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協看著下麵大臣,而下麵的大臣不僅沒有任何一人幫他。
反而是所有人都在對著他嘲笑。
當然沒有笑出聲,隻是微微低頭的抿嘴,竊竊私語。
但這也足已讓劉協崩潰。
他的手在不停顫抖著。
眼睛之中,眼淚滾動著,但他卻無法反駁潘鳳。
在潘鳳的眼,似乎還不如那匹馬,不如那個畜生……
眼淚無聲的順著眼角,滴落在了手裏聖旨上。
潘鳳看著劉協,道:“皇上,念完了嗎?”
“沒有念完的話,請繼續……”
“所有人都在等待著呢!”
劉協的聲音有些許顫抖,他將眼淚給咽下進肚子裏,他知道他失敗了,失敗得非常的徹底,顫抖的手,顫抖的聲音,繼續念道:“今以冀州河東、河內、扶風郡、京兆、馮翊郡、潁川、南陽、汝南、中山、廣陵共十郡,封君為風公。”
“賜君玄土,包以白茅;好生占卜,封邦建國。”
“周時畢公、毛公入朝為卿佐,周、召師保出朝為二伯,外內之任,君都適宜,命君擔任丞相兼冀州牧如故。”
潘鳳此時又舉手,說道:“皇上。”
“臣聽說有一個東西叫九錫。”
“臣也一直隻是聽聞過……”
“這個東西……”
潘鳳已經不是說是暗示,而他就是在明示。
劉協凝視著潘鳳。
不過,當潘鳳看過來的時候,他的眼神立刻就躲開了。
他根本就不敢與潘鳳對視。
他害怕,恐懼,怯弱,卑微,哀憐……
隻在那麽一個瞬間,一個對視,足已讓他無數的情緒,在瘋狂的翻騰了起來。
此時的皇帝,看起來是那麽可憐。
荀攸在台上的劉協。
作為一個皇帝,被人這般欺辱,卻無法發出任何一個字,在下麵站著都是漢臣。
可眾多的漢臣,卻無人為他辯護一個字。
盡管荀攸對於這個皇帝沒什麽好感,對於這個大漢也沒有多少歸屬。
可那上麵的是一個皇帝啊!
他覺得無論再如何,應該給予其最起碼的一份尊重。
劉協在遲疑之後,說道:“又加君九賜,敬聽朕命……”
“恩。”潘鳳微微點頭說道:“多謝皇上!”
劉協道:“丞相,還沒念完呢!”
“哦。”潘鳳微微笑了笑,說道:“不好意思。”
“皇上你繼續。”
這篇詔書出自尚書之手,潘勖之手。
因為這個潘勖也姓潘,而且確實是文采斐然,和河內的王象,並稱為中原雙文龍。
潘鳳沒有用什麽姓潘的親朋好友,他是平民出身,或許在他老家還有那麽一些活著的親戚。
但是,那些窮親戚裏麵,幾乎是選不出幾個認字兒的,更是選不出什麽能做武將能當統帥的。
雖然,有很多人來找過潘鳳,想要從潘鳳這裏撈點兒官兒來做做。
當然,潘鳳都給迴絕,因為這次大量官員因造反被殺,空缺出了很多的官員空位。
潘鳳就將這個姓潘的文龍給提拔為了尚書。
並且,親自寫了潘鳳封王的詔書,也算是迴報了潘鳳提拔之恩。
同時,他斐然的文采,是在詔書的後半段,要是後半段不念出來的話,他也覺得甚是遺憾。
不過,當劉協要將亮後麵一段讀出來的時候,他還忍不住的笑了起來。
當然,這是一份不光彩的詔書,但是這也是他將自己文采給展現出來的最好機會。
劉協在深深吸了一口氣之後,說道:“君且敬聽朕命:以君經緯禮律,為民楷模,使百姓安居樂業,沒有遷徙之心,因此賜君大輅、戎輅各一,玄牡二駟。”
“君勸農務本,農民努力勞作,令粟帛堆積,大業憑此而興,因此賜君袞冕之服,副以赤舄。”
“君敦尚謙讓,兆民效之,少長有禮,上下皆和,因此賜君軒縣之樂,六佾之舞。”
“君翼宣風化,弘於四方,遠人革麵而歸,華夏得以充實,因此賜君朱戶。”
“君盡明哲,思朕所難,官才任賢,群善必舉,因此賜君納陛。”
“君主持國政,公正不移,纖毫之惡,無不抑退,因此賜君虎賁之士三百人。”
潘鳳道:“天下軍隊皆在吾手。”
“這三百虎賁有什麽用。”
“這個我就不要了。”
“……”
沮授都忍不住了,在潘鳳身後,小聲說道:“丞相,這隻是一種禮節,並不是真的賜於三百虎賁。”
“哦。”潘鳳點頭,“原來這三百虎賁也給我啊?”
