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淳熙二年


    紹興六年起,李清照便一直居住在臨安,至今已有兩年。


    在紹興六年之前,她時常作詩詞,或感懷自身,或暗諷當代朝廷…


    悲宋室偏安一隅,惡朝中投降派!


    可是,一切都在紹興六年發生了變化,不,準確的說,在紹興五年就有了端倪。


    紹興五年,光幕初現,李清照還在金華。宋朝陷入金賊南下,漢人南逃的局麵。朝廷隻想苟活,不思北伐。


    光幕現世不久,又得知了宋被蒙古所滅。當時的宋朝臣民,可謂是又驚又怕。驚的是宋沒有被金人所滅,他們扛住了金人的進攻!怕的是,宋最終還是被異族所滅了。


    李清照當時對於光幕頻繁稱唿宋為慫、送,感到憤怒。就算是光幕又如何,怎能如此嘲笑!可,隨著光幕曝光了秦檜所為…而官家的做法僅是輕拿輕放後,這讓李清照對當朝官家失望透頂。


    之前或許還能說是官家識人不明,朝中奸臣和投降派蒙蔽聖聽,因此才北伐不順利,使自己想重迴故土的願望落空。


    直到,光幕出了一期用劉禪來換趙構的視頻,所有宋朝臣民才終於看清官家是怎樣的人,他膽小、懦弱、包庇奸臣、以莫須有殺功臣…


    紹興六年,趙構死了,這是轉折點。


    宋進入幼帝登基,重臣輔政的淳熙年。


    隨著各路北伐軍的出發,李清照時常與人作詩讚頌。常在午夜夢迴之際,迴到故園。


    今日見光幕談及南北之差,談到文化發展,談到戰亂會使孤本典籍的流失。深有感觸。她曾在金兵南下時,帶了十五車石器文物南下,旁人勸過她丟掉這些獨自逃命,但她不願。


    這些是東西不是正如光幕所說,是代表著文化的傳承!


    …


    【前麵咱花了兩個部分講戰亂給北方帶來了什麽,接著開始講對南方的影響。


    伴隨著北方的戰亂,與之相對的便是南方的安定和繁華。表現得最為突出的便是江南地區人口劇增。


    漢朝時南方不顯,但在經曆了上百年的時間變遷,勤勞的老百姓早就學會了因地製宜。


    因為江南地區多湖泊,於是江南百姓便在湖泊中築堤造成塊的圩田(又名圍田)。


    宋朝的統治者並不注重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致使大量的圩田毀廢。但範仲淹極為看重圩田的效用。


    曾在《答手詔條陳十事》中說:“江南舊有圩田,每一圩方數十裏,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門閘,旱則開閘,引江水之利;潦則閉閘,拒江水之害。旱淹不及,為農美利。”


    於是範仲淹的主張得到了朝廷的肯定和重視,詔令兩浙地區修整圩田,並且在長江以南的地區大力推廣。


    值得肯定的是圍湖造圩,這一舉措不僅擴大了,耕地使糧食豐收,還解決了抗旱澇災害。】


    <範公治水還是有一手,提出了“浚河”“置閘”“修圩”三點。[點讚]>


    <果然還得是老百姓會有辦法啊,一個辦法不一定適用於全國,必須得學會因地製宜。>


    <是由漢代以前的圍淤湖為田發展而來,堤上有涵閘,平時閉閘禦水,旱時開閘放水入田,因而旱澇無慮。>


    <宋朝統治者真廢>


    <現在開始南北異形啦>


    [宋仁宗趙禎:都聽範公的。]


    [秦始皇帝嬴政:南方的開發該提上日程了]


    [唐太宗李世民:因地製宜好啊,此句甚妙!]


    …


    宋 開寶三年


    趙匡胤順利滅掉南唐後,吳越國也納土歸宋,吳越王錢俶也很積極的來到汴京城。


    趙匡胤對錢俶的主動大加讚賞,時常宴請各舊國君主,而錢俶總能伴在趙匡胤身邊。


    曾經的南唐國主李煜對錢俶不懂何為唇亡齒寒的道理感到無語,南唐和吳越“相依為命”,李煜數次派使者前往吳越說服錢俶,想讓他答應共同抗宋。可是,錢俶這個人就是個傻逼,完全不懂李煜的苦心,一心跟著宋國走!


