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楊燁諷他爹納諫
三國:出來混要講家世,你算什麽 作者:莯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冷月高懸,從詔獄歸來的楊陵在張三符與典韋的陪同下才進入楚王宮宮門,就遇見了麵帶愁容的長子楊燁。
楊陵看到身形挺拔越來越像自己的長子,被海瑞懟了一頓的心情似乎也好了一些。
“燁兒,這麽晚還未歇息,有事找父王?”楊陵笑著問道。
楊燁走到楊陵身前,蹙眉問道:“父王,請幫我還掉我身邊的衛士。”
楊陵微微一愣,笑問道:“為何啊?是他們護衛不力嗎?”
楊燁搖了搖頭,略帶氣憤的說道:“他們不忠誠!欺騙兒臣。”
楊陵聞言,頓時來了的興致:“哪個侍衛如此大膽,竟敢欺騙我楚國儲君!”
楊燁大聲道:“兒臣的所有侍衛!上到侍衛長典滿!下到普通護衛!他們都欺騙兒臣!”
一旁的典韋聽到兒子的名字,頓時眼珠一瞪,衝著楊陵抱拳道:“主公!典滿竟敢欺騙少主!我這就將他綁來!”
見典韋坐視要走,楊陵麵帶笑容的說道:“先聽聽燁兒怎麽說?”
“燁兒,他們如何欺騙你啊?”
楊燁眼珠一轉,說道:“今日我與典滿統領角力比試武藝,不到十合便將他擊倒!”
楊燁自小便天生神力,師從趙雲,雖然不到束發的年紀,也是縱馬如飛箭無虛發,一杆長槍舞的也是虎虎生風。
比騎射弓弩也許能勝過典滿,但要是角力比試,應該也不至於十迴合就擊敗典滿。
典滿已近弱冠,氣力已經打熬成型。而且在典韋的悉心教導下,典滿武藝也是楚國年輕一輩的武將中的佼佼者。
楊燁就算天生神力他也隻有十一歲,絕對不可能是典滿的對手。
楊燁繼續說道:“雖然我角力勝過了典滿統領,但今日我見他與其他護衛比試,龍行虎步,迅捷如風!”
“和我比試卻行動遲緩,如同老牛!分明是故意輸給兒臣!”
“更可氣的是,所有的護衛都說兒臣武藝勝過典滿統領!”
“更有侍衛說,兒臣的武藝勝過龍驤侯與溫侯!簡直是荒謬!”
“我要勸不換了他們,尤其是典滿!”
聽到這裏,楊陵頓時明白了事情的緣由。
楊陵哈哈大笑道:“燁兒!典滿和其他侍衛是忠誠於你,喜愛你,才會這樣的。”
楊燁蹙眉到:“欺騙也能算喜歡和忠誠嗎?”
兩名麵容較好的宮女提著宮燈在前,張三符與典韋領著甲士護衛在後,楊陵帶著楊燁、楊承一遍向沁心宮走,一邊笑問道:“燁兒可學過《戰國策·齊策》?”
一旁的次子楊承大聲道:“兒臣知道了!''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楊陵停下腳步,正想誇獎次子楊承幾句,卻看到長子楊燁偷偷的衝著弟弟比了個大拇指。
楊陵略帶嚴肅的望著楊燁問道:“燁兒,你是想說父王受到了蒙蔽嗎?”
楊燁不卑不亢的抬頭說道:“齊國不過青徐之地,方圓不過數千裏,帶甲隻是不過十餘萬,戰車不過千乘。”
“我大楚國九州得其七,疆域萬裏,虎賁百萬,威勢勝齊國遠甚!”
“齊威王尚且受到蒙蔽,父王雖然英明睿智,但也不乏慳吝小人以閉視聽!”
楊陵蹙眉道:“燁兒,有話直說!父子之間,和需這般?”
楊燁從袖中掏出一份折子,恭敬的遞給楊陵,說道:“此乃兒臣伴讀楊修、鍾會二人在兩淮、揚州之地巡查所得!”
“一樁樁!一件件!罪證確鑿!嚴嵩之罪,流毒於東南!汗牛充棟,罄竹難書!”
“兒臣奏請父王!斬之!以平民憤,以張天理!”
楊陵將手中的折子遞給張三符,憤怒的說道:“竟有此事!?張三符!即可徹查!絕不姑息!”
一旁的張三符恭敬的接過楊燁的折子大聲道:“諾!”
