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油渣餅
大唐,我有一個現代小鎮 作者:源源不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濃鬱的香味彌漫在整個後院,剛吃飽的眾人都忍不住吞咽口水。
鍋裏的餅子煎的兩麵金黃,鏟入碗中,又放入四塊。
杜如晦讚道:“老夫從未見過如此香的胡餅,賢侄好手藝!”
“杜伯伯,趁熱嚐嚐。”
“老夫已經吃飽,就淺嚐一塊吧。”
杜如晦掰了一小塊吃了起來,雙眼微眯:“鬆軟鹹香,還帶有一絲甜味,果然美味。”
“我管這胡餅叫油渣餅,來,你們都嚐嚐。”
眾人一哄而上。
“真香!”
“太好吃了!”
很快四個餅子就吃完了,就連姚大牛四人都分了一塊,馬震更是吃了一整個,還意猶未盡。
又煎了三十多個,讓馬震找個袋子裝上,說道:“馬大哥,你拿去,給他們一人一個分了,剩下的你看著分吧。”
“嘿嘿,我至少能吃四個。”
“行了,快去吧。”
馬震走後,又煎了二十多個油渣餅,那些麵團才用完。
接著將剩下的油塊全部煉完,剩下一些油渣,放入盆中。
其實這些板油是好幾種動物混雜在一起的,味道並不怎麽樣,但也比直接上火烤的胡餅香多了。
盛了一碗油渣,放到方桌上,與杜如晦一邊吃著,一邊喝著茶。
王遠問道:“杜伯伯,你看若是豆腐拿出去賣,多少錢一斤合適?”
杜如晦說道:“我以前吃過的豆腐,最便宜的大約五十文一斤,貴時能達百文,賢侄做的豆腐味道好上許多,賣百文一斤也不為過。”
“杜伯伯,若賣百文一斤,這豆腐能賣的出去嗎?能有幾家吃的起?恐怕也隻有大戶人家能吃的起,可整個藍田縣能有幾個富戶?”
“這……”杜如晦一時語塞,沉思了下問道:“賢侄,不知這豆腐的成本幾何?”
不愧是杜如晦,一下就想到了本質上了,王遠說道:“杜伯伯,你也看到了我製作豆腐的過程,如今的豆子大約七八文一斤,一斤豆子大約出三斤左右的豆腐,再加上鹵水、人工和木柴,一斤豆腐的成本大約三文多,不足四文,若是賣的多,成本還能下降。”
“嘶!”杜如晦倒吸一口涼氣,想不到幾文錢一斤的豆腐,自己以前竟然要花近百文才能吃到。
王遠繼續說道:“若是賣十文一斤,我想很多平民百姓都能吃的起,肯定會非常好賣,而且我們還能賺到兩倍多的利潤,最主要的是能讓平民百姓能吃到美味的食物。”
王遠不由地佩服自己,最後一句話直接讓前麵所說的升華了。
就連一旁的吳小海和姚大牛幾人,看王遠的眼神都充滿了敬佩,頓覺王遠高大了許多。
杜如晦說道:“賢侄賣的如此便宜,還為普通百姓考慮,不似其他商賈,唯利是圖,老夫佩服。”
王遠笑著擺擺手,說道:“小侄想到一個辦法,過幾日能弄到蔬菜,杜伯伯要不要見識一下?”
“哦?如今正值冬季,青黃不接,如何能弄到蔬菜?”
王遠笑而不語,起身去廂房裁下兩塊布料,開口說道:“小海哥,我房間有一桶泡著的綠豆,你提上隨我走。”
“喏!”
三人來到食堂,裏麵的人都在忙碌著,包間看樣子一上午就能建好。
到廚房後屋放下東西,王遠說道:“小海哥,你去找老李頭要兩個簸籮來。”
王遠抱來一些茅草,鋪在炕上酒壇旁邊。
等吳小海迴來,將綠豆撈出,在兩個簸籮上淺淺地鋪了一層,放到茅草上,蓋上布料,灑上一點清水。
王遠說道:“好了,杜伯伯,隻要每日灑幾遍水,一般四到五日,我們就有蔬菜吃了。”
“就這?”杜如晦一臉的懵逼。
“就這!”
