懼怕齊燁,並不是一件很丟人的事。
怕齊燁,不過是一個共識罷了,各世家,各官員,尤其是掌權的掠奪者階層們的共識。
齊燁,不應存在,不應存在大康朝,不應存在任何朝代。
他沒有任何正經的官職,又和每個衙署都打過交道。
三省、六部、九寺朝中各部與他打過交道的衙署,可以說是無一幸免。
中書省幾乎沒與齊燁接觸過,更別說摩擦,再看如今,中書令成了他的“世伯”。
門下省侍中,全靠一個賢相熊思賢撐著,結果呢,幾次與齊燁摩擦,親孫女都搭進去了。
尚書省更不堪,三成官員落馬,兩成官員請辭,剩下一半夾著尾巴做人,擔著尚書令的曹權國,那都快在腦門上刻上“齊燁是我爹”五個大字了,在朝堂上混,和滾刀肉似的,你惹我是不是,你惹我是不是,你等殿下迴來的!
六部也沒好到哪去,就說工部吧,每當有人提起齊燁的發家史,工部就會被網暴一次,,整個衙署被齊燁帶著小弟堵住門口揍。
最開始接觸齊燁的也有戶部,戶部多聰明啊,認錯快,態度好,戶部左侍郎喻文州還第一時間將他兒子“割讓”出去了,之後隨著齊燁含金量不斷上市,戶部的牌麵也越來越足,得到的好處和實惠越來越多。
吏部倒是沒和齊燁產生過自己衝突,可吏部絕對可以說是被齊燁搞的最慘的。
每當齊燁鬧一次事,一大批官員落馬,吏部的“公信力”就降低了幾分,還要本宮中連噴好幾天,並且要加班至少好幾個月,重新選調官員,補齊各衙空缺。
兵部倒是沒遭受過實質性的打擊,就丟過一次臉,丟人丟到姥姥家了。
因為丘神威的事,屬於是受了無妄之災,被齊燁手下的公輸甲堵在衙署門口,連兵部牌匾都差點給拆了。
這也就罷了,自從齊燁出道後,隻要是出京,南地平亂幹逆賊,東海平叛幹舟師,本來都是兵部的活,結果朝堂上一問,兵部就是仨字,不道哇,也屬於是因為齊燁整天被網暴。
禮部更別說,齊燁是想起來了就錘兩下,想不起來就罵兩聲,陸陸續續也被齊燁有心無意的搞掉了一些人,直到科考時,齊燁才給了一記狠的,讓禮部淪為了笑柄。
刑部因為很少摻和朝堂上的政事,倒是沒遭受過齊燁毀滅性的打擊,就是前前後後有幾個官員請辭以及一個文吏自縊了,因為當初公輸甲一大家子背鍋被押入大牢就是這群人經手的,齊燁越牛b,公輸甲越牛b,公輸甲越牛b,刑部的一些官員就越怕被翻舊賬,整日吃不好睡不好。
不過刑部當縮頭烏龜當的好,從來不冒頭,直到因為科考的事,鍾茹雅和齊燁勾搭到了一起,倆人王八看綠豆,越看越對眼,之後齊燁離京,刑部尚書鍾茹雅在朝堂上一直為齊燁搖旗呐喊,很講江湖道義。
至於九寺,比六部還慘,最掌實權的鴻臚寺、太仆寺,都是被一鍋端的。
鴻臚寺直接徹底大換血,太仆寺還不如鴻臚寺呢,掌管的是馬政的事,寺卿每天和個三孫子似的,去年管隻是南莊管事負責馬照的管事餘大貴叫大哥,和個舔狗似的,深怕再招惹到幽王府。
好歹是九寺之一,最多也就能夠到餘大貴這層關係了。
就這,好多人羨慕都羨慕不來。
不過後期餘大貴擔任書樓山長了,懶得搭理太仆寺了。
還有一個有實權的,極為特殊的衙署,大理寺。
按理來說,大理寺應該和齊燁打交道最多,就齊燁這個狀態,這個操性,不說後來,就說前期,大理寺應該想辦法收拾收拾齊燁然後再被齊燁給一鍋端了才是。
結果從齊燁從出道到站在巔峰,大理寺一個屁都沒放。
當時人們還有點想不通,大理寺就這麽有先見之明嗎,齊燁剛出道就知道他不能招惹?
後來大家明白了,他媽的大理寺寺卿是齊懷武的人,寺卿管齊燁叫少爺,齊燁之前“犯”的好多事都是大理寺給壓下來的。
當時人們還尋思呢,大理寺藏的也太嚴實了。
是挺嚴實的,連齊燁都不知道這迴事。
除了這三衙衙署外,其他九寺衙署,沒實權,也沒那個資格招惹齊燁,因此才幸免於難。
總之在京中,各家各戶各衙署,誰要說沒被齊燁收拾過,出門都不好意思和別人打招唿。
這是京中,再看京外。
齊燁不是武將,卻接連兩次臨危受命去平亂,平反!
