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陛下如此急切的想要收編自己,是想避免將來的奪嫡愈演愈烈,還是單純的愛才,不願放任有才之人遊離在外?
李斯文一時間不能確定,但不管是什麽原因,他心裏都清楚一件事——這個官職對自己來說就是一燙手山芋,絕對接不得!
就他這越來越散漫的性子,遊離在外當個閑雲野鶴,偶爾發明個什麽東西立個功。
以自己的地位,別人也隻會覺得此子大才,但無心權勢。
但要是邁進官場...別說是在皇帝眼皮底下,整個人到底什麽樣,都要被人看得一幹二淨。
萬一自己哪點和之前的李思文大相徑庭,被熟悉的人看出不對...以古人對妖邪的忌憚,自己絕對沒有活路能走。
也正是考慮到這一點,除非是萬不得已,不然,李斯文都會選擇宅在家裏,盡可能少的和外人接觸。
就是希望用時間,來模糊掉他人對李思文的印象,逐漸消除暴露的可能。
至於和侯傑等人維持關係,也是無奈之舉。
無緣無故的,就突然和這些曾經發小劃清界限,隻會讓人更加起疑。
所以最開始的時候,他和侯傑等人相處,都是少說多看,並不時的旁敲側擊,確定前身的性格,斟酌自己要如何說、如何做。
隨著時間推移,等完全確定這幾人沒有懷疑自己後,這才開始緩慢調整自己的變化,與李思文分割,並將這種變化推到‘一夢百年’的借口上。
截止今日,大有成效。
但要想徹底消除這個隱患,李斯文琢磨著,至少還要再隱居個一年半載。等眾人對李思文的印象完全被自己替代,才最為妥當。
念及至此,李斯文故意擺出一臉的苦笑,拱手讚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陛下身為大唐國君,坐擁天下英才,就不要執著於某一個小孩了...”
誰知此話一出,李二陛下就像是被戳中了痛點,神色有些苦澀,自嘲一笑: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哼,朕這個位置也就是看著光鮮亮麗,但實則...暗中不知有多少人暗藏反心,一個勁兒的給朕下絆子...”
李斯文啞然,自打之前,從周至韋家翻出了隱太子李建成的私印後,他就明白——李二陛下這個皇帝當得屬實不算順心。
尤其是貞觀年來天災人禍不斷,百姓過不上好日子,很多人野心尚未平息...
如今的形勢,前朝餘黨簇擁在李恪身邊,五姓七望和三大門閥把持朝政,希望換一個懦弱聽話的太子。
暗地裏還有建成舊部,試圖改天換日...大唐看似安穩平順,實則岌岌可危,但凡李二陛下犯下一點錯誤,朝廷馬上動蕩。
這也就是為什麽,一眾死忠將門分明清楚東征高麗句的風險,還在一個個的暗中籌備,等待皇帝一聲令下開疆擴土。
也是為何,在得知自己變著方的給皇室送錢後,有幾位國公的態度就變得和藹可親...
這些秦王舊部,都是從當年的天下動亂裏走出來的,又何嚐不眷戀此時的和平安穩。
但他們心裏都清楚——要想將陰影中的一切不臣壓服,讓那些賊心不死的亂黨偃旗息鼓,讓大唐穩步邁向盛世...
李二陛下還差一件功蓋前朝的豐功偉績。
當然,這群殺星並不是怕了這些陰謀詭計。
隻是在李二陛下的影響下,不願意再開殺戒,將好不容易緩過口氣的大唐,再次砍迴當初的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煙塵。
如果光是砍人就能消除隱患,李二陛下絕對會毫不猶豫的拎起屠刀,殺個人頭滾滾,殺個朝廷清朗...但坐天下哪有這麽容易。
政事的核心是妥協...
在李斯文低頭沉思的時候,李二陛下就像是觸及到了傷心事,神色沮喪,聲音不算大的小聲喃喃:
“朕這一路走來兢兢業業,難不成還比不上那個奢靡無度的舅舅?”
“還是說,朕平定十八路反王,奠定大唐根基的功績,還比不過那個一事無成的毗沙門?”
李二陛下搖了搖頭,靠在龍椅上微微歎氣一聲:“這些都不過是世家的借口,那些滿嘴仁義道德,實則一肚子男盜女娼...實乃國賊也!”
