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頭重腳輕的局麵並沒有影響到洪家在兵部的地位,這裏麵的原因有很多。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底蘊和實力,南方朝廷的兵部,是在洪家先祖手中建立起來的。
從這一點上來說,兵部和洪家的淵源很深。
而且部兵的每一任大佬都是洪家人,雖然他們在做到一定的年限之後都會主動退下來,但是接任的基本上都是洪家人。
當然,洪家為了打消朝廷的顧慮,每一任的洪家子弟都不會在軍隊之中攬權。
洪家人已經將自己家族中子弟的職位固定死了,也就是說,每一任的洪家子弟之中,隻能出現一位統帥。這位統帥也隻能統領一支軍隊,大多數都是守衛京城的那支部隊。
至於其他各個級別的將領,也都有固定的人數。就算是洪家擁有再多的優秀子弟,也隻能等上一任的老人員退任之後,他們才有上升的機會。
這樣一來,無論洪家如何發展,在軍隊之中的職務都是固定的。
這很像很世的某些單位的職稱編製問題,上級部門已經給這個單位規定好了職稱編製人數,你的單位就是有再多人,隻要沒有崗位,都是評不上職稱的。
隻有等到高級崗位職稱的人員退休了,這樣崗位就有了空缺,其他人才可以去競爭這些崗位職稱。
洪家已經做到南方朝廷軍中信仰的地位,他們不需要更多的榮耀來證明其家族的強大。
隻要能夠將家族的這種傳統繼續下去,那麽無論局勢如何變動,洪家都能夠保持住在軍中的超然地位。
但是隻要朝廷之中發生重大事件,或者說是遇到了國家危難關頭,洪家人就會顯現出他們強大的能量。
從南方朝廷建立起來之後,洪家人有好幾次幫助朝廷渡過危機。
不過在危機解除之後,洪家也會主動的交出兵權。
正是因為如此,朝廷皇室才對洪家一直都比較放心,能夠讓洪家在軍方長久保持著超然的地位。
除了這些之外,朝廷軍隊的兵器裝備,也都與洪家有著很大的關係。
雖然朝廷有工部,大多數的兵器裝備都是由工部打造的,但是工部的人也有洪家人在其中發揮作用。
特別是在兵器製造方麵,一直都被洪家人掌管著。
而且洪家本身也是一個以鑄造武器為基業的世家,朝廷工部的很多武器訂單,都是由洪家的兵器作坊生產的。
洪家所擁有的各類武器作坊,加起來數量已經突破了兩位數。
這如果要放到現代社會,洪家就是基本占據了壟斷地位的兵工企業。
不過洪家也不是那種貪得無厭的家族,他們賣給朝廷的兵器裝備,價格到也是十分合理,甚至比工部自己製造的還要便宜一些。
洪在朝廷的地位是其他家族無法取代的,就是楊家都不行。
別看在政治鬥爭方麵,洪家一向比較低調,也時常處於下風,但是楊家根本就不敢真正的和洪家死磕。
而且洪家也不屑加入那些所謂的政治鬥爭,因為洪家相當於半個皇族,他們的家族血脈已經和皇室有了很深的關聯。
隻要這個朝廷是皇室的,那他們始終和皇室保持著同一個陣營,那麽無論朝堂的那些人怎麽鬥,與他們洪家都沒有多大的關係。
洪家在意的隻是皇室,準確有來說,隻是皇帝的意誌。
這一次洪家兄妹來到臨江城,也有其中的這一層關係在。
畢竟洪星瑤代瑤不僅僅是洪家,還有皇帝的意思。
洪剛和洪星瑤來到臨江城,表麵上是洪家老太祖安排過來的,更是在出發之前,洪星瑤也是被興帝秘密接見過。
洪星瑤所掌握的紅袖昭那股勢力,隻服務於興帝一人,甚至是其他都不一定知道他們的存在。
皇室也是有自己經營的產業,這些產業的背後管理者,也就是紅袖昭。
這一次洪星瑤來到臨江城,除了代表著洪家拿到關於特殊材料的製造方法之外,還有就是準備接收冷家產業。