時間匆匆,又過了兩日。
通往縣城的道路已經能夠通過。
吃過早飯,一隊馬車駛出了齊王莊,向著縣城而去,一輛馬車上一俊秀少年穿了一身狐裘,其他人都是一身灰色唐裝,少數幾人在唐裝外套了件無袖的獸皮襖。
一路的河麵上已經結了一層厚厚的冰,可見這幾日天氣確實寒冷。
車隊行至半路停了下來,一輛馬車上下來兩人,正是方興與王小妮。
兩人來到王遠身前,方興行禮道:“小郎君,我爺爺就葬在旁邊不遠處的山上。”
今日是方興爺爺的頭七,傳言七七祭祀是佛教傳入中原,此時民間大多是信仰佛教的按七七祭祀,窮苦百姓自己都吃不飽,哪有錢財去祭祀,雖然也有少數祭祀的,但頂多是磕個頭,祈個福。
正好王遠帶人進城,方興兄妹便要跟著,去祭拜一下爺爺。
王遠說道:“你們去吧,早點迴去。馬大哥,你跟著照看好他們。”
“喏!”
車隊緩緩駛去,留下一輛馬車,馬震載著兄妹二人駛向一旁的樹林之中。
縣城外一旁建了數十間茅屋,此時正有幾名衙役在那裏施粥,看規模又增加了不少的難民。
車隊很順利的進入了縣城,到了縣衙門外廣場停了下來。
王遠跳下車來,說道:“大壯叔,你帶幾個鄉親趕兩輛車,跟著石大嬸去搬家當。”
“好嘞!”
李大壯幾人走後,檢查了下另外兩輛馬車上的木盆。
木盆上蓋著麻布,掀開一看,裏麵全是豆腐。
顛簸了一路,邊角有些碎裂,但不影響買賣。
王遠抽出匕首在木盆上比劃了幾下,便在豆腐上切割起來。
每輛馬車上兩個木盆,一共大約二百斤。
切割完,四個盆中全是四四方方的豆腐塊,王遠說道:“這每塊大約一斤,不管他多少,每塊賣十文,邊角和碎裂的,根據大小,你們可以賣五文到八文。小海哥,李鬆,這就交給你們了。”
“喏!”
吳小海和李鬆各帶著兩人,趕著馬車離去,邊走兩人邊敲著一個梆子。
梆子是王遠用泡桐木製成的,教給兩人使用,根本就不用叫賣,自然有人上前詢問。
剩下一輛馬車,姚大牛和李金柱趕到縣衙門外等著。
王遠向門外的衙役拱手說道:“這位大哥,可否稟告縣令杜大人,就說齊王莊,王遠求見。”
鍋裏的餅子煎的兩麵金黃,鏟入碗中,又放入四塊。
杜如晦讚道:“老夫從未見過如此香的胡餅,賢侄好手藝!”
“杜伯伯,趁熱嚐嚐。”
“老夫已經吃飽,就淺嚐一塊吧。”
杜如晦掰了一小塊吃了起來,雙眼微眯:“鬆軟鹹香,還帶有一絲甜味,果然美味。”
“我管這胡餅叫油渣餅,來,你們都嚐嚐。”
眾人一哄而上。
“真香!”
“太好吃了!”
很快四個餅子就吃完了,就連姚大牛四人都分了一塊,馬震更是吃了一整個,還意猶未盡。
又煎了三十多個,讓馬震找個袋子裝上,說道:“馬大哥,你拿去,給他們一人一個分了,剩下的你看著分吧。”
“嘿嘿,我至少能吃四個。”
“行了,快去吧。”
馬震走後,又煎了二十多個油渣餅,那些麵團才用完。
接著將剩下的油塊全部煉完,剩下一些油渣,放入盆中。
其實這些板油是好幾種動物混雜在一起的,味道並不怎麽樣,但也比直接上火烤的胡餅香多了。
盛了一碗油渣,放到方桌上,與杜如晦一邊吃著,一邊喝著茶。
王遠問道:“杜伯伯,你看若是豆腐拿出去賣,多少錢一斤合適?”
杜如晦說道:“我以前吃過的豆腐,最便宜的大約五十文一斤,貴時能達百文,賢侄做的豆腐味道好上許多,賣百文一斤也不為過。”
“杜伯伯,若賣百文一斤,這豆腐能賣的出去嗎?能有幾家吃的起?恐怕也隻有大戶人家能吃的起,可整個藍田縣能有幾個富戶?”
“這……”杜如晦一時語塞,沉思了下問道:“賢侄,不知這豆腐的成本幾何?”