李斯文不敢發出一點聲響,盡力降低存在感,以防李二陛下找茬。
但事與願違。
傾訴了諸多心事的李二陛下,滿心壓力得到緩解,眼神欣賞的看向了李斯文:“但藍田公你和其他世家子不一樣。”
“自從朕與醒來的你第一次再見,朕便能看出,你和那些溜須拍馬,妄圖討朕歡心的小人,截然不同。”
“你敢與朕這個九五至尊慪氣,說明你對權勢並無半點追求。”
“爽快的獻上馬蹄鐵,還有那一樁樁的功勞...都說明你對大唐並無半點謀逆之心,這些朕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而昨日朕在濱河灣看到你的所作所為,就更讓朕確定了你的畢生所求...懸壺濟世,造福一方...”
“嗬嗬,若論起心中理想的赤誠,朕自認遠不如你。”
“說實話,每當將你和曾經的虎彪放在一起比較,朕就忍不住的驚歎,仙人的手段果真不凡,竟然能將當初那個魯莽的禍害,調教成如今的這副模樣。”
李斯文臉上受寵若驚,實則心中毫無波瀾。
這些話術,和後世那些大老板的承諾一樣,毫無半點真誠。
隻是輕飄飄的幾句‘肺腑之言’,你就想我擺出一副‘君以國士待我 我必國士報之’的態度?
看著李斯文一副‘你說得對,但我左耳進右耳出,巋然不動’的模樣,李二陛下不由失笑一聲。
這小子有才有德,但偏偏就不往正道上走,天天就想著學仙人師父那樣閑雲野鶴,不染凡塵。
“朕和你說這麽多,也沒別的意思,隻是想告訴你一點——萬事都要盡力而為。”
“盡多少力,卻取決於你的力量,手中把握的力量有多大,你前進的路上才可以走得多遠。”
“手裏有刀,你才能披荊斬棘,大步向前。”
“而不巧的是,朕便掌握著天底下最大的力量!”
李二陛下挺直腰杆,聲音鏗鏘有力:
“所謂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隻要朕麾下的十六衛雄師依舊效忠於朕,那朕的大寶之位,便無人可以撼動!”
“至於那些不敢站在陽光下的宵小之輩,你猜他們為什麽要躲在陰影裏,是因為喜歡麽?”
李斯文一時間不能確定,但不管是什麽原因,他心裏都清楚一件事——這個官職對自己來說就是一燙手山芋,絕對接不得!
就他這越來越散漫的性子,遊離在外當個閑雲野鶴,偶爾發明個什麽東西立個功。
以自己的地位,別人也隻會覺得此子大才,但無心權勢。
但要是邁進官場...別說是在皇帝眼皮底下,整個人到底什麽樣,都要被人看得一幹二淨。
萬一自己哪點和之前的李思文大相徑庭,被熟悉的人看出不對...以古人對妖邪的忌憚,自己絕對沒有活路能走。
也正是考慮到這一點,除非是萬不得已,不然,李斯文都會選擇宅在家裏,盡可能少的和外人接觸。
就是希望用時間,來模糊掉他人對李思文的印象,逐漸消除暴露的可能。
至於和侯傑等人維持關係,也是無奈之舉。
無緣無故的,就突然和這些曾經發小劃清界限,隻會讓人更加起疑。
所以最開始的時候,他和侯傑等人相處,都是少說多看,並不時的旁敲側擊,確定前身的性格,斟酌自己要如何說、如何做。
隨著時間推移,等完全確定這幾人沒有懷疑自己後,這才開始緩慢調整自己的變化,與李思文分割,並將這種變化推到‘一夢百年’的借口上。
截止今日,大有成效。
但要想徹底消除這個隱患,李斯文琢磨著,至少還要再隱居個一年半載。等眾人對李思文的印象完全被自己替代,才最為妥當。
念及至此,李斯文故意擺出一臉的苦笑,拱手讚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陛下身為大唐國君,坐擁天下英才,就不要執著於某一個小孩了...”
誰知此話一出,李二陛下就像是被戳中了痛點,神色有些苦澀,自嘲一笑: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哼,朕這個位置也就是看著光鮮亮麗,但實則...暗中不知有多少人暗藏反心,一個勁兒的給朕下絆子...”
