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土豆和地瓜
大唐,我有一個現代小鎮 作者:源源不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參見陛下!”眾人連忙見禮。
互相見禮過後,李二冷哼一聲:“信不信朕治你個欺君之罪!”
王遠拱手說道:“陛下乃千古一帝,才不會計較此等小事!”
“你就是知道朕不會因言治罪,所以你小子越發的肆無忌憚,下次再胡言亂語,朕打你五十軍棍!聽聞皇後的病痊愈了,這次就饒過你了!”
“是是是,微臣再也不敢了。”
“哼!這次的賞賜就沒有!”
“別介!陛下,微臣還要建一所醫學院呢,到處都要用錢!”
旁邊的孫思邈和眾官員都笑嗬嗬地看著二人。
外人或許不知,在場的這些人哪個不知道,李二和王遠隻要一見麵就互掐,簡直將相愛相殺演繹的淋漓盡致。
長孫皇後笑道:“弟弟不要埋怨聖上了,他早就給你準備好了一百萬貫,在座的各位相公都已知曉,就是想看你今日出糗的樣子。”
李二埋怨道:“觀音婢,告訴這小子做甚?”
長孫皇後笑道:“二郎,我這弟弟說的沒錯,你乃大唐國君,怎可與小孩子置氣!”
王遠連連點頭:“就是!就是!”
眾人憋的老臉通紅,程知節實在憋不住了,大笑出聲。
“哈哈哈……”
孫思邈從一開始的擔心,到此時也大笑起來。
長孫皇後說道:“聖上常與本宮說起,朕的王小將軍上馬可萬軍叢中取上將首級,下馬可安邦定國,保大唐萬世基業!聖上怎舍得打你?”
王遠裝作感動模樣,擦了擦眼角,一躬到底,大唿道:“微臣這是向陛下學習,陛下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有此明君乃大唐之福。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微臣無以為報,惟願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二也有些感動,眼圈微紅,但不得不端著,嗬斥道:“行了,少給朕惺惺作態!”
王遠將睡著的小李治交給姬?持,拉了把椅子,坐到李二身前,鄭重地說道:“陛下以國士待我,那微臣就不藏著掖著了,臣願意獻上三大祥瑞!”
杜如晦說道:“賢侄,你可知何物能稱為祥瑞?這次你帶迴的占城稻勉強可以稱之。”
王遠微微一笑,說道:“占城稻與晚稻配合可成為雙季稻,長江以北亦可種植,使穀物產量大為增加。就是以全年三季來算,一年最多畝產可達八九石,在小侄眼中還不算祥瑞!”
“占城稻與晚稻配合,何解?”
此時還不知雜交水稻,王遠隻好說道:“就是用占城稻與尋常水稻間雜種植,不出幾年產出的稻種會融合兩種水稻的特性。”
李二擺手說道:“這些都不重要,你說的祥瑞又是何物?”
“嘿嘿,陛下、各位大家,有的糧食無論田地旱澇、貧瘠、肥沃皆可生長,而且當季畝產五至十石,可曾見過?”
長孫無忌說道:“我隻聽聞占城稻最高才達三石,一年最高才九石,其他的聞所未聞。”
王遠繼續問道:“那十至十五石呢?二十石、三十石呢?”
杜如晦撫著額頭,說道:“賢侄別說了,老夫頭有點暈!”
“畝產達到三石已是極限,怎麽可能超過五石!”
“就是,還二十石、三十石,賢侄莫要吹噓!”
眾人議論紛紛,就連李二都是一副置疑的神色。
王遠喝了口茶,讓他們消化一下自己的語言,待議論聲停下,才慢條斯理地說道:“陛下、各位大家,我所說的那些糧食你們可都在我灞遠鎮吃過!”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賢侄莫要欺騙伯父!”
“就是!小心聖上真打你軍棍!”
王遠笑道:“小侄那裏的辣椒、番茄等,你們以前見過?”
“這……”眾人頓時啞口無言。
“嘿嘿,我灞遠鎮有一種糧食叫玉米,三至四個月成熟,根據土地和天氣情況,畝產至少五石,多則可達十石。土豆和地瓜最少畝產十石,甚至可達三十石。小侄最喜歡吃地瓜,甚至地瓜葉子和土豆還可以做菜。”
李二霍的站起身來,炯炯地盯著王遠:“此言當真?”
