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
我在美漫世界有一個商店 作者:日本警視廳笫四搜查班警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055章跑路的兩人
春秋時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晉國置瓜衍縣(今市區北5千米虢城村)。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屬茲氏縣域。
西漢屬茲氏縣。
三國魏中陽縣治徙今市區西13千米鞏村,屬西河郡。
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並入隰縣。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於今市區東3千米置永安縣,屬西河郡。
孝昌年間吐京郡自今石樓縣境寄治今市區西10千米吐京村,永安二年(529年)於今市區西10千米六壁頭村僑置顯州及建平郡,於今虢城村置定戎郡,所置郡俱屬顯州。北齊廢顯州及所屬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於今市區西南33千米王莊堡村別置高唐縣,屬北溫州。
貞觀元年(627年)廢高唐縣,因永安縣名與涪州的永安縣(今重慶市奉節縣)重名,遂產生更名之議。
因鄭興以“孝行聞於朝”,於是唐太宗李世民勒賜改永安縣為孝義縣,屬汾州,改鄭興所居的故裏為“孝義裏”。
另據《讀史方輿紀要》載,縣名以縣境有孝水和義水得名。
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為避太宗趙光義名諱,改中陽縣。
次年太宗改名,縣複稱孝義。
熙寧五年(1072年)廢入介休縣。
元祐元年(1086年)複置孝義縣,屬汾州。
明、清屬汾州府。民國初年屬冀寧道,道廢後直屬省。
1949年屬汾陽專區,1951年屬榆次專區,1958年廢入介休縣,1961年複置,屬晉中專區,1967年屬晉中地區,1971年劃歸新成立的呂梁地區。
1992年2月10日,經國務院批準,孝義撤縣設市,為縣級市,同年5月1日,孝義市正式掛牌成立。
2003年10月23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呂梁地區,設立地級呂梁市,縣級孝義市改由山西省直轄、地級呂梁市代管。
......
身為村縣級的永安,自然是沒有具體的城防,所謂的土牆,黃忠一推便倒,這不由嚇了他一跳。
黃忠當即分兵500,將永安縣民眾遷至平陽,他們於5月6日出發,5月8日抵達平陽。
而黃忠呢,則帶著1000人去楊縣幫張濟了,卻沒想張濟早跑了。
張濟在5月5日抵達楊縣後,也和黃忠一樣,被楊縣的城防嚇了一大跳。
楊縣,《左傳》稱,僚安為楊氏大夫。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置楊縣,西漢屬河東郡。
王莽改名有年亭,東漢仍為楊縣。
三國魏封徐晃為侯國。
正始八年(公元274年)置平陽郡,楊縣屬之。
十六國時,後秦、前秦、後趙均屬平陽郡。
北魏初為平陽郡治。東魏另立洪洞戍屯兵守之。
隋初屬晉州,大業三年(607屬臨汾郡,義寧元年(617)楊縣改名洪洞縣,因縣治鄰洪崖、古洞,故名。
自此曆代縣名均不改。唐屬晉州,宋屬平陽府,元屬晉寧路,明、清屬平陽府。
民國屬河東道。1946年8月16日解放。
1954年7月1日洪洞與趙城二縣合並為洪趙縣,1958年仍名洪洞縣。今屬山西臨汾市。
西漢改楊氏縣置,屬河東郡。
治所在今山西洪洞縣東南十五裏範村東古城址。三國魏改為楊國,屬平陽郡。
西晉複為楊縣。
北周屬永安郡。隋屬臨汾郡,隋末改為洪洞縣。
古縣名。
本春秋晉楊氏縣,西漢改為楊縣,治今山西省洪洞縣東南範村。
兩漢屬河東郡。《後漢書·五行誌》:“河東楊地陷,東西百四十步,南北百二十步,深三丈五尺。”
《三國誌·魏誌·徐晃傳》:“河東楊人也。”皆即此。
三國魏置侯國,西晉複為縣,屬平陽郡。後省。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複置縣,屬永安郡。
東魏、北周因之。
隋開皇時屬晉州,大業時屬臨汾郡。
義寧元年(617年)改為洪洞縣。
