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師不必賢於弟子
手握山河,背負始皇傳承,吾為帝 作者:白羽謀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諸位,老夫講學已有三十載,可今日一見諸位依舊心懷榮幸。”
崔冶朝麵前深施一禮,寬袍大袖幾乎垂到了地上。
此言一出,引得無數學子感慨萬千。
甚至還有學子滿臉欽佩,起身迴禮。
然而王詡卻麵露古怪之色。
“怎麽眼前這位講學三十年的先生真實境界不過洞虛境前期...”
沒錯,他憑借超出諸學子一大截的修為硬生生無視了學院所設下的禁製,窺探到了麵前講學先生的真實境界。
出乎他的意料,崔冶的真實境界低的可怕。
不過即便這樣,他也沒多說什麽。
王詡選擇繼續觀望。
隻是這件事在他心裏越發有趣了。
“敢問諸生,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何解?”
崔冶低垂眉眼,問出了第一個問題。
王詡一愣。
不是太難,而是太簡單了。
但是作為第一問而言,這其中會不會有自己尚未察覺的深意呢?
見身旁人各個麵露思索之色,淩清秋胸有成竹,自信滿滿地起身拱手一禮。
“先生,學生認為有兩種解讀。”
“一種是夷狄有君王,但不像諸夏之君王競相僭奪,雖有不如無。”
“另一種是夷狄雖然有君主,還不如諸夏國家中沒有君主。”
崔冶微笑聽著,不時點頭。
反倒是一旁學子不少皺眉撇嘴,不屑一顧。
對他們而言,這些都是老調重彈,這第一問定是玄機滿滿,沒點新意怎麽行?
而起身的淩清秋不理會旁人,依舊朗聲吐露著自己的見解。
“依前一解說,這段文字似乎要說,諸夏雖然有君,但他們競相侵奪,相互攻伐。有這樣的君王,還不如無君。夷狄國家雖然不“文明”,不“開化”,但有君即能治平天下,百姓得安居樂業。”
“嗯,有些道理,還有見解嗎?”
崔冶溫聲細語,鼓勵著淩清秋繼續說下去。
“但如果依後有一解說,這段文字似乎是要講,諸夏之所以優越於夷狄在於有禮儀文教。夷狄不知禮儀,不聞樂音,縱有君主,還比不上諸夏無君王主宰的情形。”
一旁學子不屑之色更濃,幾乎都要冷哼出聲。
就這些,但凡研習了幾年書卷的人都清楚,哪裏用得著淩清秋在這裏賣弄。
“綜上所述,學生結合孔子尚周文,崇周禮的思想宗旨,私以為後一解說似較前一解說妥帖。”
淩清秋吐露出自己的最終結論。
“春秋中原各國以文明自居,自認為優越高級於夷狄之民,孔子有這等意見並不奇怪。”
“善,大善!”
落針可聞的廣場上迴蕩著崔冶稱讚的聲音,出乎這些學子們的意料,身為師者的崔冶居然激動地鼓起了掌。
“就這麽簡單?”
王詡聽到了一旁學子的憤憤不平之音。
“是啊,早知道這樣,我上我也行!”
王詡聞言不屑一笑。
前路未卜之時,能像淩清秋這樣站起來直麵問題者需要莫大的勇氣,而這些身後的學子隻知問題簡單,卻不曉得其中最考驗的是勇氣。
如此淺顯的道理都不懂,居然在此大放厥詞。
隻見他默默迴頭,朝剛剛出聲的兩人抱了抱拳。
“敢問二位是哪國人?”
“在下甄遠道,大魏人士。”
“某叫張彬,燕人。”
“那二位的誌向呢?”
“自然是學得一身藝,賣與帝王家!”這二人倒是默契,異口同聲道。
“好,祝二位成功。”
王詡收迴目光,在袖中取出組建天機閣後讓老翁頭鍛造的天機令。
此物能跨越千山萬水聯係到其他手握令牌的人,隻不過消耗資源頗多,甚至需要動用識海的力量。
故而王詡一般不用。
但是這次他卻破例了。
因為帝王家不想要他們的一身本領。
遠在大燕的顧東風正操練那些潼武關戰後進入風雨樓的孩子們,現在他們是天機閣的苗子。
冷不丁的就收到了王詡的傳信。
信的內容更是讓他哭笑不得。
“燕人張彬,魏人甄遠道,眼高手低,讀書隻為為官,故永不錄用於燕魏兩國,此事須讓魏帝長孫玉知曉。”
為了怕找錯了人,王詡甚至還細心地用靈識描繪出了二人樣貌。
“我的大人哎,就為兩個書生,至於嗎?”顧東風喃喃道。
緊接著他用手一撚,信稿竟還有一頁。
“少廢話,為國選材,馬虎不得,此後大燕春闈秋闈之類的考試也要考慮此類問題。”
王詡早料到顧東風拿到信的反應了。
後者一看這話,頓時肅然起敬。
隻見他朝春秋學宮方向遙遙抱拳,“閣主深明大義,不似顧某,愚鈍不堪,思想境界有待提升!”
