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格,字承之,又字義師,河間人,尚書左仆射張濬之子,唐末五代時期前蜀宰相。其父為楊麟所殺,張格逃入西川依附王建,前蜀建立後為翰林學士、戶部侍郎,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累加右仆射、太傅,封趙國公。其為政多迎合主意,有勝己者,必以計排去之。後主立,貶為茂州刺史,旋再貶維州司戶,又為庾凝績奏徙於合水鎮,複起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前蜀滅亡後,隨後唐宰相任圜入洛,任圜愛其才,奏為太子賓客,充三司副使。


    張格,唐末宰相張濬次子,年輕時為人俊邁,頗有才學,但卻喜好詭詐,大有父風。張濬致仕後,隨父居住在東都洛陽附近的長水縣。宣武節度使朱溫密謀篡唐,擔心張濬煽動各地藩鎮反對自己,便命河南尹張全義暗中除掉張濬,張全義派牙將楊麟率健卒五十人假扮盜賊,於除夕之夜圍住張濬在長水縣的別墅,殺其滿門。永寧縣吏葉彥素受張氏厚待,趕在楊麟動手之前到張家報信,張濬自知難逃一死,於是讓張格逃走,以保後嗣。父子二人相擁痛哭,張格隨後拜辭而去,由葉彥率義士三十人送過了漢江,由荊江逆流而上,經三峽逃入蜀地,到成都投靠了割據兩川的蜀王王建。


    王建在成都稱帝,建立前蜀。當時天下大亂,中原士人多避難於蜀地,王建非常禮遇士人,對唐朝的名臣、世族多有重用。張格尤得厚待,在前蜀建立之初便被任命為翰林學士,升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成為宰相。當時,王建專門告誡張格,讓他作為宰相要“不恃權、不行私,惟至公是守”,但張格為相期間,行事一味迎合上意,隻要覺得有人勝過自己,必定設計排擠、打壓。


    朱溫遣使入蜀,與前蜀修好,並在國書中尊稱王建為兄,但國書的印章用的卻是“大梁入蜀之印”。張格指出此類印章在唐朝時是朝廷出使四夷所用,王建大怒,欲殺使者。張格卻稱這是梁國有司之過,認為不應因此壞了兩國邦交,王建由此更加信任張格,命張格主持編纂前蜀開國以來的帝王實錄。


    太子王元膺發動兵變,攻殺了王建的寵臣唐道襲,在兵敗後藏匿於民間。王建讓養子王宗翰去召迴王元膺,但王元膺卻已為部下衛士所殺。王建懷疑是王宗翰殺死了王元膺,為此悲慟不已。當時,張格作《慰諭軍民榜》,其中有“不行斧鉞之誅,將誤社稷之計”一語,王建當即醒悟,明白不管王元膺之死真相如何,為了社稷的安定都不宜再作深究,於是下詔廢王元膺為庶人。


    王元膺死後,東宮儲位空虛,樞密使潘炕屢請王建冊立太子以安國本,當時鄭王王衍在諸皇子之中最幼,但其母徐賢妃素受王建寵愛。徐賢妃聯合權宦唐文扆,為王衍謀求太子之位,他們以黃金百鎰賄賂張格,尋求張格的支持。張格大為心動,認為此事可以用計促成,於是答應了徐賢妃的請求,他設計取得王宗侃等一眾功臣的支持,聯名舉薦王衍,王衍因此被立為皇太子。


    王建病逝,太子王衍即位,以王宗弼輔政,張格被王宗弼貶為茂州刺史,隨即再貶維州司戶。張格再次成為前蜀的宰相,擔任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同平章事,但此時的前蜀,君臣無能腐敗,早已國事日非,張格雖複為宰相,也是無所作為。


    前蜀被後唐攻滅,張格隨王衍被遷往洛陽,抵達洛陽,被授為太子賓客,又被宰相任圜舉薦為三司副使,後病逝於三司副使、太子賓客的任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最新章節