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楚軍在楚國對秦國壓力更大
係統,我和你有仇嗎?這樣玩我 作者:種土豆得西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公孫嫋看著綿延數十裏的秦軍營壘,臉上非常不好。
本來以為,聯軍的速度算快了 可沒有想到,秦國軍隊的動員速度比聯軍還快。
按照公孫嫋的預計,秦國動員足夠軍隊的時間應該超過兩個月。
可是,現在的實際情況是,秦國隻花了一個半月,便完成了軍隊動員。
這使的聯軍麵臨一個比較尷尬的問題,那便是,聯軍在抵達殤關以後,秦軍早就已經占據了有利地形。
此時,秦國大軍不但在兵力上占據了優勢,在地理位置上同樣占據了優勢。
不過,聯軍方麵不會輕易退縮。
畢竟,四國聯合伐秦這件事情已經天下皆知,可以說已經傳的沸沸揚揚。
如果聯軍在抵達殤關以後,一仗不打,直接撤退,那麽,聯軍得被天下人笑死。
而且,聯軍不認為自己會輸。
秦國方麵確實在兵力和地形上占據優勢 可是,聯軍也有自己的優勢,那便是軍隊的戰鬥力。
鄭,魏,隨三國四十萬聯軍,其中戰力較強的常備軍,占據了總兵力的一半以上,達到了二十五萬人左右。
而根據公孫嫋的預計,秦國軍隊當中的常備軍數量,會比聯軍少很多。
公孫嫋預估,秦國軍隊當中的常備軍人數不會超過二十萬。
這意味著,聯軍當中的常備軍數量,比秦國至少多五萬人。
所以 現在表麵看,秦國在兵力上比聯軍多五萬,可是 聯軍在精銳軍隊的數量上,比秦國多五萬。
而五萬常備軍可以形成的戰鬥力,起碼可以抵得上兩倍的地方部隊。
也就是說,聯軍兵力沒有秦國軍隊多,可是,實際戰力上麵,卻超過秦國軍隊。
而如今 秦國既然要和聯軍正麵對戰,公孫嫋也有信心可以擊敗秦軍。
隻是,秦國如今占據了殤關外圍地區的所有有利地形,聯軍就算可以在正麵野戰當中,擊敗秦軍,也無法對秦軍造成重創。
畢竟,背靠殤關和眾多險要地形的秦軍,完全可以說是立於不敗之地。
聯軍可以在野戰當中擊敗秦國,卻無法在秦國兵力占優的情況下,以進攻態勢,擊敗秦軍。
而公孫嫋很清楚,此次聯軍對戰秦國大軍,打持久戰是不可取的。
倒不是說糧食補給跟不上,此次是鄭 魏,隨三國聯合作戰。
聯軍的主要糧食物資確實是魏國提供,但是,這不代表,魏國真的要負責四十萬大軍的糧食補給。
鄭國和隨國也動用了不少糧食。
加上鄭國和隨國境內的水路運輸,基本可以滿足聯軍的消耗。
聯軍無法久戰的最大原因,是鄭國和隨國的朝堂。
鄭國和隨國此次加入聯軍,都有自己的目的。
可是,說白了,這種聯合作戰 是魏國主導的,鄭國和隨國不過是由於魏國給出的好處,才加入聯軍作戰的。
所以,當戰事久拖不決的時候,鄭國和隨國朝堂必然會向前線的鄭軍和隨軍施壓。
公孫嫋雖然是聯軍總指揮,名義上擁有管轄四十萬聯軍的權力,可是,實際上,公孫嫋真正能指揮的,隻有十五萬魏國軍隊,鄭國和隨國軍隊,公孫嫋其實並沒有太大的指揮權。
所以,公孫嫋明白,強攻殤關已經不可取了,自己需要改變戰略。
不過,在和秦國開戰之前 公孫嫋需要先解決兩個事情。
一,是關於秦國大軍的具體情況,比如說,秦軍主將是誰,副將是誰。
秦軍內部的常備軍和地方部隊的數量各是多少。
秦國調集的糧食物資是否充足,等這些情報,都是公孫嫋需要的。
而第二件事,便是楚國的情況。
公孫嫋將楚國拉進聯軍當中,但是卻不認楚國軍隊和鄭,魏,隨三國聯軍一起,最重要的目的,便是讓秦國兵力最多的南方軍隊,無法調動起來。
秦國常備軍有足足四十萬人,相當於是魏國所有軍隊數量的總和。
而其中,秦國南方地區的秦軍數量是最多的。
