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6
我在美漫世界有一個商店 作者:日本警視廳笫四搜查班警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042章綜述洛陽曆史
此外,魏文帝曹丕在洛陽城西北隅建百尺樓。
曹魏又將東漢舊城北城牆加厚至30米左右,並在西城牆北段、北城牆外側增築馬麵,改建太夏門,其意恐在於加強宮城的防衛。
而城內高台、城牆、馬麵、護城河等完備防護體係的形成,則標誌著它的成熟。
自此,我們可以總結洛陽曆史。
周武王元年-前1046年,西周代殷後,為控製東方地區,開始在洛陽營建都城。
曾遷殷頑民於成周,並以成周八師監督之。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是為東周。
東周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秦國在洛陽置三川郡,郡治成周城,也是秦都鹹陽通往東方各地的要道。
<a href="http://m.1200ksw.net" id="wzsy">1200ksw.net</a>
漢更始三年-25年,劉秀定都洛陽,改洛陽為雒陽。
漢初平元年-190年,董卓脅迫漢獻帝遷都長安,焚洛陽宮廟及人家,繁華的洛陽城,遭到了徹底的破壞。
魏延康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陽,變雒陽為洛陽,設司隸校尉部。
西晉泰始元年-265年,西晉代魏,仍以洛陽為都。
前趙永嘉五年-311年,劉聰率軍攻入洛陽,焚毀城池。
北魏太延二年-436年,北魏在洛陽置洛州。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北魏洛陽城開始了大規模的營建,宮城、內城、外郭城。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北魏滅亡,洛陽城淪為一片廢墟。
綜述:
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相繼定鼎的數百年裏,漢魏洛陽故城在發展過程中有兩次大的變化。
一是三國魏時修建洛陽官,並在大城西北隅修建了一座具有離宮性質的小城——金墉城。
二是在北魏宣武帝時興建外郭城並築坊320。
這兩次建設尤其是後者,不但在中國都城建設史上有著承前啟後的重大意義,而且奠定了漢魏洛陽故城今天的規模:分為宮城、內城和外郭城三重城圈。
據現代考古實測,當時的洛陽占地100平方公裏,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都城。
北魏曆孝文帝(宏)、宣武帝(格)、孝明帝(詡)、孝莊帝(子攸)、節閔帝(恭)、孝武帝(修),以洛陽為都共42年。
此後,在北周宣帝時,又調兵大修洛陽宮、常役使4萬人。
將鄴城六府遷於洛陽,又將原遷鄴的太學石經遷迴洛陽。
據《周書·宣帝紀》記載:“其規模壯麗,逾於漢魏遠矣。”
但因時間短促,皆未完成。
至隋統一全國,因北魏滅亡而荒廢的漢魏洛陽城殘破不堪,隋煬帝在洛陽另辟新址,大規模營建東都洛陽。
漢魏洛陽城外郭城現存平麵為長方形,南城牆因洛河北移被水衝毀。北、東、西3麵城牆保存較好。
部分地段高出地麵5~7米左右。
包括西北隅金墉城在內,北牆全長約3700米,寬約25~30米;西城牆殘長約4290米,寬約20米;東城牆殘長約3895米,寬14米。
全城周長14公裏。
城牆夯土版築,版築夾棍眼的痕跡尤存。在部分城牆上還發現有向城外突出的墩台,西牆北段有4座,北牆東段有3座。
墩台間距為110~120米,類似後世城牆所築的“馬麵”。
在城牆外側均發現有護城河遺跡。
北魏外郭城破壞殆盡,現存南郭城少量夯土垣牆殘段。
閶闔門是北魏宮城的正門,門址位於北魏洛陽城中軸線大街銅駝街北端,門址台基為長方形,東西44米,南北24米。
城門結構複雜,城門兩側前方修東闕和西闕,東西對稱,兩闕台之間間距達40餘米,兩闕台各長19米、寬6米。
