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加九錫
渡劫失敗的我隻能迴大明當王爺 作者:十七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年百萬兩現銀的收入,還不是實物衝抵,而是真真切切的白花花的現銀,這無疑讓夏元吉和朝廷的一眾大臣都陷入了一種巨大的幸福感當中。
要知道永樂朝雖然歲入頗豐,一年看起來賬麵上有幾千萬,但那都是糧食、絲絹和其他實物。
戶部手上真正能動用的,也就是那麽幾百萬兩現銀,通常來說一年也就兩三百萬兩的樣子。
這些銀子對於戶部來說就是他們的命根子,等閑不會輕易動用,通常都是給實物或者用寶鈔衝抵,除非萬不得已才會用一些現銀。
就好比官員的俸祿“一二品四分支米,六分支鈔;三四品米鈔各半;五六品米六鈔四;七八品米八鈔二”,這米就是真的大米,鈔就是寶鈔,官員發的俸祿都是看不到現銀的。
所以才有官員發了俸祿之後,家裏人趕緊把米拿去賣,換成現銀使用,而寶鈔隻能是當零錢,趁著還沒貶值直接用掉。
這可不是明末那是個四品官就能從家裏抄出幾百萬兩銀子的時代,明初這是整個國家都缺銀子的時代。
也正因為如此,這一百萬兩銀子才值得如此隆重的接待,由皇帝、太子、太孫,以及文武百官親自來迎接。
這可是幾乎相當於朝廷每年憑空多出三分之一,乃至是一半以上的現銀收入,朝廷的財政將會得到極大的改善。
所以即便將近年關,碼頭上寒風凜冽,這一個個紅袍大官都始終站在原地,眼神熱切的看著戶部的官員將這銀子一點一點的清點出來,然後裝箱運往戶部的庫房。
看著銀子起運,朱瞻埈似乎是覺得光這樣不夠有氣勢,於是讓人把所有的箱子全都敞著,讓老百姓能夠看到這一箱箱裝滿的都是白銀,並派出了青玉衛沿途護送。
動靜如一人,行列如一線的青玉衛列隊前行,每一步都踏在同一個鼓點上的強盛軍威,再加上那一箱箱的銀子,以近乎遊街的方式穿過了熱鬧的南京城。
沿途幾乎所有的百姓都在圍觀,他們向前擁擠推搡著,就為了一睹一百萬兩銀子的震撼。
而這壯觀的景象,著實讓南京城裏的大民百姓真切的感受到了,什麽是國富兵強!什麽是大明天威!
此時此刻,奉天門外的氣運羅盤上,代表這民心國運的青金兩色雲煙匯聚,如同點亮了兩顆星子一般籠罩在了南京城上,昭示著大明的國運民心都得到了一個極大的提升。
因此,當朱棣率領文武百官迴到宮門口的時候,看著氣運羅盤上哪翻滾的青金兩色雲煙,笑的格外的豪邁與大聲。
文武百官也十分知機的向皇帝恭賀,恭賀大明國運昌隆,民心歸附。
這無疑讓朱棣的心情非常好,在奉天殿開宴之後,直接讓朱瞻埈坐在了他的下首,甚至比朱高熾還要前一位。
這個位置可就不一般了,這種國家級的大宴,座次都是非常有講究和規矩的,即便朱瞻埈立下了大功,又是今天慶功宴的主角,他也不該坐在這個位置。
但一百萬兩銀子,這就算是買也能買來一個奉天殿上皇帝下首的位置了。
更何況朱高熾這個太子是半點反對意見都沒有,直接讓自己的二兒子坐在了這個位置上,自己向下挪了一個位置,把朱瞻基這個皇太孫擠到了朱瞻埈原本該坐的位置上。
朱瞻基心裏多少有些不是滋味,但那一百萬兩銀子卻著實讓他無話可說。
那可是實打實的一百萬兩銀子啊!朝廷上文武百官當中,就算是再怎麽老古板的家夥,麵對著一百萬兩銀子,也沒有什麽好置喙,默認了朱瞻埈今天享受超規格的待遇。
但這隻是一個開始,隨著宴席的進行,一連串的禮儀過後,朱棣便命身邊的貼身太監開始宣旨。
一大篇華麗的辭藻都是對朱瞻埈的稱頌,表彰他這次征倭為朝廷立下的功績,屬於漂亮話不要錢就多寫一點。
