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做人的根本是什麽
要想在社會上混得好,應該從哪裏做起?孔門弟子這個答案不錯今譯
有子說:“一個人孝敬父母,尊重兄長,卻喜歡冒犯長輩或上司的,那極為少見;不好犯上,卻喜歡作亂的,更是從未有過。君子要致力於培育根本,根本確立了,道義就會由此生發。孝親尊長,應該是踐行仁道的根本吧!”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篇之二
注意了,這裏發言的不是孔老師,是有子同學。這讓人蒙圈了,《論語》不是孔老師的教誨嗎?怎麽才開始,首篇次章,就來個“有子曰”?對此,或許孔夫子也很無感:不是我老夫子說的話,卻放在第二章,幾乎與我平起平坐,弟子們打醬油也太明目張膽了。
這是為什麽呢?其實也不奇怪,現存《論語》共20篇,492章。(或者是512章、516章,等等。不同的注釋者有很多不同的劃分方法,所以章數也不同)其中記錄孔子講學或者其他人談話的有444章,記錄孔門弟子之間相互言論的有48章。所以這裏“有子曰”也不足為奇,怪的是此人在弟子中身份並不算高,位置卻放得這麽靠前。
有子其人
有子,姓有名若,字子有,魯國人,是孔子的晚期學生。生卒年份不可考,有說小孔子33歲,也有說小43歲的。《論語》中,孔子的弟子輩隻有4人得到“子”的殊榮,就是有子、曾子、閔子、冉子。到底什麽原因,後人一直無法解開。能猜想的也許是《論語》的編輯工作是這“四子”門下弟子所為,因為師道尊嚴的緣故,再加上要繼承和弘揚自己老師的思想,就順理成章,把老師和太老師放到一起,尊稱為“子”了。
不過有子還有一個特殊經曆,說來十分有趣。說是孔子去世後,弟子們十分思念老師。恰好有若同學的言行舉止及相貌都很像孔子,於是大家共同推舉他,做孔老師的替代品,並以師禮事之,就像當年對待孔子一般尊崇他。當然弟子中也有不服氣的,如曾參就說了:“這樣做不可。老師的德行像長江的水洗過,像秋天的陽光曬過,清淨潔白,無以複加,怎能隻求形似呢?”(《孟子·滕文公上》)
此話不幸被曾參言中。有子也確實不爭氣,後來弟子們向他請教過兩個問題,其中問到孔子為什麽會有預知功能,他卻“默然無以應”,因而被趕下台。而且大家說話還很傷自尊:“有若,你走開,這個位子不是你的座位。”(《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就像一個大學助教,突然被拉去頂了研究生導師的位子,卻麵對一批刁鑽古怪的學生,也就隻剩一個“囧”字了。
這似乎像一場鬧劇。不過有子人確實不錯,尤其在勤奮學習方麵更是刻苦的典範。在讀書時擔心自己睡著了,甚至不惜用火燒手,也實在是蠻拚的。他好古並勉力追求,認真學習禮樂,倡導和睦,尊崇禮教。對孔子的思想也頗有心得,《論語》中他的言論雖然隻出現過4處,但卻獨到精當。比如後麵要讀到的“禮之用,和為貴”,一直被後人奉為行動規範。到了清代乾隆三年(1738年),有子被升格為孔廟供奉的“孔門十二哲”之一,經過兩千多年的曆史變遷,他一生的業績終於得到儒家正統的充分肯定。
孝悌與“仁”的關係
這一章是有子同學第一次發言,講了孝悌與“仁”的關係。個人成長和社會現實這兩者之間,怎樣找到一個好的切入點?答案是從“孝”和“弟”下功夫,這關係到“仁”的根本問題。
先看前半句:“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孝弟”包括兩個方麵,“孝”是孝順父母,“弟”是“悌”的古字,意為弟弟尊敬順從兄長。“犯上”,是觸犯或冒犯在自己地位之上的人。包括父母、長輩、兄長、上司等,在朝廷則特指君位、帝位。“鮮”,極少。“作亂”,反叛,發動叛亂。有子認為孝敬父母,尊重兄長的人,大多是好人,喜歡犯上的極少,愛好作亂的則從未見過。
再看後半句:“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子提出要以孝悌為“仁”的根本,由“務本”到“立本”,進而再到“道生”。“仁”是什麽?這個問題不太好迴答,《論語》中有109個“仁”字,每個“仁”字都含義深奧,解釋起來頗費思量。有子在此並沒有解釋什麽是“仁”,但他心目中的“仁”,肯定是孔子提倡的仁道。