隨後他自己都沒繃住笑,樂出了聲。
反應過來的顧東風看著麵前大大小小孩子們看著自己,頓時老臉一紅。
“都看什麽,繼續操練!”說著他就轉身出去派人向大魏傳信。
他明白王詡的意思,要借著此事清查大燕的學子,把這些眼高手低之輩全都清出官場。
而這封信,便是一個信號。
整頓官場!
為國選材!
而且時間緊迫!
不然為何會選擇在春闈在即之日給自己這個信件?
他已經動身前往麵見陛下了!
......
“先生,恕學生直言,您所解釋的詩文,實在是一竅不通!”一名學子站起身來,朝崔冶大聲說道。
崔冶則沒了剛剛仙風道骨的姿態,連連拱手,但半步不退。
“老夫不這麽認為。”
距離王詡傳信頂多過去了小半個時辰,不成想卻在這裏爆發了激烈的爭吵。
王詡端坐在旁,靜靜聆聽。
“哼,可笑,此三歲蒙童都懂的解釋,你堂堂春秋學宮的先生卻想不明白,真當可笑!這偌大的春秋學宮怎麽會有如此濫竽充數之輩?”
這學子也是性子直,直接站起身來,拂袖離去。
“同學們,聽了這麽長時間,你們難道沒發現嗎,這先生根本不比咱們知道的多,這樣簡單的常識問題都解答不對,恕我直言,諸位也不必浪費時間了,不如一道隨某離開!”
此言一出,竟真有不少學子跟著離開。
淩清秋看了眉頭一皺,欲要起身相勸。
王詡一把將其拉住,搖了搖頭。
“尊重他人命運,他們心已經浮躁,即便坐在這裏,也聽不下去的。”
“可是先生和這個學子所說的明明各有各的理啊,其實誰解釋的都可以算得上對的。”淩清秋不解道。
“人往往隻願意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王詡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淩清秋眼前一亮,隨即點了點頭,不再多言。
此後數個時辰,不斷有學子起身離去。
原因無他,這老先生問得都是三歲蒙童都接觸過的知識,甚至還沒最開始淩清秋迴答的那個問題難度高。
不到三個時辰,足能容下萬人的廣場僅剩廖廖百人,而且其中多數人已經坐立難安,如同屁股下麵生了釘子,隨時會起身離去。
畢竟都走了那麽多人,不差自己。
而那些原本裝得好好的學子,也在崔冶滔滔不絕的嘮叨聲中恢複原形,神遊天外。
唯有王詡和一旁淩清秋以及極小一部分學子坐在那裏仔細聽著。
王詡認為,無論如何,崔冶都有可取之處,值得他聽完。
而淩清秋則是反複揣摩著王詡剛剛提到的“人往往隻願意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理論,已經入了迷。
望著座無虛席的廣場再度變得空蕩蕩。
崔冶便沒了再講下去的心氣和精神。
隻見他神色哀傷,直直望向還坐在那裏的學子,自言自語道:\"其實我知道,沒人聽的,沒有人在聽我說這些蒙童都知道的知識。\"
老人站起身,朝前麵作了一揖。
\"此次講學,便作為我在學宮最後一次自取其辱吧,沒人聽更好,免得白費功夫。”
他攤開袖子,上麵密密麻麻都是補丁。
“修道大不易,我這些講了三十年的學問,真沒啥用,看看我,如此這般模樣,像是讀書人,學問人嗎?我自己都覺得不像。\"
“這世間不需要翻來覆去講這些簡單到三歲蒙童都懂的讀書人。”
崔冶麵露苦笑。
“這世間修為便是王道,至於學問、禮義,都可以往後放一放,不打緊。”
“嗬,知道如此你還不早點結束?”有學子小聲嘲笑道。
“老夫不甘心!”
