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競爭
我朱由檢留過學的,絕不吊死 作者:秧子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放眼全國各地,處處皆能見到朱由檢的心腹要員牢牢把控著局勢。若有人詢問一位皇帝究竟該如何做到政通人和、令天下長治久安,其關鍵實則便在於此。隻要地方上的眾人能夠心悅誠服地聽從指令,那便足矣。
想往昔之時,所奉行的乃是“皇權不下鄉”之策。然而如今狀況卻已大不相同,就連鄉間之地亦布滿了朱由檢的親信之人,其中更不乏那些跟隨朱由檢而獲取到時代紅利的幸運兒們。在此情形之下,但凡有人膽敢對朱由檢表示反對之意,那麽此人無疑將成為千古罪人!
就在這一刹那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了皇帝所散發出的那種令人膽寒的威懾力量。曾經位高權重、掌控國家大政方針的內閣,竟然就這樣輕而易舉地被皇帝下令取締了。
眾人瞠目結舌之餘,也不禁對這位皇帝的果敢和決斷心生敬畏。
隨著內閣的撤銷,新的機構——秘書處應運而生。
與以往的內閣製度截然不同的是,這個秘書處將以一種全新的方式運作,重新規劃朝廷的政務處理流程。而正是這種變革,又一次點燃了一部分人的希望之火。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皇帝竟然宣布要再度開設恩科!要知道,恩科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舉行的,它代表著皇恩浩蕩,給予天下讀書人的一個難得機遇。
通常情況下,恩科不會頻繁舉辦,否則其價值將會大打折扣。
然而,此時此刻,當朱由檢親口說出“開恩科”這三個字時,全場頓時陷入一片沸騰之中。
所有的人都激動不已,尤其是那些寒窗苦讀多年的學子們更是興奮得難以自持。因為他們深知,這意味著自己又多了一次改變命運、踏上仕途的寶貴機會!整個京城乃至全國各地的讀書人都開始摩拳擦掌,積極備考,期待能夠在這場恩科考試中一展才華,金榜題名。
要知道,此次科舉考試意義非凡,隻因陛下親口承諾,前三甲的士子能夠直接踏入那令人向往的秘書處!這秘書處可不一般呐,它乃是陛下直屬的機要之地。
能在這裏任職之人,所接觸到的、所能碰見的,無一不是身份顯赫、地位尊崇之輩。
毫不誇張地說,一旦進入秘書處,便意味著徹底邁入了皇權的核心領域。
那麽,有人或許會心生疑問:這秘書處與內閣究竟存在何種差異呢?其實啊,兩者之間僅存一點差別。
秘書處因其自身機構的級別以及所承擔職能的局限性,注定隻能充當皇權的附屬品,無法像內閣那般擁有足夠的權力去擺脫皇權的束縛,從而操控整個朝堂局勢。
這情形就好似那古代宮廷中的太監一般。且說那魏忠賢,此人不可謂不厲害啊!他曾經權傾朝野,威風八麵,可謂是相當之牛氣哄哄。然而,即便如此,隻要他一離開天啟皇帝這座大靠山,便會立刻變得一無是處。
要收拾掉他簡直易如反掌,彈指之間便可讓其灰飛煙滅。
歸根結底,原因無他,隻因這些人所依附、諂媚的乃是至高無上的皇權。
如今,朱由檢心中有著一個宏偉的目標,便是將那秘書處也塑造成為這般隻可為皇權效力的機構。
這個機構永遠都隻能忠心耿耿地為皇權服務,絕不能有絲毫僭越之心,更別提妄圖取代或者廢除皇權了。它必須如同那些忠實的臣子一般,緊緊圍繞著皇權運轉,不得有半分偏離正道之舉。
唯有如此,皇權方能得以穩固,國家方可長治久安。
恩科再度開啟,這一消息猶如巨石投入平靜湖麵,激起千層浪,令整個天下的士子們都不禁為之震撼。無數懷揣著夢想與抱負之人紛紛踏上進京趕考之路,一時間,京師如同一座巨大的磁石,吸引著來自四麵八方的人們蜂擁而至。街頭巷尾、驛站客棧,到處都擠滿了前來應試的學子,人數之多簡直難以計數。
