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大明鐵騎在唿喝聲中,瞬間就衝入了清軍大營,這些人早有準備,進營後將攜帶的縱火之物四處拋撒,頓時清軍大營的西北方向一片火光衝天。


    盧象升帶著親衛在清軍大營中左衝右突,一口大刀舞的是唿唿作響,在他刀下竟是沒有一合之敵。


    這四千餘人也是在清軍營中縱橫,這一戰竟殺了大半個時辰,東方的天色已漸漸露出了魚肚白,而清軍東邊大營已有大批清軍在集結,盧象升終是長歎一聲,命令身邊的親衛吹響了收兵的號角。


    在清軍集結的大軍還沒有對他們發動攻擊時,盧象升已率領大軍遠遠的撤離了。


    迴軍營途中一清點,這次襲營的四千人,迴來隻有三千七百多人,還有近三百人未能歸來,定是戰死在清軍大營中了,不過這次襲營清軍也被斬殺了一千多人,殺傷之人無法統計,而燒毀敵人的帳篷等其它物資是無計其數;這個戰損比,盧象升還是能接受的。


    而且這次出戰的四千人果是人人刀必見血,人必見傷,馬必見喘。


    看著歸來的這三千七百餘人衣甲帶血,仍是戰意昂然的勇士,盧象升轉頭望向紫禁城的方向,陷入了沉思之中。


    “大人,這戰應該可以說是大捷了。”跟在一旁的總兵虎大威滿臉洋溢著喜氣,雖說有二百多兄弟再也不能迴來了,但這一戰還是出了他們胸中多年的鬱氣。


    盧象升微微的點了點頭,卻是沒有說話,虎大威接著又道:“若是三萬關寧鐵騎,和王樸的四千山西騎兵也能參戰的話,那戰果就完全不一樣了,說不定這一戰就能將入關的建虜打殘,會立即退迴關外。”


    虎大威接著還想再說什麽,卻被一旁的楊國柱用眼色製止住了,楊國柱自然知道此時盧總督在想什麽,多次上疏未能迴鄉為父守孝,帶著幾萬兵馬進京勤王,被皇上委以重任,總督天下勤王兵馬,可在不到十天的時間,就被分兵兩次,現在手中的兵馬不過一萬有餘,今日一戰未盡全功,今後就憑手中的萬餘兵馬如何與建虜硬戰。


    而盧象升夜襲清營大捷一事,奏報上去後,卻如石沉大海一樣,沒有得到隻言片語的迴複,盧象升不知的是:這楊嗣昌和新到任的總督陳新甲,說這次偷襲清軍大營並未勝,而是敗了。


    更是在崇禎麵前埋怨在這與滿清議撫的關鍵時刻,盧象升偷襲清軍大營,至使議撫一事陷入停滯,而清軍卻多次強攻京師,現在更是四處劫掠京畿之南,皆是盧象升之過。而優柔寡斷的崇禎現在還不知道如何迴複盧象升,是賞還是罰?


    接下來幾日,清軍開始瘋狂的報複,四處攻擊大明官兵,關寧鐵騎與清軍幾次對陣,也是敗下陣來。


    十月二十五日,清軍過了通州,兵鋒已達東直門盧象升率軍多次與清軍對戰,十一月三日在德勝門、四日在西直門,盧象升率軍與清軍多次血戰,繳獲清軍十餘門火炮,並將清軍擊潰。


    清軍再也無法寸進,見到攻克京師無望,多爾袞立即改變策略,兵分三路向南移動,開始劫掠畿南之地。


    十一月初六,清軍一萬五千餘人在阿巴泰的率領下,突然將高陽城給圍困,這個高陽城並不是什麽重要的地方,城小兵少也無多少糧草,但此城卻有一位在大明舉足輕重的人物,正是帝師孫承宗,清軍這次大舉圍城,正是衝著此人而來。


    原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帝師孫承宗,字稚繩、號愷陽,高陽人;在天啟二年,六十歲的孫承宗自請任遼東經略,在這近四年的時間裏,孫承宗重用袁崇煥、滿桂、孫元化等大批忠勇的文武官員。


    重新修繕了寧遠城及其它幾座大城九處,其它各城堡四十五處,並安排各處將領防守錦州、鬆山、杏山、右屯、大小淩河;將大明的實際控製地區向北延伸了二百餘裏,使曾經的前線寧遠成了戰爭的內地。


    向內到山海關也是二百餘裏,同樣是修繕邊防,以寧遠衛為中心,形成了著名的關寧防線,在這幾年內再無大的戰事,這條防線也為今後關寧大捷和寧錦大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又練兵十一萬,其中弓手、火炮手約五萬,另立水營、火器營若幹,並大量製造甲胄、弓箭、火槍、火炮等軍事器械。


    並招集遼人四十餘萬,練遼兵三萬有餘,大量屯田,每年還能有十幾萬兩的銀子收入。


    可以說孫承宗建立的關寧防線,為大明的江山延續了十幾年,而在關寧防線建成後,與後金的攻守之勢一時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從被動逐漸向主動在發展。


    可惜的是,朝中閹黨擔心孫承宗在邊關立下大功,以後無法製衡,開始攻擊孫承宗,先是斷其左右臂;天啟五年八月,孫承宗部將馬世龍見戰局日漸好轉,竟私自率部向後金軍進攻,卻是戰敗損失四百餘人。


    雖是一次小規模的戰役,不至影響大局,但朝中閹黨趁機攻擊馬世龍,並多次彈劾孫承宗,孫承宗氣憤至極,兩次上疏自請辭官迴鄉。


    崇禎二年因後金入關,直逼京師,崇禎複起孫承宗守通州,並統籌全局;崇禎四年因大淩河失守,再次迴鄉。


    迴鄉後,為防備清軍入關,孫承宗動員家人捐錢,將高陽城的土城牆改造成了現在的磚城,但終是一座小城,還是不能抵抗清軍的攻擊。


    曆史上在高陽城破後,清軍多次勸降,但孫承宗卻是誓死不降,這位七十六歲高齡的老人,當著清軍的麵用白綾懸梁自盡;其兒、孫及其他家人在保衛高陽一戰中,除在外為官的長子和一名孫子,盡皆戰死。


    孫承宗站在城牆上,望著高陽城外鋪天蓋地的清軍,這位七十六歲的老人麵上並無懼意,多年的戎馬生涯,這種事他已見的太多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驚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雁棲湖的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雁棲湖的刀並收藏明末驚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