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醉酒賦詩
三國:出來混要講家世,你算什麽 作者:莯莀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中平十一年(194年)夏初,杜如晦帶著朔方刺史的綬印,在呂布與兩萬並州狼騎的護衛下離開襄陽渡過漢水往北走馬上任而去。
與此同時,接納匈奴的旨意也傳遍了九州。
聖旨一出,朝堂之上雖然沒有什麽聲音,但襄陽城中卻多有人議論,就連朝廷官員也有人對此事表達不滿,弄的新上任的禦史中丞張鬆忙的不可開交。
楊陵以田豐為禦史大夫,平衡張三符手中的權利之後,也將張鬆安塞進了禦史台。
自從楊陵將劉辯送迴洛陽之後,他便加大了對各級官吏的監察力度。
楊陵占據江東與兩淮之後,地盤雖然擴大了將近三分之一,但地方的叛亂仍然時有發生。
一方麵,楊陵將沈城調到了壽春,讓戚繼光領兵一邊剿滅倭寇一邊鎮壓叛亂。
另一方麵,則加大了對中樞與地方官吏的監察。
設立禦史台,一石二鳥,楊陵也就順理成章的定下來了。
如今的大漢,出現了一種怪異的現象。
河北與雍涼諸侯割據,徐州、青州、豫州、兗州雖然是曹操、君忘塵割據,但名義上還是聽從楊陵的指令的。
而楊陵掌控的漢室正統,卻形成了洛陽漢帝與公卿,襄陽楚公與內閣六部兩個朝廷並存的局麵。
名義上,楊陵依然尊漢天子劉辯,每天都有往來洛陽與襄陽之間的快馬傳遞公文,以及每隔一段時間都數百車楚公楊陵供奉給天子的寶物珍玩。
但實際上,傳送的都是一些哪裏出現了祥瑞、哪裏豐收等無關緊要的事情。
至於每月那些無數滿載“珍玩”的馬車,裏麵裝的全是工部新研製的兵器、戰甲,以及拆卸的攻城器械。
氣吞萬裏的楊陵,已經不能忍受皇甫麒占據八百裏秦川與涼州之地了。
重新被楊陵任命為戶部尚書的荀彧承向楊陵進言,皇甫麒占據涼州之後,甄有錢開設的通往西域的商路就此斷絕。
此前,甄有錢僅僅靠西域這一條商道就能支撐楊陵征伐巴蜀,足見開拓西域的好處。
奪人錢財如殺人父母,楊陵如何能放過皇甫麒?更何況他手裏還有一個“炸彈”劉協。
平定兩淮之後,楊陵便授命張三符與洛陽的贏長生借進貢天子之名,運輸軍械給嶽飛,從而躲避雍涼的密探。
而重開朔方刺史部,並非是楊陵好大喜功,而是為了征伐雍涼。
潼關天險,漢中路遠。
若是以精銳暗渡黃河,繞過潼關,以雷霆萬鈞之勢直插關中,再以漢中之兵北上,宛洛之兵攻潼關,則雍涼可定。
這才是楊陵向麾下眾臣們瘋狂暗示,不惜給出一個封疆大吏官職都要重開朔方刺史部的原因。
楚公府內院書房之內,巨大的輿圖鋪設在地麵,山河城池曆曆在目。
楊陵手提寶劍,腳踏在九州輿圖之上,目光決然的望著風陵渡以北沉聲道:“區區一個王爵算什麽?我要的是雍涼之地,我要的是威震天下,宵小之輩不敢側目!”
而與此同時,襄陽城中醉月樓上,不久前張三符與南宮逸坐的位置上,一個人醉酒了。
“我沒醉!不用扶我!公····公大才!當扶一扶北地百姓啊!”蘇軾醉眼朦朧,須發淩亂,一把推開了想要攙扶他的範仲淹。
範仲淹有些不忍道:“子瞻,楚公此舉,也許有更深的謀劃啊。”
蘇軾一愣,轉身瞪著範仲淹道:“什麽謀劃?!兄不聞北地胡虜滾滾鐵蹄之聲乎?兄不聞北地百姓哀嚎之聲乎?”
“哈哈哈······縱橫南北平烽煙,少年侯爵天子前。經略荊襄問疾苦,亦解萬民於倒懸。”
“蛟龍醉問···嗚嗚,蘇子由,你放開我!”
一旁的蘇轍聞言,頓時大汗淋漓一把捂住了蘇軾的嘴:“範兄,家兄醉了!家兄醉了!”
哪知道蘇軾蠻勁起來,一把推開蘇轍,端起酒杯一飲而盡繼續吟誦道:“蛟龍醉問北地事········”
蘇軾的詩,前兩句倒沒什麽問題,講的是一個小將軍南征北戰屢建奇功,被天子賜侯爵。
後來治理荊襄之地,解救百姓於危難之際,但後兩句畫風,就變了。
饒是範仲淹老成持重,但此時也被蘇軾詩中的後四句驚出一身冷汗。
他連忙上前,扶住蘇軾就往樓下走。
被蘇軾推翻在地的蘇轍也連忙爬了起來,跟著下了樓。
次日,承乾殿。
楊陵跪坐於玉案之後,聽完了兵部關於諸葛亮打算秋收之後征討南中的奏報。
楊陵微微頷首道:“逆賊江思明龜縮南中,蠱惑蠻人作亂,今歲務必平定南中!”
