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遷徙和分地
渡劫失敗的我隻能迴大明當王爺 作者:十七箏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雖然後世的倭國在一轉軍國之後給人一種好勇鬥狠、血腥殘忍的印象,但事實上倭人並不算是一個能提供優質兵員的種族。
因為島嶼侏儒化現象的存在,像是倭國這樣的島國人種身材都會普遍比大陸人種矮小很多。
後世的倭人通過種種手段改良自身基因,又以優異的物質生活條件來促進青少年發育,其國家民眾的平均身高也才堪堪達到一米七,並且還因為經濟形勢的原因在開始下降。
可以說,這就是倭國人種基因的身高極限了。
而在現在這個無論是物質生活條件,還是人種改良都無從談起的時代,倭國人的平均身高也就隻是在一米四到一米五之間。
雖然不乏有身高一米六、一米七的高個存在,但和大明這一時期平均身高一米六八相比,就未免有些雞立鶴群的感覺。
所以朱瞻埈在認真考慮之後,還是決定從大明本土征兵作為主力,九州這邊征招的倭人則盡可能的矮子裏麵拔高子,挑選一些不是太矮的家夥來充當輔助軍。
畢竟九州島在朱瞻埈上表朝廷的那一刻,就已經算是大明鄭王藩的一部分了,這些倭人雖然不能算是明人,卻也能算是大明治下子民了。
讓他們當兵並非是不能接受的事情,而且倭人悍不畏死,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可是非常好用的敢死隊或者炮灰。
自己精心訓練出來的青玉衛,朱瞻埈可舍不得讓他們去當敢死隊或者炮灰,損失一個他都得心疼。
“王爺,擴軍一事尚有一個問題需要王爺決策,這征招來的士卒是否要遷移其家眷,還請王爺示下。”聽到朱瞻埈讓他去征兵,左長史並沒有直接應下差使,而是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對於擴軍這件事,左長史一直在負責,這其中和朝廷的文書往來,相關事宜的安排都是他在經手。
因此,擴軍當中的重要問題,左長史也知道的一清二楚。
是否遷移士卒的家眷,這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甚至於關係到士兵的戰鬥力。
“朝廷的慣例為何?”麵對這個問題朱瞻埈並沒有貿然做出決定,而是先詢問了朝廷是如何處理這個問題的。
“其實按照以往的朝廷慣例,是不遷移家眷的,衛所士卒大多是就近征發軍戶從軍,避免士卒離家太遠,思念家鄉而兵無戰心。”說到這個問題,左長史倒是並沒有向朱瞻埈長篇大論,隻是簡單的介紹了一番之後便解釋道:“但咱們鄭藩這次征討倭國,士卒已經離開家鄉太遠,尤其是王爺您的青玉衛,他們都是江浙人。
從江南來到北方服役本身就已經夠遠了,現在又到了倭國,士卒思念家鄉的情況在軍中已經頗為嚴重了。
如果不是王爺您治軍嚴謹,軍中軍紀嚴明,征討倭國也算是為家鄉減輕倭患,恐怕軍中早已軍心浮動了。”
左長史說的略有幾分嚴重,但卻也是實情。
這可是交通非常不發達的封建時代,這個時候如果說有人從南方到北方去從軍,很大可能是一輩子都沒有機會再迴到家鄉的。
不說戰死沙場什麽的,光隻是距離遙遠難以歸鄉,以及服役從軍十幾二十年後家鄉已經沒有自己的生存空間,就已經極大的影響了士卒異地從軍的軍心了。
其實不要說是普通士卒了,就算是鄭王府的屬官們很多也都對此頗有微詞,隻不過他們到底是官,隻要能夠在倭國立足了,還是能夠把家眷接過來的。
也正是考慮到這一點,左長史才向朱瞻埈提出了遷移軍戶家眷的建議。
當然,這當中還有另一個考量就是“以明治倭”。
畢竟九州地方是剛剛征服的地區,這裏主要的人口還是倭人,並沒有多少漢人,長此以往肯定是不利於大明對倭國的統治的。
