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蒙古人真的像之前所說那般,他們隻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物資,以渡過即將到來的寒冬,那麽他們根本就不會怎麽在意。
即使是以蒙古人強大的戰鬥力,在南方朝廷的這些人眼中,依然是不開化的蠻夷。
然而蒙古人僅僅隻是派出了一名使臣,不僅僅迷惑了南方朝廷眾人的視線,還從南方朝廷這邊額外獲得了大量的物資。
在雙方的交易之中,這一次蒙古人沒有玩任何花樣,甚至還付出了更加的價錢。
而且蒙古人在交易之中,使用了大量的真金白銀,出手毫不猶豫。
從這次蒙古人的表現可以看出,他們這一次真的很大方。畢竟蒙古人生活在苦寒之地,他們是一個以遊牧為主的民族,手中最大的財富就是他們的牛羊。
至於金銀之物,蒙古人一向都是很貧苦的。
就是在他們占領了金人的地盤之後,雖然搶到了很多金銀財寶,但是基本上都被貴族們珍藏了起來。蒙古人是遊牧民族不假,但是他們也喜歡這些金銀之物。
哪怕就是在蒙古人的內部交易之中,也很少有願意拿出大量的真金的銀來交易。
可是這次和南方朝廷的交易,他們表現的很是大方。
這讓南方朝廷的人以為蒙古人的誠意很足,其實他們並不知道,這是蒙古人內部共同達成一致協議的結果。
這些金銀財寶隻是暫時性的付出,等到蒙古鐵騎南下之後,就會加倍的將這些東西再給搶迴來。
但凡是參加這次交易的各個蒙古貴族,到時候不僅僅可以將自己付出的財富返還迴來,還可以獲得額外的嘉獎。
更關鍵的是,這次他們參加交易,從南方朝廷那邊獲得的物資,除了半數上交給王庭之外,餘下的都歸他們自己所有。
用現在的經濟學理論來說,這就叫作投資,而且是那種迴報豐厚的投資。
既然南方朝廷已經同意和蒙古人展開交易,那麽他們正好可以借此機會,從南方朝廷那裏獲取足夠的資源。
蒙古人為了這次的南下,之前已經準備了不少物資,不過被北方義軍背後偷襲,搶走了不少物資。
本來蒙古人準備的是戰爭前期的物資供給,因為蒙古人的作戰方針一向是以戰養戰。隻要能夠攻入南方朝廷的地盤,那麽就可以補充他們消耗。
可是北方義軍的突襲,打了蒙古人一個措手不及。
這也是蒙古人為何延遲南下的原因,他們除了要在進攻南方朝廷之前準備好足夠的物資之外,還要掃除後方的隱患。
因為一旦戰爭打了起來,北方義軍就是一個不穩定的因素。
為此蒙古人的確是動用了大量的軍隊,不過由於北方義軍所在的地區太過複雜。別說是這個時代的軍隊了,就是後世的機械化部隊進入那種山區丘陵地帶,也沒有多大用武之地。
一旦義軍不和蒙古人主動的正麵開戰,他們還真的沒有什麽好的辦法。
最後隻有采用堅壁清野的方法,在義軍的地界上一路燒殺搶掠,將義軍的生存環境破壞的麵目全非。
而且蒙古人也對義軍采用圍堵分化的策略,雖然主力部隊撤走了,但是卻留下了許多細作。
這些細作都是從北方占領地上培養的漢人,他們已經徹底的投靠了蒙古人,這些人是蒙古人留下的一顆顆釘子。隻要他們混入義軍的隊伍之中,下一次蒙古人再對義軍開戰,那麽就等於是有了內應。
就在南方朝廷這邊放鬆警惕,以為蒙古人會與他們和平相處的時候,對於根本就沒有顧忌正處在交易地帶的雙人員,大量的蒙古鐵騎就直接衝撞了過來。
在麵對這種戰爭巨獸的時候,沒有什麽防備力量的交易地帶,不費吹灰之便就被蒙古人拿下了。
至於當時正在交易的雙方,他們對於蒙古人的軍事行動並不知情。
