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道濟指著的正是大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水。
這條水係被呂梁山和太行山夾著,從北部的平城一直延續到蒲阪。
從汾水坐船打到平城是不可能的,但若隻是利用它攻占河東倒也不是說癡心妄想。
隻是……
這裏的水路太過兇險。
王鎮惡當年從大河入渭水幾乎就是九死一生。
汾水可比渭水兇惡百倍。
這裏上遊就是恐怖的壺口瀑布,下遊則是三門峽。
想從這裏的水路打過去……
就是在賭命。
劉裕聽完檀道濟的這條決策後微不可查的皺了皺眉頭。
這麽危險的戰術根本不符合他的預期。
但正如謝晦所言,將決戰的戰場放在河東是對大宋最為有利的。
所以攻打河東,要麽拿人命填,要麽兵行險招。
想了想,劉裕並沒有急著否決,也沒有順勢讚同。
戰場局勢瞬息萬變。
奇招,都是在雙方無懈可擊的情況下用的,現在還不著急。
充其量是讓關中開始準備船隻,有個後手。
問完檀道濟,劉裕將目光放在徐羨之身上。
劉穆之故去後徐羨之就是劉裕的大管家。
前麵有劉裕、謀士、武將他們去打,後麵就要徐羨之一眾文官坐鎮後方。
徐羨之會意。
“陛下兩年未動兵事,加上今年秋收所獲,各地糧草積累足有一百五十萬石。”
“南方之糧可以先運往荊州,過南陽從武關輸入關中。”
“北方之糧多在彭城,運往關中雖然不易,但是……”
徐羨之說到這古怪的看了眼劉義真。
“前不久弘農王上奏,他派人疏通了鴻溝。重新連接起濟、汝、淮、泗四河水道,如果走水路的話,糧食損耗比從荊州運輸的消耗還要小。”
其他人,包括劉裕也齊刷刷看向劉義真。
劉義真和劉義隆的關係人盡皆知。
這種疏通河道的事可是大工程,沒個一年多別想完成。
算算時間,差不多也剛好是劉義真從北方迴來的時候疏通河道之事就開始了,說這裏麵沒有劉義真的影子傻子都不信。
見眾人都看向他,劉義真也承認了此事。
“確實是孤與弘農王商議後決定疏通河道。”
隻不過劉義真原本預計的是徹底聯通淮泗和大河後再以此路運輸大批士卒。
現在劉義隆應該是還沒來得及修完,隻是疏通了戰國時期魏國修建的鴻溝。
這雖然無法運輸兵力,但是運糧食還是綽綽有餘的。
劉裕聽罷看著劉義真的眼神愈發柔和,心中卻是想起了被丟在洛陽的劉義隆。
那孩子孤零零的在洛陽……
想必也不好受吧?
一時間,劉裕心中居然湧現了幾分愧疚。
徐羨之沒發現劉裕的異樣,繼續開始給劉裕說明後勤。
這其中涉及到了糧草、裝備、還有路上要征集到用來運糧的百姓,居然是所有議題中討論最久的,一連討論了半個月才將諸多事宜定下來向各州官府發送文書。
既然萬事俱備,現在就隻欠東風。
這東風自然要由劉義真這個未來鎮守建康的主事者發起。
沒有勞煩任何人,劉義真自己就能刮起東風。
永初二年,九月戊午。
建康朝會。
司徒劉義真攜尚書左仆射徐羨之、尚書右仆射王弘、侍中謝晦等百名官員共同上表天子劉裕——
“自古帝王臨禦天下,皆中國居內以製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而製天下也!”
“自晉祚傾移,五胡以北夷入主中國,四海以內,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
“……”
“當此之時,天運循環,中原氣盛,億兆之中,當降生聖人,驅除索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
“歸我者永安於中華,背我者自竄於塞外。蓋我中國之民,天必命我中國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汙膻腥,生民擾擾,故率群雄奮力廓清,誌在逐索虜,除暴亂,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國之恥,爾民等其體之。如鮮卑、匈奴,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故茲告諭,想宜知悉。”
正是北伐檄文!
此文一出,便奠定了劉宋一朝的天命基調。
就是要北伐!