如果,楚國派出軍隊,前來魏國 和鄭,魏,隨三國一起組成聯軍,兵力數量確實可以超過四十萬。
但是,聯軍總兵力絕對無法達到如今的七十萬。
因為,楚國如果直接派遣軍隊到魏國參戰,考慮到楚國和魏國之間的距離,以及國際環境,楚國能出動的軍隊數量 並不會太多。
可能隻和鄭國差不多,能有十萬左右。
之所以國力最強,人口最多的楚國,隻能出動十萬軍隊,不是因為楚國無法出動更多軍隊,也不是因為楚國無法負擔大軍的遠距離作戰。
四國聯軍組成以後,楚國向北的水路也完全打通,楚國軍隊的補給,完全可以依靠水路解決。
對於楚國來說,在補給暢通的情況下,楚國起碼可以調動二十萬以上的兵力參戰。
可是,楚國就算可以動員二十萬,乃至三十萬,甚至四十萬楚軍也是沒用的,鄭國最多隻能容忍楚國十萬軍隊過境。
這主要是因為,曾經楚國幹過一件事。
早年,楚國要進攻一個國家,可這個國家並沒有和楚國直接接壤。
為此,楚國以割城三座為代價,從另外一個國家那裏,完成了借道。
在楚軍通過其他國家完成借道,攻滅和楚國敵對的國家以後,剛剛完成滅國的楚軍,在返迴途中,直接將借道的國家也一起滅了。
這件事情出現以後,其他國家再也不敢隨隨便便借道給楚國,或者說 借道給強國了。
就算是要借道給其他國家,借道的國家往往也會嚴格限製要借道國家的過境軍隊數量。
以防止楚國那樣的事情再次發生。
所以 鄭國隻能允許楚國十萬軍隊過境,不可能容忍更多楚國軍隊過境。
可如果楚國隻派遣十萬軍隊前來 四國聯軍總兵力不過才五十萬,不可能對秦國產生太大威脅。
可如果,讓楚國直接把大軍壓到秦楚邊境,那麽 情況就大大不同了。
楚國調動大量軍隊在邊境地區,勢必讓秦國也要在秦楚邊境安排大量軍隊。
而且,楚國不外派大軍外出,秦國在南方地區不管是常備軍還是地方部隊 都不可能隨隨便便抽調。
秦國需要防止楚國發瘋,傾全力攻秦。
在秦國南方地區軍隊無法調動的情況下,秦國可以集中到殤關的軍隊,實際上是受到嚴重限製的。
本來以為,聯軍的速度算快了 可沒有想到,秦國軍隊的動員速度比聯軍還快。
按照公孫嫋的預計,秦國動員足夠軍隊的時間應該超過兩個月。
可是,現在的實際情況是,秦國隻花了一個半月,便完成了軍隊動員。
這使的聯軍麵臨一個比較尷尬的問題,那便是,聯軍在抵達殤關以後,秦軍早就已經占據了有利地形。
此時,秦國大軍不但在兵力上占據了優勢,在地理位置上同樣占據了優勢。
不過,聯軍方麵不會輕易退縮。
畢竟,四國聯合伐秦這件事情已經天下皆知,可以說已經傳的沸沸揚揚。
如果聯軍在抵達殤關以後,一仗不打,直接撤退,那麽,聯軍得被天下人笑死。
而且,聯軍不認為自己會輸。
秦國方麵確實在兵力和地形上占據優勢 可是,聯軍也有自己的優勢,那便是軍隊的戰鬥力。
鄭,魏,隨三國四十萬聯軍,其中戰力較強的常備軍,占據了總兵力的一半以上,達到了二十五萬人左右。
而根據公孫嫋的預計,秦國軍隊當中的常備軍數量,會比聯軍少很多。
公孫嫋預估,秦國軍隊當中的常備軍人數不會超過二十萬。
這意味著,聯軍當中的常備軍數量,比秦國至少多五萬人。
所以 現在表麵看,秦國在兵力上比聯軍多五萬,可是 聯軍在精銳軍隊的數量上,比秦國多五萬。
而五萬常備軍可以形成的戰鬥力,起碼可以抵得上兩倍的地方部隊。
也就是說,聯軍兵力沒有秦國軍隊多,可是,實際戰力上麵,卻超過秦國軍隊。
而如今 秦國既然要和聯軍正麵對戰,公孫嫋也有信心可以擊敗秦軍。
隻是,秦國如今占據了殤關外圍地區的所有有利地形,聯軍就算可以在正麵野戰當中,擊敗秦軍,也無法對秦軍造成重創。
畢竟,背靠殤關和眾多險要地形的秦軍,完全可以說是立於不敗之地。