“那之前賜的那些東西給嗎?”
不過,他轉頭看著劉協,說道:“沒事兒,皇上你繼續。”
劉協繼續說道:“君察敬天法,有罪犯紀,無不誅除,因此賜君鈇鉞各一。”
“君龍驤虎視,眼眺八方,掩討逆節,折衝四海,因此賜君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
“君以溫恭為基,孝友為德,明允篤誠,感於朕思,因此賜君秬鬯一卣,副以珪瓚。”
“風國可置丞相以下百官,皆如漢初諸侯王之製。”
“君需好待,敬服朕命!體恤人眾,時時為國立功,用德顯功,以揚高祖之大業!”
“行複周禮,畢。”
潘鳳笑了起來,抬手就準備接下詔書。
但荀攸此時在後提醒道:“丞相,三辭三讓啊!”
潘鳳的眉角微微動了動,說道:“什麽三辭三讓,何必那麽麻煩!”
荀攸說道:“丞相,這也是一種禮節啊。”
“不然的話,以後恐是會被人說閑話的。”
潘鳳在撓了撓頭,“行吧,行吧!”
“但是,真是要辭讓三次嗎?”
“那得浪費多少的時間啊。”
“不如……”
“一次吧!”
“我覺得一次就夠了。”
荀攸說:“既然都辭讓一次了,何不將禮完善呢?”
潘鳳則是小聲的,問道:“如果……”
“我說如果啊!”
“如果,辭了兩次之後,皇帝要是忽然不封了,他收迴了詔書的話,吾該如何啊?”
荀攸道:“丞相不必擔憂,這是乃是一個禮節。”
“皇上不可不知禮節,若皇上不知禮節,那麽他便會被天下人所恥之也。”
潘鳳:“若是皇上也不要臉呢?”
荀攸:“……”
反而是所有人都在對著他嘲笑。
當然沒有笑出聲,隻是微微低頭的抿嘴,竊竊私語。
但這也足已讓劉協崩潰。
他的手在不停顫抖著。
眼睛之中,眼淚滾動著,但他卻無法反駁潘鳳。
在潘鳳的眼,似乎還不如那匹馬,不如那個畜生……
眼淚無聲的順著眼角,滴落在了手裏聖旨上。
潘鳳看著劉協,道:“皇上,念完了嗎?”
“沒有念完的話,請繼續……”
“所有人都在等待著呢!”
劉協的聲音有些許顫抖,他將眼淚給咽下進肚子裏,他知道他失敗了,失敗得非常的徹底,顫抖的手,顫抖的聲音,繼續念道:“今以冀州河東、河內、扶風郡、京兆、馮翊郡、潁川、南陽、汝南、中山、廣陵共十郡,封君為風公。”
“賜君玄土,包以白茅;好生占卜,封邦建國。”
“周時畢公、毛公入朝為卿佐,周、召師保出朝為二伯,外內之任,君都適宜,命君擔任丞相兼冀州牧如故。”
潘鳳此時又舉手,說道:“皇上。”
“臣聽說有一個東西叫九錫。”
“臣也一直隻是聽聞過……”
“這個東西……”
潘鳳已經不是說是暗示,而他就是在明示。
劉協凝視著潘鳳。
不過,當潘鳳看過來的時候,他的眼神立刻就躲開了。
他根本就不敢與潘鳳對視。
他害怕,恐懼,怯弱,卑微,哀憐……
隻在那麽一個瞬間,一個對視,足已讓他無數的情緒,在瘋狂的翻騰了起來。
此時的皇帝,看起來是那麽可憐。
荀攸在台上的劉協。
作為一個皇帝,被人這般欺辱,卻無法發出任何一個字,在下麵站著都是漢臣。
可眾多的漢臣,卻無人為他辯護一個字。
盡管荀攸對於這個皇帝沒什麽好感,對於這個大漢也沒有多少歸屬。
可那上麵的是一個皇帝啊!
