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拖不起
係統,我和你有仇嗎?這樣玩我 作者:種土豆得西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而此時,項羽和楚軍騎兵,依然在不斷的突擊,前進。
可是,隨著項羽率領的楚軍騎兵,越來越向前進攻,楚軍騎兵和步兵之間的間隔便被拉的越來越大。
項羽作為楚軍主帥,自然發現了楚軍騎兵和步兵嚴重脫節的情況。
可是項羽不但沒有減慢進攻速度,反而是率領楚軍騎兵,再次加強了攻勢。
漢軍布置在兩翼的軍隊,項羽其實早就發現了,垓下是一片平原,漢軍根本沒有隱蔽大規模軍隊的可能。
事實上,漢軍的布置,項羽一清二楚。
而漢軍的戰略,項羽同樣猜到了。
別看項羽每逢大戰,便衝鋒在前,便以為項羽隻有勇,而沒有謀。
項羽如果沒有謀的話,如何在巨鹿之戰,以五萬之眾,大敗章邯和王離率領的數十萬秦國大軍?如何在彭城,以三萬兵力,打的幾十萬諸侯國聯軍聞風喪膽?如何在劉邦擁有全明星陣容協助下,和漢軍交戰數年,並幾度逼的劉邦山窮水盡?
項羽之所以會給人留下有勇無謀的印象,完全是因為,項羽的勇太突出了,突出到,掩蓋了項羽的謀。
如果說,項羽的謀有九十分,那麽,項羽的勇便有兩百分。
項羽非常清楚,漢軍想要拉開自己騎兵和步兵的距離,然後用兩翼的軍隊,完成對自己麾下騎兵和步兵的切割。
但是,項羽卻不得不按照漢軍的計劃來。
因為,項羽現在的處境,太差了。
項羽擁有十萬軍隊,但是,項羽沒有足夠的糧食補給來維持十萬軍隊。
自漢軍撕毀雙方在鴻溝簽署的協議以後,漢軍方麵快速南下,同時策反了九江王英布。
這使的原先屬於楚國的南部地區,如今已經盡數歸於劉邦的控製。
屬於項羽的控製區,隻剩下了極少部分。
如今,淮水以南大部分地區已經被漢軍占據,魏地,韓地,趙地,齊地等北方地區已經淪陷於漢軍手中。
現在的項羽根本無法獲得足夠的補給。
對於項羽來說,戰事是不能拖的。
一旦戰事繼續拖下去,楚軍會因為糧草耗盡,而陷入崩潰的局麵。
在固陵,為什麽項羽再次擊敗劉邦,而韓信,彭越的軍隊還未到的情下,項羽沒能一鼓作氣拿下劉邦,因為楚軍補給嚴重不足。
項羽太清楚,糧草耗盡以後的局麵了,畢竟,當年在巨鹿,項羽便是通過切斷王離軍的糧食補給,徹底消滅了王離麾下精銳的長城兵團。
要不是王離補給被斷,以當時諸侯國聯軍的戰力,想要留下王離的長城兵團,可能性不大。
所以,這場和漢軍的戰爭,項羽隻能速戰速決。
可如果項羽想速戰速決,並不是那麽容易的。
楚軍的情況,項羽清楚,漢軍同樣清楚。
所以,相比於項羽來說,劉邦更願意繼續拖下去。
因為,漢軍沒有補給的煩惱,而項羽麾下的楚軍,已經被嚴重壓縮了活動範圍,周邊地區還有大量漢軍,這些漢軍雖然沒有直接參與到垓下決戰來,可是,卻封鎖限製了楚軍活動的空間。
項羽根本無法把騎兵的機動性發揮出來。
在這一係列的劣勢情況下,項羽如果想完成速戰速決的打算,那麽,隻有在決戰之時,便率領楚軍騎兵,發動突擊,完成斬首,擊垮漢軍。
所以,項羽哪怕明知道漢軍打算誘敵深入,然後切斷楚軍騎兵和步兵的聯係,可是,對於項羽來說,他卻不得不這麽做。
因為,項羽拖不起了。
所以,在和楚軍主力步兵的距離越來越遠處以後。
項羽不但沒有停止進攻,反而還加緊發動攻勢。
因為,項羽和楚軍,不但缺少糧食補給,就連騎兵部隊的持續作戰能力,都嚴重缺乏。
隨著楚漢兩方不斷的交戰,楚軍的處境越來越不妙。
尤其是,在齊地,趙齊失守以後,楚軍出現了巨大危機。
項羽為什麽那麽重視趙地和齊地?