然而,與往昔有所不同的是,此次湧入京城的讀書人在結構上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曾幾何時,能夠讀書識字者大多出自地主和豪強之家,他們憑借著家族的財富和地位,為子女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機會。但如今,隨著大明王朝商品經濟的蓬勃發展,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腰包漸鼓的他們也開始重視起子女的教育問題。
於是乎,越來越多尋常人家的子弟有了讀書求學的可能,他們滿懷希望地加入到這場科舉盛宴之中,期望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命運,光宗耀祖。
如此一來,便會致使眾多來自普通家庭的子女得以踏入朝堂為官。
盡管他們或許難以一蹴而就,即刻與那些出自地主豪強之家的子弟一較高下,但隻要能夠成功躋身朝堂之列,其產生的影響必將波及整個大明王朝的政治格局。
不妨做這樣一個類比:往昔之時,唯有地主豪強家的子嗣方可入朝為官,這般情形必然導致社會階層的僵化凝固。
那些生於地主豪強之門的子弟們,即便心有不願,卻也不得不為背後所代表的利益集團效力奔走。
然而現今局勢已然大不相同,往昔那些尋常百姓人家的孩子們,隻能終日麵朝黃土背朝天,辛勤勞作以求溫飽。但現如今,他們竟有幸能夠踏入那莊嚴肅穆、令人敬畏的朝堂之上。如此一來,可以想見,這些孩子們必定會全心全意地為本屬於自己的那個階層謀求更多的福祉與應得的權益。
這並非單純由人性所驅使,其深層次的原因實則源自背後強大的階級力量以及錯綜複雜的利益糾葛。倘若一個出身於農家的孩子,在掌握權力後卻不能為廣大農民作主,那麽毫無疑問,他便是徹頭徹尾地背叛了自己的階級。像這樣數典忘祖之人,又怎能指望他在仕途上有何長遠的發展呢?
不得不說,朱由檢推行的這套方案堪稱精妙絕倫。他將眾多農家子弟引入朝堂,猶如放入一群活力四射的鯰魚,攪動著原本一潭死水般的官場生態。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之中,如果誰能力不足或者表現不佳,很快便會被他人取而代之。
而那些農家子弟們,由於生於農村長於農村,對於農民的疾苦有著切身的體會,因此他們自然而然地會為自己所處的階級四處奔波唿號。即便在此過程當中,可能會出現個別意誌不堅者背叛本階級,轉投其他陣營,但隻要這種多元競爭的態勢一經形成,整個社會格局必將變得愈發豐富多彩起來。
身為一國之君的皇帝,想要始終維持那最為超然的尊崇地位,唯有在多元化發展的進程之中不斷探索前行方可實現。當他成功地將農家子弟與地主階級這兩個看似截然不同、甚至存在一定對立關係的群體,徹底地扶持至一種相對平等且相互製衡的狀態時,方能夠如魚得水般遊刃有餘地應對各類錯綜複雜的問題。
這番言論聽上去或許略顯冷酷無情,但不可否認的是,事實往往正是如此。
那麽,皇帝究竟怎樣做方能真正做到超然於塵世之外呢?又該如何才能登上那至高無上的權力巔峰呢?答案其實很簡單——隻有當其成為眾人皆迫切需求之人時,這種理想中的境界方才有可能達成。
要知道,唯有當自身處於被廣泛需求之際,那皇帝手中緊握的權柄方可發揮到極致,其統治亦將如同堅不可摧的磐石一般,無人能夠輕易動搖。那麽,究竟何為帝王心術呢?答案正是製衡之道啊!然而,在實施製衡之策時,還需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推陳出新才行。
朱由檢深知此理,故而在大開恩科選拔人才之餘,又一次大幅提升了匠人們的社會地位。
特別是對於那些致力於研發蒸汽機以及建造戰艦的能工巧匠們,更是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其中首要之舉,便是為他們提供與之貢獻相匹配的優厚待遇。
就好比說吧,如果您乃是造船界的翹楚人物,嘿,那恭喜您啦!憑著您那一身精湛絕倫的技藝,完全有資格獲得與縣令乃至更高級別官吏同等的尊崇地位。
如此一來,既能激勵更多能人誌士投身於工匠行業,又可促進相關技術的飛速發展,實乃一舉多得之妙策!
