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廷隱,開封人,五代十國時期後蜀將領。在唐末效力於宣武軍,曆仕後梁、後唐兩朝,在後唐滅前蜀之戰中隨軍進入西川,隸西川節度使孟知祥麾下為左廂馬步軍都指揮使。在後唐攻兩川之戰中據守劍州,擊退石敬瑭所率朝廷大軍,奪取利州昭武軍,繼而又在兩川兼並戰爭中攻殺董璋,奪取東川鎮,被任命為保寧軍留後,後實授節度使,加檢校太保。後蜀建立後,擔任左匡聖步軍都指揮使,又受遺詔為後主孟昶的輔政大臣,晚年請辭軍職,官至太師、中書令,封宋王,病逝,終年六十六歲,諡號忠武。
趙廷隱,年輕時通曉兵法,崇尚義氣,很早便在宣武軍效力,事奉節度使朱溫的侄子朱友倫。後來,朱友倫到長安擔任宿衛,卻在一次擊鞠比賽中意外墮馬而死,朱溫認為朱友倫死於謀殺,對此嚴加追查。趙廷隱等一眾十數人皆被押迴汴州,因在此事件中並無過錯,最後被朱溫釋放,隨侍在其左右。
後梁建立後,趙廷隱曆經太祖朱溫、末帝朱友貞兩代皇帝,在梁晉兩河對壘期間已官至邢州都監,他累立戰功,但卻遭到節度使劉重霸的嫉妒。劉重霸誣稱趙廷隱欲率所部軍隊投降晉王李存勖,將他械送汴州,朱友貞雖知趙廷隱無罪,但又不願違背邊臣的請求,於是將趙廷隱貶到南陽,但沒過多久便又將他官複原職。
晉王李存勖稱帝,建立後唐,史稱後唐莊宗,並在隨後的後唐滅後梁之戰中,以大將李嗣源為前鋒,攻破中都,俘殺梁軍主將王彥章。趙廷隱此時正在王彥章軍中為裨將,與都監張漢傑、曹州刺史李知節等皆被唐軍俘虜,他原本要被處死,但因唐將夏魯奇稱其材可用,因而被李存勖釋放,從此便效力於後唐。
趙廷隱又參與後唐滅前蜀之戰,隨魏王李繼岌攻打蜀地,並在先鋒軍中任監押。他軍紀嚴明,嚴禁軍士燒殺搶掠,因此頗得蜀地民心。唐軍很快便攻入成都,滅亡了前蜀政權,趙廷隱因功進拜西川左廂馬步軍都指揮使。
李繼岌班師北歸,命趙廷隱與馬步軍都指揮使李仁罕、馬軍都指揮使潘仁嗣、右廂都指揮使張業、牙內指揮使武漳、驍銳指揮使李延厚統領一支軍隊,留守成都,歸西川節度使孟知祥節製。
當時,前蜀雖滅,但蜀地盜賊蜂起,叛亂頻發,趙廷隱與張業分統兵馬,將蜀地盜亂悉數討平。他也因此積功升至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守漢州刺史、上柱國,仍充任西川左廂馬步軍都指揮使。不久,李存勖在兵變中被殺,李嗣源被擁立為帝,史稱後唐明宗。
孟知祥在李嗣源繼位後,逐漸萌生了據蜀自立之意,他大肆擴充兵力,增設義勝、定遠、衝山、義寧、飛棹等軍,交由趙廷隱及李仁罕、張業等統領。
當時,東川節度使董璋亦有割據之意,兩鎮遂結為同盟,共同對抗朝廷。而李嗣源則以夏魯奇、李仁矩分鎮遂州、閬州二地,以圖遏製東西兩川。