經曆過上一次九王爺的叛亂,興帝對於楊家也不是完全信任。雖然當時楊宏泰出現的很及時,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楊宏泰這些人的及時趕到現場,興帝根本支撐不到援軍的到來。
當時興帝對於楊宏泰等人的及時救駕,可以說是很感動的。但是後來隨著九王爺叛亂的事徹底平息之後,興帝也想明白了其中的一些關鍵。
他可以肯定,楊宏泰這個老狐狸之前是知道些什麽的,但是卻沒有告訴他,反而在這事上玩了這麽一手。
不過楊宏泰是站在他這一邊的,而且及時救駕也是事實,他就是皇帝也不能寒了臣子的心。
特別是在當時的那種情況之下,能夠及時趕過來救駕,那就是大功一件。
京城的那些朝廷重臣們,除了洪家被九王爺刻意針對之外,其他人是有機會前往皇宮勤王的。但是隻有楊宏泰那些人來了,就算興帝明知楊宏泰在這件事中有貓膩,但是他也隻能承認楊宏泰救駕有功。
不過楊家想要在冷家產業上麵做文章,興帝也不可能放任他們施為。
能夠成為一國之君,哪怕是亡國之君,也是有些過人之處的。
特別是在經曆了差點被奪去皇位之後,興帝雖然沒有脫胎換骨般的變化,但還是比以前聰明了不少。
他也看出來了,楊家主動向朝廷交待對冷家產業的覬覦之心,並且要甘心做朝廷的馬前卒,其中肯定藏著不可告人的目的。
這也是興帝為什麽會在明知冷鋒迴到臨江城之後,並沒有主動配合朝廷的欽差隊伍,他也沒什麽表示的原因。
這在興帝看來,冷鋒就是再怎麽不願意,也翻不出朝廷的手掌心。隻要朝廷鐵了心要拿下冷家產業,那隻不過是看手段強硬與否。
在這個過程中,興帝也想看看,楊家到底要玩什麽花樣。
對於冷家產業的情況,興帝的手中也掌握著不少情報。雖然楊顯耀這段時間經常向他匯報進展情況,但是興帝並不完全相信楊顯耀。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底蘊和實力,南方朝廷的兵部,是在洪家先祖手中建立起來的。
從這一點上來說,兵部和洪家的淵源很深。
而且部兵的每一任大佬都是洪家人,雖然他們在做到一定的年限之後都會主動退下來,但是接任的基本上都是洪家人。
當然,洪家為了打消朝廷的顧慮,每一任的洪家子弟都不會在軍隊之中攬權。
洪家人已經將自己家族中子弟的職位固定死了,也就是說,每一任的洪家子弟之中,隻能出現一位統帥。這位統帥也隻能統領一支軍隊,大多數都是守衛京城的那支部隊。
至於其他各個級別的將領,也都有固定的人數。就算是洪家擁有再多的優秀子弟,也隻能等上一任的老人員退任之後,他們才有上升的機會。
這樣一來,無論洪家如何發展,在軍隊之中的職務都是固定的。
這很像很世的某些單位的職稱編製問題,上級部門已經給這個單位規定好了職稱編製人數,你的單位就是有再多人,隻要沒有崗位,都是評不上職稱的。
隻有等到高級崗位職稱的人員退休了,這樣崗位就有了空缺,其他人才可以去競爭這些崗位職稱。
洪家已經做到南方朝廷軍中信仰的地位,他們不需要更多的榮耀來證明其家族的強大。
隻要能夠將家族的這種傳統繼續下去,那麽無論局勢如何變動,洪家都能夠保持住在軍中的超然地位。
但是隻要朝廷之中發生重大事件,或者說是遇到了國家危難關頭,洪家人就會顯現出他們強大的能量。
從南方朝廷建立起來之後,洪家人有好幾次幫助朝廷渡過危機。
不過在危機解除之後,洪家也會主動的交出兵權。
正是因為如此,朝廷皇室才對洪家一直都比較放心,能夠讓洪家在軍方長久保持著超然的地位。
除了這些之外,朝廷軍隊的兵器裝備,也都與洪家有著很大的關係。
