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楚國學宮
震驚:我成為了春秋時代的扛把子 作者:法師小麵包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令尹雖然支持熊章,但對於他變法的做法似乎有些意見,表示改革步伐不應過快。
子西認為楚國是新王登位,雖暫無外患,但楚王最應該做的就是快速安定楚國公卿和國人的心。
而不是在其地位不穩的時候就大刀闊斧的改革。
熊章也是虛心采納了子西的建議。
子西擔任楚國令尹十幾年,他並不是擁護舊製度的頑固派,反而這些年輔助昭王改革了不少政治製度,不然這次也不會支持熊章修改外交政策。
不過,子西已經老了,未必能等到熊章有能力變法的時候,而且子西還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徹底的改革,而不是他所期望的改良。
“看來需要培養一批能為自己所用的人才了”
熊章散朝之後一個人默默的待在自己寢宮之中慢慢思考。
也就是熊章太過年少,不然他可以直接向天下諸國發出求賢令,也不怕沒有士子入楚。
第二日,熊章就在王宮召見令尹子西。
“令尹,寡人想要按照王宮演武堂一樣在郢都修建一座學宮,你覺得怎麽樣?”,熊章對子西說道。
“大王若是想擴招演武堂的人數,隻需讓卿大夫將家中適齡少年帶來便是,為何還要新建一座學宮”,令尹不解的問道。
令尹對演武堂自然熟悉,他的兒子公孫朝就在裏麵讀書,其子公孫朝對楚王熊章和演武堂存在非常認同和讚揚。
這也是子西會正視熊章這個幼君的意見。
熊章搖了搖頭,道:“演武堂隻是寡人的初步嚐試罷了,寡人一直在想,楚國為什麽被稱為蠻夷,難道僅僅是先君喊了一句我蠻夷也?”
子西認真想了想,搖頭說道:“臣未想過這個問題,無法迴答”。
“既然令尹無法迴答,那寡人來說”,熊章站起身來,指著殿外說道:“周王庭有王風,晉國有晉風,諸如宋、齊、衛、魯哪一國沒有詩,就連秦國也有秦風,而我們楚國卻沒有廣為流傳的詩,這是為什麽?”
熊章目光堅定的注視著令尹,繼續說道:“因為楚國文風不振,所以楚國出不了名士,沒有名士替我楚國揚名”。
子西聽到熊章的話,這才一臉恍然,歎息道:“楚國確實沒有名士”。
楚國是有詩的,但無人整理,還需要等百年之後,屈氏的屈原整理並修訂,這才形成楚國的文化支柱,楚辭。
“大王認為這學宮可以改變楚國的文風?”子西不確定的問道。
“寡人不能確定,但肯定可以給楚國帶來積極的變化”,熊章沉聲道。
“這學宮是何規模”,子西繼續發問。
“成了”,熊章聽到子西這般提問,肯定是認可了熊章的想法,心裏也是暗暗鬆了一口氣。
沒辦法,熊章年幼,他想要施政,就要先取得令尹的支持。
“寡人以為,楚國辦學,就要辦的最好,在郢都之內修建一座大學宮,規模不得比王宮小,裝修陳設要比寡人的王宮還要精致奢華,寡人要讓天下士子看到楚國的誠意”
“向列國廣發求學令,昭告天下才子,自認學識淵博者,考核之後,寡人賜號博士,可為學宮學子的老師,見官不拜,賞田畝良宅,賜美女奴仆,還賜參政之權;自認學識淺薄者,可以在楚國學宮繼續求學,楚國賜予錢帛,另在楚國招收學生,隻要是十歲至二十歲的識字的國人都可以報名,作為學宮的學生,一樣賜予錢帛”
熊章見子西一臉震驚,心中暗暗得意。
“這這…這…會不會太過了一些”,子西一臉不可置信,自家大王的手筆似乎比起先王來,大多了。
學宮在諸夏之中一直都有,規模或大或小。
小的學宮不過數人,或是教導諸公子公孫所用,或是諸卿大夫在自家領地設立學宮,教導自家君子。
大的學宮人數稍多,如晉國設立的畔下學宮,裏麵除了公子公孫之外,還有諸位卿族的子嗣。
但隻聽熊章描繪的學宮,是要借學宮之名,廣邀賢達到楚國來,或為師,或為官,或為學生。
到時,天下定為楚國側目。
“王上,賜博士良田美宅,臣沒有意見,但對於學宮的學生也賜予錢糧,恐怕府庫難以支撐”,子西猶豫了一下說道。
“不賜錢糧,如何能夠吸引天下士子入楚,士子不入楚,我楚國怎麽能有機會招賢納才,壯大楚國?”,熊章神色肅然,一字一句鏗鏘有力,讓子西一臉羞愧。
“大王可知,若是楚國國人都能報名,府庫的錢糧完全無法供養,到時反而會失信於天下學子,不如將楚人報名的門檻社高一些,如僅限於士大夫子侄?”,子西勸解道。
聽到子西的話,熊章麵色不愉,道:“國人多是目不識丁的平民,全國加起來最多不過百人,這些錢糧令尹也拿不出來嗎?”