在聽聞韓信率兵進攻趙地和齊地以後,人大將龍且率領二十萬楚軍北上支援。
不單單是因為趙地和齊地站在項羽這邊,還因為,趙地和齊地對於項羽太重要了。
先說齊地,盡管齊地和項羽不對付,但是,不可否認,此時的齊地卻是項羽控製下,為數不多可以給項羽提供錢財,糧食的敵方。
齊地和其他地方不一樣,在秦國一統天下的過程當中,齊地是唯一沒有遭受大規模戰爭的地方,這意味著,齊地的人口,經濟保持完好。
而齊國,在戰國時期,便是出了名的有錢,依靠魚鹽之利,齊國可是可以用黃金招募雇傭軍,結算軍功的。
另外,秦末的戰亂並沒有過大的波及齊地。
相反,趙地,韓地,魏地不單單在秦國統一天下的過程當中,爆發了嚴重的戰爭,在秦末的動亂當中,更是處於風暴的核心。
楚漢爭霸的主戰場更是集中於魏地,韓地。
可以說,韓地,魏地,趙地,在連綿的戰亂當中,不管是人口還是經濟 都遭到了嚴重破壞。
哪怕齊地在楚漢爭霸時期,同樣遭受了楚軍的蹂躪,可相比於其他地方,齊地依然富庶。
而趙地對於楚國來說,則更加重要。
首先是趙地的地理位置。
劉邦對外戰爭,其實完全可以看做是秦國的再一次東出。
而趙地對於秦國東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因為,劉邦如果想要打敗項羽,那麽,便必須控製趙地。
因為趙地是保證楚國安全的基本。
不管是戰國時期,還是楚漢戰爭時期,趙地都關係楚國的安全。
章邯在定陶斬殺項梁並重創楚軍以後,為什麽沒有乘勝追擊,一舉滅楚呢?
難道章邯不知道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這個道理嗎?
章邯當然知道,章邯在平定魏國複辟和齊國複辟勢力時,可是抓住一個就往死裏打的。
那為什麽章邯卻沒有趁楚國虛弱的時候,一棍子打死楚國呢?
不是章邯不想,而是章邯不能。
因為,章邯如果想要徹底解決楚國問題,便需要率領大軍南下。
可一旦章邯南下,那麽,在趙地沒有解決之前,章邯的補給線可是暴露在趙軍眼裏的。
不管是秦滅六國,還是章邯平定六國複辟勢力,最重要的糧食物資補給線,都是依靠黃河,濟水等幾條河流為主體的水路運輸。
在古代,水路運輸是效率最高,成本最低,保障性最好的運輸方式。
相比於陸路運輸,隻要條件允許,任何一位軍事家,都會更傾向於水路運輸。
可是,隨著項羽率領的楚軍騎兵,越來越向前進攻,楚軍騎兵和步兵之間的間隔便被拉的越來越大。
項羽作為楚軍主帥,自然發現了楚軍騎兵和步兵嚴重脫節的情況。
可是項羽不但沒有減慢進攻速度,反而是率領楚軍騎兵,再次加強了攻勢。
漢軍布置在兩翼的軍隊,項羽其實早就發現了,垓下是一片平原,漢軍根本沒有隱蔽大規模軍隊的可能。
事實上,漢軍的布置,項羽一清二楚。
而漢軍的戰略,項羽同樣猜到了。
別看項羽每逢大戰,便衝鋒在前,便以為項羽隻有勇,而沒有謀。
項羽如果沒有謀的話,如何在巨鹿之戰,以五萬之眾,大敗章邯和王離率領的數十萬秦國大軍?如何在彭城,以三萬兵力,打的幾十萬諸侯國聯軍聞風喪膽?如何在劉邦擁有全明星陣容協助下,和漢軍交戰數年,並幾度逼的劉邦山窮水盡?
