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拉兩國打兩國
係統,我和你有仇嗎?這樣玩我 作者:種土豆得西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李虎想起李言當初寫的內容,也不得不感慨,自己這個年紀最小的兒子,實在是一個人才啊。
李虎記得,李言對於滅亡四國的戰略,說起來很簡單,拉兩國打兩國。
按照李言寫的內容,對於鄭,魏,隨,楚四國,秦國應該重點拉攏鄭國和楚國,主要打擊魏國和隨國。
對於李言這種拉一部分打一部分的策略,秦國不是沒有。
隻是,和秦國以往的策略不同的是,秦國以往往往選擇拉攏隨國。
畢竟,隨國是另外四國當中,唯一一個沒有和秦國接壤的國家,也就是說,秦國和隨國之間,不會直接爆發戰爭。
所以,秦國和隨國之間,基本沒有什麽恩怨。
而且,隨國的國力其實並不差,隨國的人口和秦國差不多,之所以國力排名不如秦國,主要是因為,隨國地處東海之濱,軍隊以步兵為主,不像秦國,靠近草原,擁有優良的養馬場。
秦國軍隊的騎兵數量眾多。
另外,則是隨國的國土麵積太小,不過,隨國的糧食產出並不少。
而且,因為靠近東海,隨國擁有豐富的漁鹽資源。
依靠漁鹽提供的財富,隨國可以說是五大國當中最富有的。
於是,秦國在以往,往往選擇拉攏隨國,而打擊其他幾國。
而隨國也願意和秦國聯合,畢竟,隨國不和秦國接壤,雙方沒有直接的利益衝突。
不過,李言卻說,要打擊隨國和魏國,拉攏楚國和鄭國。
至於原因,李言也寫明了。
首先,如果秦國和隨國聯合起來,那麽,便無法和楚國處好關係。
楚國和秦國之間聯姻百年,但是,楚國和隨國之間,相愛相殺的時間,可比秦國和楚國之間聯姻的時間久。
早在兩百多年前,彼時,楚國剛剛崛起,當時的天下,國家遠如今,眾多大大小小的國家,沒有一百也有八十了。
而當時,楚國剛剛在南方崛起,正在瘋狂吞並其他國家。
在席卷整個南方以後,楚國開始集中力量北上。
當時,秦,鄭 魏三國,都還隻是中小型國家,麵對當時排名前三的楚國,自然不是對手。
而北上的楚國,則是在短短二十年的時間,滅亡了超過十五個國家。
楚國的強悍讓眾多國家紛紛聯合了起來。
而當時,帶領諸多國家聯合對抗楚國的,便是隨國。
隨國帶領十幾個國家組成聯軍 扼製住了楚國北上的步伐,連續多次擊敗楚國大軍,讓楚國不得不停下北上的腳步。
可以說,兩百年前,最有希望統一天下的,便是楚國。
可惜,楚國統一的腳步不但被隨國阻止。
楚國還因為連續敗於隨國,導致國力大損。
隨國更是出人,出錢,出力,讓大量被楚國滅亡的國家複國。
使的楚國境內一時間烽煙四起。
等楚國解決了自身問題,時間已經過去了近三十年。
而彼時,隨國已經成為了東方的超級大國,魏,鄭,秦三國也已經通過不間斷的吞並戰爭,成長為了天下強國。
此時,楚國已經沒有能力,再像曾經那般,迅速攻滅其他國家了。
因為,剩下的國家,沒有一個是簡單的角色。
所以,秦國一旦和隨國結盟,勢必會引發楚國的擔憂。
楚國一旦和秦國翻臉,對於秦國來說,就得不償失了。
畢竟,秦國和隨國中間隔著鄭國和魏國,秦國就算和隨國翻臉,隨國也無法直接派兵進攻秦國。
隨國想要派兵進攻秦國,便先要橫穿鄭國和魏國的國土。
對於讓隨國軍隊橫穿自己國土這種事情,鄭國和魏國可不敢幹。
而秦國和楚國一旦翻臉,楚國轉頭便可以出兵攻秦。
至於說,為什麽要拉攏最弱的的鄭國是因為,鄭國最弱。
李言言明,和楚國結盟,是因為楚國足夠強,而和鄭國結盟,則是因為,鄭國足夠弱。
鄭國雖然地不過三郡,兵不過十五萬,民不過百萬。
可是,鄭國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