不過在聖旨的最後,真正重點的封賞部分,則著實讓所有人都有些瞠目結舌,因為皇帝給出的封賞是:“加九錫、冕十旒,開府儀同三司,乘金根車,駕六馬,入朝不趨,參拜不名,劍履上殿,加少保銜。”
所謂九錫,是周天子時代賜給諸侯的九種禮器,分別是車馬、衣服、樂器、朱戶、納陛、虎賁、弓矢、斧鉞、秬鬯,實則暗指九種特權,代表著諸侯可以代表天子征伐天下,為諸侯長的意思。
到了明代,這已經隻是一種禮儀性質的東西,但有明一朝,還從未給任何人加過九錫。
因為曆史上有史可查的加九錫的人分別是王莽、曹操、司馬昭、楊堅、李淵,不是權臣就是稱帝。
所以加九錫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就意味著一個人封賞到頭了,再往上就是當皇帝了。
至於後麵的“冕十旒、開府儀同三司,乘金根車,駕六馬,入朝不趨,參拜不名,劍履上殿,加少保銜”這些都和加九錫是一個性質,屬於皇帝能夠給一個人除了皇位之外的最大特權。
如果朱瞻埈是個權臣或者外戚,亦或是和朱棣同輩的藩王,那今天這個封賞的聖旨除了是想要朱瞻埈的腦袋就沒別的意思了。
因為在朱棣麵前,還沒人能位高權重到讓朱棣給出這樣的賞賜。
但朱瞻埈是朱棣的親孫子,是太子的親兒子,在這之前也一直與皇帝和太子親厚,這個封賞就顯得別有用意了。
尤其是在朱瞻埈迴來之前,朱瞻基被冊封為了皇太孫,明確為下下一代皇位繼承人的前提下。
“爺爺,這封賞孫兒不敢受!我這要是受了,豈不是成了曹操、王莽之流了嗎?還請吾皇收迴成命!”這一次不需要提醒,朱瞻埈直接跪倒在了朱棣麵前,對封賞辭而不受。
而滿朝文武此刻也都如同被人按下了靜音鍵一樣,全都不敢說話了。
畢竟這種事情,隻有朱家人有資格摻和其中,若是有人準備這個時候就跳出來提前站隊,搞不好是要掉腦袋的。
甚至於就連朱高燧和寧王這樣的皇族,麵對此刻的局麵都趕緊低頭裝死,不敢發表任何意見,不過朱高燧心裏多少還是有些暗喜。
要知道永樂朝雖然歲入頗豐,一年看起來賬麵上有幾千萬,但那都是糧食、絲絹和其他實物。
戶部手上真正能動用的,也就是那麽幾百萬兩現銀,通常來說一年也就兩三百萬兩的樣子。
這些銀子對於戶部來說就是他們的命根子,等閑不會輕易動用,通常都是給實物或者用寶鈔衝抵,除非萬不得已才會用一些現銀。
就好比官員的俸祿“一二品四分支米,六分支鈔;三四品米鈔各半;五六品米六鈔四;七八品米八鈔二”,這米就是真的大米,鈔就是寶鈔,官員發的俸祿都是看不到現銀的。
所以才有官員發了俸祿之後,家裏人趕緊把米拿去賣,換成現銀使用,而寶鈔隻能是當零錢,趁著還沒貶值直接用掉。
這可不是明末那是個四品官就能從家裏抄出幾百萬兩銀子的時代,明初這是整個國家都缺銀子的時代。
也正因為如此,這一百萬兩銀子才值得如此隆重的接待,由皇帝、太子、太孫,以及文武百官親自來迎接。
這可是幾乎相當於朝廷每年憑空多出三分之一,乃至是一半以上的現銀收入,朝廷的財政將會得到極大的改善。
所以即便將近年關,碼頭上寒風凜冽,這一個個紅袍大官都始終站在原地,眼神熱切的看著戶部的官員將這銀子一點一點的清點出來,然後裝箱運往戶部的庫房。
看著銀子起運,朱瞻埈似乎是覺得光這樣不夠有氣勢,於是讓人把所有的箱子全都敞著,讓老百姓能夠看到這一箱箱裝滿的都是白銀,並派出了青玉衛沿途護送。
動靜如一人,行列如一線的青玉衛列隊前行,每一步都踏在同一個鼓點上的強盛軍威,再加上那一箱箱的銀子,以近乎遊街的方式穿過了熱鬧的南京城。
沿途幾乎所有的百姓都在圍觀,他們向前擁擠推搡著,就為了一睹一百萬兩銀子的震撼。
而這壯觀的景象,著實讓南京城裏的大民百姓真切的感受到了,什麽是國富兵強!什麽是大明天威!
