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 田恆的無奈
震驚:我成為了春秋時代的扛把子 作者:法師小麵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齊侯薑荼在夜邑向齊國各地發布討逆檄文的時候,身居臨淄的齊相田恆又急又怒。
田恆先是以齊侯積的名義將薑荼的檄文定為矯詔,薑荼乃是楚國特意找來分裂齊國,打擊齊國抗楚軍心的冒牌貨,身份都是假的。
齊相田恆的詔令還是起了很大作用的,迅速的安定了西部和中部的臣民的心。
畢竟田氏八代以來積累的威望還是要強過齊侯薑荼不少的。
最重要的是齊國大部分都國人並不在乎齊侯是誰,他們隻知道齊相田恆讓他們的生活過得不錯。
雖然今年田氏征召了他們都父母、兄弟、子侄,讓他們不少人起了怨懟之心,但在齊相田恆降低賦稅的舉措之下,他們的那點怨懟都消散了。
而後這些怨懟又轉變成了對楚國的憎恨,因為齊相告知他們是楚人來侵略他們,所有的齊人都需要團結起來對抗楚國。
田氏雖然穩定了齊國民心,但齊侯薑荼待在夜邑,讓田恆如鯁在喉,寢食難安。
於是田恆想要調兵剿滅薑荼,隻是如今齊國的主要戰力都在帝丘和琅琊,臨淄雖然有十萬大軍,但這都是新兵,而且需要隨時策應東西兩線,肯定是不能擅動的。
在與家臣商量一番之後,田恆開始調動東部諸城邑的兵丁前往夜邑。
而就在田恆費盡心思調兵遣將的時候,州地守將稟報,鮑氏餘孽帶領東萊各邑歸附夜城。
當田恆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差點被氣得吐血。
鮑氏在十餘年前還能跟田氏掰掰手腕,但田氏利用伐吳的機會,趁著鮑氏大軍在吳地的時候,斷了其後勤,鮑氏大軍軍心動搖,被吳王夫差擊敗,之後田氏又在琅琊郊外伏擊了鮑氏的潰兵,最後殺了齊悼公嫁禍在鮑氏身上,鮑氏一族大部分族人被殺,隻有少數人逃脫。
田恆的記憶裏幾乎已經沒有了鮑氏的存在,但沒想到,這鮑氏如今狠狠的在他心上插了一刀。
東萊之地不小,但很荒蕪,人口稀少,最大的城邑就是夜城了。
但鮑氏帶著東萊歸附夜城,帶來的不利影響實在太大了。
田恆已經顧不得東西兩線的情況了,若是不能及時剿滅薑荼,那齊國甚至不需要楚國攻破東西防線,齊國內部就會亂做一團。
隨即,田恆果斷的以其弟弟田豹為將,率領五萬大軍東進討逆。
另一邊,夜城。
自從齊侯薑荼進入夜城,並且以夜城為國都之後,齊相卜子夏在夜城采取寬鬆的治理,使得夜邑很快就充滿了活力,不複之前那般死氣沉沉。
使得夜邑城內的百姓也對齊侯薑荼有了些好感。
齊侯薑荼讓大將軍羋複帶領大軍收複夜邑周邊十幾個鄉邑,使得齊侯薑荼在夜城的根基也穩固了一些。
在齊侯薑荼的討逆檄文發出後的第五天,高氏就帶著四百人來投,這些人雖然身上的甲具簡陋,兵戈更是不齊整,但因為是第一個來投靠的齊國貴族,齊侯薑荼得知之後,親自走出宮門前來相迎。
當齊侯薑荼看到高氏那頭發花白,一臉滄桑的老族長時,雙目不禁一紅。