最主要的是,齊燁一開始還不是奔著平亂平反去的。
去南地是查案,查兵部尚書呂元嘉身死一案。
案子還沒查明白呢,南地世家被挨個削了一頓,唯一沒被收拾的也隻有喻家了。
當時人們想的是喻家就是喻家,國朝第一世家,齊燁不敢動。
後來大家明白了,齊燁沒動喻家,那是因為他關門弟子姓喻,但凡他沒這個徒弟,喻家也夠嗆。
之後案子查明白了,關外反賊立國開始攻關了。
然後,就沒什麽然後了,反賊被幹死了,幫他造反的一群山林各部們,管齊燁叫萬王之王,山林十萬戰卒,沒有統一信仰的神隻,但他們有統一的精神領袖,漢朝幽王府世子,齊燁!
平亂迴到京中,齊燁依舊不消停,這次開始收拾讀書人了,通過收拾讀書人,大家又被刷新了認知,齊懷武的事,西域的事,被一一解密。
人們這才反應過來,以前還覺得齊燁心狠手辣,現在明白了,世子殿下太他娘的仁慈了,他們要是有齊懷武這樣的爹,直接造反得了。
之後又離京,去東海,還是平亂,相比東海的世家,之前南地的世家運氣簡直不要太好,至少南地世家還活著,還存在著,再看東海,現在大家都懷疑東海還有沒有“世家”這種東西的存在了。
平舟師亂軍,厲良玉造反連一個月都不到,腦袋被送到京中了。
大致意思就是臥槽,造反了,趕緊準備一下,然後沒等兩天朝堂上還研究應對之策呢,齊燁讓人給厲良玉的人頭送到京中了。
瀛賊趁虛而入,四大船軍,最為精銳的西方船軍,讓齊燁揍的全軍覆沒。
為了救麾下司衛,一條船,不足千人,前往瀛島,占了兩處門戶之地,鹿川、彌鬥二城。
彌鬥什麽戰況具體什麽細節,不知道,反正現在大家知道瀛島皇城中央軍去了,至少五萬人。
現在,齊燁迴來了,那麽結果可想而知,瀛島精銳中的精銳,中央軍,按照齊燁曆來的做派,應該也是全軍覆沒了。
這就是齊燁,非是文臣,朝廷之上可以指鹿為馬。
非是武將,可號令山林十萬戰卒,被諸部稱為萬王之王,被天下聞名的幽騎稱為少主,也是現在幽騎的兩個主人之一,更是未來幽騎的唯一主人。
隻是頂著世子和抱刀司大統領的頭銜,卻將有著無數特權的天子親軍養成了私軍,宮中還喜聞樂見和撿了了大便宜似的。
書樓學子不斷為朝廷輸送新鮮血液,假以時日,齊燁足以稱得上是門生故吏遍天下。
南地、東海,民間、士林、威望不二。
試問,這樣的一個人,這樣的一個王府世子,誰不懼怕。
試問,這樣的一個人,又如何不將恐懼他變成一種普遍存在的“共識”。
大康朝,如今因為齊燁的存在,別說那些年輕俊傑黯然失色,就是重臣、老臣,也要退避三舍避其鋒芒。
這就是齊燁如今在國朝的地位,在所有“大人物”眼中的兇名。
這樣一個人,迴來了,就站在大殿之中,誰敢造次,大過年的,誰沒事會去送死?
大朝會,就這麽結束了。
太子忙活了大半個月的事,一點進展都沒有,齊燁迴來了,基本上攏共就說了三句話,沒興趣,滾,以及誰讚成誰反對,還有我他媽問誰讚成誰反對,差不多就這三句話,事情被解決了。
散朝,齊燁是第一個走出去的,大殿之外候著一群人,多是身穿甲胄,皆是傷兵殘將。
一群人,勾肩搭背的離開了皇宮。
監國的太子沒有挽留,齊燁第一個離開,和太子連招唿都不打,很失禮。
太子非但沒有惱怒,反而大感顏麵有光,因為大家都看出來了,齊燁沒“迴家”,衣服都沒換,迴京第一件事就是入朝。
大家也並不覺得奇怪,齊燁,怎麽能為了和監國太子敘舊而留在宮中不迴南莊,監國的太子,散朝之後快馬去南莊找齊燁敘舊才對。
事實上太子也是這麽幹的,群臣散去後,康驍的臉上滿是“幸福”的笑容。
剛要走出去換衣服,太子突然看了眼龍椅,鬼使神差的,又坐了下去。
“齊燁迴了京,孤,又發覺這龍椅似也不是那麽如坐針氈了。”
司空野下意識點了點頭,要是有世子殿下給咱家當靠山,咱家也敢坐龍椅。
怕齊燁,不過是一個共識罷了,各世家,各官員,尤其是掌權的掠奪者階層們的共識。
齊燁,不應存在,不應存在大康朝,不應存在任何朝代。
他沒有任何正經的官職,又和每個衙署都打過交道。
三省、六部、九寺朝中各部與他打過交道的衙署,可以說是無一幸免。
中書省幾乎沒與齊燁接觸過,更別說摩擦,再看如今,中書令成了他的“世伯”。
門下省侍中,全靠一個賢相熊思賢撐著,結果呢,幾次與齊燁摩擦,親孫女都搭進去了。
尚書省更不堪,三成官員落馬,兩成官員請辭,剩下一半夾著尾巴做人,擔著尚書令的曹權國,那都快在腦門上刻上“齊燁是我爹”五個大字了,在朝堂上混,和滾刀肉似的,你惹我是不是,你惹我是不是,你等殿下迴來的!