嚴嵩的事情他如何不知?甚至就是他縱容的結果,但在兒子麵前,楊陵想做一個英明正直,嫉惡如仇的父親,多過做一個心機深沉的帝王。
折子給張三符後,楊陵笑著衝著楊燁說道:“嚴嵩之事,你三符叔父一定會徹查到底!時辰不早了,快快迴去歇息吧。”
沒想到楊陵話音未落,楊燁卻跪伏在地道:“父王!齊威王尚且能夠從諫如流,父王英明睿智甚齊威王多矣,自然也不會怪罪諍臣!”
“請父王釋放被關押在詔獄裏的海瑞大人!”
一旁的張三符則望向麵帶笑容的楊陵,他也想知道楊陵是估計自己的麵子多一些,還是關心自己在兒子心中的形象多一些。
楊陵此刻心裏又好氣有好笑,心道:“原來這小子的心思在這裏。罷了罷了。”
思慮片刻,楊陵笑著說道:“海瑞確是一員能吏,既然燁兒為他求情,那暫且寬恕他這次吧。”
跪在地上的楊燁頓時大喜,一把將一旁跟著自己跪伏在地的楊承扯了起來,衝著躬身行禮道:“我說就父王虛懷若穀,兒臣謝過父王!”
楊陵笑道:“行了行了,散了吧,父王倦了。”
楊燁與楊承衝著楊陵行禮道:“兒臣告退!”
楊陵擺了擺手,望著兩個兒子遠去的背影對張三符說到:“查查,看看是誰在背後引導孤的兒子。”
張三符道了一聲“諾”便不再言語。
楊陵望向一高一矮的兩個身影慢慢變淡,隱約聽到兄弟二人的對話。
“哥哥,你真想讓父王殺嚴嵩啊?”
“當然!嚴嵩此人罪大惡極!揚州兩淮之地,多少人因此人家破人亡!我恨不得親手殺了此獠!”
“可是揚州兩淮之地,今年的賦稅確實比往年多好幾倍啊!他可是不可多得的能吏!而且打仗要給士兵發軍餉,沒有軍餉士兵怎麽打仗呢?”
“哼!為了銀錢就能草菅人命嗎?需知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秦時的陳勝吳廣為什麽揭竿而萬民景從?張角為何短短數月就將黃巾旗插遍九州?那便是為君者不恤百姓所至!”
“但是咱們楚國早點平定亂世,不用打仗,不就可以對百姓好一些了些了嗎?”
······
楊陵看到身形挺拔越來越像自己的長子,被海瑞懟了一頓的心情似乎也好了一些。
“燁兒,這麽晚還未歇息,有事找父王?”楊陵笑著問道。
楊燁走到楊陵身前,蹙眉問道:“父王,請幫我還掉我身邊的衛士。”
楊陵微微一愣,笑問道:“為何啊?是他們護衛不力嗎?”
楊燁搖了搖頭,略帶氣憤的說道:“他們不忠誠!欺騙兒臣。”
楊陵聞言,頓時來了的興致:“哪個侍衛如此大膽,竟敢欺騙我楚國儲君!”
楊燁大聲道:“兒臣的所有侍衛!上到侍衛長典滿!下到普通護衛!他們都欺騙兒臣!”
一旁的典韋聽到兒子的名字,頓時眼珠一瞪,衝著楊陵抱拳道:“主公!典滿竟敢欺騙少主!我這就將他綁來!”
見典韋坐視要走,楊陵麵帶笑容的說道:“先聽聽燁兒怎麽說?”
“燁兒,他們如何欺騙你啊?”
楊燁眼珠一轉,說道:“今日我與典滿統領角力比試武藝,不到十合便將他擊倒!”
楊燁自小便天生神力,師從趙雲,雖然不到束發的年紀,也是縱馬如飛箭無虛發,一杆長槍舞的也是虎虎生風。
比騎射弓弩也許能勝過典滿,但要是角力比試,應該也不至於十迴合就擊敗典滿。
典滿已近弱冠,氣力已經打熬成型。而且在典韋的悉心教導下,典滿武藝也是楚國年輕一輩的武將中的佼佼者。
楊燁就算天生神力他也隻有十一歲,絕對不可能是典滿的對手。
楊燁繼續說道:“雖然我角力勝過了典滿統領,但今日我見他與其他護衛比試,龍行虎步,迅捷如風!”
“和我比試卻行動遲緩,如同老牛!分明是故意輸給兒臣!”
“更可氣的是,所有的護衛都說兒臣武藝勝過典滿統領!”
