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肉之長生不老


    西遊記裏很讓人好奇為什麽吃了唐僧肉會不老?這是個什麽邏輯?


    然而要注意的是說吃了唐僧肉不老的都是妖怪,妖怪陰盛陽缺,唐僧十輩子一滴元陽未泄,陽氣極重。所以妖怪得到唐僧的陽氣後能延壽,能修仙。而得到唐僧元陽之氣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吃了他,這種做法可以延長妖怪的壽命,另一種就是和唐僧成親,這種做法可以使陰陽調和而提升修行。


    而人自身本就含陽,人的肉身就是陽,所以唐僧肉對人無效。


    神仙是陰陽穩合,所以神仙是更不需要唐僧肉。


    所以結論是唐僧肉隻對妖怪有作用,所謂吃一塊唐僧肉長生不老那是對妖怪而言。至於書中神仙,凡人延壽之法主要是修行。


    全文中唐僧給人的感覺就是虛偽,狡猾,軟弱。這讓人很惡心唐僧,但是我想大多讀者都沒意識到唐僧的命運其實很可憐。


    為什麽這麽說呢?


    首先分析唐僧前世,他前世是如來的徒弟金蟬子,被貶之後才成了唐僧,被貶的原因是如來講座時他打了一下盹,之後做了十輩子的和尚。人稱十世好人,一滴元陽未泄,也就說他10輩子連飛機都沒打過,夢遺都沒有。


    是誰讓他成為十世好人?是他自己?非也,很明顯他自己根本就沒有其他選擇,是佛門一直在掌控著他的人生。當初身為金蟬子在如來講座時打盹,說明他本來對佛法的迷戀程度沒有那麽癡醉,所以導致被貶,結果被貶後被佛門安排做了十世和尚,也就是說唐僧被佛門控製了十輩子,如果佛門對唐僧這十世有洗腦的話,那麽唐僧的腦袋都被洗癱了。


    從唐僧前世今生來看是一入佛門深似海。


    再看唐僧家世,唐僧父親陳光蕊是狀元郎,被封為江州州主,母親是丞相之女。唐僧這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官二代啊。


    而另一點上,前文提過唐僧是觀音挑中的取經人,是注定要做和尚的。


    那麽矛盾來了,要成為取經人,必須是高僧,若要成高僧,必須從小就開始念佛。


    可是怎麽讓一個官二代從小就去寺廟念佛呢?


    若想讓唐僧從小出家為僧,最妥的方法就是讓唐僧父母遭劫了。


    所以唐僧父母的劫數是必然發生,最大的幕後黑手極有可能就是觀音,在唐僧父母遇害這件事上,即使不是觀音所謀,觀音也有見死不救。


    為什麽說觀音不是主謀就是見死不救呢,先看一段來自附錄的原文。


    光陰迅速。一日,劉洪公事遠出,小姐在衙思念婆婆、丈夫,在花亭上感歎,忽然身體困倦,腹內疼痛,暈悶在地,不覺生下一子。耳邊有人囑曰:“滿堂嬌,聽吾叮囑。吾乃南極星君,奉觀音菩薩法旨,特送此子與你。異日聲名遠大,非比等閑。劉賊若迴,必害此子,汝可用心保護。汝夫已得龍王相救,日後夫妻相會,子母團圓,雪冤報仇有日也。謹記吾言。快醒,快醒!”


    在唐僧母親滿堂嬌剛產下唐僧時,壽星就對她說他是奉觀音法旨,特送此子(唐僧)於她,囑咐她要小心保護好唐僧,並且還承諾他們一家會日後團聚。


    這裏表麵來看疑問重重,若抓住一個重點就毫無疑問,這個重點就是唐僧必須成為取經人。話說迴來,既然唐僧這兒子是觀音壽星特送,難道就沒有神佛關注唐僧的出生?他們不怕唐僧半路夭折嗎?


    所以沒有神佛看管還未出生的唐僧是不可能的,肯定有神佛暗中關注唐僧。


    而且這個時候觀音還沒有完成如來交代的任務,此時觀音的主要任務就是等唐僧出生,所以觀音肯定會看管唐僧或派人看管。那麽既然有神佛看管唐僧,唐僧父母遭劫的時候那些看管唐僧的神佛不正是見死不救。


    再看上段原文中壽星對滿堂嬌還承諾日後他們一家會團聚,報仇雪冤。


    這段話可能才是滿堂嬌日後能夠忍辱20年的原因。也就是說有了壽星的承諾,滿堂嬌心理有了底,有了期望,才堅持了20年。


    可是另人費解的是當唐僧成人,報了仇後,一家團聚時,滿堂嬌卻自殺了。


    文中寫滿堂嬌自殺的文字隻有一句“後來殷小姐畢竟從容自盡”


    這結局令人匪夷所思,為什麽苦盡甘來,事情都完結的時候唐僧母親自殺了?