逃到雲南的江思明也是楊陵心頭的一塊心病。
雖然江思明實力弱小,但他躲在雲南要是趁著蜀中之兵北伐關中時跑出來搗亂也是非常頭疼的。
滅亡江思明,與重開朔方郡,在楊陵心中擁有同樣重要的位置,這也是楊陵讓諸葛亮入蜀的原因。
殿中眾將齊聲道:“楚公英明!”
楊陵頓了頓道:“今日廷議,若無要事,就散了吧。”
“下官,有事啟奏!”
楊陵抬眼望去,隻見那人身材短小,麵容醜陋,正是是禦史中丞張鬆。
本來楊陵打算廷議之後,迴去考教一下長子楊燁、次子楊承的學業,見張鬆有,抬起的屁股又坐了下來。
“說!”楊陵淡淡的說道。
張鬆手持玉圭,大聲道:“下官禦史中丞張鬆,彈劾翰林院編修,蘇軾!妄議朝政,誹謗楚公!”
說完,張鬆從袖口裏取出一個小折子,雙手舉過頭頂。
玉階下的執金吾典滿上前接過折子,然後遞給了楊陵。
此時,禦史大夫田豐眉頭皺起。張鬆彈劾,並沒有提前告知田豐,很明顯這是想露臉爭攻。
而楊陵則心中嘀咕道:“蘇軾什麽時候跑到翰林院去做編修了?”
其實楊陵隻是提出了科舉的框架,執行細則上,是吏部與禮部共同商討後內閣討論完成。
按照楊陵最初的設想與限製條件,科舉高中的人才一是下方地方曆練,像諸葛亮、張居正、徐庶、海瑞,這些人都在基層做過縣令。
還有一類那就是入翰林院。
房玄齡讀了蘇軾的文章,覺得士子文采斐然,就就大筆一揮,去翰林院休書去了。
房玄齡也納悶,張鬆怎麽突然要彈劾一個新科進士,按理說他倆都是益州人。
就在此時,一聲怒吼與重物落地的聲音響起,打斷了房玄齡的思緒。
“好個蘇軾!”張鬆的折子被楊陵狠狠的砸在殿中,群臣皆驚。
與此同時,接納匈奴的旨意也傳遍了九州。
聖旨一出,朝堂之上雖然沒有什麽聲音,但襄陽城中卻多有人議論,就連朝廷官員也有人對此事表達不滿,弄的新上任的禦史中丞張鬆忙的不可開交。
楊陵以田豐為禦史大夫,平衡張三符手中的權利之後,也將張鬆安塞進了禦史台。
自從楊陵將劉辯送迴洛陽之後,他便加大了對各級官吏的監察力度。
楊陵占據江東與兩淮之後,地盤雖然擴大了將近三分之一,但地方的叛亂仍然時有發生。
一方麵,楊陵將沈城調到了壽春,讓戚繼光領兵一邊剿滅倭寇一邊鎮壓叛亂。
另一方麵,則加大了對中樞與地方官吏的監察。
設立禦史台,一石二鳥,楊陵也就順理成章的定下來了。
如今的大漢,出現了一種怪異的現象。
河北與雍涼諸侯割據,徐州、青州、豫州、兗州雖然是曹操、君忘塵割據,但名義上還是聽從楊陵的指令的。
而楊陵掌控的漢室正統,卻形成了洛陽漢帝與公卿,襄陽楚公與內閣六部兩個朝廷並存的局麵。
名義上,楊陵依然尊漢天子劉辯,每天都有往來洛陽與襄陽之間的快馬傳遞公文,以及每隔一段時間都數百車楚公楊陵供奉給天子的寶物珍玩。
但實際上,傳送的都是一些哪裏出現了祥瑞、哪裏豐收等無關緊要的事情。
至於每月那些無數滿載“珍玩”的馬車,裏麵裝的全是工部新研製的兵器、戰甲,以及拆卸的攻城器械。
氣吞萬裏的楊陵,已經不能忍受皇甫麒占據八百裏秦川與涼州之地了。
重新被楊陵任命為戶部尚書的荀彧承向楊陵進言,皇甫麒占據涼州之後,甄有錢開設的通往西域的商路就此斷絕。
此前,甄有錢僅僅靠西域這一條商道就能支撐楊陵征伐巴蜀,足見開拓西域的好處。
奪人錢財如殺人父母,楊陵如何能放過皇甫麒?更何況他手裏還有一個“炸彈”劉協。
平定兩淮之後,楊陵便授命張三符與洛陽的贏長生借進貢天子之名,運輸軍械給嶽飛,從而躲避雍涼的密探。
而重開朔方刺史部,並非是楊陵好大喜功,而是為了征伐雍涼。
潼關天險,漢中路遠。
若是以精銳暗渡黃河,繞過潼關,以雷霆萬鈞之勢直插關中,再以漢中之兵北上,宛洛之兵攻潼關,則雍涼可定。
這才是楊陵向麾下眾臣們瘋狂暗示,不惜給出一個封疆大吏官職都要重開朔方刺史部的原因。
楚公府內院書房之內,巨大的輿圖鋪設在地麵,山河城池曆曆在目。
楊陵手提寶劍,腳踏在九州輿圖之上,目光決然的望著風陵渡以北沉聲道:“區區一個王爵算什麽?我要的是雍涼之地,我要的是威震天下,宵小之輩不敢側目!”