此時此刻,奉天門外的氣運羅盤上,代表這民心國運的青金兩色雲煙匯聚,如同點亮了兩顆星子一般籠罩在了南京城上,昭示著大明的國運民心都得到了一個極大的提升。
因此,當朱棣率領文武百官迴到宮門口的時候,看著氣運羅盤上哪翻滾的青金兩色雲煙,笑的格外的豪邁與大聲。
文武百官也十分知機的向皇帝恭賀,恭賀大明國運昌隆,民心歸附。
這無疑讓朱棣的心情非常好,在奉天殿開宴之後,直接讓朱瞻埈坐在了他的下首,甚至比朱高熾還要前一位。
這個位置可就不一般了,這種國家級的大宴,座次都是非常有講究和規矩的,即便朱瞻埈立下了大功,又是今天慶功宴的主角,他也不該坐在這個位置。
但一百萬兩銀子,這就算是買也能買來一個奉天殿上皇帝下首的位置了。
更何況朱高熾這個太子是半點反對意見都沒有,直接讓自己的二兒子坐在了這個位置上,自己向下挪了一個位置,把朱瞻基這個皇太孫擠到了朱瞻埈原本該坐的位置上。
朱瞻基心裏多少有些不是滋味,但那一百萬兩銀子卻著實讓他無話可說。
那可是實打實的一百萬兩銀子啊!朝廷上文武百官當中,就算是再怎麽老古板的家夥,麵對著一百萬兩銀子,也沒有什麽好置喙,默認了朱瞻埈今天享受超規格的待遇。
但這隻是一個開始,隨著宴席的進行,一連串的禮儀過後,朱棣便命身邊的貼身太監開始宣旨。
一大篇華麗的辭藻都是對朱瞻埈的稱頌,表彰他這次征倭為朝廷立下的功績,屬於漂亮話不要錢就多寫一點。
不過在聖旨的最後,真正重點的封賞部分,則著實讓所有人都有些瞠目結舌,因為皇帝給出的封賞是:“加九錫、冕十旒,開府儀同三司,乘金根車,駕六馬,入朝不趨,參拜不名,劍履上殿,加少保銜。”
所謂九錫,是周天子時代賜給諸侯的九種禮器,分別是車馬、衣服、樂器、朱戶、納陛、虎賁、弓矢、斧鉞、秬鬯,實則暗指九種特權,代表著諸侯可以代表天子征伐天下,為諸侯長的意思。
到了明代,這已經隻是一種禮儀性質的東西,但有明一朝,還從未給任何人加過九錫。
因為曆史上有史可查的加九錫的人分別是王莽、曹操、司馬昭、楊堅、李淵,不是權臣就是稱帝。
所以加九錫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就意味著一個人封賞到頭了,再往上就是當皇帝了。
至於後麵的“冕十旒、開府儀同三司,乘金根車,駕六馬,入朝不趨,參拜不名,劍履上殿,加少保銜”這些都和加九錫是一個性質,屬於皇帝能夠給一個人除了皇位之外的最大特權。
如果朱瞻埈是個權臣或者外戚,亦或是和朱棣同輩的藩王,那今天這個封賞的聖旨除了是想要朱瞻埈的腦袋就沒別的意思了。
因為在朱棣麵前,還沒人能位高權重到讓朱棣給出這樣的賞賜。
但朱瞻埈是朱棣的親孫子,是太子的親兒子,在這之前也一直與皇帝和太子親厚,這個封賞就顯得別有用意了。
尤其是在朱瞻埈迴來之前,朱瞻基被冊封為了皇太孫,明確為下下一代皇位繼承人的前提下。
“爺爺,這封賞孫兒不敢受!我這要是受了,豈不是成了曹操、王莽之流了嗎?還請吾皇收迴成命!”這一次不需要提醒,朱瞻埈直接跪倒在了朱棣麵前,對封賞辭而不受。
而滿朝文武此刻也都如同被人按下了靜音鍵一樣,全都不敢說話了。
畢竟這種事情,隻有朱家人有資格摻和其中,若是有人準備這個時候就跳出來提前站隊,搞不好是要掉腦袋的。
甚至於就連朱高燧和寧王這樣的皇族,麵對此刻的局麵都趕緊低頭裝死,不敢發表任何意見,不過朱高燧心裏多少還是有些暗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