    難道是唐僧母親與唐僧父親感情並不好?


    現在談談滿堂嬌於陳光蕊的愛情故事,他們之間感情到底好不好?


    首先表明滿堂嬌對陳光蕊是一見鍾情。


    原文:不期遊到丞相殷開山門首,有丞相所生一女,名喚溫嬌,又名滿堂嬌,未曾婚配,正高結彩樓,拋打繡球卜婿。適值陳光蕊在樓下經過,小姐一見光蕊人材出眾,知是新科狀元,心內十分歡喜,就將繡球拋下,恰打著光蕊的烏紗帽。猛聽得一派笙簫細樂,十數個婢妾走下樓來,把光蕊馬頭挽住,迎狀元入相府成婚。那丞相和夫人,即時出堂,喚賓人讚禮,將小姐配與光蕊。拜了天地,夫妻交拜畢,又拜了嶽丈、嶽母。


    滿堂嬌在拋繡球找夫君時,正好陳光蕊路過,姐一見光蕊人材出眾,知是新科狀元。注意文中順序,先寫到人材出眾,再寫到新科狀元。表明她是先看中了這個人,然後這個人的狀元光環再加分。文中直接寫到她內心狀態,心內十分歡喜。之後就故意砸中光蕊。利馬下嫁成親,期間沒有任何矛盾。


    要想到滿堂嬌是丞相之女,嫁給皇親國戚都是可能的。為何要拋繡球撞天婚?文中沒有說過滿堂嬌長相美醜,所以斷定為一般,那麽她撞天婚的原因就有兩種可能,1.此時的滿堂嬌還是一個姑娘,一個被寵壞了的千金,愛瞎鬧。2.就是為陳光蕊準備的。


    那麽滿堂嬌對陳光蕊的感情究竟深不深呢?


    深,而且很深。可以說她很愛那個男人。


    哪裏看出來的呢?


    在陳光蕊遇害後,滿堂嬌以為自己也難逃一死就準備殉情,結果歹徒劉洪一把拉住後說,“你若從我,萬事皆休;若不從時,一刀兩斷!”這裏的一刀兩斷的意思不是如同我們現在理解為別離的意思。這裏的一刀兩斷就是文字原意,把一個人一刀砍成兩斷。


    所以“你若從我,萬事皆休;若不從時,一刀兩斷!”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你順從我是可以活命的,不然就是必死。


    滿堂嬌得知順從可以活命後就選擇了順從,後文說到了她選擇順從的原因。原文:卻說殷小姐痛恨劉賊,恨不食肉寢皮,隻因身懷有孕,未知男女,萬不得已,權且勉強相從。


    這裏說的很清楚,滿堂嬌對劉洪恨之入骨,之所以順從他,全都是為了她與陳光蕊的腹中之子。


    再找出幾處有關滿堂嬌情感的原文。


    光陰迅速。一日,劉洪公事遠出,小姐在衙思念婆婆、丈夫,在花亭上感歎,


    那殷小姐原來夜間得了一夢,夢見月缺再圓,暗想道:“我婆婆不知音信,我丈夫被這賊謀殺,我的兒子拋在江中,倘若有人收養,算來有十八歲矣,或今日天教相會,亦未可知。”在滿堂嬌心理誰是家人?


    小姐道:“吾聞婦人從一而終。痛夫已被賊人所殺,豈可麵見顏從賊?止因遺腹在身,隻得忍恥偷生。今幸兒已長大,又見老父提兵報仇,為女兒者,有何麵目相見!惟有一死以報丈夫耳!”這句惟有一死以報丈夫耳是何等忠烈。


    卻說殷小姐哭奠丈夫一番,又欲將身赴水而死,慌得玄奘拚命扯住。


    從上可以看出,滿堂嬌對陳光蕊的愛很深。而且愛屋及烏。


    從而選擇生是因為愛。為了他們兩的兒子!


    選著死也是因為愛。因為有愛才會有烈!


    把視角調至滿堂嬌這裏會發現一點,就是在滿堂嬌於一家團聚時會發現陳父子兩年齡一般大,簡直如同兄弟,因為將近18年前陳光蕊就死了,肉體被封存,如今被還魂而活。也就是說陳光蕊複活時是18年前的肉身,因此滿堂嬌這時比當年的戀人老了至少18歲。而一家團聚後唐僧執意從佛,從佛就得斷其家念,撇下父母。這是什麽樣的一家團聚?所以滿堂嬌最終得知自己18多年對壽星承諾一家團聚的期盼,隻是一個泡影。他們的真正目的是讓自己的兒子入佛,控製他們一家的人生。於是滿堂嬌從容自盡。


    然而這一切的悲劇之因就僅僅是因為唐僧是預定的取經人!