聯軍可以在野戰當中擊敗秦國,卻無法在秦國兵力占優的情況下,以進攻態勢,擊敗秦軍。
而公孫嫋很清楚,此次聯軍對戰秦國大軍,打持久戰是不可取的。
倒不是說糧食補給跟不上,此次是鄭 魏,隨三國聯合作戰。
聯軍的主要糧食物資確實是魏國提供,但是,這不代表,魏國真的要負責四十萬大軍的糧食補給。
鄭國和隨國也動用了不少糧食。
加上鄭國和隨國境內的水路運輸,基本可以滿足聯軍的消耗。
聯軍無法久戰的最大原因,是鄭國和隨國的朝堂。
鄭國和隨國此次加入聯軍,都有自己的目的。
可是,說白了,這種聯合作戰 是魏國主導的,鄭國和隨國不過是由於魏國給出的好處,才加入聯軍作戰的。
所以,當戰事久拖不決的時候,鄭國和隨國朝堂必然會向前線的鄭軍和隨軍施壓。
公孫嫋雖然是聯軍總指揮,名義上擁有管轄四十萬聯軍的權力,可是,實際上,公孫嫋真正能指揮的,隻有十五萬魏國軍隊,鄭國和隨國軍隊,公孫嫋其實並沒有太大的指揮權。
所以,公孫嫋明白,強攻殤關已經不可取了,自己需要改變戰略。
不過,在和秦國開戰之前 公孫嫋需要先解決兩個事情。
一,是關於秦國大軍的具體情況,比如說,秦軍主將是誰,副將是誰。
秦軍內部的常備軍和地方部隊的數量各是多少。
秦國調集的糧食物資是否充足,等這些情報,都是公孫嫋需要的。
而第二件事,便是楚國的情況。
公孫嫋將楚國拉進聯軍當中,但是卻不認楚國軍隊和鄭,魏,隨三國聯軍一起,最重要的目的,便是讓秦國兵力最多的南方軍隊,無法調動起來。
秦國常備軍有足足四十萬人,相當於是魏國所有軍隊數量的總和。
而其中,秦國南方地區的秦軍數量是最多的。
如果,楚國派出軍隊,前來魏國 和鄭,魏,隨三國一起組成聯軍,兵力數量確實可以超過四十萬。
但是,聯軍總兵力絕對無法達到如今的七十萬。
因為,楚國如果直接派遣軍隊到魏國參戰,考慮到楚國和魏國之間的距離,以及國際環境,楚國能出動的軍隊數量 並不會太多。
可能隻和鄭國差不多,能有十萬左右。
之所以國力最強,人口最多的楚國,隻能出動十萬軍隊,不是因為楚國無法出動更多軍隊,也不是因為楚國無法負擔大軍的遠距離作戰。
四國聯軍組成以後,楚國向北的水路也完全打通,楚國軍隊的補給,完全可以依靠水路解決。
對於楚國來說,在補給暢通的情況下,楚國起碼可以調動二十萬以上的兵力參戰。
可是,楚國就算可以動員二十萬,乃至三十萬,甚至四十萬楚軍也是沒用的,鄭國最多隻能容忍楚國十萬軍隊過境。
這主要是因為,曾經楚國幹過一件事。
早年,楚國要進攻一個國家,可這個國家並沒有和楚國直接接壤。
為此,楚國以割城三座為代價,從另外一個國家那裏,完成了借道。
在楚軍通過其他國家完成借道,攻滅和楚國敵對的國家以後,剛剛完成滅國的楚軍,在返迴途中,直接將借道的國家也一起滅了。
這件事情出現以後,其他國家再也不敢隨隨便便借道給楚國,或者說 借道給強國了。
就算是要借道給其他國家,借道的國家往往也會嚴格限製要借道國家的過境軍隊數量。
以防止楚國那樣的事情再次發生。
所以 鄭國隻能允許楚國十萬軍隊過境,不可能容忍更多楚國軍隊過境。
可如果楚國隻派遣十萬軍隊前來 四國聯軍總兵力不過才五十萬,不可能對秦國產生太大威脅。
可如果,讓楚國直接把大軍壓到秦楚邊境,那麽 情況就大大不同了。
楚國調動大量軍隊在邊境地區,勢必讓秦國也要在秦楚邊境安排大量軍隊。
而且,楚國不外派大軍外出,秦國在南方地區不管是常備軍還是地方部隊 都不可能隨隨便便抽調。
秦國需要防止楚國發瘋,傾全力攻秦。
在秦國南方地區軍隊無法調動的情況下,秦國可以集中到殤關的軍隊,實際上是受到嚴重限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