崔冶握著拳頭,倔強地反駁著學子鋒利如刀的話語。
“老夫沒進學宮之前,隻給蒙童上課,一上便上到了中年,後被學宮吸納,可是能入學宮的哪個不是飽讀詩書之輩?”
“我這樣隻會把那些你們視作基礎知識的課程翻來覆去講的師者更是被人笑話的對象。”
“我知道你們看不起我!”
“可是,你們不能看不起老夫講的這些知識。”
“因為沒有這些你們視作基礎的典籍中歌頌的禮義做支撐,如今的天道大陸依舊會是人人茹毛飲血的景象,與野獸別無二致!”
望著麵無愧色的學子,崔冶的唿吸越發粗重。
最後他輕輕搖了搖頭。
“罷了,老夫說了你也不懂。”
“更不必說。”
“啪!啪!啪!”
卻在此時,清脆的掌聲響起。
沉寂許久的王詡站起了身。
他俯下身子,給這位立誌於教授基礎知識,一教便是一輩子的師者深施一禮。
“學生有三敬。”
“一敬您天不亮便來講學,敬授業之勞。”
“二敬您辯論不以師者壓人,敬辯理之心。”
“三敬您三十年來紮根基礎,敬教化之誌。”
王詡正色道:“學生有一言相贈。”
崔冶擦了擦眼角晶瑩的淚滴。
“還請直言。”
他三十年如一日的付出,終於等到了一個不將其視為無用功的好學生。
如此情形,他怎麽能不激動呢!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王詡一席話,朗聲出口,四座皆驚!
崔冶鼻頭一酸,老淚縱橫。
不由得掩麵而泣。
一直觀望此地的大學官們更是各個起身!
他們都看到了對方眼中的驚訝!
“好啊,學宮自創建以來,很久沒見過這樣的年輕人了!”顏丹青嗬嗬一笑,“還愣著幹嘛,把還坐在位置上的學子們帶進學宮吧,咱們這些老骨頭該動一動了。”
“那剩下的人呢?”
“老規矩,一個不留,逐出宮去。”
如果王詡在此,定能驚訝的發現,這位問話之人,居然是那個率先出走的學子!
他正是學宮派來的托!
王詡猜得半點沒錯!
這就是一個局!
一個考驗學子們的局!
崔冶朝麵前深施一禮,寬袍大袖幾乎垂到了地上。
此言一出,引得無數學子感慨萬千。
甚至還有學子滿臉欽佩,起身迴禮。
然而王詡卻麵露古怪之色。
“怎麽眼前這位講學三十年的先生真實境界不過洞虛境前期...”
沒錯,他憑借超出諸學子一大截的修為硬生生無視了學院所設下的禁製,窺探到了麵前講學先生的真實境界。
出乎他的意料,崔冶的真實境界低的可怕。
不過即便這樣,他也沒多說什麽。
王詡選擇繼續觀望。
隻是這件事在他心裏越發有趣了。
“敢問諸生,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何解?”
崔冶低垂眉眼,問出了第一個問題。
王詡一愣。
不是太難,而是太簡單了。
但是作為第一問而言,這其中會不會有自己尚未察覺的深意呢?
見身旁人各個麵露思索之色,淩清秋胸有成竹,自信滿滿地起身拱手一禮。
“先生,學生認為有兩種解讀。”
“一種是夷狄有君王,但不像諸夏之君王競相僭奪,雖有不如無。”
“另一種是夷狄雖然有君主,還不如諸夏國家中沒有君主。”
崔冶微笑聽著,不時點頭。
反倒是一旁學子不少皺眉撇嘴,不屑一顧。
對他們而言,這些都是老調重彈,這第一問定是玄機滿滿,沒點新意怎麽行?
而起身的淩清秋不理會旁人,依舊朗聲吐露著自己的見解。
“依前一解說,這段文字似乎要說,諸夏雖然有君,但他們競相侵奪,相互攻伐。有這樣的君王,還不如無君。夷狄國家雖然不“文明”,不“開化”,但有君即能治平天下,百姓得安居樂業。”
“嗯,有些道理,還有見解嗎?”