被楊縣的城防嚇了一大跳的張濟,在5月6日就溜了,可他又不敢撤迴平陽,怕戰後被罰,便於5月7日登上了城防還較好的襄陵縣。
為什麽說這裏城防還較好呢,因為這裏城防依在,且還是山上,即攻難易守。
襄陵縣,西漢初年(前206年)建縣,以晉襄公陵墓命名,故名襄陵。屬河東郡。
新朝王莽(9年)改名幹昌。
東漢(25年)複名襄陵,仍屬河東郡。
三國時(220年),縣入曹魏,屬平陽郡。
西晉(266年),仍屬平陽郡。
十六國時(304年—385年),前趙劉淵於西晉永嘉二年(308年)建都平陽(今堯都區金殿鎮),縣屬之,並將浮山地劃入襄陵縣。之後,相繼入冉魏、前燕、前秦、西燕、後燕,北魏登國元年(386年)入北魏,均屬平陽郡。
北魏道武帝天賜元年(404年)將今浮山地另置葛城縣。
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將襄陵並入擒昌縣。
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擒昌縣治移於襄陵古城,將郭城縣(葛城縣)劃入。
隋大業二年(606年)改擒昌縣為襄陵縣,屬臨汾郡。
唐武德二年(619年),將郭城縣又從襄陵分出,置浮山縣。
縣入後粱,屬建寧軍;入後唐,屬建雄軍;入後晉先屬絳州,後屬河中府。
<a id="wzsy" href="http://m.ahzww.org">愛好中文網</a>
縣屬建雄軍,後複屬晉州。
鄉寧縣北部來屬。(鄉寧縣南部劃歸太平縣)。
縣屬平陽府,鄉寧縣北部,從襄陵縣分出。
先屬平陽路,後屬晉寧路。
屬平陽府。
初屬平陽府,繼屬絳州,後又屬平陽府。
1949年,屬襄陵縣第一區。
1954年,分屬襄汾縣襄陵、東柴2鄉。
1956年,屬襄陵鄉。
1972年,襄陵公社更名紅衛公社。
1982年,紅衛公社更名襄陵公社。
1984年,襄陵公社改襄陵鎮。
2001年3月,浪泉鄉並入襄陵鎮。
......
黃忠領著1000人從永安抵達至楊縣,此時己到5月9號,然而張濟5月7號就走了,自然是撲了個空,腦袋正一頭問號的黃忠,猛然發現楊縣的民眾還沒有撤走。
黃忠連忙打開地圖,他判斷一路勢不可擋的匈奴在永安撲了個空,一定會直撲平陽,然們再打楊縣和襄陵,因為此時的楊縣和襄陵,就像關門打狗一樣,想怎麽揉捏都可以。
......
未完待續
第056章預告到頭來還是要打
春秋時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晉國置瓜衍縣(今市區北5千米虢城村)。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屬茲氏縣域。
西漢屬茲氏縣。
三國魏中陽縣治徙今市區西13千米鞏村,屬西河郡。
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並入隰縣。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於今市區東3千米置永安縣,屬西河郡。
孝昌年間吐京郡自今石樓縣境寄治今市區西10千米吐京村,永安二年(529年)於今市區西10千米六壁頭村僑置顯州及建平郡,於今虢城村置定戎郡,所置郡俱屬顯州。北齊廢顯州及所屬郡。
唐武德三年(620年)於今市區西南33千米王莊堡村別置高唐縣,屬北溫州。
貞觀元年(627年)廢高唐縣,因永安縣名與涪州的永安縣(今重慶市奉節縣)重名,遂產生更名之議。
因鄭興以“孝行聞於朝”,於是唐太宗李世民勒賜改永安縣為孝義縣,屬汾州,改鄭興所居的故裏為“孝義裏”。
另據《讀史方輿紀要》載,縣名以縣境有孝水和義水得名。
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為避太宗趙光義名諱,改中陽縣。
次年太宗改名,縣複稱孝義。
熙寧五年(1072年)廢入介休縣。
元祐元年(1086年)複置孝義縣,屬汾州。
明、清屬汾州府。民國初年屬冀寧道,道廢後直屬省。
1949年屬汾陽專區,1951年屬榆次專區,1958年廢入介休縣,1961年複置,屬晉中專區,1967年屬晉中地區,1971年劃歸新成立的呂梁地區。
1992年2月10日,經國務院批準,孝義撤縣設市,為縣級市,同年5月1日,孝義市正式掛牌成立。
2003年10月23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呂梁地區,設立地級呂梁市,縣級孝義市改由山西省直轄、地級呂梁市代管。
......