    這個故事裏看出,賊人劉洪十分可惡。但是更讓人刺心的是見死不救的觀音,言有所瞞的壽星,知道母親有自殺傾向而不留守盡孝的唐僧,還有那奔向仕途不安撫愛人的陳光蕊。到底誰最該死?


    唐僧身上有一點是值得的理解,就是唐僧是被佛門掌控了十輩子,如同被徹底的洗了腦。在他腦裏眼裏佛最大。


    種種跡象表明,最想讓唐僧家破親離的人是觀音。


    唐僧出生時,父母遭劫,被迫安身於寺廟之中,沒有選著。


    唐僧參與取經也是沒有選著。因為他是觀音預定的取經人。


    我們來看唐僧被卷進取經的整個過程。


    說到取經這檔事就得說唐太宗的遭遇,原因是取經由唐太宗的水陸大會而來。


    唐太宗為什麽要舉辦水陸大會?這個說來話長。


    最先是涇河龍王於袁天罡叔叔袁守誠打賭下雨之事,作弊而導致罪犯天條當斬。龍王求袁守誠指條活命之路,袁守誠告知龍王,明日午時三刻負責將他斬首的是人曹官魏征。去求唐太宗在明日午時三刻拖住魏征。於是龍王托夢求得的唐王答應了。


    第二天唐太宗為救龍王,就拖住魏征下棋。結果魏征在下棋時睡著了。過了午時三刻,唐太宗以為自己已經完成了答應龍王的事。哪知魏征睡覺時,在夢中把龍王給斬了。結果龍王死後不服,狀告唐太宗失信於他,同時也鬧的唐太宗雞犬不寧。


    最終唐太宗將死,而此時,魏征卻給了太宗一封書信要唐王把此信給陰曹崔判官崔吧,說崔吧可以帶他迴來。那崔判官在人世時是魏征的故友,魏征在陽世裏還照顧著催判官的家人。於是唐王就去地府裏走了一遭,在崔判官帶唐王從地府迴來時,路過枉死城,這裏唐太宗看到了一群冤魂,是他曾經的殺戮所造成,這些冤魂們不能投胎。有無頭的,缺胳膊少腿的,還有李建成,李淵,李元吉。他們都喊著要李世民還命,嚇的太宗向崔判官求救。最終崔判官向太宗要得錢財疏通道路,將他帶迴陽間。並要他做個水陸大會,消除枉死城的冤魂。在唐太宗命唐僧舉辦水陸大會時觀音出現了說唐僧所念的佛法是小三乘,無法超度冤魂。要想超度冤魂,必須得用大三乘佛法。唐王就問觀音哪裏可求的大三乘佛法,觀音說大西天天竺國雷音寺如來那裏求得。於是取經的事就開始了。


    由此可見,真正發出取經指令的是如來,真正謀成取經這事的人是觀音。其他一幹人等全是旗子。


    唐僧在取經成佛整個過程都是被迫而為,從沒有其他選著。


    在唐太宗發布取經時。有位臣子說了一些反對意見。


    唐王傳旨,著太史丞傅奕選舉高僧,修建佛事。傅奕聞旨,即上疏止浮圖,以言無佛。表曰:


    西域之法,無君臣父子,以三途六道,蒙誘愚蠢,追既往之罪,窺將來之福,口誦梵言,以圖偷免。且生死壽夭,本諸自然;刑德威福,係之人主。今聞俗徒矯托,皆雲由佛。自五帝三王,未有佛法,君明臣忠,年祚長久。至漢明帝始立胡神,然惟西域桑門,自傳其教,實乃夷犯中國,不足為信。


    臣子傅奕的話意是:西方佛法,不分君臣父子,則無忠無孝,以旁門左道,蒙騙愚蠢的人,過去的罪惡,未來之福,企圖以念幾句佛經而消過去之罪,獲得未來之福。人的生死,本應自然;刑德威福,係之人主。今天聽聞有人說世間一切美好事物都來源於佛。自三皇五帝之時,沒有佛法,君明臣忠,國泰民安。到漢明帝首次立外族之神,導致西域前來傳教,這種行為實乃是對我華夏民族是一種侵犯,所以佛法不足為信。


