經不是單純的科舉製之爭了。
而是相位之爭。
因為,曹操站在了讚同頒布科舉製的大臣那邊。
而那些大臣們,一般都是與曹操比較親近的。
剩下那些絕大多數不讚同的,都是自己一手提拔上來的官吏。
原本蔡京是不讚同此時頒布科舉製的,但是有了曹操與李林甫的勸說後,似乎有了改變主意的心思。
也就是說,倘若自己再去反對的話,就等於站到了蔡京與皇帝的對立麵。
如此一來,在蔡京之後,自己還能擔任右相嗎?
倘若讚同的話,豈不是今日之議,便就輸了曹操一籌?
不過,他一個王爺,真能開古今未有之先河,坐上百官之首的寶座嗎?
隻怕不可能吧?
既然如此,今日便低他一頭,又有何妨?
想到這裏,秦檜緩緩開口道:“蔡相,本官認為,此時,確實是個頒布科舉製的好機會。”
有了他的讚同,官吏們便沒了不一樣的聲音了。
...
如今的嬴淵,剛剛來到妲己的宮殿。
他現在心情很好。
腦海裏幻想出的,都是官吏們反對頒布科舉,然後在宣政殿大打出手的一幕。
然而殊不知。
他的計劃又一次落空了。
百官們並沒有打仗,也沒有吵嘴,而是一致讚同了他的決議。
當他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一度認為,是不是自己聽錯了。
還是說,自己做出的這個決定,其實是有利於國家的?
並不會影響國運?
曾經無比相信自己可以昏庸亡國的嬴淵,漸漸沒了往日的囂張氣焰。
當此刻群臣開始讚同他的決定時,他早已經學會反思了。
反思,這事要是辦了,會不會降低國力,影響國運?
是不是一個昏庸的舉措?
他...
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昏君了。
哦不,在百官與萬民眼中,他是明君。
可以,畢竟朝廷緊緊腰包,再加上有各大世族的鼎力相助,是能夠完成的。
決定要收複夷州時,事關家國榮辱,民族興衰,自然也要大力支持。
哪怕因此讓國庫見底,也在所不惜。
好不容易夷州收複了,當百官以為,朝廷可以喘口氣的時候。
陛下卻執意要攻打倭國。
此舉也是英明之舉。
畢竟,一旦將倭國打垮,那麽至少能為沿海一帶,打出百年和平。
所以,百官便上下一心,努力將朝廷的機製運轉,試圖能夠不影響前線將士們的熱血拚殺。
可是!
倭國那邊的戰役還未結束。
如今卻又要將科舉製頒布。
如此一來,那些世家豈能如願?
近些年來,他們為朝廷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就是希望讓朝廷看到他們歸順的態度。
可是現在呢?
朝廷不念世家的舊情,在朝廷不堪重負的情況下,還執意這麽做...
這豈不是要引起天下大亂?
雖為明智之舉,但放到當下,明顯不合時宜。
嬴淵聽到蔡京的話以後,心中更為來勁兒。
你們越是反對這件事情,就代表,這事確實是能夠給朝廷帶來影響。
既然如此,就肯定不能聽從他們的意見。
想到這裏,嬴淵脫口而出道:“朕知道你的意思,更明白你的苦衷。
可是你有難處,群臣有難處,朝廷有難處,但是朕也有難處!
科舉製是朕擬定的國策,即使有千難萬險,朕也會與爾等一同克服。”
話音剛落。
這些掌握著國家中樞權力的三品大臣們,便開始交頭接耳。
他們彼此言談的聲音很輕,但是嬴淵依舊能夠聽到。
總結起來,就是他們認為,一旦將科舉製過早的頒布下去,隻怕會引起全國各地世家的反感。
他們若是趁機聯合起來使壞,朝廷便會陷入被動當中。
畢竟,倭國那邊,還有秦軍六十萬甲士。
一旦本國境內爆發不可收拾的動亂,尤其是在缺少兵源鎮壓的情況下,那可真就是一場空前劫難。
世家完全有這個力量。
因為他們掌握著大秦的經濟命脈。
同時,他們也會有很多種可以扼製朝廷的手段。
既然他們都這樣說了,那必須要將科舉製頒發下去啊!
要是因此而亡了國,讓大秦可以改朝換代,自己的最終夢想,不就完成了嗎?
去哪找那麽好的事情啊!
吏部尚書李林甫作揖道:“陛下,如今國朝正值用人之際。臣讚同陛下做法,即日起頒布科舉製。”
話剛說完,便遭到不少大臣的口誅筆伐。
一時間,整座宣政殿,就像是老大媽在菜市場砍價然後與商販吵了起來,引來不少人圍觀一樣。
倒是身為魏王與兵部尚書的曹操還有左相秦檜,沒有開口。
其餘大臣,都紛紛表達出了自己的意見。
有讚同的,有不讚同的。
總的來說,還是不讚同現在就將科舉製頒布的大臣,占絕大多數。
他們越吵,搞得朝廷越是烏煙瘴氣,嬴淵便越開心。
他甚至還擔心他們,由於自己在這裏的緣故,而不能放開了吵,於是便離開此間。
留下了百官在這裏幹瞪眼。
嬴淵心想,自己這一走,他們怕是得幹仗嗎?
然而就當群臣看到他離開宣政殿後,突然集體陷入了沉默。
身為百官之首的蔡京環視眾人,冷哼道:“此乃宣政殿,陛下處理朝政所在之地,豈是你等撒潑罵街的地方?”
秦檜附和道:“諸位也是飽讀詩書之人,怎可當著陛下的麵兒,去做那等粗鄙之事?如今惹惱了陛下,你們開心了?”