孟知祥采納了節度副使趙季良“以東川兵先取遂閬,然後並兵守劍門”的戰略,遣使約董璋一同舉兵。董璋遂舉兵反唐,攻打閬州,孟知祥隨之亦舉兵,讓李仁罕率趙廷隱、張業等攻打遂州。李嗣源以石敬瑭為招討使,進討兩川。董璋很快便攻下了閬州,但卻沒能攻下北麵的利州,以致未能增兵據守劍門關。
唐軍前鋒部隊很快便攻占了劍門,董璋遣使向孟知祥告急。孟知祥忙命李肇領兵五千,倍道兼行趕赴劍州,又從遂州前線抽調趙廷隱,讓他率一萬兵馬隨後增援。
當時,正值嚴寒時節,士卒皆有畏戰之心,觀望不前,趙廷隱哭著對士卒道:“如今唐軍軍勢強盛,你們若不能力戰退敵,一旦西川失守,我們的妻兒將皆為他人所有。”士卒這才軍心振奮,很快便抵達劍州,董璋隨後亦增兵劍州,命王暉率三千兵屯於劍州南山。
石敬瑭所率主力唐軍此時已抵達劍門,進屯於劍州北山。趙廷隱列陣於劍州牙城後山,李肇則與王暉列陣於河橋。石敬瑭率步兵進擊趙廷隱,趙廷隱則嚴陣以待,等到唐軍迫近時突然發起攻擊。石敬瑭敗退,隨後又派騎兵衝擊河橋,卻遭到李肇的強弩攢射,最終隻得撤兵。
當時,趙廷隱早已挑選五百善射兵士,埋伏在石敬瑭的歸路上,石敬瑭被追兵和伏兵兩麵夾擊,大敗之下被迫退迴劍門。
石敬瑭此後再攻劍州,但仍被趙廷隱擊敗,再次退迴劍門,而李仁罕此時卻已攻陷了遂州。石敬瑭見閬州、遂州皆已陷落,且大軍糧運不繼,於是撤軍北歸。趙廷隱率兩川聯軍追擊石敬瑭,一直攻至利州,利州昭武節度使李彥琦棄城而逃。趙廷隱遂進據利州,被孟知祥任命為昭武軍留後,他請求繼續進兵,攻取興元及秦州、鳳州等地,但被孟知祥所拒絕。
李嗣源因前線戰事不利,遂有罷兵和解之意,他以離間朝廷與孟知祥、董璋的關係為罪名,誅殺了主倡此戰的樞密使安重誨,與兩川和解,朝廷征討兩川的戰事至此以失敗告終。
後來,趙廷隱稱劍州之戰中與李肇同功,表示願將利州節鎮讓給李肇,孟知祥起初不肯同意,但因趙廷隱連番請求,遂將趙廷隱召迴成都,以李肇接任昭武軍留後。
趙廷隱在劍州之戰後,鑒於董璋詭詐多變,曾建議孟知祥趁其到劍州勞軍將其殺掉,以獨霸兩川。孟知祥因缺乏周密準備,未敢貿然行動,朝廷罷兵後,兩川之間矛盾日趨尖銳,聯盟很快破裂。董璋突然舉兵攻入西川,聲勢浩大,趙季良勸孟知祥親征以鼓士氣,孟知祥遂以趙廷隱為行營馬步軍都部署,讓他先率三萬兵馬迎戰東川軍。
趙廷隱向孟知祥辭行時,恰逢使者送來董璋的檄書以及給趙季良、趙廷隱的書信。董璋在檄書中稱趙季良、趙廷隱與其同謀,招他來攻西川。孟知祥將書信交給趙廷隱,趙廷隱也不看信,直接扔在地上,冷笑道:“不過是董璋的反間之計,想讓您殺掉副使趙季良和我而已。”他隨即便領兵出發。而此時,董璋已攻入漢州。
孟知祥隨後親率八千兵馬趨漢州,與董璋會戰於雞蹤橋。當時,趙廷隱三戰不利,東川軍追擊趙廷隱,卻被孟知祥與張公鐸領兵直衝其腹,頓時亂不成列。趙廷隱趁機整軍複戰,與孟知祥、張公鐸合軍夾擊,終於大敗東川軍。董璋親兵盡喪,僅率數騎逃走,孟知祥奪迴了漢州,命趙廷隱追殺董璋,自己徑自返迴成都。