“寡人今日見到高氏還在,心裏快慰不少,這比起寡人當初脫險還要高興,寡人有高氏相助,必定能打敗田逆,奪迴薑姓齊國的社稷”,齊侯薑荼一臉激動的將高氏老族長扶起,興奮的說道。
對於薑荼而言,這夜城裏麵,或許隻有眼前的高氏才能當作自己的依靠,楚國終究是要靠利益才能維持。
高氏乃是齊國公族,與自己同氣連枝,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齊侯薑荼旁邊的齊相卜子夏和大將軍看到高氏族長還有其身後的高氏族人,頗感意外,數十年前,高氏和國氏兩家在齊國鬥爭失敗之後,就銷聲匿跡。
世人皆以為高氏和國氏已經消亡殆盡,沒想到今日居然出現了。
高氏到達夜城之後展露的力量雖然不強,但高氏的出現就代表著其他公族的力量也未必全部消亡,這種意外的情況就需要他們重新謀劃了。
果然,在高氏來到夜城之後的第二日,國氏就帶著三百族人來到了夜城。
國氏族長是個四十歲的中年人,當初國高兩家被其他家族針對的時候,他還是少年,這麽多年過去,他幾乎已經忘記了當初的腥風血雨。
但國氏落寞已經是事實。
前不久聽聞齊侯薑荼要討伐齊國逆臣田恆,他看到了國氏東山再起的機會,於是就來了。
高氏和國氏來了之後,兩家就被齊侯薑荼重用,齊侯將高氏和國氏兩家帶來的青壯,再加上其在夜城招募的人手,編練到一起,一共是一千人,擔任其宮廷禁衛,由高氏擔任將軍,國氏擔任副將。
並且還任用一些高氏和國氏的族人擔任各鄉邑的宰邑。
對於齊侯薑荼的種種動作,齊相卜子夏和大將軍羋複並不放在心上,齊侯有野心有手段,他們樂見其成,隻要不耽誤楚國的謀劃即可。
之後的幾天裏,晏氏也帶著千餘人趕到了夜城,成為齊侯薑荼手中重用的一支力量。
晏氏與國高兩家不一樣,晏氏乃是昔年晏嬰的家族,晏嬰擔任國相的時候,多次勸諫齊景公提防田氏,但齊景公不以為意。
之後田氏的勢力日益壯大,晏嬰死後,晏氏一族反被國高兩家忌憚,於是晏氏就被他們排擠。
而後晏氏反而投靠了田氏。
隻是後來田恆擔任田氏家主,其心胸和膽略比不上其父親田乞,田恆惱怒當初晏嬰說了不少田氏的壞話,更是憎恨其向齊景公獻兩桃殺三士的計策,致使其族人田開疆身死,其田氏在軍中的勢力受創。
所以田恆上位之後,晏氏就受到了田氏的打壓。
迫於壓力,晏氏隻能放棄一些封地,迴到自己的老宅低調的生活,這才讓晏氏的日子好過一些。
但晏氏被迫伏低做小又怎麽會沒有脾氣,隻是田氏勢大,晏氏隻能將憎恨藏在心裏。
前不久,楚國帶領六個國家討伐齊國,田恆更是被周天子定為逆臣,再加上齊侯薑荼在楚國的支持下,攻下夜城,在夜城發布討逆檄文,晏氏在經過一番縝密分析之後,他覺得齊侯薑荼的勝算不小,於是決定支持齊侯薑荼。
於是這才有晏氏帶領千餘人依附齊侯薑荼的場景。
晏氏這些年雖然過得不如意,但其家族勢力不算弱,晏氏帶來了這千餘人可不是普通青壯,而是經過嚴格訓練的武士。
有了晏氏的加入,齊侯薑荼手裏的力量翻了一倍。
於是,齊侯薑荼在與齊相卜子夏商議之後,決定任命晏氏家主為右相,而卜子夏則是左相。
卜子夏的左相之位雖重,但比起之前,權勢被削弱了不少。
卜子夏乃是楚國戶部左侍郎,楚國的政壇新星,他是奉楚王熊章的詔命來到齊國,幫助齊侯薑荼穩定局勢的。
