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朝散了。
老六禦駕親征,算是一致通過。
本不應如此順利,唯一的變數,唯一可以成為變數的,正是熊思賢。
誰知熊思賢非但同意了,還要求朝廷或是說代表朝廷,舉全國朝之力重建東海,也可以理解為發兵瀛島,並且滿足齊燁提出的一切要求。
離開了敬儀殿,群臣小聲交流著。
直到走出了皇宮,張瑞山突然止住了腳步,身後一群人連忙站住。
如今老張的牌麵也算徹底上來了,朝堂上出現了一股新興勢力,說是幽王府一係吧,和齊燁沒關係,說和齊燁沒關係吧,領頭的又是張瑞山。
為什麽說老張是領頭的呢,隻要他開口了,大殿中就會有一聲聲附議。
喊附議的,各衙都有。
比如兵部將領,以及兵部尚書孫功。
有刑部官員,以及刑部尚書鍾茹雅。
有尚書省官員,以及尚書省尚書令曹權國。
有戶部官員,以及戶部尚書贇乘泰。
有鴻臚寺官員,以及鴻臚寺少卿。
有勳貴群體,以及國公宇文檀。
有東宮屬官,以及太子殿下。
包括京兆府府尹,喻文州。
但凡張瑞山開口,必然要動某些群體的利益,附議的這群人,附議的原因和宮中沒關係,甚至和幽王府也沒關係,就是一群從未“結黨營私”卻想要重整朝堂的誌同道合之人。
這些誌同道合之人,之所以以為張瑞山為首,隻有一個原因,老張是從某種程度上代表“齊燁”,他的為政理念,與齊燁絕對是統一過戰線的,這是大家的普遍認知。
以前的朝堂,主要是以“穩定”為主,考慮的都是朝廷的顏麵,官員的顏麵,朝廷和官員顏麵沒問題,威信就沒問題,威信沒問題,統治力就沒問題。
張瑞山這群人的理念是以“民”與“軍”為主,內是民,外是軍,民心安穩,不出內亂,軍心安穩,不懼外敵。
其實很多人都有這種理念,並且想要這麽做,奈何孤掌難鳴,再看如今,沒有人會瞻前顧後,張瑞山是領頭人,大家抱團實現自己的理想,就算老張頂不住,不還有齊燁嗎。
止住腳步的張瑞山,突然轉過身,衝著麵色凝重的熊思賢施了一禮。
“熊大人。”張瑞山滿麵審視的意味:“本官有一事百思不得其解,欲請教熊大人。”
熊思賢與周介二人並肩而行,前者迴了一禮:“但說無妨。”
“剛剛在殿中,陛下欲熊大人伴駕遠去東海,熊大人欣然應允,又定朝廷調集兵力、民力、財力鼎力支持東海,既是重建三道舟師,亦是定軍心民心,更是鼎力支持世子殿下,為何?”
張瑞山這話一出口,身後幾位朝臣麵色也變的有些古怪了起來。
不得不說,老六這皇位又不是充話費送的,人家也是有智慧的。
就說這次禦駕親征,於情於理朝臣會阻攔,尤其是以熊思賢為首的這些保守派、穩重派,自詡為有大局觀派。
結果老六念出了一大堆人名,伴駕禦駕親征的人名,這些人,都有著極大的影響力和極重的權柄。
通過這些人名,這些人,可以看出,太子登基後,他們應該不會繼續留在朝堂了。
但是也說不準,還是得看人家老六的心情。
兩層意思,不同的意思。
第一層意思,一朝天子一朝臣,該讓位置了,朕帶你們去東海溜達一圈,積累積累戰功功勞之類的,讓位之前也算是光榮下崗,功勞也能惠及子孫。
第二層意思,不去,可以,留在京中,敬酒不吃吃料酒是吧,朕和太子有的辦法收拾你。
當然,也可能有其他變化,比如去東海表現好了,老六覺得這人還能繼續發光發熱,在太子登基後再幹幾年等等。
連官位都未必能保得住了,更別說阻攔天子禦駕親征了。
大致就是這個意思吧,誰知熊思賢非但同意了,還一反常態的要求朝廷鼎力支持東海那邊,全力支持東海,其實就等於是和瀛賊全麵開戰,也是鼎力支持齊燁。
換了別人,有順水推舟、見風使舵、溜須拍馬之嫌。
唯獨熊思賢,唯獨熊思賢這位賢相,可以說他固執,可以說他不近人情,卻不能說他沒底線。
熊思賢的底線就是以朝廷為重,為核心,如果齊燁,乃至太子,甚至是天子,幹出了丟朝廷臉麵,不利於朝廷的事,這老家夥也會拍桌子罵娘聲討。
因此張瑞山就覺得很奇怪,牽一發動全身,將大量精力、民力、財力投入到東海,鼎力支持齊燁,很反常,不像是熊思賢的做派。
最重要的是,熊思賢竟然提出了讓齊燁暫領東海舟師大帥的職務,連老六和太子都驚的夠嗆,這就是說,和瀛島全麵開戰,軍伍全是齊燁說了算,老六可以去,但是老六不精通海戰,別亂指揮,人家齊燁是有經驗的。
張瑞山想不通,熊思賢為何突然變的這麽反常。
熊思賢沒有馬上開口解釋,沉吟了半晌,目光越過張瑞山,看向了老張身後的一群“鷹派”們。
見到這多人聚集在這裏,出宮的其他朝臣也圍了過來。
“老夫不助齊燁,又當助何人?”