崔冶溫聲細語,鼓勵著淩清秋繼續說下去。
“但如果依後有一解說,這段文字似乎是要講,諸夏之所以優越於夷狄在於有禮儀文教。夷狄不知禮儀,不聞樂音,縱有君主,還比不上諸夏無君王主宰的情形。”
一旁學子不屑之色更濃,幾乎都要冷哼出聲。
就這些,但凡研習了幾年書卷的人都清楚,哪裏用得著淩清秋在這裏賣弄。
“綜上所述,學生結合孔子尚周文,崇周禮的思想宗旨,私以為後一解說似較前一解說妥帖。”
淩清秋吐露出自己的最終結論。
“春秋中原各國以文明自居,自認為優越高級於夷狄之民,孔子有這等意見並不奇怪。”
“善,大善!”
落針可聞的廣場上迴蕩著崔冶稱讚的聲音,出乎這些學子們的意料,身為師者的崔冶居然激動地鼓起了掌。
“就這麽簡單?”
王詡聽到了一旁學子的憤憤不平之音。
“是啊,早知道這樣,我上我也行!”
王詡聞言不屑一笑。
前路未卜之時,能像淩清秋這樣站起來直麵問題者需要莫大的勇氣,而這些身後的學子隻知問題簡單,卻不曉得其中最考驗的是勇氣。
如此淺顯的道理都不懂,居然在此大放厥詞。
隻見他默默迴頭,朝剛剛出聲的兩人抱了抱拳。
“敢問二位是哪國人?”
“在下甄遠道,大魏人士。”
“某叫張彬,燕人。”
“那二位的誌向呢?”
“自然是學得一身藝,賣與帝王家!”這二人倒是默契,異口同聲道。
“好,祝二位成功。”
王詡收迴目光,在袖中取出組建天機閣後讓老翁頭鍛造的天機令。
此物能跨越千山萬水聯係到其他手握令牌的人,隻不過消耗資源頗多,甚至需要動用識海的力量。
故而王詡一般不用。
但是這次他卻破例了。
因為帝王家不想要他們的一身本領。
遠在大燕的顧東風正操練那些潼武關戰後進入風雨樓的孩子們,現在他們是天機閣的苗子。
冷不丁的就收到了王詡的傳信。
信的內容更是讓他哭笑不得。
“燕人張彬,魏人甄遠道,眼高手低,讀書隻為為官,故永不錄用於燕魏兩國,此事須讓魏帝長孫玉知曉。”
為了怕找錯了人,王詡甚至還細心地用靈識描繪出了二人樣貌。
“我的大人哎,就為兩個書生,至於嗎?”顧東風喃喃道。
緊接著他用手一撚,信稿竟還有一頁。
“少廢話,為國選材,馬虎不得,此後大燕春闈秋闈之類的考試也要考慮此類問題。”
王詡早料到顧東風拿到信的反應了。
後者一看這話,頓時肅然起敬。
隻見他朝春秋學宮方向遙遙抱拳,“閣主深明大義,不似顧某,愚鈍不堪,思想境界有待提升!”
隨後他自己都沒繃住笑,樂出了聲。
反應過來的顧東風看著麵前大大小小孩子們看著自己,頓時老臉一紅。
“都看什麽,繼續操練!”說著他就轉身出去派人向大魏傳信。
他明白王詡的意思,要借著此事清查大燕的學子,把這些眼高手低之輩全都清出官場。
而這封信,便是一個信號。
整頓官場!
為國選材!
而且時間緊迫!
不然為何會選擇在春闈在即之日給自己這個信件?
他已經動身前往麵見陛下了!
......
“先生,恕學生直言,您所解釋的詩文,實在是一竅不通!”一名學子站起身來,朝崔冶大聲說道。
崔冶則沒了剛剛仙風道骨的姿態,連連拱手,但半步不退。
“老夫不這麽認為。”
距離王詡傳信頂多過去了小半個時辰,不成想卻在這裏爆發了激烈的爭吵。
王詡端坐在旁,靜靜聆聽。
“哼,可笑,此三歲蒙童都懂的解釋,你堂堂春秋學宮的先生卻想不明白,真當可笑!這偌大的春秋學宮怎麽會有如此濫竽充數之輩?”
這學子也是性子直,直接站起身來,拂袖離去。
“同學們,聽了這麽長時間,你們難道沒發現嗎,這先生根本不比咱們知道的多,這樣簡單的常識問題都解答不對,恕我直言,諸位也不必浪費時間了,不如一道隨某離開!”