所以他對於其權勢是否被齊侯薑荼分攤,也是一點都不在乎。
他隻需要保證齊侯薑荼能夠為楚國所用即可。
田恆先是以齊侯積的名義將薑荼的檄文定為矯詔,薑荼乃是楚國特意找來分裂齊國,打擊齊國抗楚軍心的冒牌貨,身份都是假的。
齊相田恆的詔令還是起了很大作用的,迅速的安定了西部和中部的臣民的心。
畢竟田氏八代以來積累的威望還是要強過齊侯薑荼不少的。
最重要的是齊國大部分都國人並不在乎齊侯是誰,他們隻知道齊相田恆讓他們的生活過得不錯。
雖然今年田氏征召了他們都父母、兄弟、子侄,讓他們不少人起了怨懟之心,但在齊相田恆降低賦稅的舉措之下,他們的那點怨懟都消散了。
而後這些怨懟又轉變成了對楚國的憎恨,因為齊相告知他們是楚人來侵略他們,所有的齊人都需要團結起來對抗楚國。
田氏雖然穩定了齊國民心,但齊侯薑荼待在夜邑,讓田恆如鯁在喉,寢食難安。
於是田恆想要調兵剿滅薑荼,隻是如今齊國的主要戰力都在帝丘和琅琊,臨淄雖然有十萬大軍,但這都是新兵,而且需要隨時策應東西兩線,肯定是不能擅動的。
在與家臣商量一番之後,田恆開始調動東部諸城邑的兵丁前往夜邑。
而就在田恆費盡心思調兵遣將的時候,州地守將稟報,鮑氏餘孽帶領東萊各邑歸附夜城。
當田恆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差點被氣得吐血。
鮑氏在十餘年前還能跟田氏掰掰手腕,但田氏利用伐吳的機會,趁著鮑氏大軍在吳地的時候,斷了其後勤,鮑氏大軍軍心動搖,被吳王夫差擊敗,之後田氏又在琅琊郊外伏擊了鮑氏的潰兵,最後殺了齊悼公嫁禍在鮑氏身上,鮑氏一族大部分族人被殺,隻有少數人逃脫。
田恆的記憶裏幾乎已經沒有了鮑氏的存在,但沒想到,這鮑氏如今狠狠的在他心上插了一刀。
東萊之地不小,但很荒蕪,人口稀少,最大的城邑就是夜城了。
但鮑氏帶著東萊歸附夜城,帶來的不利影響實在太大了。
田恆已經顧不得東西兩線的情況了,若是不能及時剿滅薑荼,那齊國甚至不需要楚國攻破東西防線,齊國內部就會亂做一團。
隨即,田恆果斷的以其弟弟田豹為將,率領五萬大軍東進討逆。
另一邊,夜城。
自從齊侯薑荼進入夜城,並且以夜城為國都之後,齊相卜子夏在夜城采取寬鬆的治理,使得夜邑很快就充滿了活力,不複之前那般死氣沉沉。
使得夜邑城內的百姓也對齊侯薑荼有了些好感。
齊侯薑荼讓大將軍羋複帶領大軍收複夜邑周邊十幾個鄉邑,使得齊侯薑荼在夜城的根基也穩固了一些。
在齊侯薑荼的討逆檄文發出後的第五天,高氏就帶著四百人來投,這些人雖然身上的甲具簡陋,兵戈更是不齊整,但因為是第一個來投靠的齊國貴族,齊侯薑荼得知之後,親自走出宮門前來相迎。
當齊侯薑荼看到高氏那頭發花白,一臉滄桑的老族長時,雙目不禁一紅。
“寡人今日見到高氏還在,心裏快慰不少,這比起寡人當初脫險還要高興,寡人有高氏相助,必定能打敗田逆,奪迴薑姓齊國的社稷”,齊侯薑荼一臉激動的將高氏老族長扶起,興奮的說道。
對於薑荼而言,這夜城裏麵,或許隻有眼前的高氏才能當作自己的依靠,楚國終究是要靠利益才能維持。
