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誰想他了
穿成早死的炮灰原配我怒嫁反派 作者:烽火盡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人多力量大,五畝的稻穀,隻用了不到一個時辰的時間,就全部收割完畢。
呂德勝這次出來,還帶上了衙門裏的計會。
俗話說,每月零星盤算為‘計’,一年總盤算為‘會’。計會,在官府掌管賦稅收入,錢銀支出,擔負月計、歲會等重任。
這五畝地的稻穀收割完畢,並用打穀機將穀粒全部打出來,清理幹淨摻雜進去的葉子,最後上秤。
這次上稱,用的是大台稱。
大家看著官府隨行人員,推出了一個大家夥,然後就將裝好的濕稻穀一麻袋一麻袋地放在上麵,然後是讀稱。
邊上的小吏擺弄了一下,便報了一個數,“一百一十二斤!”
這倒讓圍觀的眾人瞧了個稀奇,這可比杆稱要省心省事多了。
等最後一麻袋稻穀讀稱後,最終統計出來了,他們五畝地的稻田,一共收了兩千兩百斤濕稻穀。
呂頌梨也在心中快速地運算起來,畝產算的是幹糧食。
兩千兩百斤的濕稻穀,曬幹水分後,大概還能剩下一千八百斤這樣。算下來,畝產三百六十斤。
這已經很優秀了,要知道現在的畝產大概在兩百七八十斤左右。
呂頌梨知道這就是水稻疏密得當,充分利用光合作用的結果。
呂頌梨心算出來後,沒多久,衙門的計會將幹濕稻穀換算過來後,得出了一個結論,這五畝用移栽法種植的水稻,每一畝能多收三四鬥這樣。
這次呂頌梨父女倆來視察,還讓各縣到村裏邀請了一名代表隨行。
這些人都是伺候莊稼的好手,剛才他們就覺得這片稻子長得好,收成應該不低。
聽到這個結論,所有人都呆住了。
民以食為天,每畝多收兩三鬥糧食,就是老百姓做夢都想要的美事。
因為每年的賦稅都是固定的,地裏多產的每一粒糧食都是他們的。
為了這,老百姓真的是早出晚歸地伺候田地。
“莫總管,這地是怎麽種的?教教我們!”
“對啊,教教我們吧。”
這些村子裏的代表一窩峰地圍著莫連峰去了。
看到一這幕,呂頌梨和呂德勝父女倆相視而笑。
他們想推廣移栽法以及一些更好的種植方式,首先就得得到老百姓們的認可,讓他們心甘情願地配合。
俗話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
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若非親眼所見,讓他們改變耕種習慣,是非常困難的。
被圍堵的莫連峰連連討饒,“大家別這樣,官府明年就會推廣稻田移栽法的。”
村代表們激動地問,“這是真的嗎?”
莫連峰:“是真的,不信你們問呂大人啊。”
大家夥聞言,刷地朝呂德勝看了過來,他們躊躇著,不敢像圍著莫連峰那樣圍過來。
呂德勝這時說話了,他笑著說道,“大家放心好了,明年確實會推廣稻田移栽法,另外除了水稻以外,種植別的作物也會有一些方法,到時官府會派人到村裏教你們的。”
“太好了!”
“是啊,這樣的話,真是太好了。”
接下來,在呂德勝的允許下,襄平軍屯用新下來的糧食請他們吃了一頓飯。
視察完畢,呂氏父女便打道迴府了。
蹭車的詹若水一臉鬱悶,剛才他們師兄弟說了一會兒話,他就被他師兄打發走了。
詹若水問過他究竟有什麽事要托自己辦的,他又不說。
還是那句,讓他在離開遼東郡前再來看他一次。
詹若水:……這話不敢再當真了,算了,有空他就來看看吧。
迴程,呂德勝問起了許久沒見到的女婿,“秦晟到哪了?”
呂頌梨迴道,“上次收到信說到了淮南,信是半個月前寄出的,以他們的腳程,快則到了青州,慢則也該到徐州了。”
“他是烏龜嗎?走那麽慢!”呂德勝嫌棄地道。
呂頌梨就笑著道,“爹,我知道你想他了。你不要嫌棄他嘛,他畢竟是帶著兩三萬災民上路的。”大部隊移動自然比不上小隊伍迅速的。
“哼,誰想他了?”