董璋逃迴梓州,卻被部將王暉、潘稠所殺,王暉隨即開城,向趙廷隱投降。趙廷隱進入梓州,封存府庫以待孟知祥前來接收,並獻董璋首級。孟知祥由此吞並了東川,不久便由成都東至梓州,自領東川節度使,他隨後又劃出閬州、果州、蓬州、渠州、開州五州,複設保寧軍,以趙廷隱為保寧軍留後。
孟知祥未經朝廷詔令,便以墨製的形式署任趙廷隱及武泰軍留後趙季良、武信軍留後李仁罕、寧江軍留後張業、昭武軍留後李肇五人為本鎮節度使。
不久,朝廷拜孟知祥為劍南東西兩川節度使,封蜀王,同時正式授予趙季良、趙廷隱等五人為節度使。其中,趙廷隱為檢校太保、閬州保寧軍節度使。
孟知祥在成都稱帝,建立後蜀,趙季良被拜為宰相,趙廷隱則被任命為左匡聖步軍都指揮使,與李仁罕、張業、侯弘實分掌軍權,仍領保寧軍節度使。
不久,孟知祥病逝,遺詔由太子孟昶繼位,並以趙季良、李仁罕、趙廷隱、王處迴、張公鐸、侯弘實為輔政大臣。
當時,李仁罕恃功自傲,強逼孟昶任命其為判六軍諸衛事,孟昶為了牽製李仁罕,又以趙廷隱為六軍副使,兼任侍中。他後來與趙季良、趙廷隱合謀,在李仁罕入朝時命武士將其逮捕處死。
石敬瑭攻滅後唐,稱帝建立後晉,史稱後晉高祖,發兵攻利州,結果在劍門被趙廷隱領兵擊退。孟昶鑒於將帥遙領節度使的弊端,改以文官任節度使,趙廷隱時任衛聖馬步都指揮使、武德軍節度使兼中書令,與武信節度使王處迴、保寧節度使張公鐸一同被加授檢校官,免去所領節度使之職。
孟昶又誅殺宰相張業,黜退樞密使王處迴,孟知祥時代的故將舊臣至此僅剩趙廷隱,安思謙欲取代趙廷隱,遂趁機誣稱趙廷隱謀反,並發兵包圍其府邸。
此時,山南西道節度使李廷珪入朝,在孟昶麵前進力保趙廷隱無罪,趙廷隱得免,遂稱病請辭軍職。孟昶以趙廷隱為太傅,賜爵宋王,每當有國家大事發生都要到其府中請教,趙廷隱又進位太師、中書令,趙廷隱病逝,終年六十六歲,賜諡忠武。
趙廷隱,年輕時通曉兵法,崇尚義氣,很早便在宣武軍效力,事奉節度使朱溫的侄子朱友倫。後來,朱友倫到長安擔任宿衛,卻在一次擊鞠比賽中意外墮馬而死,朱溫認為朱友倫死於謀殺,對此嚴加追查。趙廷隱等一眾十數人皆被押迴汴州,因在此事件中並無過錯,最後被朱溫釋放,隨侍在其左右。
後梁建立後,趙廷隱曆經太祖朱溫、末帝朱友貞兩代皇帝,在梁晉兩河對壘期間已官至邢州都監,他累立戰功,但卻遭到節度使劉重霸的嫉妒。劉重霸誣稱趙廷隱欲率所部軍隊投降晉王李存勖,將他械送汴州,朱友貞雖知趙廷隱無罪,但又不願違背邊臣的請求,於是將趙廷隱貶到南陽,但沒過多久便又將他官複原職。
晉王李存勖稱帝,建立後唐,史稱後唐莊宗,並在隨後的後唐滅後梁之戰中,以大將李嗣源為前鋒,攻破中都,俘殺梁軍主將王彥章。趙廷隱此時正在王彥章軍中為裨將,與都監張漢傑、曹州刺史李知節等皆被唐軍俘虜,他原本要被處死,但因唐將夏魯奇稱其材可用,因而被李存勖釋放,從此便效力於後唐。
趙廷隱又參與後唐滅前蜀之戰,隨魏王李繼岌攻打蜀地,並在先鋒軍中任監押。他軍紀嚴明,嚴禁軍士燒殺搶掠,因此頗得蜀地民心。唐軍很快便攻入成都,滅亡了前蜀政權,趙廷隱因功進拜西川左廂馬步軍都指揮使。