所以從國內遷移漢人過來定居,就可以起到改變當地人口結構,穩固朝廷對這片地區統治的目的。
這和西方的殖民掠奪是不一樣的,漢家遷徙人口,那就是去定居,去在當地生活,傳播漢文化和生活方式,最終讓這一地區漢化,成為華夏文明的一部分。
正是因為采取了這樣的遷徙和擴張方式,華夏文明才能從黃河流域逐漸擴展到整個中華大地,最終囊括那麽遼闊的疆域,同時還能讓人口繁盛到一個其他種族和文明都難以想象的境地。
“軍心浮動嗎?這倒是孤疏忽了。”聽了左長史的話,朱瞻埈想了想之後對他說道:“既然如此,在軍中發布諭令,青玉衛士卒可將自家三代以內親眷接來倭國,由王府出資負擔路費,並且願意遷移來倭國的每戶人家發放二十畝良田,並且免田賦三年。”
朱瞻埈說分田地,如果放在大明多少有點困難,畢竟他就算是藩王,名下的田地也是有限的,縱使藩王可以下令開墾荒地,一下子幾萬畝的田地多少還是沒有那麽容易得到的。
而且就算一位藩王名下有這麽多的田,他也不會舍得一下子拿出幾萬畝來分給手下的士卒和百姓。
但在倭國來說,這就很簡單了,因為在剛剛結束的檢地中,朱瞻埈的名下多出了大量的田地,按照倭國的石高來算的話,有著大約五十萬石的領地。
按照一畝地一石糧來計算,這就是至少五十萬畝的土地。
雖然實際上倭國的石高並不是這麽計算,土地也不可能說都是一樣的產量,但總的來說這已經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量。
當然,這當中有一部分是朱瞻埈答應保全的那些投效武士的家族領地,不過這隻占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剩下的大頭基本上都是之前九州島上各路大名和他們手上高級家臣的領地。
現在這些領地都收歸了朱瞻埈的名下,拿出一部分來分給麾下將士,是一件惠而不費的事情。
畢竟朱瞻埈自己一個人再有能耐也不可能說種幾十萬畝的土地,而土地分給了士卒的話,他也一樣是能夠從這些土地上獲得糧食和稅收的。
因為島嶼侏儒化現象的存在,像是倭國這樣的島國人種身材都會普遍比大陸人種矮小很多。
後世的倭人通過種種手段改良自身基因,又以優異的物質生活條件來促進青少年發育,其國家民眾的平均身高也才堪堪達到一米七,並且還因為經濟形勢的原因在開始下降。
可以說,這就是倭國人種基因的身高極限了。
而在現在這個無論是物質生活條件,還是人種改良都無從談起的時代,倭國人的平均身高也就隻是在一米四到一米五之間。
雖然不乏有身高一米六、一米七的高個存在,但和大明這一時期平均身高一米六八相比,就未免有些雞立鶴群的感覺。
所以朱瞻埈在認真考慮之後,還是決定從大明本土征兵作為主力,九州這邊征招的倭人則盡可能的矮子裏麵拔高子,挑選一些不是太矮的家夥來充當輔助軍。
畢竟九州島在朱瞻埈上表朝廷的那一刻,就已經算是大明鄭王藩的一部分了,這些倭人雖然不能算是明人,卻也能算是大明治下子民了。
讓他們當兵並非是不能接受的事情,而且倭人悍不畏死,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可是非常好用的敢死隊或者炮灰。
自己精心訓練出來的青玉衛,朱瞻埈可舍不得讓他們去當敢死隊或者炮灰,損失一個他都得心疼。
“王爺,擴軍一事尚有一個問題需要王爺決策,這征招來的士卒是否要遷移其家眷,還請王爺示下。”聽到朱瞻埈讓他去征兵,左長史並沒有直接應下差使,而是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對於擴軍這件事,左長史一直在負責,這其中和朝廷的文書往來,相關事宜的安排都是他在經手。
因此,擴軍當中的重要問題,左長史也知道的一清二楚。