王遠說道:“大事麵前,臣不敢欺君!”
“你為何不早說?”
“微臣是偶然得到,培育了兩年才得知情況。嘿嘿,陛下不會以為微臣故意隱瞞吧?”
“算你有理!”
“如今灞遠鎮已經種下,估計五月底到六月初土豆便可成熟,玉米和地瓜還需再拖半個月至一個月。若是靠微臣種的這些在大唐普及開來,恐怕還需花費數年。”
李二點點頭,說道:“確實如此,隨著種植加上人吃,沒有三年普及不開。”
王遠搖頭:“恐怕至少得五年,關鍵百姓還是窮,本來就吃不飽飯,種出來之後肯定先緊著自己吃飽,朝廷總不能不讓百姓吃飯吧?”
“你說哪裏有種子?朕即刻派遣使者!”
“很遠,不過也不是沒有辦法。微臣這次主要是給陛下送新印刷的書,在裏麵有本地理的書,上麵有地圖,我給陛下指一下。”
“拿進來!”
一個小太監跑了出去,很快許家兄弟將一個木箱抬了進來。
打開箱子,王遠將箱子打開,將裏麵的書籍全部拿出來,放到桌子上。
三國演義、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西廂記、羅藝反唐、小學一至五年級的課本等,每種各五本。
挑出五本地理書,分發給幾人翻看,王遠拿起一本翻找著。
翻到世界地圖那裏,指給李二說道:“陛下請看,這便是世界地圖。”
眾人圍上來觀看,王遠將書攤到桌子上。
李二問道:“這地圖為何是圓的?”
王遠沉思了下,說道:“陛下,其實我們腳下的土地是一個巨大的球,而非天圓地方。”
杜如晦說道:“賢侄,不可胡言亂語,天圓地方之說傳了幾千年了,先賢怎能說錯?”
王遠笑道:“杜伯父,出海的人都知道,看向遠處的時候,大海和天空連接處是一條線,而線的另一邊什麽也看不到,另一邊就是球的另一麵。”
“那也不能證明腳下的土地是個球!”
王遠搖頭說道:“杜伯父,此事不是爭論的時候,還需有人去驗證。”
互相見禮過後,李二冷哼一聲:“信不信朕治你個欺君之罪!”
王遠拱手說道:“陛下乃千古一帝,才不會計較此等小事!”
“你就是知道朕不會因言治罪,所以你小子越發的肆無忌憚,下次再胡言亂語,朕打你五十軍棍!聽聞皇後的病痊愈了,這次就饒過你了!”
“是是是,微臣再也不敢了。”
“哼!這次的賞賜就沒有!”
“別介!陛下,微臣還要建一所醫學院呢,到處都要用錢!”
旁邊的孫思邈和眾官員都笑嗬嗬地看著二人。
外人或許不知,在場的這些人哪個不知道,李二和王遠隻要一見麵就互掐,簡直將相愛相殺演繹的淋漓盡致。
長孫皇後笑道:“弟弟不要埋怨聖上了,他早就給你準備好了一百萬貫,在座的各位相公都已知曉,就是想看你今日出糗的樣子。”
李二埋怨道:“觀音婢,告訴這小子做甚?”
長孫皇後笑道:“二郎,我這弟弟說的沒錯,你乃大唐國君,怎可與小孩子置氣!”
王遠連連點頭:“就是!就是!”
眾人憋的老臉通紅,程知節實在憋不住了,大笑出聲。
“哈哈哈……”
孫思邈從一開始的擔心,到此時也大笑起來。
長孫皇後說道:“聖上常與本宮說起,朕的王小將軍上馬可萬軍叢中取上將首級,下馬可安邦定國,保大唐萬世基業!聖上怎舍得打你?”
王遠裝作感動模樣,擦了擦眼角,一躬到底,大唿道:“微臣這是向陛下學習,陛下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有此明君乃大唐之福。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微臣無以為報,惟願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二也有些感動,眼圈微紅,但不得不端著,嗬斥道:“行了,少給朕惺惺作態!”
王遠將睡著的小李治交給姬?持,拉了把椅子,坐到李二身前,鄭重地說道:“陛下以國士待我,那微臣就不藏著掖著了,臣願意獻上三大祥瑞!”