身為村縣級的永安,自然是沒有具體的城防,所謂的土牆,黃忠一推便倒,這不由嚇了他一跳。
黃忠當即分兵500,將永安縣民眾遷至平陽,他們於5月6日出發,5月8日抵達平陽。
而黃忠呢,則帶著1000人去楊縣幫張濟了,卻沒想張濟早跑了。
張濟在5月5日抵達楊縣後,也和黃忠一樣,被楊縣的城防嚇了一大跳。
楊縣,《左傳》稱,僚安為楊氏大夫。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置楊縣,西漢屬河東郡。
王莽改名有年亭,東漢仍為楊縣。
三國魏封徐晃為侯國。
正始八年(公元274年)置平陽郡,楊縣屬之。
十六國時,後秦、前秦、後趙均屬平陽郡。
北魏初為平陽郡治。東魏另立洪洞戍屯兵守之。
隋初屬晉州,大業三年(607屬臨汾郡,義寧元年(617)楊縣改名洪洞縣,因縣治鄰洪崖、古洞,故名。
自此曆代縣名均不改。唐屬晉州,宋屬平陽府,元屬晉寧路,明、清屬平陽府。
民國屬河東道。1946年8月16日解放。
1954年7月1日洪洞與趙城二縣合並為洪趙縣,1958年仍名洪洞縣。今屬山西臨汾市。
西漢改楊氏縣置,屬河東郡。
治所在今山西洪洞縣東南十五裏範村東古城址。三國魏改為楊國,屬平陽郡。
西晉複為楊縣。
北周屬永安郡。隋屬臨汾郡,隋末改為洪洞縣。
古縣名。
本春秋晉楊氏縣,西漢改為楊縣,治今山西省洪洞縣東南範村。
兩漢屬河東郡。《後漢書·五行誌》:“河東楊地陷,東西百四十步,南北百二十步,深三丈五尺。”
《三國誌·魏誌·徐晃傳》:“河東楊人也。”皆即此。
三國魏置侯國,西晉複為縣,屬平陽郡。後省。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複置縣,屬永安郡。
東魏、北周因之。
隋開皇時屬晉州,大業時屬臨汾郡。
義寧元年(617年)改為洪洞縣。
被楊縣的城防嚇了一大跳的張濟,在5月6日就溜了,可他又不敢撤迴平陽,怕戰後被罰,便於5月7日登上了城防還較好的襄陵縣。
為什麽說這裏城防還較好呢,因為這裏城防依在,且還是山上,即攻難易守。
襄陵縣,西漢初年(前206年)建縣,以晉襄公陵墓命名,故名襄陵。屬河東郡。
新朝王莽(9年)改名幹昌。
東漢(25年)複名襄陵,仍屬河東郡。
三國時(220年),縣入曹魏,屬平陽郡。
西晉(266年),仍屬平陽郡。
十六國時(304年—385年),前趙劉淵於西晉永嘉二年(308年)建都平陽(今堯都區金殿鎮),縣屬之,並將浮山地劃入襄陵縣。之後,相繼入冉魏、前燕、前秦、西燕、後燕,北魏登國元年(386年)入北魏,均屬平陽郡。
北魏道武帝天賜元年(404年)將今浮山地另置葛城縣。
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將襄陵並入擒昌縣。
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擒昌縣治移於襄陵古城,將郭城縣(葛城縣)劃入。
隋大業二年(606年)改擒昌縣為襄陵縣,屬臨汾郡。
唐武德二年(619年),將郭城縣又從襄陵分出,置浮山縣。
縣入後粱,屬建寧軍;入後唐,屬建雄軍;入後晉先屬絳州,後屬河中府。
<a id="wzsy" href="http://m.ahzww.org">愛好中文網</a>
縣屬建雄軍,後複屬晉州。
鄉寧縣北部來屬。(鄉寧縣南部劃歸太平縣)。
縣屬平陽府,鄉寧縣北部,從襄陵縣分出。
先屬平陽路,後屬晉寧路。
屬平陽府。
初屬平陽府,繼屬絳州,後又屬平陽府。
1949年,屬襄陵縣第一區。
1954年,分屬襄汾縣襄陵、東柴2鄉。
1956年,屬襄陵鄉。
1972年,襄陵公社更名紅衛公社。
1982年,紅衛公社更名襄陵公社。
1984年,襄陵公社改襄陵鎮。
2001年3月,浪泉鄉並入襄陵鎮。
......
黃忠領著1000人從永安抵達至楊縣,此時己到5月9號,然而張濟5月7號就走了,自然是撲了個空,腦袋正一頭問號的黃忠,猛然發現楊縣的民眾還沒有撤走。
黃忠連忙打開地圖,他判斷一路勢不可擋的匈奴在永安撲了個空,一定會直撲平陽,然們再打楊縣和襄陵,因為此時的楊縣和襄陵,就像關門打狗一樣,想怎麽揉捏都可以。
......
未完待續
第056章預告到頭來還是要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