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九。


    鄭,魏,楚,隨四國,以為李虎吊唁為名,調集大軍集結於秦國邊境。


    而隨著四國正式放出話來,秦國也確定了四國聯軍的主攻方向。


    此次,四國聯軍兵分兩路伐秦。


    一路,由魏,鄭,隨三國組成聯軍 總兵力四十萬,壓向秦殤關。


    另外一路,則由楚國獨自出兵三十萬,集結於江漢地區,緊接著,沿水路逆流而上,向秦國南部地區逼近。


    四國聯軍的兵力分布和秦國之前預料的雖然有差別,不過問題不大。


    秦國在確定四國聯軍的部署以後,迅速開始進行應對。


    先是鎮南軍兵力得到加強,並且進占各地山城,以抵禦楚國。


    在得到聯軍兵力部署以後,秦國方麵便有了解決方法。


    簡單來說,秦國的解決方法是,用少量兵力防禦楚國,然後集中秦軍主力,痛擊鄭,魏,隨三國聯軍。


    之所以要對楚軍采取防禦手段,是因為,楚軍是聯軍當中兵力最多的。


    可以說,楚國一國可以出動的軍隊數量,便比得上鄭,魏,隨三國聯合在一起出動的兵力。


    另外,楚國軍隊不但是聯軍當中最多的,而且,有必要的話,楚國的兵力隨時還可以得到加強。


    畢竟,三十萬人,並不是楚國的極限。


    楚國的人口比秦國還要多。


    雖然說,楚國因為自身製度問題,無法像秦國一樣進行深層次的戰爭動員。


    可是,以楚國擁有的國力,再動員三十萬人,也不是不可以的。


    但是,楚國兵力雖然多,還是沿水路進攻。


    可是,秦國不認為楚國有突破秦國防線的可能。


    江漢地區,一直是秦國的重點防禦地區,堅城遍地。


    鎮南軍是秦國邊境四軍當中,兵力最多,裝備最好的存在。


    就算楚國動員三十萬軍隊,想要南下江漢地區,起碼也得幾個月。


    至於說,繞開江漢地區,直接走水路,威脅秦國南部地區,楚國也無法辦到。


    鎮南軍當中,很大一部分兵力,是水軍,秦國的水軍精銳,盡數集結於鎮南軍當中。


    楚國水軍實力自然不弱,甚至可以說,單比水軍戰力,秦國不如楚國。


    但是,打仗從來不是單一兵種的對抗。


    秦國水軍確實不如楚國,可是,秦國如果選擇防禦,以水軍和秦國南部的山城防禦體係相互結合。


    正麵迎擊楚軍或許不是對手,但是,拖住楚軍還是沒有問題的。


    隻要秦國守住各處山城,楚軍三十萬大軍,想要繼續前進,就必須依靠水路進行物資補給。


    不然的話,三十萬大軍的糧食物資,不走水路,根本不可能補給的上。


    而秦國之所以要防禦楚國,是因為,秦楚兩國現有的邊境線,便是,誰進攻,誰吃虧。


    秦楚兩國的邊境防禦體係其實是差不多的,說白了就是都是同一個師傅教的,破不了招啊。


    在這種情況下,秦國不可能集中主力,進攻楚國,那會把秦國軍隊拖住秦楚邊境,造成鄭,魏,隨三國聯軍有機可乘。


    而進攻鄭,魏,隨三國聯軍則不同。


    三國總兵力固然有四十萬,可是,這四十萬聯軍的構成則是,鄭國十萬,魏國和隨國各十五萬。


    三國聯軍的總兵力確實超過了楚國出動的兵力。


    但是,在秦國看來,鄭,魏,隨三國組成的四十萬聯軍,在戰鬥力上麵,還不如三十萬楚軍。


    秦國有如此推斷,不是沒有理由的。


    首先,此次聯合進攻,鄭,魏,隨,三國出動的都算是戰力比較強的軍隊。


    可是,正是因為出動的各國軍隊戰力比較強,所以,各國軍隊都有自己擅長的作戰方式。


    各個國家不同,其軍隊擅長的作戰方式也不同。


    比如說鄭國軍隊,因為鄭國國力在五大國當中最弱,不過,鄭國境內有多座優良的鐵礦。


    所以,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非常好,加上多年以來,鄭國的國際環境,導致,鄭國軍隊最擅長的是防守作戰。


    依托精良的裝備,鄭國軍隊在防守作戰當中,十分強悍。


    至於進攻方麵嗎,鄭國軍隊就比較拉胯了。


    而魏國軍隊的核心,自然是騎兵部隊,所以,魏國軍隊以機動作戰聞名。


    雖然魏國在冊的戰馬數量,隻有十幾萬匹。


    可並不代表,魏國隻有幾萬騎兵,魏國步兵最擅長的,便是以馬匹作為代步工具,進行高速運動,然後在抵達作戰地區以後,快速下馬步戰。


    因為有馬匹的存在,魏國步兵可以做到,人不卸甲的高速行軍,並在抵達戰場以後,迅速投入作戰。


    所以,魏國軍隊的特點便是,高速機動作戰。


    而隨國,最擅長的作戰方式,則是大軍集中,進行堂堂正正的正麵決戰。


    隨國軍隊當中,最強悍的,便是數量龐大,戰力不弱的重裝步兵。


    隨國盡管缺少馬匹,可是,隨國有錢,有糧,有礦。


    在和魏,楚等國的長期作戰當中,隨國也摸索出了屬於自己的作戰特點。


    那便是重裝步兵結陣作戰。


    以步兵為主的正麵作戰當中,隨國的戰力極強。


    三國軍隊各自都有自己的作戰特點 可是,當三國軍隊一起作戰的時候,這些原先是優點的作戰特點,將成為聯軍的缺點。


    就比如鄭國軍隊,鄭軍擅長於防守,不擅長於進攻。


    魏軍速度快,隨軍速度慢。


    而聯軍顯然不可能花幾個月時間,讓各國軍隊之間進行磨合,以配合作戰。


    其次,三個國家,三支軍隊,指揮必然會出現問題。


    魏國雖然是此次聯軍的牽線人,但是,圍繞指揮權的確定,必然要經過一番你爭我奪。


    三國軍隊肯定都想讓自己獲得聯軍指揮權。


    畢竟,誰獲得了指揮權,對誰便是有好處的。


    比如說,魏國拿到了聯軍指揮權, 那麽便可以把鄭國或者隨國軍隊安排在前麵,把魏國軍隊安排在後麵,以減少魏國軍隊的傷亡。


    其他兩國拿到聯軍指揮權,必然也會在排兵布陣當中,偏向於自己國家的軍隊。


    曆次多國組成聯軍作戰,指揮權都是一個巨大的問題,甚至因為指揮權的問題,聯軍分崩離析的不在少數。


    除了這些,聯軍還有補給問題,聯軍集結於魏境,大軍需要的糧食物資,主要由魏國負擔,隨國和鄭國則是出錢,算是從魏國手上購買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係統,我和你有仇嗎?這樣玩我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種土豆得西瓜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種土豆得西瓜並收藏係統,我和你有仇嗎?這樣玩我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