毫無疑問,對於這項決策,存在著大量持反對意見的聲音。畢竟,大明時期匠戶們所處的社會地位可謂低到塵埃裏。
然而,朱由檢卻展現出了堅定不移的決心,他毫不猶豫地從政策層麵作出明確規定:這就是既定事實,你們必須服從!無論願意與否,都沒有絲毫商量餘地。
那麽,如果有人膽敢違抗呢?
那就要先掂量一下自身實力是否足以抗衡當前的既得利益群體。要知道,這些既得利益者早已根深蒂固、勢力龐大,想要與之對抗絕非易事。
不過,曆史的車輪總是滾滾向前。每一次重大的改革舉措,往往都會成為某個階級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契機。
而在這次變革中,那些新興階級無需朱由檢苦口婆心地勸導或動員,他們自然而然便會緊密團結在一起,積極主動地為所屬階級爭取更多權益和更好的生存空間。
然而,這種激烈的鬥爭恰恰正是朱由檢內心所期盼見到的場景。他深知,如果世間缺乏競爭,人們便會失去前進的動力;一旦失去了動力之源,各個行業又怎能蓬勃發展、不斷進步呢?所以,隻有讓所有人都卷入這場如火如荼的競爭之中,才能激發出無盡的活力與創造力,這也正是朱由檢滿心期待能夠目睹的景象啊!
然而,朱由檢僅僅是挑起眾人之間的競爭氛圍罷了,至於後續如何發展,他可是全然不再插手過問。因為對於他而言,究竟最終鹿死誰手、孰勝孰敗,根本無關緊要。
此刻,他所要做的便是如同一名精準的秤砣掌控者一般,在那象征著權力和利益的天平之上,小心翼翼地放置一枚枚或輕或重的砝碼,以此來維係整個局勢的穩固與均衡。
自然,朝中不乏那些目光如炬、見識超群之人,他們輕而易舉地洞察到了聖上的這番縝密心思,不禁紛紛對其敬佩有加。
然而,世間總是存在一些頭腦愚笨、反應遲鈍之輩,這些人依舊固執地認為必須要奮力相爭才行!尤其是當他們看到原本出身卑微、甚至隻是一介佃農之子時,心中更是憤憤不平:
“憑什麽你這樣身份低微之人就能與我一同位列朝堂、官居要職呢?”卻未曾料到,這恰恰正中朱由檢下懷,而這種局麵,正是他滿心期待並有意促成的。
沒有競爭又怎能產生源源不斷的前進動力呢?大明王朝就這樣開啟了一場激烈無比的競爭浪潮。這場競爭猶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至各個領域,形成全方位的競爭格局。眾多人們仿佛身不由己地被卷入這股洶湧澎湃的洪流之中。
時光荏苒,轉瞬間一年的光陰已然匆匆流逝。在這短暫卻又漫長的一年裏,大明王朝呈現出一片蓬勃發展、欣欣向榮之勢。無論是朝廷中的官場,還是普通百姓生活的民間,乃至工商業界,每一個人都如同著魔一般,瘋狂且不由自主地奉獻出屬於自己的那份力量。
暫且不提遠處的景象如何,單說那些精明的商賈們。
他們大膽地投資於各類基礎設施和項目建設,毫不吝嗇地投入大量資金。功夫不負有心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前期的投入逐漸開始獲得豐厚的迴報。
看到收益如此可觀,商人們紛紛將原本深藏在地窖中的銀錢全部取出,準備進一步擴大經營規模,以期賺取更為驚人的財富。一時間,整個大明王朝都沉浸在這片熱火朝天的繁榮氛圍之中。
想往昔之時,所奉行的乃是“皇權不下鄉”之策。然而如今狀況卻已大不相同,就連鄉間之地亦布滿了朱由檢的親信之人,其中更不乏那些跟隨朱由檢而獲取到時代紅利的幸運兒們。在此情形之下,但凡有人膽敢對朱由檢表示反對之意,那麽此人無疑將成為千古罪人!