“既然府庫錢糧不足,那就免去士大夫子侄入學時的錢糧補助,令尹認為怎麽樣?”,熊章銳利的目光讓子西不由得一顫,仿佛一下忘記了熊章不過是一個八歲的稚嫩童子。
“臣,奉召”,令尹顫聲迴道。
“如此,學宮之事就拜托令尹大人了,公孫朝雖然年紀不大,但精明強幹,學宮之事,令尹可以讓公孫朝協助。
“臣多謝大王”,令尹臉上露出笑意,心裏卻感歎楚王雖是年幼,但為君之道確實十分老道。
真楚國之幸也。
看著令尹離去的身影,熊章心裏繼續完善著學宮的章程。
熊章設置一條讓識字的國人可以報名,就是熊章特意為了打破士大夫階層對楚國權利的壟斷,給平民留的一條縫。
至於為什麽是縫隙,那是因為平民若是沒有天大的機緣,他們哪有機會認字。
這也是為什麽孔子在這個時代偉大的原因,因為他首開私學,有教無類,人人都可以向他學習,所以他的徒子徒孫敬他為神明。
知識是打破階層的唯一途徑。
子西認為楚國是新王登位,雖暫無外患,但楚王最應該做的就是快速安定楚國公卿和國人的心。
而不是在其地位不穩的時候就大刀闊斧的改革。
熊章也是虛心采納了子西的建議。
子西擔任楚國令尹十幾年,他並不是擁護舊製度的頑固派,反而這些年輔助昭王改革了不少政治製度,不然這次也不會支持熊章修改外交政策。
不過,子西已經老了,未必能等到熊章有能力變法的時候,而且子西還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徹底的改革,而不是他所期望的改良。
“看來需要培養一批能為自己所用的人才了”
熊章散朝之後一個人默默的待在自己寢宮之中慢慢思考。
也就是熊章太過年少,不然他可以直接向天下諸國發出求賢令,也不怕沒有士子入楚。
第二日,熊章就在王宮召見令尹子西。
“令尹,寡人想要按照王宮演武堂一樣在郢都修建一座學宮,你覺得怎麽樣?”,熊章對子西說道。
“大王若是想擴招演武堂的人數,隻需讓卿大夫將家中適齡少年帶來便是,為何還要新建一座學宮”,令尹不解的問道。
令尹對演武堂自然熟悉,他的兒子公孫朝就在裏麵讀書,其子公孫朝對楚王熊章和演武堂存在非常認同和讚揚。
這也是子西會正視熊章這個幼君的意見。
熊章搖了搖頭,道:“演武堂隻是寡人的初步嚐試罷了,寡人一直在想,楚國為什麽被稱為蠻夷,難道僅僅是先君喊了一句我蠻夷也?”
子西認真想了想,搖頭說道:“臣未想過這個問題,無法迴答”。
“既然令尹無法迴答,那寡人來說”,熊章站起身來,指著殿外說道:“周王庭有王風,晉國有晉風,諸如宋、齊、衛、魯哪一國沒有詩,就連秦國也有秦風,而我們楚國卻沒有廣為流傳的詩,這是為什麽?”