“更有侍衛說,兒臣的武藝勝過龍驤侯與溫侯!簡直是荒謬!”
“我要勸不換了他們,尤其是典滿!”
聽到這裏,楊陵頓時明白了事情的緣由。
楊陵哈哈大笑道:“燁兒!典滿和其他侍衛是忠誠於你,喜愛你,才會這樣的。”
楊燁蹙眉到:“欺騙也能算喜歡和忠誠嗎?”
兩名麵容較好的宮女提著宮燈在前,張三符與典韋領著甲士護衛在後,楊陵帶著楊燁、楊承一遍向沁心宮走,一邊笑問道:“燁兒可學過《戰國策·齊策》?”
一旁的次子楊承大聲道:“兒臣知道了!''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楊陵停下腳步,正想誇獎次子楊承幾句,卻看到長子楊燁偷偷的衝著弟弟比了個大拇指。
楊陵略帶嚴肅的望著楊燁問道:“燁兒,你是想說父王受到了蒙蔽嗎?”
楊燁不卑不亢的抬頭說道:“齊國不過青徐之地,方圓不過數千裏,帶甲隻是不過十餘萬,戰車不過千乘。”
“我大楚國九州得其七,疆域萬裏,虎賁百萬,威勢勝齊國遠甚!”
“齊威王尚且受到蒙蔽,父王雖然英明睿智,但也不乏慳吝小人以閉視聽!”
楊陵蹙眉道:“燁兒,有話直說!父子之間,和需這般?”
楊燁從袖中掏出一份折子,恭敬的遞給楊陵,說道:“此乃兒臣伴讀楊修、鍾會二人在兩淮、揚州之地巡查所得!”
“一樁樁!一件件!罪證確鑿!嚴嵩之罪,流毒於東南!汗牛充棟,罄竹難書!”
“兒臣奏請父王!斬之!以平民憤,以張天理!”
楊陵將手中的折子遞給張三符,憤怒的說道:“竟有此事!?張三符!即可徹查!絕不姑息!”
一旁的張三符恭敬的接過楊燁的折子大聲道:“諾!”
嚴嵩的事情他如何不知?甚至就是他縱容的結果,但在兒子麵前,楊陵想做一個英明正直,嫉惡如仇的父親,多過做一個心機深沉的帝王。
折子給張三符後,楊陵笑著衝著楊燁說道:“嚴嵩之事,你三符叔父一定會徹查到底!時辰不早了,快快迴去歇息吧。”
沒想到楊陵話音未落,楊燁卻跪伏在地道:“父王!齊威王尚且能夠從諫如流,父王英明睿智甚齊威王多矣,自然也不會怪罪諍臣!”
“請父王釋放被關押在詔獄裏的海瑞大人!”
一旁的張三符則望向麵帶笑容的楊陵,他也想知道楊陵是估計自己的麵子多一些,還是關心自己在兒子心中的形象多一些。
楊陵此刻心裏又好氣有好笑,心道:“原來這小子的心思在這裏。罷了罷了。”
思慮片刻,楊陵笑著說道:“海瑞確是一員能吏,既然燁兒為他求情,那暫且寬恕他這次吧。”
跪在地上的楊燁頓時大喜,一把將一旁跟著自己跪伏在地的楊承扯了起來,衝著躬身行禮道:“我說就父王虛懷若穀,兒臣謝過父王!”
楊陵笑道:“行了行了,散了吧,父王倦了。”
楊燁與楊承衝著楊陵行禮道:“兒臣告退!”
楊陵擺了擺手,望著兩個兒子遠去的背影對張三符說到:“查查,看看是誰在背後引導孤的兒子。”
張三符道了一聲“諾”便不再言語。
楊陵望向一高一矮的兩個身影慢慢變淡,隱約聽到兄弟二人的對話。
“哥哥,你真想讓父王殺嚴嵩啊?”
“當然!嚴嵩此人罪大惡極!揚州兩淮之地,多少人因此人家破人亡!我恨不得親手殺了此獠!”
“可是揚州兩淮之地,今年的賦稅確實比往年多好幾倍啊!他可是不可多得的能吏!而且打仗要給士兵發軍餉,沒有軍餉士兵怎麽打仗呢?”
“哼!為了銀錢就能草菅人命嗎?需知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秦時的陳勝吳廣為什麽揭竿而萬民景從?張角為何短短數月就將黃巾旗插遍九州?那便是為君者不恤百姓所至!”
“但是咱們楚國早點平定亂世,不用打仗,不就可以對百姓好一些了些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