高氏乃是齊國公族,與自己同氣連枝,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齊侯薑荼旁邊的齊相卜子夏和大將軍看到高氏族長還有其身後的高氏族人,頗感意外,數十年前,高氏和國氏兩家在齊國鬥爭失敗之後,就銷聲匿跡。
世人皆以為高氏和國氏已經消亡殆盡,沒想到今日居然出現了。
高氏到達夜城之後展露的力量雖然不強,但高氏的出現就代表著其他公族的力量也未必全部消亡,這種意外的情況就需要他們重新謀劃了。
果然,在高氏來到夜城之後的第二日,國氏就帶著三百族人來到了夜城。
國氏族長是個四十歲的中年人,當初國高兩家被其他家族針對的時候,他還是少年,這麽多年過去,他幾乎已經忘記了當初的腥風血雨。
但國氏落寞已經是事實。
前不久聽聞齊侯薑荼要討伐齊國逆臣田恆,他看到了國氏東山再起的機會,於是就來了。
高氏和國氏來了之後,兩家就被齊侯薑荼重用,齊侯將高氏和國氏兩家帶來的青壯,再加上其在夜城招募的人手,編練到一起,一共是一千人,擔任其宮廷禁衛,由高氏擔任將軍,國氏擔任副將。
並且還任用一些高氏和國氏的族人擔任各鄉邑的宰邑。
對於齊侯薑荼的種種動作,齊相卜子夏和大將軍羋複並不放在心上,齊侯有野心有手段,他們樂見其成,隻要不耽誤楚國的謀劃即可。
之後的幾天裏,晏氏也帶著千餘人趕到了夜城,成為齊侯薑荼手中重用的一支力量。
晏氏與國高兩家不一樣,晏氏乃是昔年晏嬰的家族,晏嬰擔任國相的時候,多次勸諫齊景公提防田氏,但齊景公不以為意。
之後田氏的勢力日益壯大,晏嬰死後,晏氏一族反被國高兩家忌憚,於是晏氏就被他們排擠。
而後晏氏反而投靠了田氏。
隻是後來田恆擔任田氏家主,其心胸和膽略比不上其父親田乞,田恆惱怒當初晏嬰說了不少田氏的壞話,更是憎恨其向齊景公獻兩桃殺三士的計策,致使其族人田開疆身死,其田氏在軍中的勢力受創。
所以田恆上位之後,晏氏就受到了田氏的打壓。
迫於壓力,晏氏隻能放棄一些封地,迴到自己的老宅低調的生活,這才讓晏氏的日子好過一些。
但晏氏被迫伏低做小又怎麽會沒有脾氣,隻是田氏勢大,晏氏隻能將憎恨藏在心裏。
前不久,楚國帶領六個國家討伐齊國,田恆更是被周天子定為逆臣,再加上齊侯薑荼在楚國的支持下,攻下夜城,在夜城發布討逆檄文,晏氏在經過一番縝密分析之後,他覺得齊侯薑荼的勝算不小,於是決定支持齊侯薑荼。
於是這才有晏氏帶領千餘人依附齊侯薑荼的場景。
晏氏這些年雖然過得不如意,但其家族勢力不算弱,晏氏帶來了這千餘人可不是普通青壯,而是經過嚴格訓練的武士。
有了晏氏的加入,齊侯薑荼手裏的力量翻了一倍。
於是,齊侯薑荼在與齊相卜子夏商議之後,決定任命晏氏家主為右相,而卜子夏則是左相。
卜子夏的左相之位雖重,但比起之前,權勢被削弱了不少。
卜子夏乃是楚國戶部左侍郎,楚國的政壇新星,他是奉楚王熊章的詔命來到齊國,幫助齊侯薑荼穩定局勢的。
所以他對於其權勢是否被齊侯薑荼分攤,也是一點都不在乎。
他隻需要保證齊侯薑荼能夠為楚國所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