就在這一刹那間,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了皇帝所散發出的那種令人膽寒的威懾力量。曾經位高權重、掌控國家大政方針的內閣,竟然就這樣輕而易舉地被皇帝下令取締了。
眾人瞠目結舌之餘,也不禁對這位皇帝的果敢和決斷心生敬畏。
隨著內閣的撤銷,新的機構——秘書處應運而生。
與以往的內閣製度截然不同的是,這個秘書處將以一種全新的方式運作,重新規劃朝廷的政務處理流程。而正是這種變革,又一次點燃了一部分人的希望之火。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皇帝竟然宣布要再度開設恩科!要知道,恩科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舉行的,它代表著皇恩浩蕩,給予天下讀書人的一個難得機遇。
通常情況下,恩科不會頻繁舉辦,否則其價值將會大打折扣。
然而,此時此刻,當朱由檢親口說出“開恩科”這三個字時,全場頓時陷入一片沸騰之中。
所有的人都激動不已,尤其是那些寒窗苦讀多年的學子們更是興奮得難以自持。因為他們深知,這意味著自己又多了一次改變命運、踏上仕途的寶貴機會!整個京城乃至全國各地的讀書人都開始摩拳擦掌,積極備考,期待能夠在這場恩科考試中一展才華,金榜題名。
要知道,此次科舉考試意義非凡,隻因陛下親口承諾,前三甲的士子能夠直接踏入那令人向往的秘書處!這秘書處可不一般呐,它乃是陛下直屬的機要之地。
能在這裏任職之人,所接觸到的、所能碰見的,無一不是身份顯赫、地位尊崇之輩。
毫不誇張地說,一旦進入秘書處,便意味著徹底邁入了皇權的核心領域。
那麽,有人或許會心生疑問:這秘書處與內閣究竟存在何種差異呢?其實啊,兩者之間僅存一點差別。
秘書處因其自身機構的級別以及所承擔職能的局限性,注定隻能充當皇權的附屬品,無法像內閣那般擁有足夠的權力去擺脫皇權的束縛,從而操控整個朝堂局勢。
這情形就好似那古代宮廷中的太監一般。且說那魏忠賢,此人不可謂不厲害啊!他曾經權傾朝野,威風八麵,可謂是相當之牛氣哄哄。然而,即便如此,隻要他一離開天啟皇帝這座大靠山,便會立刻變得一無是處。
要收拾掉他簡直易如反掌,彈指之間便可讓其灰飛煙滅。
歸根結底,原因無他,隻因這些人所依附、諂媚的乃是至高無上的皇權。
如今,朱由檢心中有著一個宏偉的目標,便是將那秘書處也塑造成為這般隻可為皇權效力的機構。
這個機構永遠都隻能忠心耿耿地為皇權服務,絕不能有絲毫僭越之心,更別提妄圖取代或者廢除皇權了。它必須如同那些忠實的臣子一般,緊緊圍繞著皇權運轉,不得有半分偏離正道之舉。
唯有如此,皇權方能得以穩固,國家方可長治久安。
恩科再度開啟,這一消息猶如巨石投入平靜湖麵,激起千層浪,令整個天下的士子們都不禁為之震撼。無數懷揣著夢想與抱負之人紛紛踏上進京趕考之路,一時間,京師如同一座巨大的磁石,吸引著來自四麵八方的人們蜂擁而至。街頭巷尾、驛站客棧,到處都擠滿了前來應試的學子,人數之多簡直難以計數。
然而,與往昔有所不同的是,此次湧入京城的讀書人在結構上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曾幾何時,能夠讀書識字者大多出自地主和豪強之家,他們憑借著家族的財富和地位,為子女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機會。但如今,隨著大明王朝商品經濟的蓬勃發展,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腰包漸鼓的他們也開始重視起子女的教育問題。