熊思賢並沒有壓低音量,也沒有要求和張瑞山私談,吐出了一口濁氣,臉上帶著極為莫名的神色。
“幽王在西,西地,西域,西關,幽王何等份量老夫不必多說,齊燁,去過南地,南關,山林,民間坊間、士林及各族、山林之各部,又是何等的份量,你等心知肚明。”
群臣下意識點了點頭,大家嘴上不方便說,心裏和明鏡似的。
齊家兩父子,別看如今一個不在西關,一個不在南地,隻要說句話,寫封信,西、南兩地他們想翻天就翻天,直接自立為王分疆裂土都沒太大的難度。
“當初在南地,齊燁可以留下,卻抽身而退,歸京後隻問民生,不問軍事,再看如今,去了東海,擊潰瀛賊立下開朝後東海未有之大功,本是百業待興,他可代朝廷、代宮中、代京中代天下,行大權,行重權,選官任吏安各城、募兵招勇重建舟師、固城慰民複東海安定。”
熊思賢搖了搖頭:“可殿下如今何在,這滔天的權勢,這成為東海第一人之機,他莫說要,便是想都未想過,因他出海了,因他去了瀛島,險象環生平了亂,九死一生擊潰了敵賊,又踏上了征程,無絲毫留念,不足千人,唯有一船,入虎穴賊巢,再經生死,再曆絕地。”
環視了一圈,熊思賢朗聲道:“老夫,不鼎力助世子殿下,還能鼎力助何人,老夫,不敬佩世子殿下,還能敬佩何人,我大康有幽王府世子,是老夫幸事,幸甚之事,亦是你等之幸,更是朝廷之幸,大康之幸。”
話,出自素有賢相的侍中熊思賢之口,從未有過的至高評價。
張瑞山露出了笑容,心中再無困惑,與有榮焉,這便是當初在京兆府,他為何成了齊燁“世伯”的緣故。
齊燁,可以好好活著,享盡榮華富貴,可他非要去幹翻那些欺辱百姓之人,之官,之世家,甚至不惜與宮中對著幹。
齊燁總是這樣,永遠都是這樣,他可以當個紈絝世子,他沒有,他可以當南地無冕之王,他沒有,他可以做山林百部之主,他沒有,他可以做東海第一人,他還是沒有,每一次,他都選擇了“離開”,奔赴人人避之不及的絕地、險境,一次又一次,一如既往,永遠都是如此。
這一刻,大家也終於明白了熊思賢的意思。
這位大康賢相終究是退讓了,作為朝堂上唯一可以與齊燁“對著幹”的人,無論老六是敲打他還是真的想讓他告老還鄉,對熊思賢來說已經不重要了,他對朝堂已經沒有了任何留戀,因幽王府世子齊燁,他相信,深信,齊燁會比他做的更好,帶領國朝走向真正的盛世。
熊思賢,徹底安心了。
最是對國朝和朝廷有威脅的人,反而是最沒有威脅之人,反而是那個最是義無反顧守護國朝與朝廷之人,他如何不安心,如何不欣慰。
老六禦駕親征,算是一致通過。
本不應如此順利,唯一的變數,唯一可以成為變數的,正是熊思賢。
誰知熊思賢非但同意了,還要求朝廷或是說代表朝廷,舉全國朝之力重建東海,也可以理解為發兵瀛島,並且滿足齊燁提出的一切要求。
離開了敬儀殿,群臣小聲交流著。
直到走出了皇宮,張瑞山突然止住了腳步,身後一群人連忙站住。
如今老張的牌麵也算徹底上來了,朝堂上出現了一股新興勢力,說是幽王府一係吧,和齊燁沒關係,說和齊燁沒關係吧,領頭的又是張瑞山。
為什麽說老張是領頭的呢,隻要他開口了,大殿中就會有一聲聲附議。
喊附議的,各衙都有。
比如兵部將領,以及兵部尚書孫功。
有刑部官員,以及刑部尚書鍾茹雅。
有尚書省官員,以及尚書省尚書令曹權國。
有戶部官員,以及戶部尚書贇乘泰。
有鴻臚寺官員,以及鴻臚寺少卿。
有勳貴群體,以及國公宇文檀。
有東宮屬官,以及太子殿下。
包括京兆府府尹,喻文州。