驅除索虜,恢複中華,將成為劉宋曆代帝王臣子唯一的追求。
哪怕是今天劉裕死了,劉義真上位也要北伐。
劉義真死了,他的繼任者依舊要北伐。
要麽索虜死,要麽劉宋亡。
沒有第三條路。
如果以後劉裕的子孫後代冒出來一個想偏安的,大臣可以揮舞著這篇檄文砸在對方臉上,罵他愧對祖宗。
漢以忠孝治國。
晉以孝治國。
劉宋現在還沒有確定下來自己的治國之本,但卻率先甩出一張底牌。
恢複中華,就是劉宋被賦予的神聖天命!
誰敢阻止北伐,就是在否定劉宋的天命。
此時的劉義真攜百官加持此文來到劉裕麵前。
劉裕看著這篇檄文,對著台下百官說道:
“朕本漢室後裔,因天下大亂,為眾所推,滅桓楚、破劉毅、還巴蜀、伐中原、驅南燕、複二都,故晉帝禪讓國祚,以立宋室而承天命。”
<a href="https://m.ranwena.net" id="wzsy">ranwena.net</a>
“如今大宋西抵巴蜀,東連滄海,南控閩越,秦、豫、青、徐、荊、益、揚,皆入版圖,奄及南方,盡為朕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執矢,目視我中原之民,久無所主,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索虜,拯生民於塗炭,複漢官之威儀!”
持璽官捧來傳國玉璽,劉裕雙手握住玉璽高舉頭頂。
“朕以寡薄,屬當艱運,藉否終之期,因士民之力,用獲拯溺,匡世揆亂,安國寧民,業未半古,功參曩烈。”(翻譯:我以微薄的德行才能,遇上艱難的時運,靠著前代終結的期限,利用官吏民眾的力量,而得以拯救落難的百姓,匡扶國家治理亂世,安定國家寧靜民眾,這種事業不及古人的一半,所獲得的功績和從前豪傑也就差不多吧)
“然曆運已移,欽若前王,憲章令軌,用集大命於朕躬。”
(翻譯:但奈何晉室太菜,天命已經轉移,隻能敬順前代君王,效仿美好的法則,天命已經選擇了我。)
“朕知天命在身,自有使命,此命當如百姓所願!”
話畢,劉裕將玉璽重重印在北伐檄文上。
自此,劉宋天命已定。
驅除索虜,恢複中華!
這條水係被呂梁山和太行山夾著,從北部的平城一直延續到蒲阪。
從汾水坐船打到平城是不可能的,但若隻是利用它攻占河東倒也不是說癡心妄想。
隻是……
這裏的水路太過兇險。
王鎮惡當年從大河入渭水幾乎就是九死一生。
汾水可比渭水兇惡百倍。
這裏上遊就是恐怖的壺口瀑布,下遊則是三門峽。
想從這裏的水路打過去……
就是在賭命。
劉裕聽完檀道濟的這條決策後微不可查的皺了皺眉頭。
這麽危險的戰術根本不符合他的預期。
但正如謝晦所言,將決戰的戰場放在河東是對大宋最為有利的。
所以攻打河東,要麽拿人命填,要麽兵行險招。
想了想,劉裕並沒有急著否決,也沒有順勢讚同。
戰場局勢瞬息萬變。
奇招,都是在雙方無懈可擊的情況下用的,現在還不著急。
充其量是讓關中開始準備船隻,有個後手。
問完檀道濟,劉裕將目光放在徐羨之身上。
劉穆之故去後徐羨之就是劉裕的大管家。
前麵有劉裕、謀士、武將他們去打,後麵就要徐羨之一眾文官坐鎮後方。
徐羨之會意。
“陛下兩年未動兵事,加上今年秋收所獲,各地糧草積累足有一百五十萬石。”
“南方之糧可以先運往荊州,過南陽從武關輸入關中。”
“北方之糧多在彭城,運往關中雖然不易,但是……”
徐羨之說到這古怪的看了眼劉義真。
“前不久弘農王上奏,他派人疏通了鴻溝。重新連接起濟、汝、淮、泗四河水道,如果走水路的話,糧食損耗比從荊州運輸的消耗還要小。”
其他人,包括劉裕也齊刷刷看向劉義真。
劉義真和劉義隆的關係人盡皆知。
這種疏通河道的事可是大工程,沒個一年多別想完成。
算算時間,差不多也剛好是劉義真從北方迴來的時候疏通河道之事就開始了,說這裏麵沒有劉義真的影子傻子都不信。
見眾人都看向他,劉義真也承認了此事。
“確實是孤與弘農王商議後決定疏通河道。”
隻不過劉義真原本預計的是徹底聯通淮泗和大河後再以此路運輸大批士卒。
現在劉義隆應該是還沒來得及修完,隻是疏通了戰國時期魏國修建的鴻溝。
這雖然無法運輸兵力,但是運糧食還是綽綽有餘的。
劉裕聽罷看著劉義真的眼神愈發柔和,心中卻是想起了被丟在洛陽的劉義隆。
那孩子孤零零的在洛陽……
想必也不好受吧?