項羽之所以會給人留下有勇無謀的印象,完全是因為,項羽的勇太突出了,突出到,掩蓋了項羽的謀。
如果說,項羽的謀有九十分,那麽,項羽的勇便有兩百分。
項羽非常清楚,漢軍想要拉開自己騎兵和步兵的距離,然後用兩翼的軍隊,完成對自己麾下騎兵和步兵的切割。
但是,項羽卻不得不按照漢軍的計劃來。
因為,項羽現在的處境,太差了。
項羽擁有十萬軍隊,但是,項羽沒有足夠的糧食補給來維持十萬軍隊。
自漢軍撕毀雙方在鴻溝簽署的協議以後,漢軍方麵快速南下,同時策反了九江王英布。
這使的原先屬於楚國的南部地區,如今已經盡數歸於劉邦的控製。
屬於項羽的控製區,隻剩下了極少部分。
如今,淮水以南大部分地區已經被漢軍占據,魏地,韓地,趙地,齊地等北方地區已經淪陷於漢軍手中。
現在的項羽根本無法獲得足夠的補給。
對於項羽來說,戰事是不能拖的。
一旦戰事繼續拖下去,楚軍會因為糧草耗盡,而陷入崩潰的局麵。
在固陵,為什麽項羽再次擊敗劉邦,而韓信,彭越的軍隊還未到的情下,項羽沒能一鼓作氣拿下劉邦,因為楚軍補給嚴重不足。
項羽太清楚,糧草耗盡以後的局麵了,畢竟,當年在巨鹿,項羽便是通過切斷王離軍的糧食補給,徹底消滅了王離麾下精銳的長城兵團。
要不是王離補給被斷,以當時諸侯國聯軍的戰力,想要留下王離的長城兵團,可能性不大。
所以,這場和漢軍的戰爭,項羽隻能速戰速決。
可如果項羽想速戰速決,並不是那麽容易的。
楚軍的情況,項羽清楚,漢軍同樣清楚。
所以,相比於項羽來說,劉邦更願意繼續拖下去。
因為,漢軍沒有補給的煩惱,而項羽麾下的楚軍,已經被嚴重壓縮了活動範圍,周邊地區還有大量漢軍,這些漢軍雖然沒有直接參與到垓下決戰來,可是,卻封鎖限製了楚軍活動的空間。
項羽根本無法把騎兵的機動性發揮出來。
在這一係列的劣勢情況下,項羽如果想完成速戰速決的打算,那麽,隻有在決戰之時,便率領楚軍騎兵,發動突擊,完成斬首,擊垮漢軍。
所以,項羽哪怕明知道漢軍打算誘敵深入,然後切斷楚軍騎兵和步兵的聯係,可是,對於項羽來說,他卻不得不這麽做。
因為,項羽拖不起了。
所以,在和楚軍主力步兵的距離越來越遠處以後。
項羽不但沒有停止進攻,反而還加緊發動攻勢。
因為,項羽和楚軍,不但缺少糧食補給,就連騎兵部隊的持續作戰能力,都嚴重缺乏。
隨著楚漢兩方不斷的交戰,楚軍的處境越來越不妙。
尤其是,在齊地,趙齊失守以後,楚軍出現了巨大危機。
項羽為什麽那麽重視趙地和齊地?
在聽聞韓信率兵進攻趙地和齊地以後,人大將龍且率領二十萬楚軍北上支援。
不單單是因為趙地和齊地站在項羽這邊,還因為,趙地和齊地對於項羽太重要了。
先說齊地,盡管齊地和項羽不對付,但是,不可否認,此時的齊地卻是項羽控製下,為數不多可以給項羽提供錢財,糧食的敵方。
齊地和其他地方不一樣,在秦國一統天下的過程當中,齊地是唯一沒有遭受大規模戰爭的地方,這意味著,齊地的人口,經濟保持完好。
而齊國,在戰國時期,便是出了名的有錢,依靠魚鹽之利,齊國可是可以用黃金招募雇傭軍,結算軍功的。
另外,秦末的戰亂並沒有過大的波及齊地。
相反,趙地,韓地,魏地不單單在秦國統一天下的過程當中,爆發了嚴重的戰爭,在秦末的動亂當中,更是處於風暴的核心。
楚漢爭霸的主戰場更是集中於魏地,韓地。
可以說,韓地,魏地,趙地,在連綿的戰亂當中,不管是人口還是經濟 都遭到了嚴重破壞。
哪怕齊地在楚漢爭霸時期,同樣遭受了楚軍的蹂躪,可相比於其他地方,齊地依然富庶。
而趙地對於楚國來說,則更加重要。
首先是趙地的地理位置。
劉邦對外戰爭,其實完全可以看做是秦國的再一次東出。
而趙地對於秦國東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因為,劉邦如果想要打敗項羽,那麽,便必須控製趙地。
因為趙地是保證楚國安全的基本。
不管是戰國時期,還是楚漢戰爭時期,趙地都關係楚國的安全。
章邯在定陶斬殺項梁並重創楚軍以後,為什麽沒有乘勝追擊,一舉滅楚呢?
難道章邯不知道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這個道理嗎?
章邯當然知道,章邯在平定魏國複辟和齊國複辟勢力時,可是抓住一個就往死裏打的。
那為什麽章邯卻沒有趁楚國虛弱的時候,一棍子打死楚國呢?
不是章邯不想,而是章邯不能。
因為,章邯如果想要徹底解決楚國問題,便需要率領大軍南下。
可一旦章邯南下,那麽,在趙地沒有解決之前,章邯的補給線可是暴露在趙軍眼裏的。
不管是秦滅六國,還是章邯平定六國複辟勢力,最重要的糧食物資補給線,都是依靠黃河,濟水等幾條河流為主體的水路運輸。
在古代,水路運輸是效率最高,成本最低,保障性最好的運輸方式。
相比於陸路運輸,隻要條件允許,任何一位軍事家,都會更傾向於水路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