哪怕就是蒙古人這邊的自己人,也同樣不清楚蒙古軍隊會在這個時候突然打過來。畢竟這種機密隻有蒙古人之中的高層才知道,這些底層的蒙古人也同樣是炮灰。
在蒙古軍隊殺過來的時候,受到傷害最大的還是南方朝廷的人。
正在朝廷的交易的人群當中,南方朝廷的人十不存一,而蒙古人這邊隻有少量人員死於戰亂之中。
不到一天的時間,蒙古騎兵就衝破了雙方的緩衝地帶。
雖然自由交易區間隻有二十來裏,但是在交易地帶成立之前,雙方就有幾十裏的緩衝區。這是以前雙方為了避免衝突,都沒有在此布置多少軍隊,就是相關防禦工事也很簡單。
在這種地勢平坦,也沒有多防禦工事的情況之下,要想阻攔住蒙古騎兵的衝鋒是很困難的。
而且麵對蒙古騎兵,朝廷方麵要麽出動重甲騎兵,才能夠與之一戰。
但是朝廷的重甲騎兵不僅僅數量少,而且在行動速度比起蒙古騎兵要慢多了,而且在戰鬥之中的靈活性也比不過蒙古騎兵。
他們的優點就在於一身的重甲裝備,完全能夠扛住蒙古騎兵的衝鋒。隻要幾千名重甲騎兵往戰場上一放,就是多出幾倍的蒙古騎兵也衝不開重甲騎兵的陣型。
蒙古騎兵的最大優勢就是在於他們的衝鋒和速度,如果這兩方麵被克製的話,那麽他們的優勢也就不大了。
所在在朝廷軍隊之中,能夠和蒙古人的軍隊在平原上正麵作戰的,也就隻有朝廷的重甲騎兵。
不過朝廷的重甲騎兵數量不多,加起來也不過萬人,而且全部都放在最重要的地方。
一開始的時候,蒙古騎兵並沒有遇到朝廷的重甲騎兵。
這裏麵其實是有原因的,蒙古人對於朝廷的軍隊的布防已經提前掌握了,他們知道哪裏的力量比較薄弱,哪裏是朝廷軍隊的重點防禦區。
這不僅僅是從戰略要地的分布上看出來的,而且也是朝廷這邊的內應,給他們輸送的情報。
一開始的時候,朝廷這邊並沒有注意到這種現象。直到連續丟了幾處要地之後,他們這才發現,蒙古人攻擊的地方太巧合了。
即使是以蒙古人強大的戰鬥力,在南方朝廷的這些人眼中,依然是不開化的蠻夷。
然而蒙古人僅僅隻是派出了一名使臣,不僅僅迷惑了南方朝廷眾人的視線,還從南方朝廷這邊額外獲得了大量的物資。
在雙方的交易之中,這一次蒙古人沒有玩任何花樣,甚至還付出了更加的價錢。
而且蒙古人在交易之中,使用了大量的真金白銀,出手毫不猶豫。
從這次蒙古人的表現可以看出,他們這一次真的很大方。畢竟蒙古人生活在苦寒之地,他們是一個以遊牧為主的民族,手中最大的財富就是他們的牛羊。
至於金銀之物,蒙古人一向都是很貧苦的。
就是在他們占領了金人的地盤之後,雖然搶到了很多金銀財寶,但是基本上都被貴族們珍藏了起來。蒙古人是遊牧民族不假,但是他們也喜歡這些金銀之物。
哪怕就是在蒙古人的內部交易之中,也很少有願意拿出大量的真金的銀來交易。
可是這次和南方朝廷的交易,他們表現的很是大方。
這讓南方朝廷的人以為蒙古人的誠意很足,其實他們並不知道,這是蒙古人內部共同達成一致協議的結果。
這些金銀財寶隻是暫時性的付出,等到蒙古鐵騎南下之後,就會加倍的將這些東西再給搶迴來。
但凡是參加這次交易的各個蒙古貴族,到時候不僅僅可以將自己付出的財富返還迴來,還可以獲得額外的嘉獎。
更關鍵的是,這次他們參加交易,從南方朝廷那邊獲得的物資,除了半數上交給王庭之外,餘下的都歸他們自己所有。
用現在的經濟學理論來說,這就叫作投資,而且是那種迴報豐厚的投資。
既然南方朝廷已經同意和蒙古人展開交易,那麽他們正好可以借此機會,從南方朝廷那裏獲取足夠的資源。