杜如晦說道:“賢侄,你可知何物能稱為祥瑞?這次你帶迴的占城稻勉強可以稱之。”
王遠微微一笑,說道:“占城稻與晚稻配合可成為雙季稻,長江以北亦可種植,使穀物產量大為增加。就是以全年三季來算,一年最多畝產可達八九石,在小侄眼中還不算祥瑞!”
“占城稻與晚稻配合,何解?”
此時還不知雜交水稻,王遠隻好說道:“就是用占城稻與尋常水稻間雜種植,不出幾年產出的稻種會融合兩種水稻的特性。”
李二擺手說道:“這些都不重要,你說的祥瑞又是何物?”
“嘿嘿,陛下、各位大家,有的糧食無論田地旱澇、貧瘠、肥沃皆可生長,而且當季畝產五至十石,可曾見過?”
長孫無忌說道:“我隻聽聞占城稻最高才達三石,一年最高才九石,其他的聞所未聞。”
王遠繼續問道:“那十至十五石呢?二十石、三十石呢?”
杜如晦撫著額頭,說道:“賢侄別說了,老夫頭有點暈!”
“畝產達到三石已是極限,怎麽可能超過五石!”
“就是,還二十石、三十石,賢侄莫要吹噓!”
眾人議論紛紛,就連李二都是一副置疑的神色。
王遠喝了口茶,讓他們消化一下自己的語言,待議論聲停下,才慢條斯理地說道:“陛下、各位大家,我所說的那些糧食你們可都在我灞遠鎮吃過!”
“不可能!絕對不可能!賢侄莫要欺騙伯父!”
“就是!小心聖上真打你軍棍!”
王遠笑道:“小侄那裏的辣椒、番茄等,你們以前見過?”
“這……”眾人頓時啞口無言。
“嘿嘿,我灞遠鎮有一種糧食叫玉米,三至四個月成熟,根據土地和天氣情況,畝產至少五石,多則可達十石。土豆和地瓜最少畝產十石,甚至可達三十石。小侄最喜歡吃地瓜,甚至地瓜葉子和土豆還可以做菜。”
李二霍的站起身來,炯炯地盯著王遠:“此言當真?”
王遠說道:“大事麵前,臣不敢欺君!”
“你為何不早說?”
“微臣是偶然得到,培育了兩年才得知情況。嘿嘿,陛下不會以為微臣故意隱瞞吧?”
“算你有理!”
“如今灞遠鎮已經種下,估計五月底到六月初土豆便可成熟,玉米和地瓜還需再拖半個月至一個月。若是靠微臣種的這些在大唐普及開來,恐怕還需花費數年。”
李二點點頭,說道:“確實如此,隨著種植加上人吃,沒有三年普及不開。”
王遠搖頭:“恐怕至少得五年,關鍵百姓還是窮,本來就吃不飽飯,種出來之後肯定先緊著自己吃飽,朝廷總不能不讓百姓吃飯吧?”
“你說哪裏有種子?朕即刻派遣使者!”
“很遠,不過也不是沒有辦法。微臣這次主要是給陛下送新印刷的書,在裏麵有本地理的書,上麵有地圖,我給陛下指一下。”
“拿進來!”
一個小太監跑了出去,很快許家兄弟將一個木箱抬了進來。
打開箱子,王遠將箱子打開,將裏麵的書籍全部拿出來,放到桌子上。
三國演義、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西廂記、羅藝反唐、小學一至五年級的課本等,每種各五本。
挑出五本地理書,分發給幾人翻看,王遠拿起一本翻找著。
翻到世界地圖那裏,指給李二說道:“陛下請看,這便是世界地圖。”
眾人圍上來觀看,王遠將書攤到桌子上。
李二問道:“這地圖為何是圓的?”
王遠沉思了下,說道:“陛下,其實我們腳下的土地是一個巨大的球,而非天圓地方。”
杜如晦說道:“賢侄,不可胡言亂語,天圓地方之說傳了幾千年了,先賢怎能說錯?”
王遠笑道:“杜伯父,出海的人都知道,看向遠處的時候,大海和天空連接處是一條線,而線的另一邊什麽也看不到,另一邊就是球的另一麵。”
“那也不能證明腳下的土地是個球!”
王遠搖頭說道:“杜伯父,此事不是爭論的時候,還需有人去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