“那就是擔心他。”
呂德勝:……閨女這扣帽子的動作是越來越嫻熟了。
南陽
地龍翻身之後,房屋倒塌無數,到處都是殘峘斷壁,不時還有淒厲的哭聲,看一眼都覺得是人間烈獄。
原先跟隨遼東商會糧隊北上的南地災民中,有一部分人,在隊伍裏混到了一些糧食,就帶著家人脫離了大部隊,自謀生路去了。
有一小撮人,轉道南陽投親來了,羅家一家子就是其中之一。
可是現在的羅家,卻是無比地後悔來南陽投親的決定。
“孩子他爹啊,我們這是造了什麽孽啊?”羅大嫂哭得不行。
他們家剛經曆了南地水災,幸虧遇上了遼東商隊,一家子人也有了活路。後來脫離了大部隊來投親,以為來到南陽,就能安頓下來了。
哪知道他們剛到南陽不久,就遇上了地龍翻身,他們怎麽那麽命苦啊!
“別哭了。”羅大一骨碌爬起來,開始動手收拾家中僅剩的行李。
“當家的,你這是幹什麽?”羅大嫂問。
“咱們往遼東郡走,去追遼東商會的運糧大隊!”羅大悶聲迴道。
他們都是經過南地水災的,南地那可是一個月後才開始安置災民的,南陽這邊估計也不會快到哪裏去。
婦人聽到丈夫這樣解釋,想到南地治災前,他們被關在城門外一個月的經曆,她不禁打了個寒顫。她整個人從地上爬了起來,帶著家人一起幫忙收拾行李。
這時,親戚家過來他們這裏看看有沒有需要幫忙的地方,見到夫妻倆帶著在收拾行李,不由得問起原因。
得到他們的迴答後,親戚愣了。
“如果你們願意,咱們就一起結伴而行。”羅大說,他心想,總之就是不能留在南地等死。
他們在南地的經曆,親戚不止一次聽說過,他們剛才的擔憂他也聽到了,但俗話說,故土難離……
親戚算了算自家的糧食,道,“一個月,咱們咬咬牙,也不一定撐不過去。”
羅大說,“問題是,一個月之後,官府也未必能將災民安置好啊。”
他聽說,南地能安置幾十萬近百萬的災民,那是因為有能人。
南陽這邊,難。
羅大低聲地將自己的擔憂說了。
親戚聽了羅大的話,想起他們這裏父母官的德性,咬咬牙道,“你們等一等,我迴去和爹娘商量一下!”
最終,親戚家也決定一起走,他們還另外知會了自己的親朋好友。
有一起走的,有不想走的。
不想走的親戚還嘲笑他們,於是他們離開的原因沒有瞞住。
如此,一傳十,十傳百,南陽的災民陸續一波波地離開故地,往北而去。
呂德勝這次出來,還帶上了衙門裏的計會。
俗話說,每月零星盤算為‘計’,一年總盤算為‘會’。計會,在官府掌管賦稅收入,錢銀支出,擔負月計、歲會等重任。
這五畝地的稻穀收割完畢,並用打穀機將穀粒全部打出來,清理幹淨摻雜進去的葉子,最後上秤。
這次上稱,用的是大台稱。
大家看著官府隨行人員,推出了一個大家夥,然後就將裝好的濕稻穀一麻袋一麻袋地放在上麵,然後是讀稱。
邊上的小吏擺弄了一下,便報了一個數,“一百一十二斤!”
這倒讓圍觀的眾人瞧了個稀奇,這可比杆稱要省心省事多了。
等最後一麻袋稻穀讀稱後,最終統計出來了,他們五畝地的稻田,一共收了兩千兩百斤濕稻穀。
呂頌梨也在心中快速地運算起來,畝產算的是幹糧食。
兩千兩百斤的濕稻穀,曬幹水分後,大概還能剩下一千八百斤這樣。算下來,畝產三百六十斤。
這已經很優秀了,要知道現在的畝產大概在兩百七八十斤左右。
呂頌梨知道這就是水稻疏密得當,充分利用光合作用的結果。
呂頌梨心算出來後,沒多久,衙門的計會將幹濕稻穀換算過來後,得出了一個結論,這五畝用移栽法種植的水稻,每一畝能多收三四鬥這樣。
這次呂頌梨父女倆來視察,還讓各縣到村裏邀請了一名代表隨行。
這些人都是伺候莊稼的好手,剛才他們就覺得這片稻子長得好,收成應該不低。
聽到這個結論,所有人都呆住了。
民以食為天,每畝多收兩三鬥糧食,就是老百姓做夢都想要的美事。
因為每年的賦稅都是固定的,地裏多產的每一粒糧食都是他們的。
為了這,老百姓真的是早出晚歸地伺候田地。
“莫總管,這地是怎麽種的?教教我們!”