六部也沒好到哪去,就說工部吧,每當有人提起齊燁的發家史,工部就會被網暴一次,,整個衙署被齊燁帶著小弟堵住門口揍。
最開始接觸齊燁的也有戶部,戶部多聰明啊,認錯快,態度好,戶部左侍郎喻文州還第一時間將他兒子“割讓”出去了,之後隨著齊燁含金量不斷上市,戶部的牌麵也越來越足,得到的好處和實惠越來越多。
吏部倒是沒和齊燁產生過自己衝突,可吏部絕對可以說是被齊燁搞的最慘的。
每當齊燁鬧一次事,一大批官員落馬,吏部的“公信力”就降低了幾分,還要本宮中連噴好幾天,並且要加班至少好幾個月,重新選調官員,補齊各衙空缺。
兵部倒是沒遭受過實質性的打擊,就丟過一次臉,丟人丟到姥姥家了。
因為丘神威的事,屬於是受了無妄之災,被齊燁手下的公輸甲堵在衙署門口,連兵部牌匾都差點給拆了。
這也就罷了,自從齊燁出道後,隻要是出京,南地平亂幹逆賊,東海平叛幹舟師,本來都是兵部的活,結果朝堂上一問,兵部就是仨字,不道哇,也屬於是因為齊燁整天被網暴。
禮部更別說,齊燁是想起來了就錘兩下,想不起來就罵兩聲,陸陸續續也被齊燁有心無意的搞掉了一些人,直到科考時,齊燁才給了一記狠的,讓禮部淪為了笑柄。
刑部因為很少摻和朝堂上的政事,倒是沒遭受過齊燁毀滅性的打擊,就是前前後後有幾個官員請辭以及一個文吏自縊了,因為當初公輸甲一大家子背鍋被押入大牢就是這群人經手的,齊燁越牛b,公輸甲越牛b,公輸甲越牛b,刑部的一些官員就越怕被翻舊賬,整日吃不好睡不好。
不過刑部當縮頭烏龜當的好,從來不冒頭,直到因為科考的事,鍾茹雅和齊燁勾搭到了一起,倆人王八看綠豆,越看越對眼,之後齊燁離京,刑部尚書鍾茹雅在朝堂上一直為齊燁搖旗呐喊,很講江湖道義。
至於九寺,比六部還慘,最掌實權的鴻臚寺、太仆寺,都是被一鍋端的。
鴻臚寺直接徹底大換血,太仆寺還不如鴻臚寺呢,掌管的是馬政的事,寺卿每天和個三孫子似的,去年管隻是南莊管事負責馬照的管事餘大貴叫大哥,和個舔狗似的,深怕再招惹到幽王府。
好歹是九寺之一,最多也就能夠到餘大貴這層關係了。
就這,好多人羨慕都羨慕不來。
不過後期餘大貴擔任書樓山長了,懶得搭理太仆寺了。
還有一個有實權的,極為特殊的衙署,大理寺。
按理來說,大理寺應該和齊燁打交道最多,就齊燁這個狀態,這個操性,不說後來,就說前期,大理寺應該想辦法收拾收拾齊燁然後再被齊燁給一鍋端了才是。
結果從齊燁從出道到站在巔峰,大理寺一個屁都沒放。
當時人們還有點想不通,大理寺就這麽有先見之明嗎,齊燁剛出道就知道他不能招惹?
後來大家明白了,他媽的大理寺寺卿是齊懷武的人,寺卿管齊燁叫少爺,齊燁之前“犯”的好多事都是大理寺給壓下來的。
當時人們還尋思呢,大理寺藏的也太嚴實了。
是挺嚴實的,連齊燁都不知道這迴事。
除了這三衙衙署外,其他九寺衙署,沒實權,也沒那個資格招惹齊燁,因此才幸免於難。
總之在京中,各家各戶各衙署,誰要說沒被齊燁收拾過,出門都不好意思和別人打招唿。
這是京中,再看京外。
齊燁不是武將,卻接連兩次臨危受命去平亂,平反!