於是乎,越來越多尋常人家的子弟有了讀書求學的可能,他們滿懷希望地加入到這場科舉盛宴之中,期望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命運,光宗耀祖。
如此一來,便會致使眾多來自普通家庭的子女得以踏入朝堂為官。
盡管他們或許難以一蹴而就,即刻與那些出自地主豪強之家的子弟一較高下,但隻要能夠成功躋身朝堂之列,其產生的影響必將波及整個大明王朝的政治格局。
不妨做這樣一個類比:往昔之時,唯有地主豪強家的子嗣方可入朝為官,這般情形必然導致社會階層的僵化凝固。
那些生於地主豪強之門的子弟們,即便心有不願,卻也不得不為背後所代表的利益集團效力奔走。
然而現今局勢已然大不相同,往昔那些尋常百姓人家的孩子們,隻能終日麵朝黃土背朝天,辛勤勞作以求溫飽。但現如今,他們竟有幸能夠踏入那莊嚴肅穆、令人敬畏的朝堂之上。如此一來,可以想見,這些孩子們必定會全心全意地為本屬於自己的那個階層謀求更多的福祉與應得的權益。
這並非單純由人性所驅使,其深層次的原因實則源自背後強大的階級力量以及錯綜複雜的利益糾葛。倘若一個出身於農家的孩子,在掌握權力後卻不能為廣大農民作主,那麽毫無疑問,他便是徹頭徹尾地背叛了自己的階級。像這樣數典忘祖之人,又怎能指望他在仕途上有何長遠的發展呢?
不得不說,朱由檢推行的這套方案堪稱精妙絕倫。他將眾多農家子弟引入朝堂,猶如放入一群活力四射的鯰魚,攪動著原本一潭死水般的官場生態。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之中,如果誰能力不足或者表現不佳,很快便會被他人取而代之。
而那些農家子弟們,由於生於農村長於農村,對於農民的疾苦有著切身的體會,因此他們自然而然地會為自己所處的階級四處奔波唿號。即便在此過程當中,可能會出現個別意誌不堅者背叛本階級,轉投其他陣營,但隻要這種多元競爭的態勢一經形成,整個社會格局必將變得愈發豐富多彩起來。
身為一國之君的皇帝,想要始終維持那最為超然的尊崇地位,唯有在多元化發展的進程之中不斷探索前行方可實現。當他成功地將農家子弟與地主階級這兩個看似截然不同、甚至存在一定對立關係的群體,徹底地扶持至一種相對平等且相互製衡的狀態時,方能夠如魚得水般遊刃有餘地應對各類錯綜複雜的問題。
這番言論聽上去或許略顯冷酷無情,但不可否認的是,事實往往正是如此。
那麽,皇帝究竟怎樣做方能真正做到超然於塵世之外呢?又該如何才能登上那至高無上的權力巔峰呢?答案其實很簡單——隻有當其成為眾人皆迫切需求之人時,這種理想中的境界方才有可能達成。
要知道,唯有當自身處於被廣泛需求之際,那皇帝手中緊握的權柄方可發揮到極致,其統治亦將如同堅不可摧的磐石一般,無人能夠輕易動搖。那麽,究竟何為帝王心術呢?答案正是製衡之道啊!然而,在實施製衡之策時,還需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推陳出新才行。
朱由檢深知此理,故而在大開恩科選拔人才之餘,又一次大幅提升了匠人們的社會地位。
特別是對於那些致力於研發蒸汽機以及建造戰艦的能工巧匠們,更是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其中首要之舉,便是為他們提供與之貢獻相匹配的優厚待遇。
就好比說吧,如果您乃是造船界的翹楚人物,嘿,那恭喜您啦!憑著您那一身精湛絕倫的技藝,完全有資格獲得與縣令乃至更高級別官吏同等的尊崇地位。
如此一來,既能激勵更多能人誌士投身於工匠行業,又可促進相關技術的飛速發展,實乃一舉多得之妙策!