東西闕台之間有東西並列的三條門道,門道各寬4.8米,進深8.6~8.8米。
閶闔門巍峨壯觀,是一座麵闊七間、有三個門道的殿堂式建築。
這是迄今為止發掘所見最早的宮城門闕,開啟了隋唐洛陽宮城正門應天門乃至故宮午門門前置雙闕的先河。
閶闔門闕的形製、結構和建築技術對於中國古代所特有的門闕製度的研究無疑將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東漢時期,城內主要宮殿為南宮和北宮。曹魏、西晉變化不大。
北魏時建立了單獨的宮城。北魏的宮城位於城內北中部,南北長1398米,東西寬660米,占全城總麵積十分之一左右,是最重要的中心建築區。
宮城的南、東、西三麵城門已找到,南門也稱閶闔門,門洞闕口寬約46米,門兩側有厚大的夯築土闕,形製雄偉。
東門雲龍門與西門神虎門相對。
宮城內西部有一座大型夯土台基,東西長100米,南北寬60米,高出地麵4米左右,應是北魏太極殿遺址。
在宮城其他地方還發現夯土台基20餘處,亦為宮殿遺存。
金墉城遺址位於漢魏洛陽故城內城西北角,今孟津縣翟泉村東北一帶。
一共有三座小城連在一起,從北往南依次為甲、乙、丙三城,平麵略呈“目”字形,南北長約1048米,東西寬約255米,總麵積約26萬平方米。
據考古發掘可知,金墉城甲、乙、丙三座小城是不同時期建造增築而形成的,始建於曹魏明帝,在防衛上是全城的製高點,易守難攻,軍事作用非常明顯。
之後更多的是作為被廢除的帝王、遺棄的後妃幽禁之地或者帝王暫居遊幸的離宮別院。
永寧寺塔位於漢魏洛陽故城內,寺址北距宮城前門閶闔門僅一裏之隔,東臨洛陽城中軸線銅駝大街。
寺內的標誌性建築是九層永寧寺塔,“架木為之,舉高九十丈,有金刹複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師百裏,已遙見之”。
北魏熙平元年(516年),年僅6歲的孝明帝元詡即位,其母靈太後胡氏臨朝稱製,實際控製北魏政權。
在當時王公貴族爭相禮佛的狂潮中,她發起創建了皇家寺院永寧寺。
太學遺址分為東西兩大部分,東部達3萬平方米以上,西部也有2萬平方米左右。
......
未完待續
第043章預告正始石經
此外,魏文帝曹丕在洛陽城西北隅建百尺樓。
曹魏又將東漢舊城北城牆加厚至30米左右,並在西城牆北段、北城牆外側增築馬麵,改建太夏門,其意恐在於加強宮城的防衛。
而城內高台、城牆、馬麵、護城河等完備防護體係的形成,則標誌著它的成熟。
自此,我們可以總結洛陽曆史。
周武王元年-前1046年,西周代殷後,為控製東方地區,開始在洛陽營建都城。
曾遷殷頑民於成周,並以成周八師監督之。
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是為東周。
東周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秦國在洛陽置三川郡,郡治成周城,也是秦都鹹陽通往東方各地的要道。
<a href="http://m.1200ksw.net" id="wzsy">1200ksw.net</a>
漢更始三年-25年,劉秀定都洛陽,改洛陽為雒陽。
漢初平元年-190年,董卓脅迫漢獻帝遷都長安,焚洛陽宮廟及人家,繁華的洛陽城,遭到了徹底的破壞。
魏延康元年-220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陽,變雒陽為洛陽,設司隸校尉部。
西晉泰始元年-265年,西晉代魏,仍以洛陽為都。
前趙永嘉五年-311年,劉聰率軍攻入洛陽,焚毀城池。
北魏太延二年-436年,北魏在洛陽置洛州。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北魏洛陽城開始了大規模的營建,宮城、內城、外郭城。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北魏滅亡,洛陽城淪為一片廢墟。
綜述:
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相繼定鼎的數百年裏,漢魏洛陽故城在發展過程中有兩次大的變化。