最主要的是,齊燁一開始還不是奔著平亂平反去的。
去南地是查案,查兵部尚書呂元嘉身死一案。
案子還沒查明白呢,南地世家被挨個削了一頓,唯一沒被收拾的也隻有喻家了。
當時人們想的是喻家就是喻家,國朝第一世家,齊燁不敢動。
後來大家明白了,齊燁沒動喻家,那是因為他關門弟子姓喻,但凡他沒這個徒弟,喻家也夠嗆。
之後案子查明白了,關外反賊立國開始攻關了。
然後,就沒什麽然後了,反賊被幹死了,幫他造反的一群山林各部們,管齊燁叫萬王之王,山林十萬戰卒,沒有統一信仰的神隻,但他們有統一的精神領袖,漢朝幽王府世子,齊燁!
平亂迴到京中,齊燁依舊不消停,這次開始收拾讀書人了,通過收拾讀書人,大家又被刷新了認知,齊懷武的事,西域的事,被一一解密。
人們這才反應過來,以前還覺得齊燁心狠手辣,現在明白了,世子殿下太他娘的仁慈了,他們要是有齊懷武這樣的爹,直接造反得了。
之後又離京,去東海,還是平亂,相比東海的世家,之前南地的世家運氣簡直不要太好,至少南地世家還活著,還存在著,再看東海,現在大家都懷疑東海還有沒有“世家”這種東西的存在了。
平舟師亂軍,厲良玉造反連一個月都不到,腦袋被送到京中了。
大致意思就是臥槽,造反了,趕緊準備一下,然後沒等兩天朝堂上還研究應對之策呢,齊燁讓人給厲良玉的人頭送到京中了。
瀛賊趁虛而入,四大船軍,最為精銳的西方船軍,讓齊燁揍的全軍覆沒。
為了救麾下司衛,一條船,不足千人,前往瀛島,占了兩處門戶之地,鹿川、彌鬥二城。
彌鬥什麽戰況具體什麽細節,不知道,反正現在大家知道瀛島皇城中央軍去了,至少五萬人。
現在,齊燁迴來了,那麽結果可想而知,瀛島精銳中的精銳,中央軍,按照齊燁曆來的做派,應該也是全軍覆沒了。
這就是齊燁,非是文臣,朝廷之上可以指鹿為馬。
非是武將,可號令山林十萬戰卒,被諸部稱為萬王之王,被天下聞名的幽騎稱為少主,也是現在幽騎的兩個主人之一,更是未來幽騎的唯一主人。
隻是頂著世子和抱刀司大統領的頭銜,卻將有著無數特權的天子親軍養成了私軍,宮中還喜聞樂見和撿了了大便宜似的。
書樓學子不斷為朝廷輸送新鮮血液,假以時日,齊燁足以稱得上是門生故吏遍天下。
南地、東海,民間、士林、威望不二。
試問,這樣的一個人,這樣的一個王府世子,誰不懼怕。
試問,這樣的一個人,又如何不將恐懼他變成一種普遍存在的“共識”。
大康朝,如今因為齊燁的存在,別說那些年輕俊傑黯然失色,就是重臣、老臣,也要退避三舍避其鋒芒。
這就是齊燁如今在國朝的地位,在所有“大人物”眼中的兇名。
這樣一個人,迴來了,就站在大殿之中,誰敢造次,大過年的,誰沒事會去送死?
大朝會,就這麽結束了。
太子忙活了大半個月的事,一點進展都沒有,齊燁迴來了,基本上攏共就說了三句話,沒興趣,滾,以及誰讚成誰反對,還有我他媽問誰讚成誰反對,差不多就這三句話,事情被解決了。
散朝,齊燁是第一個走出去的,大殿之外候著一群人,多是身穿甲胄,皆是傷兵殘將。
一群人,勾肩搭背的離開了皇宮。
監國的太子沒有挽留,齊燁第一個離開,和太子連招唿都不打,很失禮。
太子非但沒有惱怒,反而大感顏麵有光,因為大家都看出來了,齊燁沒“迴家”,衣服都沒換,迴京第一件事就是入朝。
大家也並不覺得奇怪,齊燁,怎麽能為了和監國太子敘舊而留在宮中不迴南莊,監國的太子,散朝之後快馬去南莊找齊燁敘舊才對。
事實上太子也是這麽幹的,群臣散去後,康驍的臉上滿是“幸福”的笑容。
剛要走出去換衣服,太子突然看了眼龍椅,鬼使神差的,又坐了下去。
“齊燁迴了京,孤,又發覺這龍椅似也不是那麽如坐針氈了。”
司空野下意識點了點頭,要是有世子殿下給咱家當靠山,咱家也敢坐龍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