熊章目光堅定的注視著令尹,繼續說道:“因為楚國文風不振,所以楚國出不了名士,沒有名士替我楚國揚名”。
子西聽到熊章的話,這才一臉恍然,歎息道:“楚國確實沒有名士”。
楚國是有詩的,但無人整理,還需要等百年之後,屈氏的屈原整理並修訂,這才形成楚國的文化支柱,楚辭。
“大王認為這學宮可以改變楚國的文風?”子西不確定的問道。
“寡人不能確定,但肯定可以給楚國帶來積極的變化”,熊章沉聲道。
“這學宮是何規模”,子西繼續發問。
“成了”,熊章聽到子西這般提問,肯定是認可了熊章的想法,心裏也是暗暗鬆了一口氣。
沒辦法,熊章年幼,他想要施政,就要先取得令尹的支持。
“寡人以為,楚國辦學,就要辦的最好,在郢都之內修建一座大學宮,規模不得比王宮小,裝修陳設要比寡人的王宮還要精致奢華,寡人要讓天下士子看到楚國的誠意”
“向列國廣發求學令,昭告天下才子,自認學識淵博者,考核之後,寡人賜號博士,可為學宮學子的老師,見官不拜,賞田畝良宅,賜美女奴仆,還賜參政之權;自認學識淺薄者,可以在楚國學宮繼續求學,楚國賜予錢帛,另在楚國招收學生,隻要是十歲至二十歲的識字的國人都可以報名,作為學宮的學生,一樣賜予錢帛”
熊章見子西一臉震驚,心中暗暗得意。
“這這…這…會不會太過了一些”,子西一臉不可置信,自家大王的手筆似乎比起先王來,大多了。
學宮在諸夏之中一直都有,規模或大或小。
小的學宮不過數人,或是教導諸公子公孫所用,或是諸卿大夫在自家領地設立學宮,教導自家君子。
大的學宮人數稍多,如晉國設立的畔下學宮,裏麵除了公子公孫之外,還有諸位卿族的子嗣。
但隻聽熊章描繪的學宮,是要借學宮之名,廣邀賢達到楚國來,或為師,或為官,或為學生。
到時,天下定為楚國側目。
“王上,賜博士良田美宅,臣沒有意見,但對於學宮的學生也賜予錢糧,恐怕府庫難以支撐”,子西猶豫了一下說道。
“不賜錢糧,如何能夠吸引天下士子入楚,士子不入楚,我楚國怎麽能有機會招賢納才,壯大楚國?”,熊章神色肅然,一字一句鏗鏘有力,讓子西一臉羞愧。
“大王可知,若是楚國國人都能報名,府庫的錢糧完全無法供養,到時反而會失信於天下學子,不如將楚人報名的門檻社高一些,如僅限於士大夫子侄?”,子西勸解道。
聽到子西的話,熊章麵色不愉,道:“國人多是目不識丁的平民,全國加起來最多不過百人,這些錢糧令尹也拿不出來嗎?”
“既然府庫錢糧不足,那就免去士大夫子侄入學時的錢糧補助,令尹認為怎麽樣?”,熊章銳利的目光讓子西不由得一顫,仿佛一下忘記了熊章不過是一個八歲的稚嫩童子。
“臣,奉召”,令尹顫聲迴道。
“如此,學宮之事就拜托令尹大人了,公孫朝雖然年紀不大,但精明強幹,學宮之事,令尹可以讓公孫朝協助。
“臣多謝大王”,令尹臉上露出笑意,心裏卻感歎楚王雖是年幼,但為君之道確實十分老道。
真楚國之幸也。
看著令尹離去的身影,熊章心裏繼續完善著學宮的章程。
熊章設置一條讓識字的國人可以報名,就是熊章特意為了打破士大夫階層對楚國權利的壟斷,給平民留的一條縫。
至於為什麽是縫隙,那是因為平民若是沒有天大的機緣,他們哪有機會認字。
這也是為什麽孔子在這個時代偉大的原因,因為他首開私學,有教無類,人人都可以向他學習,所以他的徒子徒孫敬他為神明。
知識是打破階層的唯一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