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頭鐵,齊燁除了自己就沒服過別人,現在他是徹底服了,對老張服氣了。
老六是真急眼了,也是真的要動手了,被小二和文德死死拉住了。
張瑞山縮著脖子,一副受氣包的模樣。
老六破口大罵:“你,你…你這老狗,朕許你高官厚祿,你竟如此不識抬舉。”
“陛下,您這不是為難老臣嗎。”
張瑞山也有點不樂意了:“老臣做了這中書令又有何用,還不是受門下省掣製,受朝廷諸管所掣製,鬧到最後,要麽橫死,要麽告老,您這是要逼死老臣。”
“放屁,有朕在,誰敢刁難你。”
老六氣唿唿的推開文德和小二,坐了下去:“和朕說說,為何這般抗拒。”
“您想呐,老臣若擔了中書令,欲與高句麗結盟,承諾有朝一日打下瀛島,將瀛島統統拱手讓與高句麗,熊思賢那老棺…老管著朝廷要事的侍中大人會應允?”
老六眉頭一挑:“接著說。”
張瑞山沒好氣的說道:“我大康早晚與瀛島有一戰,滅國之戰,談勝不談敗,若開戰了,高句麗便是變數,高句麗會幫誰,幫大康,還是助瀛島?”
小二開口道:“定會助我大康,高句麗與瀛島…”
張瑞山直接打斷道:“誰弱幫誰,高句麗既不會讓瀛島占領東海三道,也不會讓我大康攻陷瀛島,唯有兩國開戰,兩國打下去,兩國不停地打下去,高句麗才會坐收漁翁之利,既如此,為何不壯士斷腕,將瀛島許諾給高句麗,給了高句麗,他們比咱大康還出力,到了那時候,哪怕是咱們不打了,他們也要打,隻要操辦的好,坐收漁翁之利的便是咱們大康。”
老張撇了撇嘴,嘀咕道:“反正瀛島那麽遠,就是打贏了,就是占了,就是派人去了,不知要消耗多少民力、財力,大量駐軍,不還是要防範高句麗,與其如此不如拱手相讓,山林、西域,這就夠國朝忙活十幾二十年了。”
“這…”
老六著實沒想到,張瑞山這府尹,竟考慮過瀛島的事。
還真如張瑞山所說,門下省那邊肯定不能同意,熊思賢不會同意,朝廷也不會同意。
開戰,滅國之戰,不知要投入多少,死多少人,打完了,地盤不要,直接送給高句麗,誰會同意?
隻有齊燁,唯有齊燁,雙眼亮的和什麽似的。
他比誰都知道瀛賊到底是群什麽樣的畜生,打,一定要打,隻要是打,一定是滅國之戰,絕不和談,目的隻是單純的打,單純的滅口,如果計較著太多的得失,考慮太多政治方麵的因素,反而會束手束腳。
沒等老六深入探討時,張瑞山又開口了:“江山雖可以武取之,卻須以文治國,若老臣擔了中書令,定要一改重文輕武,一改以文抑武之風,善文卻應重武,熊思賢能應許?”
小二又懵了:“張府尹既說了需以文治國,為何還要重武?”
“國朝弊端…不是,各地各官府弊端重重,若是大改大治不知要到猴年馬月,何其難也,與其如此不如一致對外,天下何其大也,山林之外以南,不知富地千萬裏,西域之外以西,風沙過後,不知良田千萬畝,大康朝就眼巴巴的看著不成,靠什麽搶…靠什麽取來,靠一群讀書人宣講儒學,還是靠四書五經不成,自是靠兵甲士卒衝鋒陷陣,國朝要養兵,養重兵,養可衝鋒陷陣,可攻城掠地,可為我大康版圖一擴再擴之戰卒,攻了城掠了地,人,大康朝可以不要,地,一定是要的,重武不說,留地不留人,熊思賢會應允,中書省會應允,朝廷會應允?”
小二與老六對視一眼,張瑞山又澆了一盆冷水:“效仿世子殿下山林之舉,士族開疆拓土,掠地之後世家先行,叫世家賺取錢財,叫世家通商,叫世家經營邊疆,待經營完善了,妥善了,百姓遷徙過去,再叫將士們去開疆拓土,再叫世家們經營邊疆,周而複始,如此反複,是中書省會應允,熊思賢會應允,還是朝廷會應允?”