蒙古人為了這次的南下,之前已經準備了不少物資,不過被北方義軍背後偷襲,搶走了不少物資。
本來蒙古人準備的是戰爭前期的物資供給,因為蒙古人的作戰方針一向是以戰養戰。隻要能夠攻入南方朝廷的地盤,那麽就可以補充他們消耗。
可是北方義軍的突襲,打了蒙古人一個措手不及。
這也是蒙古人為何延遲南下的原因,他們除了要在進攻南方朝廷之前準備好足夠的物資之外,還要掃除後方的隱患。
因為一旦戰爭打了起來,北方義軍就是一個不穩定的因素。
為此蒙古人的確是動用了大量的軍隊,不過由於北方義軍所在的地區太過複雜。別說是這個時代的軍隊了,就是後世的機械化部隊進入那種山區丘陵地帶,也沒有多大用武之地。
一旦義軍不和蒙古人主動的正麵開戰,他們還真的沒有什麽好的辦法。
最後隻有采用堅壁清野的方法,在義軍的地界上一路燒殺搶掠,將義軍的生存環境破壞的麵目全非。
而且蒙古人也對義軍采用圍堵分化的策略,雖然主力部隊撤走了,但是卻留下了許多細作。
這些細作都是從北方占領地上培養的漢人,他們已經徹底的投靠了蒙古人,這些人是蒙古人留下的一顆顆釘子。隻要他們混入義軍的隊伍之中,下一次蒙古人再對義軍開戰,那麽就等於是有了內應。
就在南方朝廷這邊放鬆警惕,以為蒙古人會與他們和平相處的時候,對於根本就沒有顧忌正處在交易地帶的雙人員,大量的蒙古鐵騎就直接衝撞了過來。
在麵對這種戰爭巨獸的時候,沒有什麽防備力量的交易地帶,不費吹灰之便就被蒙古人拿下了。
至於當時正在交易的雙方,他們對於蒙古人的軍事行動並不知情。
哪怕就是蒙古人這邊的自己人,也同樣不清楚蒙古軍隊會在這個時候突然打過來。畢竟這種機密隻有蒙古人之中的高層才知道,這些底層的蒙古人也同樣是炮灰。
在蒙古軍隊殺過來的時候,受到傷害最大的還是南方朝廷的人。
正在朝廷的交易的人群當中,南方朝廷的人十不存一,而蒙古人這邊隻有少量人員死於戰亂之中。
不到一天的時間,蒙古騎兵就衝破了雙方的緩衝地帶。
雖然自由交易區間隻有二十來裏,但是在交易地帶成立之前,雙方就有幾十裏的緩衝區。這是以前雙方為了避免衝突,都沒有在此布置多少軍隊,就是相關防禦工事也很簡單。
在這種地勢平坦,也沒有多防禦工事的情況之下,要想阻攔住蒙古騎兵的衝鋒是很困難的。
而且麵對蒙古騎兵,朝廷方麵要麽出動重甲騎兵,才能夠與之一戰。
但是朝廷的重甲騎兵不僅僅數量少,而且在行動速度比起蒙古騎兵要慢多了,而且在戰鬥之中的靈活性也比不過蒙古騎兵。
他們的優點就在於一身的重甲裝備,完全能夠扛住蒙古騎兵的衝鋒。隻要幾千名重甲騎兵往戰場上一放,就是多出幾倍的蒙古騎兵也衝不開重甲騎兵的陣型。
蒙古騎兵的最大優勢就是在於他們的衝鋒和速度,如果這兩方麵被克製的話,那麽他們的優勢也就不大了。
所在在朝廷軍隊之中,能夠和蒙古人的軍隊在平原上正麵作戰的,也就隻有朝廷的重甲騎兵。
不過朝廷的重甲騎兵數量不多,加起來也不過萬人,而且全部都放在最重要的地方。
一開始的時候,蒙古騎兵並沒有遇到朝廷的重甲騎兵。
這裏麵其實是有原因的,蒙古人對於朝廷的軍隊的布防已經提前掌握了,他們知道哪裏的力量比較薄弱,哪裏是朝廷軍隊的重點防禦區。
這不僅僅是從戰略要地的分布上看出來的,而且也是朝廷這邊的內應,給他們輸送的情報。
一開始的時候,朝廷這邊並沒有注意到這種現象。直到連續丟了幾處要地之後,他們這才發現,蒙古人攻擊的地方太巧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