古時有人注釋《論語》,認為“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段話,原是孔子說的,有子在此隻是引用孔子的話作為印證。u看書 .uukanshu.om 其中“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兩句,在古時候是相當流行的成語,不過現在已不算成語了。
“務本”即致力於根本。“本”原意指草木的根,引伸為根本、基礎。“道”即道路,引申為規律、道理、真理、理想等哲學範疇,古人的說法就是人道與天道。其實,無論是“本”、“道”,還是“仁”,這些字都含意深刻,其概念玄虛而寬泛。隻有通過認真研讀《論語》,在反複思考、揣摸孔老師博大精深思想的過程中,才能慢慢體悟。
有子在此提出,把孝悌視作踐行仁道的根本,從日常生活即個人與家庭成員的情感關係上來探索“仁”的實踐途徑。他要求首先從身邊的親人做起,並由此去探求人性的本根、統治秩序的來源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想想也是,一個在家孝敬父母、尊重兄長的人,參加工作後,在單位裏也不太會整天跟領導鬧得過不去,更不會產生犯上作亂的非分之想。
讀完本章別忘了,還有一個成語:
犯上作亂
作者簡介:樂道也,本名程勉中,文化學者,江南大學人文學院研究員。
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今人讀《論語》可以改變人生。文化學者樂道也推出的長篇連載《迴到春秋讀論語》,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解讀經典。每天花幾分鍾時間閱讀,就能了解傳統文化精華,明白待人處世之道,提高工作學習和人際交往中的應對能力。
版權聲明:《迴到春秋讀論語》為文化學者樂道也長篇連載原創作品,未經正式許可或授權不得轉載,不得用於任何商業用途。
要想在社會上混得好,應該從哪裏做起?孔門弟子這個答案不錯今譯
有子說:“一個人孝敬父母,尊重兄長,卻喜歡冒犯長輩或上司的,那極為少見;不好犯上,卻喜歡作亂的,更是從未有過。君子要致力於培育根本,根本確立了,道義就會由此生發。孝親尊長,應該是踐行仁道的根本吧!”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篇之二
注意了,這裏發言的不是孔老師,是有子同學。這讓人蒙圈了,《論語》不是孔老師的教誨嗎?怎麽才開始,首篇次章,就來個“有子曰”?對此,或許孔夫子也很無感:不是我老夫子說的話,卻放在第二章,幾乎與我平起平坐,弟子們打醬油也太明目張膽了。
這是為什麽呢?其實也不奇怪,現存《論語》共20篇,492章。(或者是512章、516章,等等。不同的注釋者有很多不同的劃分方法,所以章數也不同)其中記錄孔子講學或者其他人談話的有444章,記錄孔門弟子之間相互言論的有48章。所以這裏“有子曰”也不足為奇,怪的是此人在弟子中身份並不算高,位置卻放得這麽靠前。
有子其人
有子,姓有名若,字子有,魯國人,是孔子的晚期學生。生卒年份不可考,有說小孔子33歲,也有說小43歲的。《論語》中,孔子的弟子輩隻有4人得到“子”的殊榮,就是有子、曾子、閔子、冉子。到底什麽原因,後人一直無法解開。能猜想的也許是《論語》的編輯工作是這“四子”門下弟子所為,因為師道尊嚴的緣故,再加上要繼承和弘揚自己老師的思想,就順理成章,把老師和太老師放到一起,尊稱為“子”了。
不過有子還有一個特殊經曆,說來十分有趣。說是孔子去世後,弟子們十分思念老師。恰好有若同學的言行舉止及相貌都很像孔子,於是大家共同推舉他,做孔老師的替代品,並以師禮事之,就像當年對待孔子一般尊崇他。當然弟子中也有不服氣的,如曾參就說了:“這樣做不可。老師的德行像長江的水洗過,像秋天的陽光曬過,清淨潔白,無以複加,怎能隻求形似呢?”(《孟子·滕文公上》)