一時間,劉裕心中居然湧現了幾分愧疚。
徐羨之沒發現劉裕的異樣,繼續開始給劉裕說明後勤。
這其中涉及到了糧草、裝備、還有路上要征集到用來運糧的百姓,居然是所有議題中討論最久的,一連討論了半個月才將諸多事宜定下來向各州官府發送文書。
既然萬事俱備,現在就隻欠東風。
這東風自然要由劉義真這個未來鎮守建康的主事者發起。
沒有勞煩任何人,劉義真自己就能刮起東風。
永初二年,九月戊午。
建康朝會。
司徒劉義真攜尚書左仆射徐羨之、尚書右仆射王弘、侍中謝晦等百名官員共同上表天子劉裕——
“自古帝王臨禦天下,皆中國居內以製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而製天下也!”
“自晉祚傾移,五胡以北夷入主中國,四海以內,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
“……”
“當此之時,天運循環,中原氣盛,億兆之中,當降生聖人,驅除索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
“歸我者永安於中華,背我者自竄於塞外。蓋我中國之民,天必命我中國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汙膻腥,生民擾擾,故率群雄奮力廓清,誌在逐索虜,除暴亂,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國之恥,爾民等其體之。如鮮卑、匈奴,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故茲告諭,想宜知悉。”
正是北伐檄文!
此文一出,便奠定了劉宋一朝的天命基調。
就是要北伐!
驅除索虜,恢複中華,將成為劉宋曆代帝王臣子唯一的追求。
哪怕是今天劉裕死了,劉義真上位也要北伐。
劉義真死了,他的繼任者依舊要北伐。
要麽索虜死,要麽劉宋亡。
沒有第三條路。
如果以後劉裕的子孫後代冒出來一個想偏安的,大臣可以揮舞著這篇檄文砸在對方臉上,罵他愧對祖宗。
漢以忠孝治國。
晉以孝治國。
劉宋現在還沒有確定下來自己的治國之本,但卻率先甩出一張底牌。
恢複中華,就是劉宋被賦予的神聖天命!
誰敢阻止北伐,就是在否定劉宋的天命。
此時的劉義真攜百官加持此文來到劉裕麵前。
劉裕看著這篇檄文,對著台下百官說道:
“朕本漢室後裔,因天下大亂,為眾所推,滅桓楚、破劉毅、還巴蜀、伐中原、驅南燕、複二都,故晉帝禪讓國祚,以立宋室而承天命。”
<a href="https://m.ranwena.net" id="wzsy">ranwena.net</a>
“如今大宋西抵巴蜀,東連滄海,南控閩越,秦、豫、青、徐、荊、益、揚,皆入版圖,奄及南方,盡為朕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執矢,目視我中原之民,久無所主,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索虜,拯生民於塗炭,複漢官之威儀!”
持璽官捧來傳國玉璽,劉裕雙手握住玉璽高舉頭頂。
“朕以寡薄,屬當艱運,藉否終之期,因士民之力,用獲拯溺,匡世揆亂,安國寧民,業未半古,功參曩烈。”(翻譯:我以微薄的德行才能,遇上艱難的時運,靠著前代終結的期限,利用官吏民眾的力量,而得以拯救落難的百姓,匡扶國家治理亂世,安定國家寧靜民眾,這種事業不及古人的一半,所獲得的功績和從前豪傑也就差不多吧)
“然曆運已移,欽若前王,憲章令軌,用集大命於朕躬。”
(翻譯:但奈何晉室太菜,天命已經轉移,隻能敬順前代君王,效仿美好的法則,天命已經選擇了我。)
“朕知天命在身,自有使命,此命當如百姓所願!”
話畢,劉裕將玉璽重重印在北伐檄文上。
自此,劉宋天命已定。
驅除索虜,恢複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