鄭國地方不大,可卻嚴格控製著秦國東進的道路。
秦國想要東進,最簡單的一條道路,便是走渭水和黃河。
秦國想要東進,大軍的糧食補給就必須解決。
可是,秦國和鄭國交界的邊境地區,地形複雜,山區居多。
雖然可以保證大軍通過,但是,對於糧食物資的運輸卻極其不友好。
所以,想要保證大軍的糧食物資,隻有走渭水和黃河這條水路,才是最便捷有效的。
走陸路不是不可以,但是,走陸路對於糧食物資的消耗實在太大了。
運輸一斤糧食到前線,途中需要消耗五斤以上的糧食,甚至更多,這還隻是短距離內的運輸,如果運輸距離超過五百裏 消耗會呈幾何倍數增加。
而鄭國正好控製著渭水和黃河的連接處。
也就是說,秦國想要東出,就必須走水路。
而鄭國處於五國中心,其他各個國家不管是進行商業貿易,還是其他什麽的,都需要經過鄭國這個中間商。
而鄭國也善於利用自己中間商的身份,左右逢源。
同時,鄭國的位置確實重要,一旦有人要拿下鄭國,其他國家是不會坐視不管的。
所以,李言的策略是,拉攏最強的楚國,免除秦國最大的敵人。
拉攏最弱的鄭國,不但可以獲得交通便利,還因為鄭國勢力最弱,方便秦國控製。
同時,鄭國如果和秦國成為了盟友,那麽,楚國便不好意思再向鄭國下手。
那麽,楚國就隻能把矛頭對準隨國。
讓國力僅次於秦國楚國和隨國陷入戰爭,對於秦國來說,是最有利的。
因為如此,秦國便可以放心大膽的攻略魏國。
如果說,楚國和隨國是死敵,那麽,秦國便和魏國是死敵。
兩國之間的恩怨說起來,一點不比楚國和隨國差。
大約在一百多年前,就在楚國被隨國壓製的那段時間,秦國和魏國同時開始了擴張。
兩個鄰近國家的大規模擴張,自然不可避免的會碰撞到一起。
彼時,秦國對外擴張的傳統一向是國君領兵。
秦魏的第一次交鋒,以魏國戰敗告終,但是,秦國國君卻死於和魏國的交戰。
於是,接下來,兩國斷斷續續打了幾十年。
死傷軍隊累計百萬。
多年打下來,兩國也打成了血仇,於是,秦國和魏國的關係是最差的。
秦國不可能和魏國聯盟。
李虎記得,李言對於滅亡四國的戰略,說起來很簡單,拉兩國打兩國。
按照李言寫的內容,對於鄭,魏,隨,楚四國,秦國應該重點拉攏鄭國和楚國,主要打擊魏國和隨國。
對於李言這種拉一部分打一部分的策略,秦國不是沒有。
隻是,和秦國以往的策略不同的是,秦國以往往往選擇拉攏隨國。
畢竟,隨國是另外四國當中,唯一一個沒有和秦國接壤的國家,也就是說,秦國和隨國之間,不會直接爆發戰爭。
所以,秦國和隨國之間,基本沒有什麽恩怨。
而且,隨國的國力其實並不差,隨國的人口和秦國差不多,之所以國力排名不如秦國,主要是因為,隨國地處東海之濱,軍隊以步兵為主,不像秦國,靠近草原,擁有優良的養馬場。
秦國軍隊的騎兵數量眾多。
另外,則是隨國的國土麵積太小,不過,隨國的糧食產出並不少。
而且,因為靠近東海,隨國擁有豐富的漁鹽資源。
依靠漁鹽提供的財富,隨國可以說是五大國當中最富有的。
於是,秦國在以往,往往選擇拉攏隨國,而打擊其他幾國。
而隨國也願意和秦國聯合,畢竟,隨國不和秦國接壤,雙方沒有直接的利益衝突。
不過,李言卻說,要打擊隨國和魏國,拉攏楚國和鄭國。
至於原因,李言也寫明了。
首先,如果秦國和隨國聯合起來,那麽,便無法和楚國處好關係。
楚國和秦國之間聯姻百年,但是,楚國和隨國之間,相愛相殺的時間,可比秦國和楚國之間聯姻的時間久。
早在兩百多年前,彼時,楚國剛剛崛起,當時的天下,國家遠如今,眾多大大小小的國家,沒有一百也有八十了。
而當時,楚國剛剛在南方崛起,正在瘋狂吞並其他國家。
在席卷整個南方以後,楚國開始集中力量北上。
當時,秦,鄭 魏三國,都還隻是中小型國家,麵對當時排名前三的楚國,自然不是對手。