雖然朝廷有工部,大多數的兵器裝備都是由工部打造的,但是工部的人也有洪家人在其中發揮作用。
特別是在兵器製造方麵,一直都被洪家人掌管著。
而且洪家本身也是一個以鑄造武器為基業的世家,朝廷工部的很多武器訂單,都是由洪家的兵器作坊生產的。
洪家所擁有的各類武器作坊,加起來數量已經突破了兩位數。
這如果要放到現代社會,洪家就是基本占據了壟斷地位的兵工企業。
不過洪家也不是那種貪得無厭的家族,他們賣給朝廷的兵器裝備,價格到也是十分合理,甚至比工部自己製造的還要便宜一些。
洪在朝廷的地位是其他家族無法取代的,就是楊家都不行。
別看在政治鬥爭方麵,洪家一向比較低調,也時常處於下風,但是楊家根本就不敢真正的和洪家死磕。
而且洪家也不屑加入那些所謂的政治鬥爭,因為洪家相當於半個皇族,他們的家族血脈已經和皇室有了很深的關聯。
隻要這個朝廷是皇室的,那他們始終和皇室保持著同一個陣營,那麽無論朝堂的那些人怎麽鬥,與他們洪家都沒有多大的關係。
洪家在意的隻是皇室,準確有來說,隻是皇帝的意誌。
這一次洪家兄妹來到臨江城,也有其中的這一層關係在。
畢竟洪星瑤代瑤不僅僅是洪家,還有皇帝的意思。
洪剛和洪星瑤來到臨江城,表麵上是洪家老太祖安排過來的,更是在出發之前,洪星瑤也是被興帝秘密接見過。
洪星瑤所掌握的紅袖昭那股勢力,隻服務於興帝一人,甚至是其他都不一定知道他們的存在。
皇室也是有自己經營的產業,這些產業的背後管理者,也就是紅袖昭。
這一次洪星瑤來到臨江城,除了代表著洪家拿到關於特殊材料的製造方法之外,還有就是準備接收冷家產業。
經曆過上一次九王爺的叛亂,興帝對於楊家也不是完全信任。雖然當時楊宏泰出現的很及時,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楊宏泰這些人的及時趕到現場,興帝根本支撐不到援軍的到來。
當時興帝對於楊宏泰等人的及時救駕,可以說是很感動的。但是後來隨著九王爺叛亂的事徹底平息之後,興帝也想明白了其中的一些關鍵。
他可以肯定,楊宏泰這個老狐狸之前是知道些什麽的,但是卻沒有告訴他,反而在這事上玩了這麽一手。
不過楊宏泰是站在他這一邊的,而且及時救駕也是事實,他就是皇帝也不能寒了臣子的心。
特別是在當時的那種情況之下,能夠及時趕過來救駕,那就是大功一件。
京城的那些朝廷重臣們,除了洪家被九王爺刻意針對之外,其他人是有機會前往皇宮勤王的。但是隻有楊宏泰那些人來了,就算興帝明知楊宏泰在這件事中有貓膩,但是他也隻能承認楊宏泰救駕有功。
不過楊家想要在冷家產業上麵做文章,興帝也不可能放任他們施為。
能夠成為一國之君,哪怕是亡國之君,也是有些過人之處的。
特別是在經曆了差點被奪去皇位之後,興帝雖然沒有脫胎換骨般的變化,但還是比以前聰明了不少。
他也看出來了,楊家主動向朝廷交待對冷家產業的覬覦之心,並且要甘心做朝廷的馬前卒,其中肯定藏著不可告人的目的。
這也是興帝為什麽會在明知冷鋒迴到臨江城之後,並沒有主動配合朝廷的欽差隊伍,他也沒什麽表示的原因。
這在興帝看來,冷鋒就是再怎麽不願意,也翻不出朝廷的手掌心。隻要朝廷鐵了心要拿下冷家產業,那隻不過是看手段強硬與否。
在這個過程中,興帝也想看看,楊家到底要玩什麽花樣。
對於冷家產業的情況,興帝的手中也掌握著不少情報。雖然楊顯耀這段時間經常向他匯報進展情況,但是興帝並不完全相信楊顯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