是否遷移士卒的家眷,這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甚至於關係到士兵的戰鬥力。
“朝廷的慣例為何?”麵對這個問題朱瞻埈並沒有貿然做出決定,而是先詢問了朝廷是如何處理這個問題的。
“其實按照以往的朝廷慣例,是不遷移家眷的,衛所士卒大多是就近征發軍戶從軍,避免士卒離家太遠,思念家鄉而兵無戰心。”說到這個問題,左長史倒是並沒有向朱瞻埈長篇大論,隻是簡單的介紹了一番之後便解釋道:“但咱們鄭藩這次征討倭國,士卒已經離開家鄉太遠,尤其是王爺您的青玉衛,他們都是江浙人。
從江南來到北方服役本身就已經夠遠了,現在又到了倭國,士卒思念家鄉的情況在軍中已經頗為嚴重了。
如果不是王爺您治軍嚴謹,軍中軍紀嚴明,征討倭國也算是為家鄉減輕倭患,恐怕軍中早已軍心浮動了。”
左長史說的略有幾分嚴重,但卻也是實情。
這可是交通非常不發達的封建時代,這個時候如果說有人從南方到北方去從軍,很大可能是一輩子都沒有機會再迴到家鄉的。
不說戰死沙場什麽的,光隻是距離遙遠難以歸鄉,以及服役從軍十幾二十年後家鄉已經沒有自己的生存空間,就已經極大的影響了士卒異地從軍的軍心了。
其實不要說是普通士卒了,就算是鄭王府的屬官們很多也都對此頗有微詞,隻不過他們到底是官,隻要能夠在倭國立足了,還是能夠把家眷接過來的。
也正是考慮到這一點,左長史才向朱瞻埈提出了遷移軍戶家眷的建議。
當然,這當中還有另一個考量就是“以明治倭”。
畢竟九州地方是剛剛征服的地區,這裏主要的人口還是倭人,並沒有多少漢人,長此以往肯定是不利於大明對倭國的統治的。
所以從國內遷移漢人過來定居,就可以起到改變當地人口結構,穩固朝廷對這片地區統治的目的。
這和西方的殖民掠奪是不一樣的,漢家遷徙人口,那就是去定居,去在當地生活,傳播漢文化和生活方式,最終讓這一地區漢化,成為華夏文明的一部分。
正是因為采取了這樣的遷徙和擴張方式,華夏文明才能從黃河流域逐漸擴展到整個中華大地,最終囊括那麽遼闊的疆域,同時還能讓人口繁盛到一個其他種族和文明都難以想象的境地。
“軍心浮動嗎?這倒是孤疏忽了。”聽了左長史的話,朱瞻埈想了想之後對他說道:“既然如此,在軍中發布諭令,青玉衛士卒可將自家三代以內親眷接來倭國,由王府出資負擔路費,並且願意遷移來倭國的每戶人家發放二十畝良田,並且免田賦三年。”
朱瞻埈說分田地,如果放在大明多少有點困難,畢竟他就算是藩王,名下的田地也是有限的,縱使藩王可以下令開墾荒地,一下子幾萬畝的田地多少還是沒有那麽容易得到的。
而且就算一位藩王名下有這麽多的田,他也不會舍得一下子拿出幾萬畝來分給手下的士卒和百姓。
但在倭國來說,這就很簡單了,因為在剛剛結束的檢地中,朱瞻埈的名下多出了大量的田地,按照倭國的石高來算的話,有著大約五十萬石的領地。
按照一畝地一石糧來計算,這就是至少五十萬畝的土地。
雖然實際上倭國的石高並不是這麽計算,土地也不可能說都是一樣的產量,但總的來說這已經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量。
當然,這當中有一部分是朱瞻埈答應保全的那些投效武士的家族領地,不過這隻占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剩下的大頭基本上都是之前九州島上各路大名和他們手上高級家臣的領地。
現在這些領地都收歸了朱瞻埈的名下,拿出一部分來分給麾下將士,是一件惠而不費的事情。
畢竟朱瞻埈自己一個人再有能耐也不可能說種幾十萬畝的土地,而土地分給了士卒的話,他也一樣是能夠從這些土地上獲得糧食和稅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