老六張了張嘴,愣是不知道該說點什麽了。
小二也是啞口無言,一個反駁的字都說不出來。
張瑞山嘴角抽動一下,懶得繼續說下去,他怕再說下去老六能腦溢血。
要知道朝廷中每個重要的位置空缺出來後,會有一種類似麵試的機製,宮中麵試,也可以理解為考校,考校過後,需要了解“麵試者”的施政方針。
就比如中書令,無論是誰來當,都要告知宮中自己擔任中書令後的主要精力會放在哪裏,並且為這個目標去不停地奮鬥,隻有和宮中達成了一致才算麵試成功。
張瑞山是被迫麵試的,他說的,不是想成為中書令該如何做,而是表達了他為何做不成中書令。
多的,老張都懶得說,就說這三點。
一,幹瀛賊,隻為消滅威脅,不考慮利益,地盤也不要。
朝廷會同意嗎,不會,很難很難,因為都要考慮得失。
二,打壓儒生,提高軍伍待遇,增強國防力量,就是打,不停地打,不斷搶地盤,將內部矛盾轉移到外部,以戰養戰,越打越富。
朝廷會同意嗎,不會,不但不會同意,還會認為朝廷失了“德”,讓人說國朝窮兵黷武。
三,讓世家更富,就和南地世家跑到關外經營關外山林似的,打下國土後,讓世家先去開荒經營,經營差不多了,前方打下地盤,世家再過去,去賺錢,去經營,去打下根基,不斷擴大國土。
朝廷會同意嗎,同樣不會,因為沒人想讓世家更加富有了,讓世家更加勢大。
就這三點,難上加難。
可從長遠來看,這三點無疑是最適合大康朝目前的處境的。
第一點,瀛賊不必多說,那是群如同惡鬼一樣的畜生,不滅了他們,國朝永遠不安定。
第二點,關於提高軍伍待遇這一塊,文臣、士林、世家,都不會同意,怕被軍伍壓下一頭,可不提高軍伍待遇和地位,不擴充各營,如何保障內部平穩,如何對外發兵?
第三點,世家是富有了不假,卻為朝廷省下太多麻煩,最主要的是,世家富有的同時,百姓也富有了,國內的整體財富基數不變,增長全靠外部,想要滅了所有世家,根本不現實,與其如此,不如讓所有人富,世家是更富了,可他們不壓榨百姓了,百姓也更富了。
殿內,再次安靜了下來。
麵試徹底失敗了,不是因為老張不夠格,無法擔任中書令,而是朝廷不夠格,無法滿足老張的要求,需求。
齊燁瞅了瞅天子,又瞅了瞅老張,徒唿奈何,張瑞山,真的,真的真的,生不逢時!
或許這才是張瑞山成為官場混子的主要原因,看的太遠,想的太多,孤掌難鳴。
“散了吧。”
老李長歎一聲,揮了揮手:“但願有一日,但願朕會見到這一日,張愛卿你可擔百官之首,可為國朝大展身手,大施抱負。”
小二一咬牙,突然衝著張瑞山施了一禮:“張大人,這一日一定會到的,孤,一定會讓這一日到的,到了那時,張大人可莫要再拒絕!”
老張滿麵感動之色,迴了一禮,心裏想的卻是,等你他娘的登基的時候,老子都老死了個屁的了。
老六是真急眼了,也是真的要動手了,被小二和文德死死拉住了。
張瑞山縮著脖子,一副受氣包的模樣。
老六破口大罵:“你,你…你這老狗,朕許你高官厚祿,你竟如此不識抬舉。”
“陛下,您這不是為難老臣嗎。”
張瑞山也有點不樂意了:“老臣做了這中書令又有何用,還不是受門下省掣製,受朝廷諸管所掣製,鬧到最後,要麽橫死,要麽告老,您這是要逼死老臣。”
“放屁,有朕在,誰敢刁難你。”
老六氣唿唿的推開文德和小二,坐了下去:“和朕說說,為何這般抗拒。”
“您想呐,老臣若擔了中書令,欲與高句麗結盟,承諾有朝一日打下瀛島,將瀛島統統拱手讓與高句麗,熊思賢那老棺…老管著朝廷要事的侍中大人會應允?”
老六眉頭一挑:“接著說。”
張瑞山沒好氣的說道:“我大康早晚與瀛島有一戰,滅國之戰,談勝不談敗,若開戰了,高句麗便是變數,高句麗會幫誰,幫大康,還是助瀛島?”
小二開口道:“定會助我大康,高句麗與瀛島…”
張瑞山直接打斷道:“誰弱幫誰,高句麗既不會讓瀛島占領東海三道,也不會讓我大康攻陷瀛島,唯有兩國開戰,兩國打下去,兩國不停地打下去,高句麗才會坐收漁翁之利,既如此,為何不壯士斷腕,將瀛島許諾給高句麗,給了高句麗,他們比咱大康還出力,到了那時候,哪怕是咱們不打了,他們也要打,隻要操辦的好,坐收漁翁之利的便是咱們大康。”
老張撇了撇嘴,嘀咕道:“反正瀛島那麽遠,就是打贏了,就是占了,就是派人去了,不知要消耗多少民力、財力,大量駐軍,不還是要防範高句麗,與其如此不如拱手相讓,山林、西域,這就夠國朝忙活十幾二十年了。”
“這…”
老六著實沒想到,張瑞山這府尹,竟考慮過瀛島的事。
還真如張瑞山所說,門下省那邊肯定不能同意,熊思賢不會同意,朝廷也不會同意。
開戰,滅國之戰,不知要投入多少,死多少人,打完了,地盤不要,直接送給高句麗,誰會同意?