而北上的楚國,則是在短短二十年的時間,滅亡了超過十五個國家。
楚國的強悍讓眾多國家紛紛聯合了起來。
而當時,帶領諸多國家聯合對抗楚國的,便是隨國。
隨國帶領十幾個國家組成聯軍 扼製住了楚國北上的步伐,連續多次擊敗楚國大軍,讓楚國不得不停下北上的腳步。
可以說,兩百年前,最有希望統一天下的,便是楚國。
可惜,楚國統一的腳步不但被隨國阻止。
楚國還因為連續敗於隨國,導致國力大損。
隨國更是出人,出錢,出力,讓大量被楚國滅亡的國家複國。
使的楚國境內一時間烽煙四起。
等楚國解決了自身問題,時間已經過去了近三十年。
而彼時,隨國已經成為了東方的超級大國,魏,鄭,秦三國也已經通過不間斷的吞並戰爭,成長為了天下強國。
此時,楚國已經沒有能力,再像曾經那般,迅速攻滅其他國家了。
因為,剩下的國家,沒有一個是簡單的角色。
所以,秦國一旦和隨國結盟,勢必會引發楚國的擔憂。
楚國一旦和秦國翻臉,對於秦國來說,就得不償失了。
畢竟,秦國和隨國中間隔著鄭國和魏國,秦國就算和隨國翻臉,隨國也無法直接派兵進攻秦國。
隨國想要派兵進攻秦國,便先要橫穿鄭國和魏國的國土。
對於讓隨國軍隊橫穿自己國土這種事情,鄭國和魏國可不敢幹。
而秦國和楚國一旦翻臉,楚國轉頭便可以出兵攻秦。
至於說,為什麽要拉攏最弱的的鄭國是因為,鄭國最弱。
李言言明,和楚國結盟,是因為楚國足夠強,而和鄭國結盟,則是因為,鄭國足夠弱。
鄭國雖然地不過三郡,兵不過十五萬,民不過百萬。
可是,鄭國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
鄭國地方不大,可卻嚴格控製著秦國東進的道路。
秦國想要東進,最簡單的一條道路,便是走渭水和黃河。
秦國想要東進,大軍的糧食補給就必須解決。
可是,秦國和鄭國交界的邊境地區,地形複雜,山區居多。
雖然可以保證大軍通過,但是,對於糧食物資的運輸卻極其不友好。
所以,想要保證大軍的糧食物資,隻有走渭水和黃河這條水路,才是最便捷有效的。
走陸路不是不可以,但是,走陸路對於糧食物資的消耗實在太大了。
運輸一斤糧食到前線,途中需要消耗五斤以上的糧食,甚至更多,這還隻是短距離內的運輸,如果運輸距離超過五百裏 消耗會呈幾何倍數增加。
而鄭國正好控製著渭水和黃河的連接處。
也就是說,秦國想要東出,就必須走水路。
而鄭國處於五國中心,其他各個國家不管是進行商業貿易,還是其他什麽的,都需要經過鄭國這個中間商。
而鄭國也善於利用自己中間商的身份,左右逢源。
同時,鄭國的位置確實重要,一旦有人要拿下鄭國,其他國家是不會坐視不管的。
所以,李言的策略是,拉攏最強的楚國,免除秦國最大的敵人。
拉攏最弱的鄭國,不但可以獲得交通便利,還因為鄭國勢力最弱,方便秦國控製。
同時,鄭國如果和秦國成為了盟友,那麽,楚國便不好意思再向鄭國下手。
那麽,楚國就隻能把矛頭對準隨國。
讓國力僅次於秦國楚國和隨國陷入戰爭,對於秦國來說,是最有利的。
因為如此,秦國便可以放心大膽的攻略魏國。
如果說,楚國和隨國是死敵,那麽,秦國便和魏國是死敵。
兩國之間的恩怨說起來,一點不比楚國和隨國差。
大約在一百多年前,就在楚國被隨國壓製的那段時間,秦國和魏國同時開始了擴張。
兩個鄰近國家的大規模擴張,自然不可避免的會碰撞到一起。
彼時,秦國對外擴張的傳統一向是國君領兵。
秦魏的第一次交鋒,以魏國戰敗告終,但是,秦國國君卻死於和魏國的交戰。
於是,接下來,兩國斷斷續續打了幾十年。
死傷軍隊累計百萬。
多年打下來,兩國也打成了血仇,於是,秦國和魏國的關係是最差的。
秦國不可能和魏國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