李斯文啞然,自打之前,從周至韋家翻出了隱太子李建成的私印後,他就明白——李二陛下這個皇帝當得屬實不算順心。
尤其是貞觀年來天災人禍不斷,百姓過不上好日子,很多人野心尚未平息...
如今的形勢,前朝餘黨簇擁在李恪身邊,五姓七望和三大門閥把持朝政,希望換一個懦弱聽話的太子。
暗地裏還有建成舊部,試圖改天換日...大唐看似安穩平順,實則岌岌可危,但凡李二陛下犯下一點錯誤,朝廷馬上動蕩。
這也就是為什麽,一眾死忠將門分明清楚東征高麗句的風險,還在一個個的暗中籌備,等待皇帝一聲令下開疆擴土。
也是為何,在得知自己變著方的給皇室送錢後,有幾位國公的態度就變得和藹可親...
這些秦王舊部,都是從當年的天下動亂裏走出來的,又何嚐不眷戀此時的和平安穩。
但他們心裏都清楚——要想將陰影中的一切不臣壓服,讓那些賊心不死的亂黨偃旗息鼓,讓大唐穩步邁向盛世...
李二陛下還差一件功蓋前朝的豐功偉績。
當然,這群殺星並不是怕了這些陰謀詭計。
隻是在李二陛下的影響下,不願意再開殺戒,將好不容易緩過口氣的大唐,再次砍迴當初的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煙塵。
如果光是砍人就能消除隱患,李二陛下絕對會毫不猶豫的拎起屠刀,殺個人頭滾滾,殺個朝廷清朗...但坐天下哪有這麽容易。
政事的核心是妥協...
在李斯文低頭沉思的時候,李二陛下就像是觸及到了傷心事,神色沮喪,聲音不算大的小聲喃喃:
“朕這一路走來兢兢業業,難不成還比不上那個奢靡無度的舅舅?”
“還是說,朕平定十八路反王,奠定大唐根基的功績,還比不過那個一事無成的毗沙門?”
李二陛下搖了搖頭,靠在龍椅上微微歎氣一聲:“這些都不過是世家的借口,那些滿嘴仁義道德,實則一肚子男盜女娼...實乃國賊也!”
李斯文不敢發出一點聲響,盡力降低存在感,以防李二陛下找茬。
但事與願違。
傾訴了諸多心事的李二陛下,滿心壓力得到緩解,眼神欣賞的看向了李斯文:“但藍田公你和其他世家子不一樣。”
“自從朕與醒來的你第一次再見,朕便能看出,你和那些溜須拍馬,妄圖討朕歡心的小人,截然不同。”
“你敢與朕這個九五至尊慪氣,說明你對權勢並無半點追求。”
“爽快的獻上馬蹄鐵,還有那一樁樁的功勞...都說明你對大唐並無半點謀逆之心,這些朕都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而昨日朕在濱河灣看到你的所作所為,就更讓朕確定了你的畢生所求...懸壺濟世,造福一方...”
“嗬嗬,若論起心中理想的赤誠,朕自認遠不如你。”
“說實話,每當將你和曾經的虎彪放在一起比較,朕就忍不住的驚歎,仙人的手段果真不凡,竟然能將當初那個魯莽的禍害,調教成如今的這副模樣。”
李斯文臉上受寵若驚,實則心中毫無波瀾。
這些話術,和後世那些大老板的承諾一樣,毫無半點真誠。
隻是輕飄飄的幾句‘肺腑之言’,你就想我擺出一副‘君以國士待我 我必國士報之’的態度?
看著李斯文一副‘你說得對,但我左耳進右耳出,巋然不動’的模樣,李二陛下不由失笑一聲。
這小子有才有德,但偏偏就不往正道上走,天天就想著學仙人師父那樣閑雲野鶴,不染凡塵。
“朕和你說這麽多,也沒別的意思,隻是想告訴你一點——萬事都要盡力而為。”
“盡多少力,卻取決於你的力量,手中把握的力量有多大,你前進的路上才可以走得多遠。”
“手裏有刀,你才能披荊斬棘,大步向前。”
“而不巧的是,朕便掌握著天底下最大的力量!”
李二陛下挺直腰杆,聲音鏗鏘有力:
“所謂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隻要朕麾下的十六衛雄師依舊效忠於朕,那朕的大寶之位,便無人可以撼動!”
“至於那些不敢站在陽光下的宵小之輩,你猜他們為什麽要躲在陰影裏,是因為喜歡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