    這段話對佛教完全就是一種批判。


    批判的依據很明顯,也很客觀。


    然而我好奇的百度了一下傅奕,原來唐初真有其人,這人很有意思,是反佛鬥士。幾乎一輩子都在反佛。


    上文的傅奕那段話取自舊唐書,其原文是:


    傅奕,相州鄴人也。尤曉天文曆數。高祖為扶風太守,深禮之。及踐祚,召拜太史丞。太史令庾儉以其父質在隋言占候忤煬帝意,竟死獄中,遂懲其事,又恥以數術進,乃薦奕自代,遂遷太史令。奕既與儉同列,數排毀儉,而儉不之恨,時人多儉仁厚而稱奕之率直。奕所奏天文密狀,屢會上旨,置參旗、井鉞等十二軍之號,奕所定也。武德三年,進漏刻新法,遂行於時。


    七年,奕上疏請除去釋教,曰:“佛在西域,言妖路遠,漢譯胡書,恣其假托。故使不忠不孝,削發而揖君親;遊手遊食,易服以逃租賦。演其妖書,述其邪法,偽啟三塗,謬張六道,恐嚇愚夫,詐欺庸品。凡百黎庶,通識者稀,不察根源,信其矯詐。乃追即往之罪,虛規將來之褊。布施一錢,希萬倍之報;持齋一日,冀百日之糧。遂使愚迷,妄求功德,不憚科禁,輕犯憲章。其有造作惡逆,身墜刑網,方乃獄中禮佛,口誦佛經,晝夜忘疲,規免其罪。且生死壽夭,由於自然;刑德威福,關之人主。乃謂貧富貴賤,功業所招,而愚僧矯詐,皆雲由佛。竊人主之權,擅造化之力,其為害政,良可悲矣!……今之僧尼,請令匹配,即成十萬餘戶,產育男女,十年長養,一紀教訓,自然益國,可以足兵。四海免蠶食之殃,百姓知威福所在,則妖惑之風自革,淳樸之化還興。”


    臨終戒其子曰:“老、莊玄一之篇,周、孔《六經》之說,是為名教,汝宜習之。妖胡亂華,舉時皆惑,唯獨竊歎,眾不我從,悲夫!汝等勿學也。古人裸葬,汝宜行之。”奕生平遇患,未嚐請醫服藥,雖究陰陽數術之書,而並不之信。又嚐醉臥,蹶然起曰:“吾其死矣!”因自為墓誌曰:“傅奕,青山白雲人也。因酒醉死,嗚唿哀哉!”其縱達皆此類。


    鬥高僧。


    有一個從西域來的和尚,擅長咒術,他念起咒語能讓人立即死去,再念咒語又能讓人活過來。如此的讓人死去活來,轟動了天下,連太宗也感到莫名其妙,就挑選了幾個強壯的騎士來實驗。結果,還真靈。就把這件事情給傅奕說,傅奕斬釘截鐵地說:“這是邪術。uu看書 .uuashu我聽說邪不壓正,您讓他來給我念咒語,一定不會成功。”


    於是,反佛鬥士宮廷占卜師傅奕和西域高僧咒法大師就在皇帝主持下公開比賽。隻見那位高僧念念有辭,再看占卜師傅奕是定力深厚,紋絲不動。過了不久,隻聽“咕咚”一聲,再看,有人倒地。眾人仔細瞧看,倒地的竟然是那位高僧。他身體僵硬,好象他是被外物擊倒,一直不再複蘇。原來他是害怕自己的把戲被揭穿,故意裝死躺下。


    這個故事給我的感覺是那個和尚的咒術可能是催眠,而傅奕道法高,則定力深,氣場強大,和尚催眠不了他。


    說到這裏我似乎跑題了,跑就跑吧,再扯遠點。


    就說曆史裏唐太宗是否信佛?


    答案是否定的。


    唐太宗到死時還想求得仙丹豈會信佛?


    那麽他當初為什麽會讓陳玄奘去取經?


    這個問題的答案說來也好笑,早有真正的佛門人說出了答案。


    曾有高僧批判唐太宗,借信佛之名取經,實為掠奪他國。


    當初我聽到這個批判恍然大悟,原來唐太宗安排取經,是為了開辟一條道路,如同漢朝的絲綢之路。


    唐朝國力強盛,其他周邊國家必當臣服,開辟新的道路,打通西域,絕對會對唐朝有利。


    言歸正傳,歸根結底,唐僧就是一個用既可憐,又可嫌的角色。


    最無法容忍的是唐僧根本就沒有思索過他一家人為何如此遭遇。


    唐僧所有的智慧都表現在小聰明上,完全沒有看懂局麵的眼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西遊記裏那些真正含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迷失的小道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迷失的小道士並收藏西遊記裏那些真正含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