李繼岌班師北歸,命趙廷隱與馬步軍都指揮使李仁罕、馬軍都指揮使潘仁嗣、右廂都指揮使張業、牙內指揮使武漳、驍銳指揮使李延厚統領一支軍隊,留守成都,歸西川節度使孟知祥節製。
當時,前蜀雖滅,但蜀地盜賊蜂起,叛亂頻發,趙廷隱與張業分統兵馬,將蜀地盜亂悉數討平。他也因此積功升至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守漢州刺史、上柱國,仍充任西川左廂馬步軍都指揮使。不久,李存勖在兵變中被殺,李嗣源被擁立為帝,史稱後唐明宗。
孟知祥在李嗣源繼位後,逐漸萌生了據蜀自立之意,他大肆擴充兵力,增設義勝、定遠、衝山、義寧、飛棹等軍,交由趙廷隱及李仁罕、張業等統領。
當時,東川節度使董璋亦有割據之意,兩鎮遂結為同盟,共同對抗朝廷。而李嗣源則以夏魯奇、李仁矩分鎮遂州、閬州二地,以圖遏製東西兩川。
孟知祥采納了節度副使趙季良“以東川兵先取遂閬,然後並兵守劍門”的戰略,遣使約董璋一同舉兵。董璋遂舉兵反唐,攻打閬州,孟知祥隨之亦舉兵,讓李仁罕率趙廷隱、張業等攻打遂州。李嗣源以石敬瑭為招討使,進討兩川。董璋很快便攻下了閬州,但卻沒能攻下北麵的利州,以致未能增兵據守劍門關。
唐軍前鋒部隊很快便攻占了劍門,董璋遣使向孟知祥告急。孟知祥忙命李肇領兵五千,倍道兼行趕赴劍州,又從遂州前線抽調趙廷隱,讓他率一萬兵馬隨後增援。
當時,正值嚴寒時節,士卒皆有畏戰之心,觀望不前,趙廷隱哭著對士卒道:“如今唐軍軍勢強盛,你們若不能力戰退敵,一旦西川失守,我們的妻兒將皆為他人所有。”士卒這才軍心振奮,很快便抵達劍州,董璋隨後亦增兵劍州,命王暉率三千兵屯於劍州南山。
石敬瑭所率主力唐軍此時已抵達劍門,進屯於劍州北山。趙廷隱列陣於劍州牙城後山,李肇則與王暉列陣於河橋。石敬瑭率步兵進擊趙廷隱,趙廷隱則嚴陣以待,等到唐軍迫近時突然發起攻擊。石敬瑭敗退,隨後又派騎兵衝擊河橋,卻遭到李肇的強弩攢射,最終隻得撤兵。
當時,趙廷隱早已挑選五百善射兵士,埋伏在石敬瑭的歸路上,石敬瑭被追兵和伏兵兩麵夾擊,大敗之下被迫退迴劍門。
石敬瑭此後再攻劍州,但仍被趙廷隱擊敗,再次退迴劍門,而李仁罕此時卻已攻陷了遂州。石敬瑭見閬州、遂州皆已陷落,且大軍糧運不繼,於是撤軍北歸。趙廷隱率兩川聯軍追擊石敬瑭,一直攻至利州,利州昭武節度使李彥琦棄城而逃。趙廷隱遂進據利州,被孟知祥任命為昭武軍留後,他請求繼續進兵,攻取興元及秦州、鳳州等地,但被孟知祥所拒絕。
李嗣源因前線戰事不利,遂有罷兵和解之意,他以離間朝廷與孟知祥、董璋的關係為罪名,誅殺了主倡此戰的樞密使安重誨,與兩川和解,朝廷征討兩川的戰事至此以失敗告終。
後來,趙廷隱稱劍州之戰中與李肇同功,表示願將利州節鎮讓給李肇,孟知祥起初不肯同意,但因趙廷隱連番請求,遂將趙廷隱召迴成都,以李肇接任昭武軍留後。