但凡張瑞山開口,必然要動某些群體的利益,附議的這群人,附議的原因和宮中沒關係,甚至和幽王府也沒關係,就是一群從未“結黨營私”卻想要重整朝堂的誌同道合之人。
這些誌同道合之人,之所以以為張瑞山為首,隻有一個原因,老張是從某種程度上代表“齊燁”,他的為政理念,與齊燁絕對是統一過戰線的,這是大家的普遍認知。
以前的朝堂,主要是以“穩定”為主,考慮的都是朝廷的顏麵,官員的顏麵,朝廷和官員顏麵沒問題,威信就沒問題,威信沒問題,統治力就沒問題。
張瑞山這群人的理念是以“民”與“軍”為主,內是民,外是軍,民心安穩,不出內亂,軍心安穩,不懼外敵。
其實很多人都有這種理念,並且想要這麽做,奈何孤掌難鳴,再看如今,沒有人會瞻前顧後,張瑞山是領頭人,大家抱團實現自己的理想,就算老張頂不住,不還有齊燁嗎。
止住腳步的張瑞山,突然轉過身,衝著麵色凝重的熊思賢施了一禮。
“熊大人。”張瑞山滿麵審視的意味:“本官有一事百思不得其解,欲請教熊大人。”
熊思賢與周介二人並肩而行,前者迴了一禮:“但說無妨。”
“剛剛在殿中,陛下欲熊大人伴駕遠去東海,熊大人欣然應允,又定朝廷調集兵力、民力、財力鼎力支持東海,既是重建三道舟師,亦是定軍心民心,更是鼎力支持世子殿下,為何?”
張瑞山這話一出口,身後幾位朝臣麵色也變的有些古怪了起來。
不得不說,老六這皇位又不是充話費送的,人家也是有智慧的。
就說這次禦駕親征,於情於理朝臣會阻攔,尤其是以熊思賢為首的這些保守派、穩重派,自詡為有大局觀派。
結果老六念出了一大堆人名,伴駕禦駕親征的人名,這些人,都有著極大的影響力和極重的權柄。
通過這些人名,這些人,可以看出,太子登基後,他們應該不會繼續留在朝堂了。
但是也說不準,還是得看人家老六的心情。
兩層意思,不同的意思。
第一層意思,一朝天子一朝臣,該讓位置了,朕帶你們去東海溜達一圈,積累積累戰功功勞之類的,讓位之前也算是光榮下崗,功勞也能惠及子孫。
第二層意思,不去,可以,留在京中,敬酒不吃吃料酒是吧,朕和太子有的辦法收拾你。
當然,也可能有其他變化,比如去東海表現好了,老六覺得這人還能繼續發光發熱,在太子登基後再幹幾年等等。
連官位都未必能保得住了,更別說阻攔天子禦駕親征了。
大致就是這個意思吧,誰知熊思賢非但同意了,還一反常態的要求朝廷鼎力支持東海那邊,全力支持東海,其實就等於是和瀛賊全麵開戰,也是鼎力支持齊燁。
換了別人,有順水推舟、見風使舵、溜須拍馬之嫌。
唯獨熊思賢,唯獨熊思賢這位賢相,可以說他固執,可以說他不近人情,卻不能說他沒底線。
熊思賢的底線就是以朝廷為重,為核心,如果齊燁,乃至太子,甚至是天子,幹出了丟朝廷臉麵,不利於朝廷的事,這老家夥也會拍桌子罵娘聲討。
因此張瑞山就覺得很奇怪,牽一發動全身,將大量精力、民力、財力投入到東海,鼎力支持齊燁,很反常,不像是熊思賢的做派。
最重要的是,熊思賢竟然提出了讓齊燁暫領東海舟師大帥的職務,連老六和太子都驚的夠嗆,這就是說,和瀛島全麵開戰,軍伍全是齊燁說了算,老六可以去,但是老六不精通海戰,別亂指揮,人家齊燁是有經驗的。
張瑞山想不通,熊思賢為何突然變的這麽反常。
熊思賢沒有馬上開口解釋,沉吟了半晌,目光越過張瑞山,看向了老張身後的一群“鷹派”們。
見到這多人聚集在這裏,出宮的其他朝臣也圍了過來。
“老夫不助齊燁,又當助何人?”