此言一出,竟真有不少學子跟著離開。
淩清秋看了眉頭一皺,欲要起身相勸。
王詡一把將其拉住,搖了搖頭。
“尊重他人命運,他們心已經浮躁,即便坐在這裏,也聽不下去的。”
“可是先生和這個學子所說的明明各有各的理啊,其實誰解釋的都可以算得上對的。”淩清秋不解道。
“人往往隻願意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王詡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淩清秋眼前一亮,隨即點了點頭,不再多言。
此後數個時辰,不斷有學子起身離去。
原因無他,這老先生問得都是三歲蒙童都接觸過的知識,甚至還沒最開始淩清秋迴答的那個問題難度高。
不到三個時辰,足能容下萬人的廣場僅剩廖廖百人,而且其中多數人已經坐立難安,如同屁股下麵生了釘子,隨時會起身離去。
畢竟都走了那麽多人,不差自己。
而那些原本裝得好好的學子,也在崔冶滔滔不絕的嘮叨聲中恢複原形,神遊天外。
唯有王詡和一旁淩清秋以及極小一部分學子坐在那裏仔細聽著。
王詡認為,無論如何,崔冶都有可取之處,值得他聽完。
而淩清秋則是反複揣摩著王詡剛剛提到的“人往往隻願意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理論,已經入了迷。
望著座無虛席的廣場再度變得空蕩蕩。
崔冶便沒了再講下去的心氣和精神。
隻見他神色哀傷,直直望向還坐在那裏的學子,自言自語道:\"其實我知道,沒人聽的,沒有人在聽我說這些蒙童都知道的知識。\"
老人站起身,朝前麵作了一揖。
\"此次講學,便作為我在學宮最後一次自取其辱吧,沒人聽更好,免得白費功夫。”
他攤開袖子,上麵密密麻麻都是補丁。
“修道大不易,我這些講了三十年的學問,真沒啥用,看看我,如此這般模樣,像是讀書人,學問人嗎?我自己都覺得不像。\"
“這世間不需要翻來覆去講這些簡單到三歲蒙童都懂的讀書人。”
崔冶麵露苦笑。
“這世間修為便是王道,至於學問、禮義,都可以往後放一放,不打緊。”
“嗬,知道如此你還不早點結束?”有學子小聲嘲笑道。
“老夫不甘心!”
崔冶握著拳頭,倔強地反駁著學子鋒利如刀的話語。
“老夫沒進學宮之前,隻給蒙童上課,一上便上到了中年,後被學宮吸納,可是能入學宮的哪個不是飽讀詩書之輩?”
“我這樣隻會把那些你們視作基礎知識的課程翻來覆去講的師者更是被人笑話的對象。”
“我知道你們看不起我!”
“可是,你們不能看不起老夫講的這些知識。”
“因為沒有這些你們視作基礎的典籍中歌頌的禮義做支撐,如今的天道大陸依舊會是人人茹毛飲血的景象,與野獸別無二致!”
望著麵無愧色的學子,崔冶的唿吸越發粗重。
最後他輕輕搖了搖頭。
“罷了,老夫說了你也不懂。”
“更不必說。”
“啪!啪!啪!”
卻在此時,清脆的掌聲響起。
沉寂許久的王詡站起了身。
他俯下身子,給這位立誌於教授基礎知識,一教便是一輩子的師者深施一禮。
“學生有三敬。”
“一敬您天不亮便來講學,敬授業之勞。”
“二敬您辯論不以師者壓人,敬辯理之心。”
“三敬您三十年來紮根基礎,敬教化之誌。”
王詡正色道:“學生有一言相贈。”
崔冶擦了擦眼角晶瑩的淚滴。
“還請直言。”
他三十年如一日的付出,終於等到了一個不將其視為無用功的好學生。
如此情形,他怎麽能不激動呢!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王詡一席話,朗聲出口,四座皆驚!
崔冶鼻頭一酸,老淚縱橫。
不由得掩麵而泣。
一直觀望此地的大學官們更是各個起身!
他們都看到了對方眼中的驚訝!
“好啊,學宮自創建以來,很久沒見過這樣的年輕人了!”顏丹青嗬嗬一笑,“還愣著幹嘛,把還坐在位置上的學子們帶進學宮吧,咱們這些老骨頭該動一動了。”
“那剩下的人呢?”
“老規矩,一個不留,逐出宮去。”
如果王詡在此,定能驚訝的發現,這位問話之人,居然是那個率先出走的學子!
他正是學宮派來的托!
王詡猜得半點沒錯!
這就是一個局!
一個考驗學子們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