趙廷隱在劍州之戰後,鑒於董璋詭詐多變,曾建議孟知祥趁其到劍州勞軍將其殺掉,以獨霸兩川。孟知祥因缺乏周密準備,未敢貿然行動,朝廷罷兵後,兩川之間矛盾日趨尖銳,聯盟很快破裂。董璋突然舉兵攻入西川,聲勢浩大,趙季良勸孟知祥親征以鼓士氣,孟知祥遂以趙廷隱為行營馬步軍都部署,讓他先率三萬兵馬迎戰東川軍。
趙廷隱向孟知祥辭行時,恰逢使者送來董璋的檄書以及給趙季良、趙廷隱的書信。董璋在檄書中稱趙季良、趙廷隱與其同謀,招他來攻西川。孟知祥將書信交給趙廷隱,趙廷隱也不看信,直接扔在地上,冷笑道:“不過是董璋的反間之計,想讓您殺掉副使趙季良和我而已。”他隨即便領兵出發。而此時,董璋已攻入漢州。
孟知祥隨後親率八千兵馬趨漢州,與董璋會戰於雞蹤橋。當時,趙廷隱三戰不利,東川軍追擊趙廷隱,卻被孟知祥與張公鐸領兵直衝其腹,頓時亂不成列。趙廷隱趁機整軍複戰,與孟知祥、張公鐸合軍夾擊,終於大敗東川軍。董璋親兵盡喪,僅率數騎逃走,孟知祥奪迴了漢州,命趙廷隱追殺董璋,自己徑自返迴成都。
董璋逃迴梓州,卻被部將王暉、潘稠所殺,王暉隨即開城,向趙廷隱投降。趙廷隱進入梓州,封存府庫以待孟知祥前來接收,並獻董璋首級。孟知祥由此吞並了東川,不久便由成都東至梓州,自領東川節度使,他隨後又劃出閬州、果州、蓬州、渠州、開州五州,複設保寧軍,以趙廷隱為保寧軍留後。
孟知祥未經朝廷詔令,便以墨製的形式署任趙廷隱及武泰軍留後趙季良、武信軍留後李仁罕、寧江軍留後張業、昭武軍留後李肇五人為本鎮節度使。
不久,朝廷拜孟知祥為劍南東西兩川節度使,封蜀王,同時正式授予趙季良、趙廷隱等五人為節度使。其中,趙廷隱為檢校太保、閬州保寧軍節度使。
孟知祥在成都稱帝,建立後蜀,趙季良被拜為宰相,趙廷隱則被任命為左匡聖步軍都指揮使,與李仁罕、張業、侯弘實分掌軍權,仍領保寧軍節度使。
不久,孟知祥病逝,遺詔由太子孟昶繼位,並以趙季良、李仁罕、趙廷隱、王處迴、張公鐸、侯弘實為輔政大臣。
當時,李仁罕恃功自傲,強逼孟昶任命其為判六軍諸衛事,孟昶為了牽製李仁罕,又以趙廷隱為六軍副使,兼任侍中。他後來與趙季良、趙廷隱合謀,在李仁罕入朝時命武士將其逮捕處死。
石敬瑭攻滅後唐,稱帝建立後晉,史稱後晉高祖,發兵攻利州,結果在劍門被趙廷隱領兵擊退。孟昶鑒於將帥遙領節度使的弊端,改以文官任節度使,趙廷隱時任衛聖馬步都指揮使、武德軍節度使兼中書令,與武信節度使王處迴、保寧節度使張公鐸一同被加授檢校官,免去所領節度使之職。
孟昶又誅殺宰相張業,黜退樞密使王處迴,孟知祥時代的故將舊臣至此僅剩趙廷隱,安思謙欲取代趙廷隱,遂趁機誣稱趙廷隱謀反,並發兵包圍其府邸。
此時,山南西道節度使李廷珪入朝,在孟昶麵前進力保趙廷隱無罪,趙廷隱得免,遂稱病請辭軍職。孟昶以趙廷隱為太傅,賜爵宋王,每當有國家大事發生都要到其府中請教,趙廷隱又進位太師、中書令,趙廷隱病逝,終年六十六歲,賜諡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