一是三國魏時修建洛陽官,並在大城西北隅修建了一座具有離宮性質的小城——金墉城。
二是在北魏宣武帝時興建外郭城並築坊320。
這兩次建設尤其是後者,不但在中國都城建設史上有著承前啟後的重大意義,而且奠定了漢魏洛陽故城今天的規模:分為宮城、內城和外郭城三重城圈。
據現代考古實測,當時的洛陽占地100平方公裏,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都城。
北魏曆孝文帝(宏)、宣武帝(格)、孝明帝(詡)、孝莊帝(子攸)、節閔帝(恭)、孝武帝(修),以洛陽為都共42年。
此後,在北周宣帝時,又調兵大修洛陽宮、常役使4萬人。
將鄴城六府遷於洛陽,又將原遷鄴的太學石經遷迴洛陽。
據《周書·宣帝紀》記載:“其規模壯麗,逾於漢魏遠矣。”
但因時間短促,皆未完成。
至隋統一全國,因北魏滅亡而荒廢的漢魏洛陽城殘破不堪,隋煬帝在洛陽另辟新址,大規模營建東都洛陽。
漢魏洛陽城外郭城現存平麵為長方形,南城牆因洛河北移被水衝毀。北、東、西3麵城牆保存較好。
部分地段高出地麵5~7米左右。
包括西北隅金墉城在內,北牆全長約3700米,寬約25~30米;西城牆殘長約4290米,寬約20米;東城牆殘長約3895米,寬14米。
全城周長14公裏。
城牆夯土版築,版築夾棍眼的痕跡尤存。在部分城牆上還發現有向城外突出的墩台,西牆北段有4座,北牆東段有3座。
墩台間距為110~120米,類似後世城牆所築的“馬麵”。
在城牆外側均發現有護城河遺跡。
北魏外郭城破壞殆盡,現存南郭城少量夯土垣牆殘段。
閶闔門是北魏宮城的正門,門址位於北魏洛陽城中軸線大街銅駝街北端,門址台基為長方形,東西44米,南北24米。
城門結構複雜,城門兩側前方修東闕和西闕,東西對稱,兩闕台之間間距達40餘米,兩闕台各長19米、寬6米。
東西闕台之間有東西並列的三條門道,門道各寬4.8米,進深8.6~8.8米。
閶闔門巍峨壯觀,是一座麵闊七間、有三個門道的殿堂式建築。
這是迄今為止發掘所見最早的宮城門闕,開啟了隋唐洛陽宮城正門應天門乃至故宮午門門前置雙闕的先河。
閶闔門闕的形製、結構和建築技術對於中國古代所特有的門闕製度的研究無疑將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東漢時期,城內主要宮殿為南宮和北宮。曹魏、西晉變化不大。
北魏時建立了單獨的宮城。北魏的宮城位於城內北中部,南北長1398米,東西寬660米,占全城總麵積十分之一左右,是最重要的中心建築區。
宮城的南、東、西三麵城門已找到,南門也稱閶闔門,門洞闕口寬約46米,門兩側有厚大的夯築土闕,形製雄偉。
東門雲龍門與西門神虎門相對。
宮城內西部有一座大型夯土台基,東西長100米,南北寬60米,高出地麵4米左右,應是北魏太極殿遺址。
在宮城其他地方還發現夯土台基20餘處,亦為宮殿遺存。
金墉城遺址位於漢魏洛陽故城內城西北角,今孟津縣翟泉村東北一帶。
一共有三座小城連在一起,從北往南依次為甲、乙、丙三城,平麵略呈“目”字形,南北長約1048米,東西寬約255米,總麵積約26萬平方米。
據考古發掘可知,金墉城甲、乙、丙三座小城是不同時期建造增築而形成的,始建於曹魏明帝,在防衛上是全城的製高點,易守難攻,軍事作用非常明顯。
之後更多的是作為被廢除的帝王、遺棄的後妃幽禁之地或者帝王暫居遊幸的離宮別院。
永寧寺塔位於漢魏洛陽故城內,寺址北距宮城前門閶闔門僅一裏之隔,東臨洛陽城中軸線銅駝大街。
寺內的標誌性建築是九層永寧寺塔,“架木為之,舉高九十丈,有金刹複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去京師百裏,已遙見之”。
北魏熙平元年(516年),年僅6歲的孝明帝元詡即位,其母靈太後胡氏臨朝稱製,實際控製北魏政權。
在當時王公貴族爭相禮佛的狂潮中,她發起創建了皇家寺院永寧寺。
太學遺址分為東西兩大部分,東部達3萬平方米以上,西部也有2萬平方米左右。
......
未完待續
第043章預告正始石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