    就算現在他們待在同一塊地上,李煜對錢俶總是橫眉冷對,時不時出言諷刺。


    殊不知,在錢俶的心中則認為李煜不識好歹,跟著趙匡胤又不虧…


    而且這位趙官家的心胸還挺大,李煜寫過不少悲傷故國的詞,也沒見趙官家生氣把他殺了。


    因此當光幕提到圩田時,曾經的吳越國主錢俶瞬間抓住機會。


    “官家,蘇州多修築圩田,臣對此事知道甚多,願助一臂之力!”


    趙匡胤麵露喜色,深感錢俶這小子太上道了!


    “好,待光幕完後,與宰相說道。”


    李煜強忍不適,恨恨地喝了一杯。


    …


    【江南不僅是多湖泊,有的地區還多山,丘陵密布。


    這也難不倒咱們勤勞又聰明的老百姓。他們用一道道的堤壩涵養水源,梯田遠遠望去如層層雲梯。梯田能夠改變地形坡度,攔截雨水,防止水土流失,改良土壤…


    圩田和梯田的成功,又讓農作物,“水稻”多了更多的種植空間。


    還因此引發了一係列的農具發展。比如,在漢時有一種叫做龍骨車的水車,這種水車旱澇皆宜。後來大家以此為基礎發明了水轉翻車、牛翻水車等等,有了農具的發展,不僅省時省力還效果還顯著。


    當然了,更重要的一點還是江南地區除了社會穩定外,得益於氣候水利的諸多因素,使它的畝產量遠高北方。


    元明清時期,地廣人稀的北方長期實行粗放耕作,得到的是廣種薄收。


    但根據清代的《皇朝經世文編》記載:“南方種田一畝,所獲以石計;北方種地一畝,所獲以鬥計。”


    所以宋代以來在經濟重心南移後,北方不僅失去了勞動人口的,還是隻在人口質量和農業方麵比不上南方。


    這裏有提出關於南北榜案的背後原因,便是北方的社會文化經濟落後衰退,南方富裕繁榮、勃勃生機。】


    <北小麥,南水稻>


    <還是得有生產力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提高>


    <清代的那個記載好離譜啊,一個石計,一個鬥計,差距也太大了吧。>


    <唉,莫名想到了現在的山河四省[歎氣]>


    <想說你這題偏的太遠了,要不是最後來了這一句話,我都要忘記主題是什麽[捂臉]。>


    [唐太宗李世民:嘶,那怎麽提高北方的耕作呢]


    [秦始皇嬴政:生產力與科學技術,是指要重視墨家?]


    [明成祖朱棣:山河四省?山西,山東,河南,河北?這四省有什麽問題嗎?難道後世還存在南北之差?]


    …


    各朝會作畫的人,都很忙碌。因為光幕上展示的各種農具,那都是造福百姓的利器啊!


    各朝統治者對南北的差距現在是有了明確的認知。看到有評論說這個視頻逐漸偏離主題,他們表示關於明朝“南北榜”案他們不是很在乎,但是可以多說一說怎麽發展農業怎麽發展民生,如何改變現狀。


    同時也在感歎難怪後世說明朝的粉絲多,朱元璋有再找華夏之功。且看一看明朝是怎麽解決南北問題。


    洪武年間的北方人不服氣,然後,一怒之下,怒了一下。


    許多北方士子臉上又紅又臊,光幕都講得如此直白了,“南北榜”案肯定與劉三吾等主考官無關咯,意思是怪隻能怪咱們北方士子能力比不上南方士子,考不過他們唄!


    與此同時的劉三吾,總算抹了一把虛汗,看情況應該是與他沒關係的吧…?


    目前光幕還未全麵展開講“南北榜”案,都是眾人對“南北榜”案的猜測。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各朝代圍觀我刷的短視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想要摸魚的鹹魚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想要摸魚的鹹魚並收藏各朝代圍觀我刷的短視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