他覺得無論再如何,應該給予其最起碼的一份尊重。
劉協在遲疑之後,說道:“又加君九賜,敬聽朕命……”
“恩。”潘鳳微微點頭說道:“多謝皇上!”
劉協道:“丞相,還沒念完呢!”
“哦。”潘鳳微微笑了笑,說道:“不好意思。”
“皇上你繼續。”
這篇詔書出自尚書之手,潘勖之手。
因為這個潘勖也姓潘,而且確實是文采斐然,和河內的王象,並稱為中原雙文龍。
潘鳳沒有用什麽姓潘的親朋好友,他是平民出身,或許在他老家還有那麽一些活著的親戚。
但是,那些窮親戚裏麵,幾乎是選不出幾個認字兒的,更是選不出什麽能做武將能當統帥的。
雖然,有很多人來找過潘鳳,想要從潘鳳這裏撈點兒官兒來做做。
當然,潘鳳都給迴絕,因為這次大量官員因造反被殺,空缺出了很多的官員空位。
潘鳳就將這個姓潘的文龍給提拔為了尚書。
並且,親自寫了潘鳳封王的詔書,也算是迴報了潘鳳提拔之恩。
同時,他斐然的文采,是在詔書的後半段,要是後半段不念出來的話,他也覺得甚是遺憾。
不過,當劉協要將亮後麵一段讀出來的時候,他還忍不住的笑了起來。
當然,這是一份不光彩的詔書,但是這也是他將自己文采給展現出來的最好機會。
劉協在深深吸了一口氣之後,說道:“君且敬聽朕命:以君經緯禮律,為民楷模,使百姓安居樂業,沒有遷徙之心,因此賜君大輅、戎輅各一,玄牡二駟。”
“君勸農務本,農民努力勞作,令粟帛堆積,大業憑此而興,因此賜君袞冕之服,副以赤舄。”
“君敦尚謙讓,兆民效之,少長有禮,上下皆和,因此賜君軒縣之樂,六佾之舞。”
“君翼宣風化,弘於四方,遠人革麵而歸,華夏得以充實,因此賜君朱戶。”
“君盡明哲,思朕所難,官才任賢,群善必舉,因此賜君納陛。”
“君主持國政,公正不移,纖毫之惡,無不抑退,因此賜君虎賁之士三百人。”
潘鳳道:“天下軍隊皆在吾手。”
“這三百虎賁有什麽用。”
“這個我就不要了。”
“……”
沮授都忍不住了,在潘鳳身後,小聲說道:“丞相,這隻是一種禮節,並不是真的賜於三百虎賁。”
“哦。”潘鳳點頭,“原來這三百虎賁也給我啊?”
“那之前賜的那些東西給嗎?”
不過,他轉頭看著劉協,說道:“沒事兒,皇上你繼續。”
劉協繼續說道:“君察敬天法,有罪犯紀,無不誅除,因此賜君鈇鉞各一。”
“君龍驤虎視,眼眺八方,掩討逆節,折衝四海,因此賜君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
“君以溫恭為基,孝友為德,明允篤誠,感於朕思,因此賜君秬鬯一卣,副以珪瓚。”
“風國可置丞相以下百官,皆如漢初諸侯王之製。”
“君需好待,敬服朕命!體恤人眾,時時為國立功,用德顯功,以揚高祖之大業!”
“行複周禮,畢。”
潘鳳笑了起來,抬手就準備接下詔書。
但荀攸此時在後提醒道:“丞相,三辭三讓啊!”
潘鳳的眉角微微動了動,說道:“什麽三辭三讓,何必那麽麻煩!”
荀攸說道:“丞相,這也是一種禮節啊。”
“不然的話,以後恐是會被人說閑話的。”
潘鳳在撓了撓頭,“行吧,行吧!”
“但是,真是要辭讓三次嗎?”
“那得浪費多少的時間啊。”
“不如……”
“一次吧!”
“我覺得一次就夠了。”
荀攸說:“既然都辭讓一次了,何不將禮完善呢?”
潘鳳則是小聲的,問道:“如果……”
“我說如果啊!”
“如果,辭了兩次之後,皇帝要是忽然不封了,他收迴了詔書的話,吾該如何啊?”
荀攸道:“丞相不必擔憂,這是乃是一個禮節。”
“皇上不可不知禮節,若皇上不知禮節,那麽他便會被天下人所恥之也。”
潘鳳:“若是皇上也不要臉呢?”
荀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