不愧是杜如晦,一下就想到了本質上了,王遠說道:“杜伯伯,你也看到了我製作豆腐的過程,如今的豆子大約七八文一斤,一斤豆子大約出三斤左右的豆腐,再加上鹵水、人工和木柴,一斤豆腐的成本大約三文多,不足四文,若是賣的多,成本還能下降。”
“嘶!”杜如晦倒吸一口涼氣,想不到幾文錢一斤的豆腐,自己以前竟然要花近百文才能吃到。
王遠繼續說道:“若是賣十文一斤,我想很多平民百姓都能吃的起,肯定會非常好賣,而且我們還能賺到兩倍多的利潤,最主要的是能讓平民百姓能吃到美味的食物。”
王遠不由地佩服自己,最後一句話直接讓前麵所說的升華了。
就連一旁的吳小海和姚大牛幾人,看王遠的眼神都充滿了敬佩,頓覺王遠高大了許多。
杜如晦說道:“賢侄賣的如此便宜,還為普通百姓考慮,不似其他商賈,唯利是圖,老夫佩服。”
王遠笑著擺擺手,說道:“小侄想到一個辦法,過幾日能弄到蔬菜,杜伯伯要不要見識一下?”
“哦?如今正值冬季,青黃不接,如何能弄到蔬菜?”
王遠笑而不語,起身去廂房裁下兩塊布料,開口說道:“小海哥,我房間有一桶泡著的綠豆,你提上隨我走。”
“喏!”
三人來到食堂,裏麵的人都在忙碌著,包間看樣子一上午就能建好。
到廚房後屋放下東西,王遠說道:“小海哥,你去找老李頭要兩個簸籮來。”
王遠抱來一些茅草,鋪在炕上酒壇旁邊。
等吳小海迴來,將綠豆撈出,在兩個簸籮上淺淺地鋪了一層,放到茅草上,蓋上布料,灑上一點清水。
王遠說道:“好了,杜伯伯,隻要每日灑幾遍水,一般四到五日,我們就有蔬菜吃了。”
“就這?”杜如晦一臉的懵逼。
“就這!”
時間匆匆,又過了兩日。
通往縣城的道路已經能夠通過。
吃過早飯,一隊馬車駛出了齊王莊,向著縣城而去,一輛馬車上一俊秀少年穿了一身狐裘,其他人都是一身灰色唐裝,少數幾人在唐裝外套了件無袖的獸皮襖。
一路的河麵上已經結了一層厚厚的冰,可見這幾日天氣確實寒冷。
車隊行至半路停了下來,一輛馬車上下來兩人,正是方興與王小妮。
兩人來到王遠身前,方興行禮道:“小郎君,我爺爺就葬在旁邊不遠處的山上。”
今日是方興爺爺的頭七,傳言七七祭祀是佛教傳入中原,此時民間大多是信仰佛教的按七七祭祀,窮苦百姓自己都吃不飽,哪有錢財去祭祀,雖然也有少數祭祀的,但頂多是磕個頭,祈個福。
正好王遠帶人進城,方興兄妹便要跟著,去祭拜一下爺爺。
王遠說道:“你們去吧,早點迴去。馬大哥,你跟著照看好他們。”
“喏!”
車隊緩緩駛去,留下一輛馬車,馬震載著兄妹二人駛向一旁的樹林之中。
縣城外一旁建了數十間茅屋,此時正有幾名衙役在那裏施粥,看規模又增加了不少的難民。
車隊很順利的進入了縣城,到了縣衙門外廣場停了下來。
王遠跳下車來,說道:“大壯叔,你帶幾個鄉親趕兩輛車,跟著石大嬸去搬家當。”
“好嘞!”
李大壯幾人走後,檢查了下另外兩輛馬車上的木盆。
木盆上蓋著麻布,掀開一看,裏麵全是豆腐。
顛簸了一路,邊角有些碎裂,但不影響買賣。
王遠抽出匕首在木盆上比劃了幾下,便在豆腐上切割起來。
每輛馬車上兩個木盆,一共大約二百斤。
切割完,四個盆中全是四四方方的豆腐塊,王遠說道:“這每塊大約一斤,不管他多少,每塊賣十文,邊角和碎裂的,根據大小,你們可以賣五文到八文。小海哥,李鬆,這就交給你們了。”
“喏!”
吳小海和李鬆各帶著兩人,趕著馬車離去,邊走兩人邊敲著一個梆子。
梆子是王遠用泡桐木製成的,教給兩人使用,根本就不用叫賣,自然有人上前詢問。
剩下一輛馬車,姚大牛和李金柱趕到縣衙門外等著。
王遠向門外的衙役拱手說道:“這位大哥,可否稟告縣令杜大人,就說齊王莊,王遠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