毫無疑問,對於這項決策,存在著大量持反對意見的聲音。畢竟,大明時期匠戶們所處的社會地位可謂低到塵埃裏。
然而,朱由檢卻展現出了堅定不移的決心,他毫不猶豫地從政策層麵作出明確規定:這就是既定事實,你們必須服從!無論願意與否,都沒有絲毫商量餘地。
那麽,如果有人膽敢違抗呢?
那就要先掂量一下自身實力是否足以抗衡當前的既得利益群體。要知道,這些既得利益者早已根深蒂固、勢力龐大,想要與之對抗絕非易事。
不過,曆史的車輪總是滾滾向前。每一次重大的改革舉措,往往都會成為某個階級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契機。
而在這次變革中,那些新興階級無需朱由檢苦口婆心地勸導或動員,他們自然而然便會緊密團結在一起,積極主動地為所屬階級爭取更多權益和更好的生存空間。
然而,這種激烈的鬥爭恰恰正是朱由檢內心所期盼見到的場景。他深知,如果世間缺乏競爭,人們便會失去前進的動力;一旦失去了動力之源,各個行業又怎能蓬勃發展、不斷進步呢?所以,隻有讓所有人都卷入這場如火如荼的競爭之中,才能激發出無盡的活力與創造力,這也正是朱由檢滿心期待能夠目睹的景象啊!
然而,朱由檢僅僅是挑起眾人之間的競爭氛圍罷了,至於後續如何發展,他可是全然不再插手過問。因為對於他而言,究竟最終鹿死誰手、孰勝孰敗,根本無關緊要。
此刻,他所要做的便是如同一名精準的秤砣掌控者一般,在那象征著權力和利益的天平之上,小心翼翼地放置一枚枚或輕或重的砝碼,以此來維係整個局勢的穩固與均衡。
自然,朝中不乏那些目光如炬、見識超群之人,他們輕而易舉地洞察到了聖上的這番縝密心思,不禁紛紛對其敬佩有加。
然而,世間總是存在一些頭腦愚笨、反應遲鈍之輩,這些人依舊固執地認為必須要奮力相爭才行!尤其是當他們看到原本出身卑微、甚至隻是一介佃農之子時,心中更是憤憤不平:
“憑什麽你這樣身份低微之人就能與我一同位列朝堂、官居要職呢?”卻未曾料到,這恰恰正中朱由檢下懷,而這種局麵,正是他滿心期待並有意促成的。
沒有競爭又怎能產生源源不斷的前進動力呢?大明王朝就這樣開啟了一場激烈無比的競爭浪潮。這場競爭猶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至各個領域,形成全方位的競爭格局。眾多人們仿佛身不由己地被卷入這股洶湧澎湃的洪流之中。
時光荏苒,轉瞬間一年的光陰已然匆匆流逝。在這短暫卻又漫長的一年裏,大明王朝呈現出一片蓬勃發展、欣欣向榮之勢。無論是朝廷中的官場,還是普通百姓生活的民間,乃至工商業界,每一個人都如同著魔一般,瘋狂且不由自主地奉獻出屬於自己的那份力量。
暫且不提遠處的景象如何,單說那些精明的商賈們。
他們大膽地投資於各類基礎設施和項目建設,毫不吝嗇地投入大量資金。功夫不負有心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前期的投入逐漸開始獲得豐厚的迴報。
看到收益如此可觀,商人們紛紛將原本深藏在地窖中的銀錢全部取出,準備進一步擴大經營規模,以期賺取更為驚人的財富。一時間,整個大明王朝都沉浸在這片熱火朝天的繁榮氛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