監察禦史郭開道:“蔡相、秦相,您二位剛才也聽到了,李大人讚同陛下盡快頒布科舉製一事。
可是,如今國朝內外的情況就是如此,對倭戰役結束後,還要防止其他國家趁機兵犯。
如今,哪還有精力在搞什麽科舉製?”
郭開這個人,怎麽說呢,有點兒小聰明。
不然也不能將當前局勢分析的頭頭是道。
他最大的本事,是坑自己人。
如今,他關心的,是科舉製頒布下去之後帶來的後果嗎?
不!
他關心的是,一旦頒布科舉製,背後支持他自己,給他錢財的那些財閥們,會不會動怒。
然後一怒之下,就斷了自己的經濟來源。
所以這事,他肯定是要反對。
但是,他還不敢觸及嬴淵的眉頭。
所以隻能等他走了以後,再站出來犬吠。
朝中大臣們,誰不知郭開的性子?
聽他這麽大義凜然的一說,不少人都暗中翻起了白眼。
蔡京深知,李林甫絕對不是無的放矢之人,於是便開口問道:
“李尚書,說說你的看法吧。”
聞聲,李林甫作揖道:“迴蔡相,下官認為,正因為現在各大世家,為朝廷修建運河與興辦官學之事,都用了心,盡了力。
所以,他們更加不可能,在這個節骨眼上,去反對陛下的決策,這對他們來說,沒有絲毫益處。
倘若他們真的敢與朝廷作對,早在修建運河時,便就趁機作亂了。可是直到現在,他們所表現的,依舊隻是對朝廷的忠心不二。
由此可見,所謂的各大世家,早已被陛下的無上皇威震懾。
對陛下來說,興辦官學,也隻是小試牛刀,其目的,是想看看世家的反應。
結果來說,世家確實沒有與陛下作對的意思,既然如此,何不趁此機會,順水推舟,將科舉製徹底頒布下去?”
他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
運河與官學的事,世家也盡了力,甚至為此付出了不少,他們這樣做,就是想得到皇帝的信任。
因為在他們眼裏看來,隻要嬴淵還活著,大秦就會永遠姓嬴。
所以,不管是明裏暗裏,他們都不敢違抗皇帝的命令。
倘若膽敢做一些小動作,一定會被皇帝所針對,那麽他們此前為朝廷表忠心的那些做法,就會蕩然無存,因此而得不償失。
這個李林甫,雖然是隴西李家的下一任家主。
但是對他來說,李家除了表示效忠皇帝之外,似乎也沒有別的出路可走了。
不然,按照皇帝一心想要削減世家影響力的做法來看,用不了多久,像是李家這種超然世家,便會土崩瓦解。
皇帝嬴淵是大秦百年不出的絕世明君,不容置疑,更不容反抗啊!
蔡京聽出了他的話外之意,點了點頭,看向曹操,笑問道:“魏王認為,李大人的說法可行否?”
聞聲,後者抱拳道:“蔡相言重,下官認為,陛下既然決定要頒布科舉製,那就一定是將後果想清楚了。
誠如李尚書所言,各大世家,也絕對不會在這個節骨眼上,與朝廷撕破臉皮。
他們不敢,不敢與陛下為敵,既然在世家都元氣有損的情況下,為何不去做這順水推舟之事呢?”
世家為了幫助朝廷修建運河,興辦官學,確實出了很大的力。
導致他們也有點難以承受了。
雖然現在朝廷的力量很薄弱,畢竟有六十萬大軍遠在倭國。
可是在這個時候,世家的力量也薄弱啊!
換句說話,此時,對朝廷來講,是個機會。
曹操隻在蔡京麵前,會自稱下官。
而在秦檜等人麵前,一般會自稱‘孤’或者‘本王’。
蔡京點了點頭,看向秦檜,繼續問道:“秦相公以為如何?”
在後者眼裏看來,這已經不是單純的科舉製之爭了。
而是相位之爭。
因為,曹操站在了讚同頒布科舉製的大臣那邊。
而那些大臣們,一般都是與曹操比較親近的。
剩下那些絕大多數不讚同的,都是自己一手提拔上來的官吏。
原本蔡京是不讚同此時頒布科舉製的,但是有了曹操與李林甫的勸說後,似乎有了改變主意的心思。
也就是說,倘若自己再去反對的話,就等於站到了蔡京與皇帝的對立麵。
如此一來,在蔡京之後,自己還能擔任右相嗎?
倘若讚同的話,豈不是今日之議,便就輸了曹操一籌?
不過,他一個王爺,真能開古今未有之先河,坐上百官之首的寶座嗎?
隻怕不可能吧?
既然如此,今日便低他一頭,又有何妨?
想到這裏,秦檜緩緩開口道:“蔡相,本官認為,此時,確實是個頒布科舉製的好機會。”
有了他的讚同,官吏們便沒了不一樣的聲音了。
...
如今的嬴淵,剛剛來到妲己的宮殿。
他現在心情很好。
腦海裏幻想出的,都是官吏們反對頒布科舉,然後在宣政殿大打出手的一幕。
然而殊不知。
他的計劃又一次落空了。
百官們並沒有打仗,也沒有吵嘴,而是一致讚同了他的決議。
當他知道這個消息的時候,一度認為,是不是自己聽錯了。
還是說,自己做出的這個決定,其實是有利於國家的?
並不會影響國運?
曾經無比相信自己可以昏庸亡國的嬴淵,漸漸沒了往日的囂張氣焰。
當此刻群臣開始讚同他的決定時,他早已經學會反思了。
反思,這事要是辦了,會不會降低國力,影響國運?
是不是一個昏庸的舉措?
他...
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昏君了。
哦不,在百官與萬民眼中,他是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