此話不幸被曾參言中。有子也確實不爭氣,後來弟子們向他請教過兩個問題,其中問到孔子為什麽會有預知功能,他卻“默然無以應”,因而被趕下台。而且大家說話還很傷自尊:“有若,你走開,這個位子不是你的座位。”(《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就像一個大學助教,突然被拉去頂了研究生導師的位子,卻麵對一批刁鑽古怪的學生,也就隻剩一個“囧”字了。
這似乎像一場鬧劇。不過有子人確實不錯,尤其在勤奮學習方麵更是刻苦的典範。在讀書時擔心自己睡著了,甚至不惜用火燒手,也實在是蠻拚的。他好古並勉力追求,認真學習禮樂,倡導和睦,尊崇禮教。對孔子的思想也頗有心得,《論語》中他的言論雖然隻出現過4處,但卻獨到精當。比如後麵要讀到的“禮之用,和為貴”,一直被後人奉為行動規範。到了清代乾隆三年(1738年),有子被升格為孔廟供奉的“孔門十二哲”之一,經過兩千多年的曆史變遷,他一生的業績終於得到儒家正統的充分肯定。
孝悌與“仁”的關係
這一章是有子同學第一次發言,講了孝悌與“仁”的關係。個人成長和社會現實這兩者之間,怎樣找到一個好的切入點?答案是從“孝”和“弟”下功夫,這關係到“仁”的根本問題。
先看前半句:“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孝弟”包括兩個方麵,“孝”是孝順父母,“弟”是“悌”的古字,意為弟弟尊敬順從兄長。“犯上”,是觸犯或冒犯在自己地位之上的人。包括父母、長輩、兄長、上司等,在朝廷則特指君位、帝位。“鮮”,極少。“作亂”,反叛,發動叛亂。有子認為孝敬父母,尊重兄長的人,大多是好人,喜歡犯上的極少,愛好作亂的則從未見過。
再看後半句:“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有子提出要以孝悌為“仁”的根本,由“務本”到“立本”,進而再到“道生”。“仁”是什麽?這個問題不太好迴答,《論語》中有109個“仁”字,每個“仁”字都含義深奧,解釋起來頗費思量。有子在此並沒有解釋什麽是“仁”,但他心目中的“仁”,肯定是孔子提倡的仁道。
古時有人注釋《論語》,認為“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這段話,原是孔子說的,有子在此隻是引用孔子的話作為印證。u看書 .uukanshu.om 其中“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兩句,在古時候是相當流行的成語,不過現在已不算成語了。
“務本”即致力於根本。“本”原意指草木的根,引伸為根本、基礎。“道”即道路,引申為規律、道理、真理、理想等哲學範疇,古人的說法就是人道與天道。其實,無論是“本”、“道”,還是“仁”,這些字都含意深刻,其概念玄虛而寬泛。隻有通過認真研讀《論語》,在反複思考、揣摸孔老師博大精深思想的過程中,才能慢慢體悟。
有子在此提出,把孝悌視作踐行仁道的根本,從日常生活即個人與家庭成員的情感關係上來探索“仁”的實踐途徑。他要求首先從身邊的親人做起,並由此去探求人性的本根、統治秩序的來源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想想也是,一個在家孝敬父母、尊重兄長的人,參加工作後,在單位裏也不太會整天跟領導鬧得過不去,更不會產生犯上作亂的非分之想。
讀完本章別忘了,還有一個成語:
犯上作亂
作者簡介:樂道也,本名程勉中,文化學者,江南大學人文學院研究員。
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今人讀《論語》可以改變人生。文化學者樂道也推出的長篇連載《迴到春秋讀論語》,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解讀經典。每天花幾分鍾時間閱讀,就能了解傳統文化精華,明白待人處世之道,提高工作學習和人際交往中的應對能力。
版權聲明:《迴到春秋讀論語》為文化學者樂道也長篇連載原創作品,未經正式許可或授權不得轉載,不得用於任何商業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