而與此同時,襄陽城中醉月樓上,不久前張三符與南宮逸坐的位置上,一個人醉酒了。
“我沒醉!不用扶我!公····公大才!當扶一扶北地百姓啊!”蘇軾醉眼朦朧,須發淩亂,一把推開了想要攙扶他的範仲淹。
範仲淹有些不忍道:“子瞻,楚公此舉,也許有更深的謀劃啊。”
蘇軾一愣,轉身瞪著範仲淹道:“什麽謀劃?!兄不聞北地胡虜滾滾鐵蹄之聲乎?兄不聞北地百姓哀嚎之聲乎?”
“哈哈哈······縱橫南北平烽煙,少年侯爵天子前。經略荊襄問疾苦,亦解萬民於倒懸。”
“蛟龍醉問···嗚嗚,蘇子由,你放開我!”
一旁的蘇轍聞言,頓時大汗淋漓一把捂住了蘇軾的嘴:“範兄,家兄醉了!家兄醉了!”
哪知道蘇軾蠻勁起來,一把推開蘇轍,端起酒杯一飲而盡繼續吟誦道:“蛟龍醉問北地事········”
蘇軾的詩,前兩句倒沒什麽問題,講的是一個小將軍南征北戰屢建奇功,被天子賜侯爵。
後來治理荊襄之地,解救百姓於危難之際,但後兩句畫風,就變了。
饒是範仲淹老成持重,但此時也被蘇軾詩中的後四句驚出一身冷汗。
他連忙上前,扶住蘇軾就往樓下走。
被蘇軾推翻在地的蘇轍也連忙爬了起來,跟著下了樓。
次日,承乾殿。
楊陵跪坐於玉案之後,聽完了兵部關於諸葛亮打算秋收之後征討南中的奏報。
楊陵微微頷首道:“逆賊江思明龜縮南中,蠱惑蠻人作亂,今歲務必平定南中!”
逃到雲南的江思明也是楊陵心頭的一塊心病。
雖然江思明實力弱小,但他躲在雲南要是趁著蜀中之兵北伐關中時跑出來搗亂也是非常頭疼的。
滅亡江思明,與重開朔方郡,在楊陵心中擁有同樣重要的位置,這也是楊陵讓諸葛亮入蜀的原因。
殿中眾將齊聲道:“楚公英明!”
楊陵頓了頓道:“今日廷議,若無要事,就散了吧。”
“下官,有事啟奏!”
楊陵抬眼望去,隻見那人身材短小,麵容醜陋,正是是禦史中丞張鬆。
本來楊陵打算廷議之後,迴去考教一下長子楊燁、次子楊承的學業,見張鬆有,抬起的屁股又坐了下來。
“說!”楊陵淡淡的說道。
張鬆手持玉圭,大聲道:“下官禦史中丞張鬆,彈劾翰林院編修,蘇軾!妄議朝政,誹謗楚公!”
說完,張鬆從袖口裏取出一個小折子,雙手舉過頭頂。
玉階下的執金吾典滿上前接過折子,然後遞給了楊陵。
此時,禦史大夫田豐眉頭皺起。張鬆彈劾,並沒有提前告知田豐,很明顯這是想露臉爭攻。
而楊陵則心中嘀咕道:“蘇軾什麽時候跑到翰林院去做編修了?”
其實楊陵隻是提出了科舉的框架,執行細則上,是吏部與禮部共同商討後內閣討論完成。
按照楊陵最初的設想與限製條件,科舉高中的人才一是下方地方曆練,像諸葛亮、張居正、徐庶、海瑞,這些人都在基層做過縣令。
還有一類那就是入翰林院。
房玄齡讀了蘇軾的文章,覺得士子文采斐然,就就大筆一揮,去翰林院休書去了。
房玄齡也納悶,張鬆怎麽突然要彈劾一個新科進士,按理說他倆都是益州人。
就在此時,一聲怒吼與重物落地的聲音響起,打斷了房玄齡的思緒。
“好個蘇軾!”張鬆的折子被楊陵狠狠的砸在殿中,群臣皆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