“對啊,教教我們吧。”
這些村子裏的代表一窩峰地圍著莫連峰去了。
看到一這幕,呂頌梨和呂德勝父女倆相視而笑。
他們想推廣移栽法以及一些更好的種植方式,首先就得得到老百姓們的認可,讓他們心甘情願地配合。
俗話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
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若非親眼所見,讓他們改變耕種習慣,是非常困難的。
被圍堵的莫連峰連連討饒,“大家別這樣,官府明年就會推廣稻田移栽法的。”
村代表們激動地問,“這是真的嗎?”
莫連峰:“是真的,不信你們問呂大人啊。”
大家夥聞言,刷地朝呂德勝看了過來,他們躊躇著,不敢像圍著莫連峰那樣圍過來。
呂德勝這時說話了,他笑著說道,“大家放心好了,明年確實會推廣稻田移栽法,另外除了水稻以外,種植別的作物也會有一些方法,到時官府會派人到村裏教你們的。”
“太好了!”
“是啊,這樣的話,真是太好了。”
接下來,在呂德勝的允許下,襄平軍屯用新下來的糧食請他們吃了一頓飯。
視察完畢,呂氏父女便打道迴府了。
蹭車的詹若水一臉鬱悶,剛才他們師兄弟說了一會兒話,他就被他師兄打發走了。
詹若水問過他究竟有什麽事要托自己辦的,他又不說。
還是那句,讓他在離開遼東郡前再來看他一次。
詹若水:……這話不敢再當真了,算了,有空他就來看看吧。
迴程,呂德勝問起了許久沒見到的女婿,“秦晟到哪了?”
呂頌梨迴道,“上次收到信說到了淮南,信是半個月前寄出的,以他們的腳程,快則到了青州,慢則也該到徐州了。”
“他是烏龜嗎?走那麽慢!”呂德勝嫌棄地道。
呂頌梨就笑著道,“爹,我知道你想他了。你不要嫌棄他嘛,他畢竟是帶著兩三萬災民上路的。”大部隊移動自然比不上小隊伍迅速的。
“哼,誰想他了?”
“那就是擔心他。”
呂德勝:……閨女這扣帽子的動作是越來越嫻熟了。
南陽
地龍翻身之後,房屋倒塌無數,到處都是殘峘斷壁,不時還有淒厲的哭聲,看一眼都覺得是人間烈獄。
原先跟隨遼東商會糧隊北上的南地災民中,有一部分人,在隊伍裏混到了一些糧食,就帶著家人脫離了大部隊,自謀生路去了。
有一小撮人,轉道南陽投親來了,羅家一家子就是其中之一。
可是現在的羅家,卻是無比地後悔來南陽投親的決定。
“孩子他爹啊,我們這是造了什麽孽啊?”羅大嫂哭得不行。
他們家剛經曆了南地水災,幸虧遇上了遼東商隊,一家子人也有了活路。後來脫離了大部隊來投親,以為來到南陽,就能安頓下來了。
哪知道他們剛到南陽不久,就遇上了地龍翻身,他們怎麽那麽命苦啊!
“別哭了。”羅大一骨碌爬起來,開始動手收拾家中僅剩的行李。
“當家的,你這是幹什麽?”羅大嫂問。
“咱們往遼東郡走,去追遼東商會的運糧大隊!”羅大悶聲迴道。
他們都是經過南地水災的,南地那可是一個月後才開始安置災民的,南陽這邊估計也不會快到哪裏去。
婦人聽到丈夫這樣解釋,想到南地治災前,他們被關在城門外一個月的經曆,她不禁打了個寒顫。她整個人從地上爬了起來,帶著家人一起幫忙收拾行李。
這時,親戚家過來他們這裏看看有沒有需要幫忙的地方,見到夫妻倆帶著在收拾行李,不由得問起原因。
得到他們的迴答後,親戚愣了。
“如果你們願意,咱們就一起結伴而行。”羅大說,他心想,總之就是不能留在南地等死。
他們在南地的經曆,親戚不止一次聽說過,他們剛才的擔憂他也聽到了,但俗話說,故土難離……
親戚算了算自家的糧食,道,“一個月,咱們咬咬牙,也不一定撐不過去。”
羅大說,“問題是,一個月之後,官府也未必能將災民安置好啊。”
他聽說,南地能安置幾十萬近百萬的災民,那是因為有能人。
南陽這邊,難。
羅大低聲地將自己的擔憂說了。
親戚聽了羅大的話,想起他們這裏父母官的德性,咬咬牙道,“你們等一等,我迴去和爹娘商量一下!”
最終,親戚家也決定一起走,他們還另外知會了自己的親朋好友。
有一起走的,有不想走的。
不想走的親戚還嘲笑他們,於是他們離開的原因沒有瞞住。
如此,一傳十,十傳百,南陽的災民陸續一波波地離開故地,往北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