熊思賢並沒有壓低音量,也沒有要求和張瑞山私談,吐出了一口濁氣,臉上帶著極為莫名的神色。
“幽王在西,西地,西域,西關,幽王何等份量老夫不必多說,齊燁,去過南地,南關,山林,民間坊間、士林及各族、山林之各部,又是何等的份量,你等心知肚明。”
群臣下意識點了點頭,大家嘴上不方便說,心裏和明鏡似的。
齊家兩父子,別看如今一個不在西關,一個不在南地,隻要說句話,寫封信,西、南兩地他們想翻天就翻天,直接自立為王分疆裂土都沒太大的難度。
“當初在南地,齊燁可以留下,卻抽身而退,歸京後隻問民生,不問軍事,再看如今,去了東海,擊潰瀛賊立下開朝後東海未有之大功,本是百業待興,他可代朝廷、代宮中、代京中代天下,行大權,行重權,選官任吏安各城、募兵招勇重建舟師、固城慰民複東海安定。”
熊思賢搖了搖頭:“可殿下如今何在,這滔天的權勢,這成為東海第一人之機,他莫說要,便是想都未想過,因他出海了,因他去了瀛島,險象環生平了亂,九死一生擊潰了敵賊,又踏上了征程,無絲毫留念,不足千人,唯有一船,入虎穴賊巢,再經生死,再曆絕地。”
環視了一圈,熊思賢朗聲道:“老夫,不鼎力助世子殿下,還能鼎力助何人,老夫,不敬佩世子殿下,還能敬佩何人,我大康有幽王府世子,是老夫幸事,幸甚之事,亦是你等之幸,更是朝廷之幸,大康之幸。”
話,出自素有賢相的侍中熊思賢之口,從未有過的至高評價。
張瑞山露出了笑容,心中再無困惑,與有榮焉,這便是當初在京兆府,他為何成了齊燁“世伯”的緣故。
齊燁,可以好好活著,享盡榮華富貴,可他非要去幹翻那些欺辱百姓之人,之官,之世家,甚至不惜與宮中對著幹。
齊燁總是這樣,永遠都是這樣,他可以當個紈絝世子,他沒有,他可以當南地無冕之王,他沒有,他可以做山林百部之主,他沒有,他可以做東海第一人,他還是沒有,每一次,他都選擇了“離開”,奔赴人人避之不及的絕地、險境,一次又一次,一如既往,永遠都是如此。
這一刻,大家也終於明白了熊思賢的意思。
這位大康賢相終究是退讓了,作為朝堂上唯一可以與齊燁“對著幹”的人,無論老六是敲打他還是真的想讓他告老還鄉,對熊思賢來說已經不重要了,他對朝堂已經沒有了任何留戀,因幽王府世子齊燁,他相信,深信,齊燁會比他做的更好,帶領國朝走向真正的盛世。
熊思賢,徹底安心了。
最是對國朝和朝廷有威脅的人,反而是最沒有威脅之人,反而是那個最是義無反顧守護國朝與朝廷之人,他如何不安心,如何不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