隻有齊燁,唯有齊燁,雙眼亮的和什麽似的。
他比誰都知道瀛賊到底是群什麽樣的畜生,打,一定要打,隻要是打,一定是滅國之戰,絕不和談,目的隻是單純的打,單純的滅口,如果計較著太多的得失,考慮太多政治方麵的因素,反而會束手束腳。
沒等老六深入探討時,張瑞山又開口了:“江山雖可以武取之,卻須以文治國,若老臣擔了中書令,定要一改重文輕武,一改以文抑武之風,善文卻應重武,熊思賢能應許?”
小二又懵了:“張府尹既說了需以文治國,為何還要重武?”
“國朝弊端…不是,各地各官府弊端重重,若是大改大治不知要到猴年馬月,何其難也,與其如此不如一致對外,天下何其大也,山林之外以南,不知富地千萬裏,西域之外以西,風沙過後,不知良田千萬畝,大康朝就眼巴巴的看著不成,靠什麽搶…靠什麽取來,靠一群讀書人宣講儒學,還是靠四書五經不成,自是靠兵甲士卒衝鋒陷陣,國朝要養兵,養重兵,養可衝鋒陷陣,可攻城掠地,可為我大康版圖一擴再擴之戰卒,攻了城掠了地,人,大康朝可以不要,地,一定是要的,重武不說,留地不留人,熊思賢會應允,中書省會應允,朝廷會應允?”
小二與老六對視一眼,張瑞山又澆了一盆冷水:“效仿世子殿下山林之舉,士族開疆拓土,掠地之後世家先行,叫世家賺取錢財,叫世家通商,叫世家經營邊疆,待經營完善了,妥善了,百姓遷徙過去,再叫將士們去開疆拓土,再叫世家們經營邊疆,周而複始,如此反複,是中書省會應允,熊思賢會應允,還是朝廷會應允?”
老六張了張嘴,愣是不知道該說點什麽了。
小二也是啞口無言,一個反駁的字都說不出來。
張瑞山嘴角抽動一下,懶得繼續說下去,他怕再說下去老六能腦溢血。
要知道朝廷中每個重要的位置空缺出來後,會有一種類似麵試的機製,宮中麵試,也可以理解為考校,考校過後,需要了解“麵試者”的施政方針。
就比如中書令,無論是誰來當,都要告知宮中自己擔任中書令後的主要精力會放在哪裏,並且為這個目標去不停地奮鬥,隻有和宮中達成了一致才算麵試成功。
張瑞山是被迫麵試的,他說的,不是想成為中書令該如何做,而是表達了他為何做不成中書令。
多的,老張都懶得說,就說這三點。
一,幹瀛賊,隻為消滅威脅,不考慮利益,地盤也不要。
朝廷會同意嗎,不會,很難很難,因為都要考慮得失。
二,打壓儒生,提高軍伍待遇,增強國防力量,就是打,不停地打,不斷搶地盤,將內部矛盾轉移到外部,以戰養戰,越打越富。
朝廷會同意嗎,不會,不但不會同意,還會認為朝廷失了“德”,讓人說國朝窮兵黷武。
三,讓世家更富,就和南地世家跑到關外經營關外山林似的,打下國土後,讓世家先去開荒經營,經營差不多了,前方打下地盤,世家再過去,去賺錢,去經營,去打下根基,不斷擴大國土。
朝廷會同意嗎,同樣不會,因為沒人想讓世家更加富有了,讓世家更加勢大。
就這三點,難上加難。
可從長遠來看,這三點無疑是最適合大康朝目前的處境的。
第一點,瀛賊不必多說,那是群如同惡鬼一樣的畜生,不滅了他們,國朝永遠不安定。
第二點,關於提高軍伍待遇這一塊,文臣、士林、世家,都不會同意,怕被軍伍壓下一頭,可不提高軍伍待遇和地位,不擴充各營,如何保障內部平穩,如何對外發兵?
第三點,世家是富有了不假,卻為朝廷省下太多麻煩,最主要的是,世家富有的同時,百姓也富有了,國內的整體財富基數不變,增長全靠外部,想要滅了所有世家,根本不現實,與其如此,不如讓所有人富,世家是更富了,可他們不壓榨百姓了,百姓也更富了。
殿內,再次安靜了下來。
麵試徹底失敗了,不是因為老張不夠格,無法擔任中書令,而是朝廷不夠格,無法滿足老張的要求,需求。
齊燁瞅了瞅天子,又瞅了瞅老張,徒唿奈何,張瑞山,真的,真的真的,生不逢時!
或許這才是張瑞山成為官場混子的主要原因,看的太遠,想的太多,孤掌難鳴。
“散了吧。”
老李長歎一聲,揮了揮手:“但願有一日,但願朕會見到這一日,張愛卿你可擔百官之首,可為國朝大展身手,大施抱負。”
小二一咬牙,突然衝著張瑞山施了一禮:“張大人,這一日一定會到的,孤,一定會讓這一日到的,到了那時,張大人可莫要再拒絕!”
老張滿麵感動之色,迴了一禮,心裏想的卻是,等你他娘的登基的時候,老子都老死了個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